2001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今天说,过去的一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整体经济运行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曾培炎今天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具体介绍了
  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价格总水平止跌回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62亿元,同比增长8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增加1.4倍。工业品销售率97.71%,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4625亿公斤。重要农作物生产开始向优势产区集中。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移动通信手机增长130%,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51.5%。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达成合作项目14万项。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国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电子工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增长48.9%和19.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3.2%。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4.4%,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6.1和0.6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稳步回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153亿元,实际增长11.4%。住房、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支出增长50.6%,占全部商品住宅销售额的84.8%。全年国内共有7.4亿人次出游,旅游收入3176亿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280元和225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4%和2.1%。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0和25平方米。扶贫教育工程取得进展。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全国财政收入13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支出15879亿元,增长20.4%。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249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2598亿元。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2.3%和16.0%,全年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以内。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万亿元,当年增加1.3万亿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656亿美元,增加109亿美元。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其他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债转股”,扩大企业上市规模和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经营状况的改善。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底减少了70%以上。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超过90%,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实施。价格改革进一步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粮食企业大量亏损的局面得到扭转。
  ——西部大开发陆续展开,战略构想开始实施。研究制定了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出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西安至南京和重庆至怀化铁路、重庆轻轨、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输气管线等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加快,贵州洪家渡、引子渡和乌江渡水电站,以及云南宣威60万千瓦电厂和一批高压输电线路开工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地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2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787万亩。
  ——外贸进出口增长迅猛,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27.8%,进口增长35.8%。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36.9%,占出口总额的4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50%,占总出口额的14.9%。利用外资形势好转。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比上年增长32.1%,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增长51.3%。实际利用外资59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7亿美元。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境外股票市场上市取得成功。积极推动“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神威I”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速宽带互联网开通,在世界上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国内独立研制的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两基”目标初步实现。普通高校招生221万人,比上年增加61万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1%和93.4%。人口自然增长率6.4‰。
  曾培炎说,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标志着我国第九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为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培炎指出,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有效需求正常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社会投资不够活跃,集体和私营、个体投资增幅虽有所回升,但对整个社会投资增长的作用仍然有限;扩大消费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仍需进一步努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商品缺乏竞争力。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仍较突出,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还不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进一步脱贫任务仍很艰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尚未根本转变,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0多万人没有实现再就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有所加剧。一些地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偷税、骗税、骗汇、走私活动猖獗,社会信用紊乱,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屡禁不止。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安全生产存在不少隐患。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第2版(要闻)
专栏:

  去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今天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200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时说,200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中央财政赤字较调整预算有所减少。
  项怀诚在报告中介绍说,2000年中央预算确定以后,为了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良好势头,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调整了中央预算,增加建设性支出5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相应增加500亿元。全年预算执行情况是:2000年中央财政总收入7584.33亿元,比预算增加6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收入6986.14亿元,比预算增加680亿元;地方上解中央收入598.19亿元,与预算持平。中央财政总支出10182.54亿元,比调整预算增加479.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5514.34亿元,比调整预算增加213.74亿元;补助地方支出4668.2亿元,比预算增加266.01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598.21亿元,比调整预算赤字2798.46亿元减少200.25亿元。中央财政债务收入4180.1亿元,其中,用于偿还国内外债务本金1573.58亿元,弥补当年赤字2598.21亿元,补充中央财政偿债基金8.31亿元。此外,200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365.18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1365.18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1062.17亿元,比预算增加628.35亿元。地方财政总支出10963.29亿元,比预算增加529.47亿元。地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98.88亿元,但地区间也不平衡,有的地区还相当困难。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数汇总,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3380.11亿元,比预算增加1042.34亿元;全国财政支出完成15879.44亿元,比预算增加743.21亿元。
  项怀诚指出,国家连续三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国内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年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和1.7个百分点,而且加强了重点建设,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改善了企业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相机调整财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项怀诚说,去年中央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1137亿元,加上地方财政收入增加799亿元,全国财政收入增加1936亿元,增长16.9%,高于“九五”期间年均增幅。收入增加较多的主要因素:一是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使增值税比上年增加670.64亿元,比预算增加232.14亿元;二是对外贸易增长加快,进口大幅度增加,进口税收比上年增加664.18亿元,比预算增加677.03亿元;三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企业上交收入增加;四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销售、建筑安装业以及旅游、餐饮等服务业营业额增长较快,营业税比上年增加199.45亿元,比预算增加68.01亿元;五是证券市场交易活跃,交易额扩大,证券交易印花税比上年增加232.93亿元,比预算增加284.4亿元。
  项怀诚说,去年财政加大了重点支出保障力度,促进了各项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2000年,中央重点支出(包括补助地方支出)完成情况是: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完成3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社会保障支出完成8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农业支出完成2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50.9%;公检法支出完成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完成43.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基本建设支出为1406.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此外,去年财政部门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创新,支出管理改革迈出重要步伐。2000年所有中央一级预算单位都试编部门预算,并选择了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的预算上报全国人大审议。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推进,采购行为不断规范,采购法规不断完善,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政府采购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资金节约率平均在10%左右。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分配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农村税费改革在安徽全省和其他部分地区的试点取得了成效。
  项怀诚指出,2000年预算执行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偷税、骗税等活动仍然严重,财务失真,编造假账册、假数据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还屡禁不止。二是地区间财力不平衡,一些地区尤其是县、乡两级财政比较困难,拖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部门预算等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虽然起步,但基础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他说,上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整顿财经秩序等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第2版(要闻)
专栏: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今天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报告时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曾培炎说,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保持经济增长良好势头、乘势前进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曾培炎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率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中央财政赤字2598亿元;货币发行量1500亿元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曾培炎提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努力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近期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增加有效需求。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二)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工程、疏浚工程和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加固病险水库。抓紧完成长江流域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续建工程,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加强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基本完成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及配套农业设施,稳定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加快建立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重点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分工协作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努力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防止和减少返贫现象。
  (三)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物资供应充裕,社会资金相对宽余,有条件继续发行适当规模的国债。建议今年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全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14760亿元,支出17358亿元,中央财政赤字2598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和消费增长。新增国债投资除部分用于西部开发重大工程外,集中用于在建国债项目,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要全面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消费的各项金融信贷措施,在注重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各方面对资金的合理需求。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3%—1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5%—16%,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以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万亿元。强化证券市场的稽核监管力度,完善股票发行核准制度,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继续加强保险市场监管,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主要是: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做好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生物技术等一批高技术工程的前期准备和组织实施工作。启动软件、第三代移动通信、水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中药产业化等一批重大专项。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着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的发展,增强信息化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加快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发市场急需产品,着力抓好环保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石油化工装备、大型超临界发电机组、直流输变电、燃气轮机的开发和制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主要抓好大型石化项目建设和钢铁、有色金属短缺品种生产和节能降耗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汽车工业组织结构调整。进一步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五)巩固和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成果,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包括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除少数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外,鼓励其他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加快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要在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打破行业垄断两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规范供电、供气、供水、电信、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价格行为。推进石油、天然气、水、电、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
  (六)努力扩大就业,关心和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推行多种就业方式,拓宽就业门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防止发生新的拖欠。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统一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国有上市公司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试行年薪制和期权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改善生活环境。
  (七)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准备,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加快政府职能和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全力推进农业、汽车、石油化工、机电设备制造、电信、金融保险等领域的调整重组,增强竞争能力。实施科教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外贸进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和增值率。有步骤地推进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采取收购、兼并、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继续进行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以及利用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的试点。积极贯彻“走出去”开放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八)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主要是组织实施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加快青藏铁路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大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力度,继续搞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启动长江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综合利用基地。加快青海钾肥、广西氧化铝工程和造纸用材林基地建设。开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等。
  (九)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主要包括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继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税收支持政策。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扩大科技信贷投入。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作价折股。加大普及中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启动高等教育“211”工程二期建设。2001年研究生计划招生16万人,增长24%。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250万人,增长13.1%。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抓好“三河三湖”等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和以京津地区风沙源为重点的风沙区治理。


第2版(要闻)
专栏:

  今年中央预算安排需要确保的重点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今天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预算报告时说,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有关指标的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财政收支的影响,2001年中央财政总收入安排8422.91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838.58亿元,增长11.1%。中央财政总支出11021.01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838.47亿元,增长8.2%。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598.1亿元,与上年持平。
  项怀诚说,2001年中央财政到期需归还的国内外债务本金为2005.95亿元,加上弥补当年赤字2598.1亿元和中央代地方发行400亿元,国债发行总规模为5004.05亿元。此外,2001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089.25亿元,基金支出预算安排1089.25亿元。
  2001年地方财政预算总收入12106.04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1043.87亿元,增长9.4%。地方财政预算总支出12106.04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1142.75亿元,增长10.4%。地方财政收支平衡。200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汇总,全国财政收入安排14760.2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1380.09亿元,增长10.3%;全国财政支出安排17358.3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1478.86亿元,增长9.3%。
  项怀诚说,2001年中央预算安排要重点确保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01年拟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元,其中列入中央预算600亿元,另400亿元代地方政府发行。同时,拟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主要用于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安排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生态建设等项目,全部列入中央预算。
  ——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有效刺激消费需求。2001年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进行调整: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实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奖励工资制度。落实上述措施要增加中央本级支出108亿元。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确保社会稳定。
  ——促进和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了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确保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和公益事业的正常开展,中央财政将对推行改革所造成的政策性减收,给予适当补助。为此,中央财政安排支出200亿元。
  ——增加其他重点项目支出。2001年中央财政相应增加教育、科技、支农、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支出(包括中央本级和补助地方支出)。其中教育支出2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科技支出3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农业支出26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200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支出为5175.84亿元,比上年增加507.64亿元,增长10.9%。
  ——适当增加国防支出。2001年中央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410.04亿元,增长17.7%。


第2版(要闻)
专栏:

  管好用好国债资金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今天在此强调,要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项怀诚今天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200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时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01年的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弥补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中央财政支出部分除技术改造贴息以外,将全部用于未完工程,不再上新的项目。
  项怀诚要求管好用好人民的血汗钱,认真实行国债资金重点项目责任制,严格项目预决算管理,对国债资金项目试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切实解决前两年国债资金使用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单位存在的虚报项目,骗取、挪用国债资金,项目管理不严格,工程质量不高,以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努力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同时,还要继续贯彻落实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等积极财政政策措施,确保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