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歌唱祖国歌唱新世纪
  本报记者 徐冲
  3月5日晚,京西宾馆礼堂座无虚席,掌声阵阵,笑语不断。出席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上海、重庆、江苏、浙江、西藏、新疆、解放军等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与京西宾馆的员工举行联欢晚会。
  各代表团踊跃上台自编自导自演,无论是上海代表团的大合唱《同一首歌》,重庆代表团的小合唱《永远是朋友》,还是江苏代表团的京剧独舞《长绸舞》,浙江代表团的独唱《难忘今宵》,均各展其长,使得满场欢声笑语不断,代表们的友情不断得到升华。解放军代表耿莲凤、宋祖英、孙丽英、任丽蔚的精彩表演一次次烘托出节日般的气氛。整个晚会高潮迭起,《祖国好》、《走进新时代》唱出了祝愿“两会”圆满成功,祝愿祖国在新世纪更加繁荣昌盛的共同心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傅全有,以及一些老同志和住在京西宾馆的7个代表团的领导和代表们一起参加了联欢。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换个角度谈增收
本报记者 张静宇 郑德刚
四川代表团这两天出了条不大不小的新闻:全国人大代表、泸定县泸桥镇咱里村党支部书记高显明,在团里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呼吁,农产品的价格不要一涨再涨了,还提出,希望政府考虑逐年增加公务员工资。
农民不希望自己生产的商品价格上涨;农民呼吁政府为公务员增加工资,乍听起来让人费解。因为前者好像显得有些“不合情理”,后者又似乎与农民并不相干。但高显明代表有他自己的深层考虑。他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引导农民学习科学种田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使农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了。农民对此举双手赞成。但要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还需要在搞活市场、刺激农副产品消费上下更大的功夫。他认为,尽管这些年一些地方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一涨再涨,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原因之一是目前市场上对农副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过高的市场销售价格又进一步制约了消费。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高显明的思路是希望政府能够考虑逐年增加公务员的工资,以提高市场购买力,刺激地方农副产品消费市场的启动,最终形成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姑且不论他的这个设想是否可行,至少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新时期的农民已经开始初步树立起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他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看待和分析当前农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于是,才会有农民呼吁政府为公务员增加工资的新鲜事,有农民不希望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的“逆向”思维。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警惕“文化台独”
——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常委林东海一席谈
本报记者 陈晓星
政协台盟小组讨论会上记者见到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常委林东海,他出人意料地说:“气得我连觉都没睡着。”老人已是古稀之年了,赶紧细问缘由,原来他翻看了那本激起了海峡两岸人民众怒的日文漫画《台湾论》。这位1929年在台湾彰化出生,1947年才离开台湾,亲历了日本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屈辱生活的老人说:“这本书丧失人性,它不仅把被强迫的台籍‘慰安妇’说成是‘自愿的’,它还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角度粉饰殖民统治,字字颠倒黑白,误导没有那段经历的下一代,令人愤怒。”他说:“文化台独”值得我们警惕,它借文化之名更具有欺骗性。为什么这么荒谬、污辱自己同胞的书能在台湾翻译出版?林东海分析,这是台湾分裂势力为配合其政治图谋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台独”活动。他们修改教科书,甚至可笑地把中国文学归为“外国文学系”,试图用“台语”代替普通话,公开宣扬“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台湾闽南语不是福建闽南语的一个分支”等谬论,想在语言文学上达到“去中国化”的险恶目的,削弱台湾同胞对祖国文化、历史的认同,从而使“台独”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不惜拉臭名昭著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助阵。
林东海的分析具体而透彻,他说,从汉语史的角度看,现在通用的汉语与台湾方言都是从古汉语演变发展而来的,是一个流域里的“干流”与“支流”。虽然方言能满足一个人日常交际的需要,每个人对家乡的方言都有深厚的感情。但目前占全世界人口近1/4的华人都使用中文,现在台湾不少青少年已不能熟练掌握闽南语、客家话。此外,如果人为地割裂历史,用台湾的闽南方言代替普通话,也不利于台湾各界群众的和平相处。台湾还有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如果语言被政治化,会引起各族群间的各种冲突。所以,林东海说:“政治上搞‘台独’是死胡同,‘文化台独’这条路同样走不通。台湾当局不要再利用文化、语言来做政治文章。”
林东海委员建议,加强闽南、客家文化研究,重视对台湾文学艺术史的研究;热情帮助台胞寻根问祖,整理祖居地族谱;继续发挥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作用;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台胞来祖国大陆参观名胜古迹;让优秀的、受台湾人民喜爱的电影、电视和地方戏到台湾去放映和上演。海峡两岸血缘相亲,习俗相近,语言相同。林东海这位既参加过台湾“二二八”起义,又参加过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我们一定要与台湾同胞一起,共同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坚决反对“文化台独”!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努力。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生态保护 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赵永平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活佛江格,在来北京的前一天,还在向当地群众了解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充实自己的议案。他对记者说:“资源开发和工业化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态环境。如果对环境破坏太大,宁愿先不开发,等技术条件具备时,留给后代子孙开发。为官一任要富一方百姓,也要保一方青山绿水。”
江格代表介绍,可可西里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拥有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野生动物230多种,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巨大。但近些年来数十万人的非法淘金、盗猎,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形成毁灭性的恶性循环,使可可西里及楚玛尔河流域成为青藏高原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江格代表说:“造成可可西里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主要原因是:一、受国内市场高额利润的驱动,一些单位和个人为牟取暴利,在可可西里及周边地区大肆非法捕捞卤虫;在中国境外,1公斤藏羚羊生绒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克藏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可高达5000—30000美元。二、多头管理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三、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政府和单位协调、通气不够。”江格代表呼吁,“十五”期间,要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力争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委员盛赞“八六三”
本报记者 蔡小伟
3月5日傍晚,宽敞的北京展览馆内灯火辉煌,参观者络绎不绝。出席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在这里参观我国“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委员们对我们国家通过实施“863”计划创造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而感到振奋和激动。
“863”计划实施15年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若干重大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韩汝琦委员说,这充分说明了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说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远见卓识。他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理所当然要投身于今后的“863”计划中去。“十五”期间他将在微电子领域进行科技攻关。
刚从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下来的张剑飞委员说,科技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科技竞争,我们理应把发展科技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他指着磁悬浮实验车说:“我是交通领域的科技人员,我希望我们的科学技术能跑得更快。”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也来了,他看了展览后说,这是科技创新的又一大成果。
政协委员们在偌大的北京展览馆里移步参观,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也在祝愿我们伟大祖国高科技的“飞船”在新世纪里翱翔。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科技工作众情牵
本报记者 马国英
在人大代表团采访时,常常听到代表们谈论科技工作这个话题。代表们说起江泽民总书记《论科学技术》一书的出版,说起刚刚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都感觉到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科技人才的关心与重视,很受鼓舞,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让代表们心上有几分焦虑,几分沉重。
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孙尚俭代表说,重视科学,重视科技工作,必须珍视科技人才。现在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年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得不到照顾、保障,不能老有所安。有的老科学家,退休后生活窘迫,遇到生病等情况,医疗费都没有着落。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科技人才向国外、外企流失严重,与待遇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
孙尚俭代表说,建议国家在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前,能够考虑到老科技工作者现在的困难。他说,他们已经不能“富”了,能不能“安”呢?
科技工作者待遇保障需要资金,科技发展同样需要经费,在讨论中,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张玺钧指出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张玺钧代表同时又是民营企业家,他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融资、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民营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科技与生产结合。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采访札记

  “政协素描”三题
本报记者 王君超
一、第一次采访“两会”,感受颇深。政协名人荟萃,新闻频出,总觉得每天都有写不完的题目,发不完的报道,但是报纸版面有限,所以只好从简,有时采访半天,见报时只是一个花絮、一个片段。与委员们解释,他们往往大度地一笑:我们不图宣传自己,只求讲出心里话,建言献策。
二、参加政协小组讨论,真正体验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气氛。一个界别之内,各行业、各党派、各地区的委员们汇聚一堂,存争议,论商榷,达共识,开诚布公,气氛热烈,议论风生。大家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民主可收众益”。
三、今年新增补政协委员76名,“新面孔”成了政协大家庭的新生力量。他们踊跃发言,积极提案,令人备感振奋。尽管他们大部分担任着或担任过相当重要的职务,有着相当辉煌的建树,或者是闻名遐迩的“公众人物”,但是他们的名片上,第一个职务往往是“政协委员”。看来,在他们的心目中,“政协委员”这四个字的分量,真是不轻!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新闻写真竞赛

一年一度又相逢,代表们畅谈出席新世纪第一次全国人代会议的感受。本报记者 李舸摄
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走向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本报记者 李舸摄
3月5日晚,京西宾馆员工与出席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上海、江苏、浙江、重庆、西藏、新疆和解放军代表团的代表举行联欢活动,图为重庆代表团的全体女代表和工作人员在一起演唱。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身着民族服装的贵州代表团少数民族代表们,听完报告后兴致勃勃走出人民大会堂。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①人大代表雷世钧(左)、刘如琦就“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②人大代表马香(左)、杨森一起讨论大会报告。
③人大代表迟秋(左)、徐宝圻就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算起了效益账。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第11版(两会掠影)
专栏:

  农民兄弟有企盼
本报记者 曲哲涵
走进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镇北河村霍云霞的住地,她正用心阅读“十五”纲要。她指着提高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民收入的章节对记者说:“党中央知道我们农民缺啥,但要把这些想法落实好,还要做很多工作。”
霍云霞是在她的养猪场办得正红火时当选为人大代表的,那时她带动了不少乡邻致富。但1997、1998年猪价接连往下落,那些规模小的养猪场在“倒闭”声中挺过来的没几家。霍云霞靠老底,转养鸡鸭,慢慢缓了过来。“猪市凉了,可有些新品禽类的市场在慢慢热起来,要是能贷到款,我们这些养殖户懂技术、有厂房,准能‘起死回生’!”不能眼看着机会溜走,霍云霞承认她也和县里其他的养殖户一样,借过高利贷。谈起这些,霍云霞希望金融部门对乡镇企业和个体农户的金融支持再多一些。“银行和信用社应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放下架子,了解一下市场,如果农户的投资项目的确能见效益,就应当拉他们一把。”
霍云霞想替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出他们的诸多企盼: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民们最缺的是技术和种子,一定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和良种基地的建设;搞订单农业,还得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设;城乡机构改革很必要,但目前有些地方“合并办学”后,小学生尤其是边远乡村的孩子就得住宿,学杂费大幅增加,有些家境困难的适龄农村儿童面临失学的危险。“加入WTO,要说农业,比品种、比成本、比规模,我们都不怕,可就怕输在人的素质上,千万不能耽误了农家的孩子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