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聚焦

  围绕中心 务实为本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 傅 旭
  在一件件法律案的审议中,在一次次执法检查中,在一项项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中……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坚实的步伐,走过了富有成效的一年。
  立法,围绕“中心”做文章
  纵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立法工作,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展开,使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制度化、法律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去年10月底审议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法,意义重大。
  如今,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格外突出。近年来,习惯于旁观国际上“黑客”和“骇客”呼风唤雨的国人,惊讶地发现:互联网犯罪已不再是别国的“专利”了,常委会及时审议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自上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中,有2/3是修改原有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产品质量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现役军官法、药品管理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这些法律的修改事关国计民生、国泰民安,实属当务之急。拿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来说吧,用“顺应民意”四个字评价,丝毫不为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此次修改这部法律,新增25条,删除2条,修改20多条。新产品质量法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确立了民事赔偿先行的原则;扩大了对于造成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增加了民事赔偿的主体。出了事,与假冒伪劣产品有关的厂家、商家以及对产品质量作出承诺和保证的机构,一个也跑不了。消费者是这部法律的最大受益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目前正在审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防沙治沙法,这两部法律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面对漫天的沙尘暴,断流的黄河,几十年不遇的洪水,等等,人们翘首盼望着它们早日出台。
  法律三审制,这个立法程序始于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衷当然是集思广益,慎之又慎。然而,年内的一部法律的修改,更进而突破了三审。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按程序已到三审,可以提请表决了,但一些常委会委员仍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增加保护纳税人权益的条款,委员长会议决定暂缓表决,再改,再审。
  监督,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
  监督是全国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一年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力度不断增大,监督与立法并重,社会各界给以充分肯定。执法检查和工作监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常委会的认识很明确:执法监督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重要措施。过去一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对乡镇企业法等四件法律的执法检查,检查的重点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
  超期羁押是一段时间以来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分赴6省、市、自治区进行执法检查,并委托这些地区的人大常委会检查本地区刑事诉讼法执行情况。检查结束后,李鹏委员长认真听取了情况汇报,仔细询问了一些典型案例,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落实。姜春云副委员长率检查组在对城市居委会组织法执法检查中,发现居委会承担的任务繁重。回京后,检查组从法律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自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始,审议了国务院4个部门的预算,今年,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央预算,已基本包括国务院所有组成部门的部门预算。据悉,全国人大常委会顺应人大代表和广大群众的意愿,正抓紧起草监督法。
  作风,民主务实
  坚持走群众路线,从内容到程序力求民主化与科学化,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工作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婚姻法的修改,就是民主立法的最好体现。
  在人大代表提出修改婚姻法议案的基础上,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听取法院、妇联、民政、卫生等部门及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赴地方了解情况,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形成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审后,李鹏委员长赴重庆调研,法工委再作修改,常委会二审。二审采取联组会议形式,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应邀列席会议。婚姻法实际上是婚姻家庭法,实在太重要了,尤其在我们这个极为重视家庭关系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与否直接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婚姻法的修改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几经讨论,委员长会议决定全文公布修正案草案,在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
  多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以及联系人大代表和选民方面,创造、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予以积极评价,强调要继续加以总结和提高,条件成熟时,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或决定。
  为了国家昌盛和人民幸福,全国人大常委会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了今天和明天,人民对人大常委会寄以厚望。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漫笔

  从“一五”到“十五”
  林治波
  今年的“两会”,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审议和讨论“十五”计划纲要,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计,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00年胜利完成第九个五年计划,今年开始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伴随着五年计划的连续实施,我国的总体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五”计划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制定的一个指令性计划。其中规定了许多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比如:五年间,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要增长98.3%,手工业要增长60.9%,农副业要增长23.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要增长80%,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完工455个。这都是硬指标,必须完成。
  相比之下,“十五”计划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制定的一个指导性计划。它只对总体发展目标作出规划,而没有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它主要提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构想,而实现发展目标主要靠的是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利益杠杆的驱动、调节作用。
  从关注的重点看,“一五”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十五”则格外强调质量和效益。这个转变,是我们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才得以实现的。
  值得重视的是,“十五”《建议》中多了许多新名词,尤其是科技名词,如因特网、电子商务、宽带传输网络、亚微米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等等。这些名词所蕴涵的当代科学技术的丰富内容及其在改造世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方面所具有的作用,50年代最天才的预言家也是难以想象的。而“十五”《建议》对科技的青睐绝非偶然,因为要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须臾离不开科学技术。
  由“一五”到“十五”,我们可从一个侧面感触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和时代的变迁。“十五”蓝图正在绘就。但愿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为“十五”计划的实现做了应该做的。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委员如是说

  想全局 议大事
  ——访全国人大代表孙志刚
  本报记者  武卫政
  3月4日,记者来到湖北代表团孙志刚代表驻地,见他正在伏案撰写几份议案。一是《关于制定〈维护国家统一法〉的议案》,二是《关于完善土地法规,加速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议案》,三是《关于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的建议》,还有一篇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体会文章。
  记者与孙志刚相识于1999年“两会”,无须客套,采访开门见山。
  记者问:“您是宜昌市委书记,读博士时专业是经济学,可这次提的议案,既没有为宜昌说话,也不涉及具体经济问题,您是怎么考虑的?”
  孙志刚笑着说:“我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啊!人大代表不能只盯着自己那块地方,不能光为地方要项目、要拨款,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想大事、议大事,为国家的发展出主意。”
  “平时我除了思考宜昌的发展,还非常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孙志刚接着说:“江总书记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在新的世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是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仅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不懈努力,而且还迫切要求我们拿起法律武器,粉碎形形色色企图分裂祖国的图谋。于是,我就想到制定《维护国家统一法》的议案问题。”
  谈到第二份议案,孙志刚说:“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强调,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我总结了这几年宜昌市山区建设的经验,分析了目前山区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了一些建议。全国山区众多,山区城镇化建设事关农村发展大局,这一议案说的也是大事。”
  孙志刚说,今年1月份,江总书记提出,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次,我建议狠抓德治,努力提高司法人员的道德水准,遏制司法腐败。按说,执法者比普通群众更知法,应该带头守法,但为什么有些人执法犯法?关键是这些人缺“德”,不讲道德。加强司法队伍建设,除了加强管理和监督,还要注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在人的头脑中构筑一道牢固的道德防线。这也是我学习江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一点体会。
  “人大代表想大事,议大事,关键是要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孙志刚最后说。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建设祖国北部生态屏障
——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代表
  本报记者 刘亮明 温红彦
  3月3日晚,记者如约对内蒙古代表乌云其木格进行了专访。这位刚当选的自治区政府主席给人留下热忱、坚定、干练、思维敏捷的印象。
  话题从内蒙古刚刚遭受的特大雪灾开始。乌云代表说,这次雪灾来势猛、面积大。从表面看,灾害是沙雪暴造成的,但根本原因是多年来对植被生态的破坏。雪灾发生之后,自治区深切认识到,生态建设是关系到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去年,自治区打响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攻坚战。“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黄河中上游水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全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96个。特别是相继启动了大兴安岭和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京津周边沙原治理等工程。当年已投入资金16.17亿元,生态治理和保护面积达2700万亩。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部生态屏障,要真正建设好这一屏障,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搞好草场建设。在重点区域加强工程措施,实行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封育、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并要努力实现农牧业生产从粗放到集约化的经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轮牧、禁牧、圈养、舍饲半舍饲。二是要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对于生态建设关系重大,必须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合理开发地下水,用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型农牧业。三是要处理好生态治理与农牧民现实利益的关系。必须把治理与农牧民的现实利益结合起来,以发展的思路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
  乌云代表说,从现在开始,全区要重点抓好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和风蚀盐碱治理区、京津周边和阿拉善等内蒙古沙原治理区、大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治理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全面实施草原建设与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轮牧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重点县、“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水土保持等八大工程,力争到“十五”期末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为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代表
  本报记者 张静宇 郑德刚
  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使四川这个有8500多万人口的大省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是来自四川全省各地的150位人大代表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记者就这个沉甸甸的话题走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
  周永康介绍说,四川已确定追赶型、跨越型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了本世纪前10年四川加快发展的目标,争取早日把四川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体有4个目标:1.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5年,人均超过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力争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目前的25∶42∶33调整为15∶45∶40,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流入长江的泥沙量得到有效控制;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去年四川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也有提高,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10亿元,比上年增长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实现“稳七保八”,工业增长加快,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4元,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1元,增长3.9%。去年四川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3.9亿元,增长15%。各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周永康介绍说,省委、省政府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深入宣传西部大开发对加快四川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全省开展“西部大开发,四川怎么办”的大讨论,增强了全省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谈到四川省在新世纪开篇之年的打算以及在“十五”期间的新举措时,周永康说,今年要在全省开展一场“我为四川新跨越做什么”的大讨论,在全省展开竞赛,看谁为建设四川做出的贡献多、贡献大。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

  殷殷报国志 尽在建言中
  ——社会各界为“十五”计划纲要踊跃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王 政
  “我的家乡干旱少雨……希望政府有计划地支持当地小学生种枣树,为上学筹备学费……”
  “我从事水利工作多年……希望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
  这是两封既特殊又普通的来信,一封笔法稚嫩但书写工整,一封言之凿凿又情真意切。
  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前者出自甘肃一位年仅10岁的四年级学生之手,而后者的落款则是一位86岁的“老水利”。说它们普通,是因为自去年10月23日,国家计委向各界发布就“十五”计划《纲要》向社会公众征文的消息开始,这样的来信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最多的一天竟有近1500封。截至1月31日征文结束,国家计委和参加活动的各新闻单位,共收到社会各界来信、电子邮件1.7万多封。
  集思广益 问计于民
  “编制国家五年计划,动员人民群众献计献策,这是很好的创举,也是我党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传统的最好体现。”一位征文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为把“十五”计划编制好,早在前年6月,国家计委就专门听取了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老同志、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对“十五”计划思路的意见。去年以来,国家计委还先后听取了全国政协五个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财经委对《纲要》的意见和建议。
  一位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编制五年计划,虽然也曾召开过专家、学者座谈会,但通过公开征文的形式,使“十五”计划的制定参与者从“专家”扩展到“老百姓”,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说,要使发展计划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一定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提高计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努力使计划的编制过程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协调利益和民主决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计划成为全国人民在未来五年的共同行动纲领。
  真知灼见 丰富纲要
  “希望在编制‘十五’《纲要》时更能体现出我国国民经济中海洋经济与科技的地位与作用……建设海洋强国。”海军装备部技术部原部长郑明少将没有想到,他提出的重视海洋战略的建议,已被直接吸收到“十五”计划纲要中。
  同样,郭松海委员提出的“营造住宅需求扩张的动力机制和创新机制”的建议,也得到了《纲要》起草部门的高度重视。
  “可以说,封封来信,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条条建议,表达拳拳爱国之心。”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的王群会同志这样感叹。
  据介绍,来信来函的有领导同志和资深的专业人士,更多的则是普通老百姓从身边、眼前所见的小事出发,提出了许多事关国家发展的建议,涵盖了“十五”计划的所有方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许多内容对起草“十五”计划纲要有直接参考价值。
  国家计委在“十五”计划纲要的起草过程中,对这些意见和建议非常重视,绝大多数建议的内容在纲要中都有所反映,其中一些形成共识的建议,在目前的纲要草案中都有反映。一些好的提法,已直接吸收到“十五”计划纲要中。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

  今日两会日程
  人大:
  上午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朱镕基总理作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下午 小组会议审议。
  政协:
  上午 列席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
  下午 小组讨论。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新闻写真竞赛

  行使神圣权力
  3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图为代表们按表决器通过大会议程。  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