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版)
专栏:

  走向辉煌的高地
  ——依棉振兴纺织之路
翼轩
  进入新世纪的钟声敲响这一天,玫瑰色的“依翱”高档时装连锁店,在古城保定闪亮登场。此前,“依翱”已在北京名牌荟萃的国贸大厦等地开设了两家连锁店。
  风格飘逸、款式新颖的“依翱”女装不仅以其“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造”令人刮目,而且因其原是一家主业为坯布原料的老棉纺厂、一家在转岗扭亏的泥沼中左突右冲的国有企业而备受关注。保定依棉集团,正立足于独特的企业文化高地而崛起于名牌服装之林。
  从初级产品到高档时装——调整结构出效益
  河北保定依棉集团有限公司是原保定第一棉纺织厂改制而成的新型产业集团,投资经营10个子公司、6个分公司。纺织是传统产业,竞争异常激烈。1996年,国有纺织企业亏损严重,依棉也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不得不走上了结构调整之路。
  依棉的调整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升级型”调整,即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向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延伸。公司与国际上具有最高水准的同行合作,引进先进的服装经营模式和技术能力,形成纺、织、染和服装设计、制作、推销为一条龙的产业链。目前,服装设计加工项目已经付诸实施,陆续开设了“依翱”高档女装连锁店,为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经营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二是“适应型”调整,即以面向市场和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的新产品开发。目前,依棉在国内纺织行业中新产品开发能力位居领先水平,天丝产品、环保产品获今年春夏中国流行入围产品,防雨绸为纺织品中唯一获国家星火计划的产品。去年公司开发新产品63项,成为国内“天丝”产品、锦棉交织产品的最大生产销售厂家,产品在日本市场上被誉为“钻石产品”。
  进军服装业更是好戏连台:1999年1月,与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合办本年度国际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9月赴法国巴黎举办“中国—巴黎文化周”展演,好评如潮;10月,“依棉杯校园模特大赛”在石家庄举行;2000年8月,具有国际水准的“依翱”高级女装在北京国贸大厦精品廊推出。一个延伸产业链、创名牌、直追国际水平的大型纺织集团的雏形浮出水面。
  从计划经济下的工厂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转换机制出活力
  机制转换的深度取决于观念转变的程度。依棉面对的是市场竞争的硝烟,而大部分职工的价值观还沉浸在过去的“牧歌”中。譬如,给招聘的人才待遇高些,有人心里就不平衡;对家属宿舍区的开水收费,就会招致声声指责。哪怕是小改小革,有人也想不通、看不惯,甚至留恋起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观念陈旧是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依棉的决策者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提出更新思维定势和惯性意识的六个观念:一、变传统的经验管理为规范的科学管理;二、变过去的单纯依赖企业为提高自立意识;三、变替别人被动工作为替自己主动工作;四、变固定死工资为收入凭贡献;五、变国家企业福利性补贴为谁受益谁负担;六、变固守辉煌的过去为正视现实的今天。
  抱怨、谩骂、围攻,新旧观念摩擦碰撞;解释、讨论、参观,转变观念耐心细致。董事长汪利娟提醒领导班子成员:“改革是要冒风险的,甚至威胁到个人安全,我们要有这种思想准备。”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依棉的改革虎虎生威:理清了产权关系,铸起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使各子公司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盘活了内部存量资产,将生产辅助和生活福利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把物业公司、生活公司、机械修造厂、职工医院推向市场,减轻企业负担;深化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减人增效在保定市率先成立再就业工作站,安置下岗职工;调整股权结构。集团公司作为国有资本投资主体,保留国有资本经营职能,引入国外资金改造现有技术设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行了分厂制和事业部制,建立了责权分明的管理体系,强化了成本控制。
全方位的改革,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人们又看到了那个行业排头兵的卓越风姿。
从产品生产者到文化创新者——文化兴企创名牌
“责任、协作、应变、卓越。”走进依棉的厂区,依棉核心价值观格外醒目。依棉人特别强调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价值观。主管产品开发的副总经理介绍说,“我们把企业的核心理念贯穿于经营中。譬如,我们不是把面料售出就了事,而是帮助客户开发更有市场的产品,以此来赢得更广大的市场。”
“我们生产的既是产品,更是服务;我们追求效益,更追求文化。”正是立足于这种企业文化,依棉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1999年,国际服装界最高荣誉“金顶针奖”获得者、著名女装设计师奥利维揶·拉比杜斯与依棉从相识到“结婚”不过一年。意欲与拉比杜斯结缘的国内不少纺织企业,论实力、名气都不比依棉逊色,拉比杜斯为何单单相中了依棉作为在中国拓展事业的伙伴?“我们看中的是依棉优秀人才组成的团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方经理一语中的。
文化是凝聚职工的粘合剂。“职工的心,企业的根”是依棉著名的口号。依棉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开发,去年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协助制定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培训等制度,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按照学习型企业的要求,每年脱产培训高级管理者24天,中级管理者14天,一般管理者7天,员工3天。据悉依棉的领导层正集体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文化是改革的减震器,可以让职工人心稳定,承受压力。技能大比武、职工大合唱、“我看企业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这些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在依棉开展得如火如荼。二织分厂技术员王雄,提出更换游星纱轴的建议,一年为企业节约资金20万元;纺工李胜肖创下5万米无次布,徐红霞勇夺操作技术状元……收入可能不是很满意,企业可能还很艰难,但职工热爱依棉,依恋依棉,因为他们对依棉的未来充满信心。(附图片)
展望新世纪 张英杰摄


第5版(专版)
专栏:

  新观念 好环境 大开放 快发展
中共保定市委书记 王廷玖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保定市委市政府做出更新观念、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举全市之力走开放之路,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重大决策。
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实践证明开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保定作为历史名都,位于首都北京、港口天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金三角的中心地带,初步形成了大开放的格局。在开放形式上,实行双向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在开放对象上,既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特别是对京津开放;在开放内容上,既引进资金、设备,更引进技术、人才;在开放领域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一切领域都要开放;在开放主体上,既发挥企业的开放主体作用,也要动员各级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
决定保定开放的程度取决于思想解放的深度。这是保定和先进地区的差距。对此,我们把换脑筋、转观念作为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来抓,把新思想、新观念转化为生产力。具体做到“六破除、六强化”:一是破除固步自封、狭隘保守的封闭观念,强化大开放意识;二是破除目光短浅的小农思想,强化“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意识;三是破除部门利益至上的特权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四是破除信誉观念不强的陋习,强化信誉是立世之本的意识;五是破除小打小闹的因循守旧思想,强化上大项目、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使命意识;六是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强化全局意识。
叫真劲,动实招,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采取三条措施,成立优化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长期抓下去;成立由纪检、监察、公安、督察等部门组成的督导小组,对破坏环境、影响形象的行为依法查处;广泛开展树立“人人是保定形象,个个是保定环境”的宣传活动。
去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部财政收入40亿元,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0元,增长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0元,增长3%。
今年是新世纪开篇之年,我们的经济发展要求是突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把握更新观念和优化环境两个关键,抓好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机制创新、融资机制创新,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实力的目标,确保保定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5版(专版)
专栏:

  踏踏实实办企业
——与依棉总经理汪利娟话改革
32岁,汪利娟就走上万人大厂“一把手”的岗位。此后,纺织行业跌荡起伏,国企改革风云际会,像是有意刁难这位年轻的老总。人们发现汪利娟回应的答卷却很出色。在一次非正式采访中,记者说出了疑问,回答如下。
记者:在市场上带领万名职工左突右冲,为困难的纺织老企业寻找生机,还要排除世俗的偏见,面对微薄的待遇,当这样的老总不仅很辛苦,是不是还要有献身精神?
汪利娟:作为一名女同志,三十出头就当上大型企业的“一把手”,在一些人眼里我是幸运的,可我心里的压力和苦处却很少有人体会得到。我刚一上任,纺织行业就从辉煌的顶峰滑落到谷底,成为国企困难最重、亏损最大的行业,压力之下,如何保证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生存下来、壮大起来?一次职代会上,我敞开心扉说,我和普通人一样,是母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妈妈,有自己的家庭和感情,同时,我也是企业的厂长。这条载着万名职工命运的大船由我掌舵,为了使这条船驶出险滩,我可以舍弃家庭和儿女情长。摆在我面前的路有许多条,惟有留在企业这条路最难走,但我选择了它。为什么?因为我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依棉广大职工教育和培养了我,如果这个企业垮在我手里,我没法交待!
记者:依棉这几年连连走出几步妙着,作为年轻的决策者,您依靠什么来避免决策失误?
汪利娟:从纺织学院毕业后我就一直在依棉,先后担任过车间技术员、副主任、技术处处长、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96年担任了党政一把手。任职以后,我抓住各种机会外出考察国内外市场、国有和民营企业,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学习是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多忙、多累,都坚持读书学习上网,晚间12时以前从来就没休息过。另外,利用星期天读工商管理硕士。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我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使企业的超前决策效果越来越好。我们抓住低成本扩张的机遇,成功地兼并了安国纺织厂,收购了保定绒织厂。抓住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机遇,与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合作,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谁也不是天生的企业家,企业家都是在市场中干出来的,要干好,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
记者:改革是利益的调整,不可能在温情脉脉中推进。在保定的大企业中,按理说依棉改革的难度是最大的,为什么结果却是改革的步伐最快、改革过程基本无震荡?
汪利娟:我与班子成员多次讨论达成共识,只有改革才有活路。可是,改革要冒险。起初这方面考虑不足,惹出过一些麻烦。如我们将多年免费为职工家属供应的开水改为每壶收费2分钱。不料小小的改革引起了职工很大的议论。后来我提出医疗改革方案,消息一传开,几十名退休职工春节还没有过完就冲进办公室要跟我“理论”,一些人说话不堪入耳。国有老企业,设备、厂房老好办,难在观念上。设备厂房更新易,观念更新却不能一蹴而就。我开始意识到,搞改革光有热情不行,还要让职工共同参与才能成功。我们称为“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后来,许多职工不仅积极参与改革,而且还为改革献计献策,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剥离辅业、压锭2万……这些难关都闯过来了。
记者:外部环境是不是也起到一定作用?
汪利娟:实际上,改革每到关键时候,上级党委政府都伸出温暖之手。我们租赁色织分厂时,原厂职工想不通,围攻谩骂总厂派出的领导,公开抵制进驻。市领导亲临现场讲明利害,做职工的思想工作。我们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一岗一薪制,冲撞了部分人的利益,个别职工煽动工人罢工,造成800多台织布机停产。我们果断处理了组织者,这些人上告下闹,市总工会、市委组织部、劳动局、纺织公司等部门公开表态,支持企业的改革措施,市委市政府领导也亲自来厂里给我们撑腰打气,真是雪中送炭,为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主观上讲,改革除了操作上的技巧,还需要有“敢死队”的精神,如果都在考虑为自己多留一条后路,那么国有企业就会少一条生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