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端正思想作风的法宝
——改进党的作风系列谈之二
  李忠杰
  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上表现出来的基本取向、风格和特点。如果说得形象一点,可以叫做所“思”所“想”进而指导所“作”之“风”。既然是“风”,那就是一贯的做法和作派了。观察此“风”,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政党是如何“思”、如何“想”、如何“作”的。作为一个执政党来说,这种一贯之“风”,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展示的,是党的形象;反映的,是治国理政的风格。在新的世纪里,要实现宏伟目标,没有一个好的思想作风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新世纪伊始,很有必要理一理“思、想、作”的状况,查查其为何种之“风”。正者,进一步发扬光大;歪者,下大力端而正之。
  怎样“端”?何为“正”?其中有一个标杆或者说准则问题。这个标杆或准则,就是我们党历来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深知思想作风建设之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此构成了新时期党的思想作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又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从它所起的作用来说,可以称作解决问题的“钥匙”。二十多年来,改革的大门怎么打开的?开放的大门怎么打开的?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怎么打开的?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大门怎么打开的?如果没有这把钥匙,这一扇扇大门能够打开吗?凡经历了这一伟大历程的人,都会深有感触。概而言之,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路线、思想作风和思想状态,没有这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不会有各种各样新的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的出现,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来。
  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进一步端正思想作风的法宝。“法宝”者,倘若“咬文嚼字”,解而析之,“法”大概可以叫作“方法”、“工具”,还可以有一点“效法”的意思;至于“宝”,当然是“宝物”、“宝贝”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价值无法用度量衡来表示,但其宝贵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八个字,是无数智慧和经验的凝聚,也是无数汗水乃至泪水的结晶。我们用八十年的创造和牺牲,写下了党和人民在思想上应该遵循的科学轨迹。这样宝贵的财富,能够随意丢弃吗?更重要的是,这一财富,并不仅仅是过去经验的总结,而是开创未来的保证。可以说,它是茫茫大海的灯塔、高速公路的路标。作为一种指导如何“思”、“想”、“作”的路线、方法和工具,“效法”它,坚持它,我们就可以更加科学地着眼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就可以继续不断地从种种过时的、不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框框中解脱出来,到更大的时空领域中驰骋纵横。用投入产出的方法比较,坚持它,运用它,效率提高,效益翻番,有事半功倍之效;轻视它,背离它,就会效率低下,效益大跌,甚至还会走弯路。所以,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十分重要的。
  “法宝”之宝贵,主要不在于它的储藏价值,而是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所以,法宝要用。怎么用?最主要的,就是进一步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之所以说“端正”,就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不端正的地方。比如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僵化保守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浮夸不实的思想倾向等等,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不把这些思想上的不正之风端正过来,那么,它们就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滋长错误的价值取向,阻碍新世纪战略任务的完成。因此,进入新世纪,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思想作风问题,努力使我们的思想作风更正一些、更纯一些,真正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深入研究,勇于创造,敏锐把握世界潮流,坚持走在时代前列。如果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都能体现这样的“风”格,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陈群 苗长发 孙业礼
  《论科学技术》一书,收入了近十年来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讲话、文章、书信和批示等共四十九篇,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反映了江泽民同志坚持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根据新形势和新实践,作出一系列新的论述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论述,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发展的这种大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中国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迎头赶上的机遇。从领导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岗位的江泽民同志,始终敏锐地关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等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
  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我国在新时期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发展农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放眼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财富正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动地位。
  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989年12月,刚到中央工作不久的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付出艰苦的努力”。在1991年5月23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如果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那末,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1992年,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作为全党的共识进一步确定下来。
  1995年,“八五”计划即将顺利完成,中央开始着手考虑“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问题。这年5月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国策。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意义和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十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决策的重要意义正在不断得到证实。
  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把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进一步明确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科学技术,也只有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关于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认为,“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他强调指出:过去普遍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各地区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要按照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搞大协作,形成合力。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机制,推动科研院所面向市场,进入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内部,要实行科研、设计、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水平。
  江泽民同志认为,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切实抓好农业科研攻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培训,使农业的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用现代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江泽民同志一直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国有企业中老企业比较多,设备与技术老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缺乏竞争力。要摆脱困境,必须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个关键环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并从世界经济贸易中获取超额利润,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在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方面走在了前列。因此,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呼吁:“要努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优先发展的产业,尽快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也都离不开科技进步。江泽民同志强调,科学技术要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国防建设历来是世界各国先进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
  鉴于海湾战争的经验,江泽民同志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但是“先进的武器毕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是不能忽视的”。国防科技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一些关键技术。掌握这些技术,是实现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要,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实行积极防御,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是我军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围绕这个方针,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要千方百计把我军的武器装备搞上去。
  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内容广泛,任务繁重,只有像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统筹兼顾,抓住重点,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适时地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
  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江泽民同志曾担任过电子工业部部长,他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个问题。早在1984年,他就在《红旗》杂志上发表题为《振兴电子工业,促进四化建设》的文章,指出:“电子科学技术具有易于同其他科学技术结合、向许多领域渗透的特性,它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乃至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1989年他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振兴我国经济,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倍增器”的观点。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现在,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2000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随后,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他又反复阐明这个问题,指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们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同志还特别提醒各级干部,要高度关注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现在,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伸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他指出,我们既要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又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新的世纪,科技创新必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在2000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指出:“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这是知识传承和发展的通途。关键是要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他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邓小平关于中国要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要求,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
  基础性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江泽民同志对基础性研究极为重视,他认为:基础研究的成果不但会带动科学技术的突破和社会的进步,促进工程技术科学的发展,而且将拓展和深化人们对客观世界与自身的认识,甚至引起哲学的革命。在未来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今天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他多次强调指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进我国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目光远大,筹划未来,针对下世纪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江泽民同志认为,“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和更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应努力学习、借鉴别国的长处,即使我们实现了现代化,也还是要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他也多次强调指出,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我们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当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而必须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造。他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加强科技创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和创新体系。1995年江泽民同志就强调指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对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更为关注。1998年6月1日,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他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子。他认为:要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我们又是一个有着先进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确定有限目标,突出重点。要经过科学论证,选择一批有基础和优势、国力可以保证、能跃居世界前沿、一旦突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在全国组织专门队伍,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同时,要为科技创新提供体制保证,创造良好环境条件。要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在江泽民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现已有了明显进展。
  江泽民同志还把创新思维进一步扩展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提出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要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把创新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加以推进,这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意义是极其深远而巨大的。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邓小平说过:“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在推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最关心的也是人才问题。早在1989年,他就高度评价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指出:“我国已经有一支近千万人的科技大军,他们同其他知识分子一道,构成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大军,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精英。”1991年,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提出了“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的论断,并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前提。1995年,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培养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1989年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提出,要为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新理论、创立新学说、探索新领域,提倡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开展同志式的切磋讨论,共同推进科学技术的繁荣。”针对多年来我国知识分子待遇偏低、劳酬不符的问题,1992年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
  1998年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创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一大批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要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攀登科学的高峰,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江泽民同志希望我国科技工作者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铭记在心中,在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下,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百折不挠,为科技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普及科学精神
  在科技事业的发展中,科学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仅靠科学家的努力还不够。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支持和参与科技事业,才能形成科技发展最深厚的基础。
  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代表时讲话指出:“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中立足。”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大连考察时又强调指出:“在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最近,一百多位院士参与了《院士科普书系》的编写,江泽民同志为《院士科普书系》撰写了序言,并高度称赞这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他希望作为国家最高科技水平代表的两院院士,努力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先进领域里进行发明创造的同时,为全民族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倾注心血。
  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如果领导干部对现代科技不甚了了,兴味索然,就不可能重视和领导好科技工作。1993年5月14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1994年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出版,江泽民同志为这本书撰写了序言。他在这篇序言中指出:“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科技知识浩如烟海,我们的中、高级干部不可能都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专家,但完全可以做到知识面相对广一些、深一些,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领导者。”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一个社会如果愚昧迷信盛行,科技创新不仅难以产生,就是产生了也可能被忽视、被扼杀。事实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与迷信、知识与愚昧的斗争并未停止。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一些人从事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传播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我们的有些党员干部竟然也是非不分,参与其中,甚至为之推波助澜。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组织“法轮功”的出现,发人深省。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不懈努力。
  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对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对迷信活动以及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法加以处理。”1999年12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中又指出:“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思想武装全党,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科学普及工作中,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就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就要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