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1-03-17

2001-03-17新闻联播 文字版

比尔·盖茨的两张脸

第8版(大地·作品)<br/>专栏:作家访苑<br/><br/>  比尔·盖茨的两张脸<br/> 乔迈<br/> 关于比尔·盖茨,前些时有两条消息引人注目。一条是他叫美国司法部告倒了,微软公司有被一劈两半的危险。另一条是牛津大学宣布,这位世界第一富人拿出巨额资金设立牛津奖学金,规定:凡在牛津读书的学生,不论国籍、种族都可以提出申请。第一件事缘于微软的垄断,美国司法部的控告因而带有杀富济贫味道,比尔·盖茨一脸无奈。第二件事是比尔·盖茨主动提出的,他要割肉济人了,年轻的全球首富满面春色。<br/>  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耐人寻味。<br/>  由此想到,近日也是从报纸上知道的两本书很有趣。一本是一位叫索尔坦·维布伦的人写的《闲暇阶级的理论》,另一本是托马斯·斯坦利写的《百万富翁的头脑》。都是研究有钱人的书。前一本把富人们贬斥得一塌糊涂,如马克思所说,全身每个毛孔都渗透出脓血;另一本认为许多有钱人是模范市民,值得穷哥们儿竖大拇哥。这两本书都以美国富人为研究对象。我不是美国富人,无法判断两位作者孰是孰非,我只觉得他们各自描述的仿佛是比尔·盖茨的两张脸。从这里生发开去,就是当今世界天之骄子们的两张脸。<br/>  一张叫为富不仁,另一张叫富而仁。这两张脸从人类之中出现了富人那天起就存在着。古代的为富不仁者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聚敛时视金钱如心肝宝贝,挥霍时把财富当粪土;现代的为富不仁者又加上肆意耗费地球资源和总是逃税,以及用金钱收买、糟践女色和男色等等。但比尔·盖茨似乎不干这一类勾当,他只是垄断了知识,因此也垄断了财富和市场——这也不行。<br/>  如果我们的世界只有为富不仁这一张脸,人类就太悲哀了。所幸我们还有不少富而仁者。据《百万富翁的头脑》一书统计,美国富翁中,百分之九十大学毕业,百分之五十二有硕士以上学位,百分之六十四乐善好施,百分之九十三认为与家人共度时光是他们最乐意的事而不热衷于采花盗柳,其离婚率只占到非富人阶层的三分之一。他们“大多数是正常而平凡的人”,“住在简朴的房子里,开的车也不是名牌”。<br/>  《百万富翁的头脑》一书作者、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市场学教授托马斯·斯坦利的结论是:我们不应蔑视富人。把他的研究套用到中国来,我们好像应该说:我们确实应当尊敬那些富而仁者,但我们绝对应当而且有必要蔑视为富不仁者,目的是促使为富不仁者向富而仁的方向转化。原因在于,我们当前社会中为富不仁者为数很不少。<br/>  现在假定托教授所说都是实情,那么,中国先贤有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中国现在的富人阶层是否有必要以美国富人为镜,比方说,以比尔·盖茨为镜,以他后一张脸的模样,改善自己的面相呢?

百色和一个人的故事

第8版(大地·作品)<br/>专栏:<br/><br/>  百色和一个人的故事<br/>  朱相达 张坚<br/>  百色,一方充满神奇的红土地。不仅仅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它巍峨峻峭、怪石嶙峋、莽莽苍苍的连绵群山和那群山里珍藏着的许多美妙动听的神话和传说,也不仅因为伴着震古烁今的起义枪声,从这里走出了世纪伟人邓小平,还在于这里的大山的儿女们,立足于十分有限且瘦瘠的土地,顽强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不断接受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新观念新意识,奇迹般地摆脱了长期困扰人们的饥寒羁绊,冲出了贫穷的樊篱,一步步走向富庶的生活!<br/>  说起这神奇的变化,百色人无不感慨万千。满头染霜满脸喜悦的平果县金沙开发区移民宋成坤大叔的话,或许说出了百色地区三百六十多万人民的心声:“我们能够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怎么也忘不了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忘不了广东广州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忘不了百色人民的好朋友陈开枝……”<br/>  陈开枝何许人也?<br/> 负责广州与百色对口扶贫的负责人——广州市政协主席、全国扶贫状元是也!<br/>  “百色不脱贫,马克思也不会同意我去的!”<br/>  2000年9月1日,陈开枝一行原定下午四时三十分到达乐业县城,参加翌日一早举行的广州宗教界对口帮扶乐业中学教学大楼落成典礼。因途中修路,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走了近四个钟头,陈开枝乘坐的中巴车快七时才赶到目的地。走下车,广州客人们举目一望,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黑压压密匝匝的男女老幼驻足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两旁,与之相伴的,是热烈的掌声和发自肺腑的欢呼声:“欢迎您,广州亲人!”据说这万人空巷的欢迎盛况,在乐业这个至今也不足两万人的山区小县城,是破天荒头一回。走在鲜花簇拥之间的陈开枝,此刻本应像凯旋的功臣一样高兴,可他古铜色的脸上显得更加黑黝黝……陈开枝很认真地对身旁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说:“我只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怎么受得了如此高的奖赏呀!再说,把那么多的干部群众召集起来,不是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吗?我真心真意地不想这样子。”<br/>  “不是召集的,真的不是。”县委书记韦纯良说:“除了乐业中学的师生一再请求后同意他们来欢迎外,其他所有干部群众都是自发来的。”<br/>  韦纯良没有说假话。<br/> “祖祖辈辈没有出过大学生,我们全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我这个上初中学习成绩又好的小孙子阿路身上,可是学校有两千八百多平方米年久失修的危房……眼看包括我孙子在内的许多学生没处上课面临辍学的时候,是陈开枝主席领着广州宗教界的朋友带着深情厚谊无私捐助一百三十万元,加上地区拨款和县里筹措的五十万元,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现在全县城最高最漂亮的六层教学大楼。”刘成方老大爷乐呵呵地倾吐了心里话,“有了这教学楼,我的孙子,许许多多的孩子,读高中,上大学,就有望了。陈开枝主席,广州市人民和广州宗教界的朋友们都是大好人,是乐业老百姓的大恩人啊!听说陈主席他们今天要来,我们全家早早就来到这路口,不为别的,只想看上陈开枝一眼。”<br/>  196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委工作的陈开枝,1992年卸去省委副秘书长后,挑起了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的重担。1996年11月20日,带领代表团在韩国招商引资的陈开枝,耳边响起清脆悦耳的电话铃声。电话是飘洋过海从广州市政府打过来的,告诉他,省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即将带队去广西商议对口帮扶脱贫的事宜,问陈开枝能否赶回来一道去。<br/>  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和担任领导多年的他,深谙非重要事情市政府是不会打越洋电话的,于是,陈开枝干脆利落地回答道:“我想方设法赶回来,一定随领导赴广西接受任务。”几天之后,陈开枝便走在了百色的山道上。他站在田东县瑶族梅林村贫困户班成连的家里,靠几根木头作框架依山而立的茅草屋,东西南北加上下六面透风,嗖嗖的刺骨寒风一阵阵吹进茅草屋,班成连全家四口缩成一团蹲在火塘边……他眉宇紧蹙,看着两个分别为九岁和五岁的孩子,连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交给陪同来的乡党委书记,请他马上买几套衣服给孩子穿……考察团的其他同志也纷纷掏出自己身上的钱,当场凑了两千七百多元帮助梅林村的贫困户度过寒冬。<br/>  怀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迈着异常沉重的脚步,陈开枝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梅林村的,班成连一家的穷景像过电影一样不停地在眼前闪动。这时,他想起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百色时的谆谆教导:“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没有什么任务比解决群众的温饱和饮水问题更重要的了。”他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担子……<br/> 从此,陈开枝有了一个“百色情结”。这个情结,让被人们称为“广州第一大忙人”的陈开枝,又多了许多牵挂许多操劳,忙上加忙了。1998年6月担任市政协主席之前,作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开枝要管的事要做的事,天天日日都是千头万绪麇集于一身。甭说省市重大的党政活动和修路架桥整治市容等大事,就是房屋坍塌救死扶伤停水停电污水浸街等意外灾祸和扰民事故,他都需要在场。<br/>  如今,多了一项百色扶贫,陈开枝能忙得过来吗?<br/>  陈开枝说,一个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人,越忙就越有动力,越忙就越会科学安排时间。他给自己定的工作制是“365714”——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安排满工作,每周干足七天,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以上。1997年的一天,在田东县奔波了一个上午的陈开枝,决定中午去一个叫陇穷村的瑶家苗寨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便确定帮扶项目。此村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带:山连着山,山山是石头,石头缝里种庄稼,吃水用水贵于油,家家户户全都穷……连村名也被加上一个“穷”字。走在又长又陡的石坡路上,毒辣的太阳把石头山曝晒得丝丝作响。陈开枝虽然体格健壮,但毕竟年近花甲,尤其是石坡陡峭山道崎岖,天气酷热,他体力难支,猝然汗流如注,脸色泛青,昏倒在地。幸亏有人懂医,又是按穴位又是抚背揉胸……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之后,陈开枝渐渐苏醒了过来。当时的地委书记、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院院长的刘咸岳紧紧握住陈开枝的手:“老伙计,无论如何也不能往上爬了,咱们慢慢下山吧,否则万一……”<br/>  陈开枝轻轻地摇了摇头,轻轻地摆了摆手:“老伙计,放心好了,没事的。百色不脱贫,马克思也不会同意我去的。”于是,他捡了一根树杈当拐棍,继续一脚一脚往上登,一步一步朝前走,终于到达了陇穷村,了解了他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br/>  1998年,广西要推荐一名候选人参加评选“全国扶贫状元”,筛来选去,最无愧当这状元的,莫过于广州来百色帮扶的陈开枝了。几乎与之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也决定将自己的一个名额空缺下来,留给广州的陈开枝……您瞧瞧,陈开枝当上“全国扶贫状元”,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一个特别心愿,也是千千万万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的共同心愿!<br/>  六隆山作证<br/>  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际,陈开枝高大的身影正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六隆大山里晃动……晨光熹微,他如同往常早早起了床,时而一拐一拐地走在竹林间察看八渡笋生长情况,时而一跛一跛地在弯曲小径上检查板栗苗的成活率,时而坐在移民家的木凳上嘘寒问暖谈笑风生……离开广州赴百色前,他感觉到患脉管炎的右脚有点麻木不灵,隐隐作痛,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人都对他说,欢庆新千年,广州肯定热闹非凡,丰富多彩,许多活动是少不了要你参加的,再说身体又不适,是不是推迟一下去广西。陈开枝回答道:“有些时候没去百色了,我总感到好像什么事情忘了做似的,好几回做梦都梦到在百色的移民开发区,趁元旦放假,我还是要去六隆跑一趟,因为那里的八渡笋开始大面积生长,产品的运输、加工、销售等许多问题需要我去商量解决。”<br/>  陈开枝的腿已经开始发肿,痛得越来越厉害,每迈出一步都感到有些吃力。陪着他的六隆镇党委书记陆泽山这会儿看到陈开枝忍着病痛念念不忘开发区的这事那事,心里一阵阵发酸。陈开枝上六隆山总共是十五次,每次都是陆泽山陪着,彼此已经很熟悉很了解。陆泽山知道无法拗得过陈开枝,只好搀扶着他来到“远望台”——山顶上一块天然的平地,站在这里二十万亩八渡笋基地尽收眼底,因此而得名。陈开枝说,今年有竹笋投产的会超过十四万亩,产鲜笋三十万吨,竹子十万吨,还有大量的竹叶,像投产初期简单粗加工已经不能适应基地发展了……“泽山啊,联系合作伙伴深加工竹笋是时候了,而且宜早不宜迟,此事拖不得呀!”<br/>  接着,陈开枝指着宛如行走着的蜿蜒巨龙一样的公路,说,这是一条并不健壮甚至有点虚弱的“泥龙”——从开发区总部到田林县城全长五十多公里,有一半是兴办竹笋基地后新修的,坑坑洼洼不说,好些地方的路还虚浮不实,担心经不起暴雨的考验,要想办法好好整治一次,同时通向笋区的三十二条五百零二公里的路也要确保畅通。几十万吨的各种商品不能及时进入市场流通,就实现不了价值,移民的信心难免受到影响……路通财就通,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啊!<br/>  陆泽山点头称是。<br/>  2000年5月6日,陈开枝又伫立在六隆远望台上,发出开怀大笑,笑得像木棉花一般既灿烂又凝重。陈开枝看到,经过维修加固的公路完全“结实”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可以放心地开来驶去;六隆已与台湾山弘公司开展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对竹笋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竹笋的商品档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移民今年仅竹笋收入一般户可达一万元,多的可达三万元……倾注心血和智慧的扶贫事业犹如木棉花一样红红火火的,陈开枝心里当然会像喝了琼浆玉液一样痛快、惬意和甜蜜。<br/>  现在的关键是各地的特困户是否愿意来这里安家落户。陈开枝领着有关人员走进贫困村,坐在特困户家里,问人口,谈生产,讲生活,说笑话,末了总要说:“你们靠石头缝里吃饭,石头缝里的泥土每年被暴雨冲走了一块又一块,人口又年年增多,再不搬迁,连西北风也喝不上。”<br/>  平易中透视出风行草偃的品德,折射出心系老百姓的真诚,陈开枝每到一地都能得到几乎一样的话:“陈主席请放心,我们听您的。政府通知一到,我们就马上举家搬迁。”<br/>  就这样,六隆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如愿以偿……如今,已经完成种植的二十万亩八渡笋有七万亩开始产笋,两万亩进入丰产期;田林、那坡、田阳、田东、德保、隆林、凌云七个县的大石山区贫困户三千九百四十七户一万九千八百二十四人移民到这里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有的年收入超万元,有的家庭买了汽车,有的开始备料建楼房……与安家六隆之前比,简直是天壤之别。<br/>  人格的魅力比权力更重要<br/>  陈开枝又要上路了,只是这回跟着他去百色的,不仅仅是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还有广州市有关部、委、办、局的领导,工、青、妇的当家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陈开枝把他们带到大石山区的一个个贫困村寨,不给大家提任何要求,就请同志们好好地看看,好好地感受。结果,越看心情越沉重,越看越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大家纷纷表示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艰苦奋斗教育,绝不忍心让百色这些兄弟姐妹们继续过这样的苦日子……花园酒店的老总说,他们单位捐资三十万元,为陇穷村建一座钢筋水泥桥;广州团市委的领导说,我们举办一个“情牵珠江源,广州——百色手拉手活动”,发动青年团员积极参与“扶孤助学献爱心”,实行一个家庭或一个人扶助一个贫困学生;广州宗教界的一位领导当即表示,筹措一百三十万元,援助乐业中学建一幢教学楼……此后,陈开枝又把各区县的有关领导请来,把港澳地区的广州市政协委员请来,把有能力资助的朋友都请来,发动全社会都来帮扶百色。他们一个个来了,一个个慷慨解囊,一个个奉献出挚诚的爱心,一个个伸出热情的双手……百色得到了五千多万元!<br/>  五千万,对广东富裕地区的某个市来说,可能是一个“湿湿碎”的数字,可对十二个县市中有十个是国家级特困县的百色地区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正是有了广州各界援助的这笔巨资,百色才新兴建希望中小学和培训学校九十七所,其中,已建成八十六所,在建十一所,解决了三万零八百八十名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解决了两千多名贫困学生无钱读书的问题,而其中由陈开枝认领赞助上学的学生就有八人。<br/>  如此光前裕后的千秋伟业,陈开枝仅凭他的权力能办得到吗?回答自然是“不可能”。当然,他的权力起了一定的作用,倘若陈开枝不是常务副市长,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不可能说去百色就去了;假如陈开枝不是政协主席,就不可能认识那么多的港澳地区的广州政协委员,更不可能把他们请到穷乡僻壤的百色山区来。但仅凭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br/>  先后慷慨捐资八百三十万元给百色地区作助学奖学奖教金的广州市政协委员、香港日成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柱成先生说,他随陈开枝在百色考察期间,为那些正需要读书而无钱读书的孩子们惴惴不安,更为陈开枝那种全心全意想方设法搞帮扶的人格力量所折服。<br/>  彭磷基,广州市政协委员、香港实业家和建筑设计师,还是一位教育家。置身百色,乡间踏勘,城里转悠,他耳闻目睹,感触甚多。尤其那些少男少女渴望知识、梦想美好的眼神,和他每到一地,都有陈开枝的美誉传入耳中刻进脑里。<br/>  彭磷基得知,百色中学是百色唯一的一所地区级重点高中,远远满足不了百色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彭先生当即表态,捐资七百五十万元兴建一所百色祁福高级中学。奠基那天,锣鼓震天彩旗飘扬,成千上万双感激的目光投向彭磷基。然而,彭先生认认真真地说:“是陈开枝主席,我才来百色;是陈开枝的人格魅力,我才捐资兴办百色祁福高级中学的。所以,大家真要感谢的话,首先要感谢陈开枝主席。”说完,当即表示再捐资六百万元扩建第二期工程,使这所学校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一流设施的高级中学。<br/>  面对人格加情谊,服输的不单单是权力。<br/>  陈开枝永远也不会忘记,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在广东过了整整十一天,他有幸整整地陪了小平同志十一天。小平同志谆谆教导:“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r/> 三年多来,陈开枝乐此不疲地实践着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真理,而力量与智慧也由此而生……

梅庵寻梅

第8版(大地·作品)<br/>专栏:<br/><br/>  梅庵寻梅<br/>  曾凡华<br/>  春节前去粤西,途经肇庆,虽说公务缠身行色匆匆,但还是抽空去了趟梅庵,一则想看看梅庵的梅,二则想了却心头的一个夙愿。<br/>  梅庵系北宋至道年间智元和尚所建,因禅宗六祖惠能在此“插梅”而得名,至今已逾千年。中国的风水,几被寺庙庵院占尽,梅庵亦不例外,枕北岭,俯西江,势压九派,气贯一脉,让人一看便生庄严感。去的那天,适有小雨,人还未进庵门,就被一大片梅树簇拥,虬影横斜、花枝灿灿。这种直奔主题的设计,大概是后人所为。古时候修庙,讲求内敛,宋僧智元当初建庵,想必不会让春光如此外泄。果然,当我穿过六祖殿,一眼就望见了惠能和尚“插梅为记”的山岗。如今,这儿已遍植梅树,蔚然一片花海。花海里,有一尊惠能的铜像,从手扶鹤嘴锄的姿态上看,似在植梅,而非插梅,这似有悖于“插梅为记”的典故。在我看来,植插二者,相去甚远;植,是一种正规的栽种方式,须有挖坑、栽苗、培土、浇水等程序,而插,则随意性较大,只须削一树枝,插入土中即可,有一种禅宗随缘的意思。这就比有意为之的“植”要来得自然。可以想象,当年的惠能和尚云游至此,觉得这儿背山面水、地势开阔,与佛家投缘,便插梅为记,作为日后建庙的选址。弟子智元得其真谛,呕心沥血,在先师插梅处建庵……因先有梅后有庵,故名梅庵。<br/>  梅庵的梅属于南梅,没有北梅那种傲雪凌霜的冷艳,但花事纷繁,开得热烈,给人以喜庆色彩。故当地的男女结婚,有双双上梅庵插喜梅的习俗。即所谓“插双梅”。这样一来,就插出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而我的这次造访,也多少与这里的故事有关。<br/>  故事须引申到“文革”初期。那时我在一个独立营当兵,任务是看守监狱。记得是个风雪天,我奉命给5号监房那位干瘦的老头送去一个探监的包裹。是他妻子送来的,按规定不让见面,只让转达。包裹是检查过的,但他打开时,我仍暗暗地予以监视。老头也不避我,坦然地打开。里面包的都是些过冬的衣物,只是中间夹着的两枝腊梅,让他有些激动。对此,我也不太在意。很过了些日子,老头病了,病得不轻,我奉命监护他去一家医院做手术。临走,他把所有的东西打成一包,要监管人员交回其家属,只带走了那两枝早已经干枯了的腊梅。囚车里很冷,可躺在担架上的他,头上老是冒汗。我见他咬着牙,像是很痛苦的样子,便要把他手里的梅枝拿掉。他摇摇头,死死地攥着不放。“这是我和老伴的金婚纪念,我想把它带进太平间……”他似乎预感到什么,向我讲起关于梅的故事。从他的讲述中,我第一次知道肇庆这个地名,第一次知道肇庆有个梅庵。也第一次知道,老头原是个双重身份的军人,毕业于黄埔,为国共两党都效过力。当年曾驻扎于肇庆,与当地一女子私定终身,结婚那天,他俩不事张扬,只按当地习俗,双双到梅庵插梅为记……<br/> 我至今弄不清老头的名字,只知他是死在手术台上,那送梅的女人,是她的结发妻子。虽说我与他无多少干系,但此次路过肇庆,还是想看看他们“插双梅”的地方。<br/>  古谚里说,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第一。梅庵处在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润,梅信来得更要早些。故一进梅园,人的整个儿身心,都被馥郁的幽香吞没。加之雨意阑珊,更有一种山高水远的苍渺。我因怀了心事,便向庵内老住持打探“插双梅”的所在。<br/>  “施主恐不是头一遭来梅庵吧?”老住持先是吃惊地望了我一眼,反问道。<br/>  我说我是头一次来梅庵,听人说过“插双梅”的故事,便想来看看。<br/>  老住持听后长叹一声道:“自‘文革’后,此风不再……”说着,他带我穿过赏梅廊,来到围墙边一个坡地上,指着墙根边杂草丛中露出的并排两个树蔸,告诉我:双梅喜梅成活率不高,“文革”中被造反派一折腾,已荡然无存。<br/>  “这两个树蔸曾发过一次新芽,又被修园的民工无意中弄死,从此再没还生过。”老住持说到“还生”这佛家语时,语气里仍流露出某种期待。<br/>  我默默地在雨中站了一会儿,想象着当年新人们“插双梅”的情境,觉得这一习俗丢失得有些可惜。即使从现代观念上看,这插梅之举也对生态环境的美化、对民风的淳化有益而无害,为什么不能让它接而续之、传之久远呢?<br/>  告别老住持,走出梅庵,又被庵门前的那片梅林拥入花海,我茫然四顾,希望能寻出一块空地,好向有关方面建议,留给后人“插梅为记”。果能如此,也算积一功德。(附图片)

三月的笑靥

第8版(大地·作品)<br/>专栏:<br/><br/> 三月的笑靥<br/> 匡文留<br/> 新千年 每一个三月 <br/> 清亮的浪花 <br/> 欢笑着跑过解冻的河床 <br/> 水鸟呢喃 摇醒卵石的梦幻 <br/> 在中国西部 <br/> 一个独有的民族村落 <br/> 我看见绯红的黎明 <br/> 正驾驭炊烟 粮食的芳香 <br/> 冉冉飘来 叫期待泛青的田埂 <br/> 淡妆浓抹 笑出诱人的灿烂 <br/> 这些美丽而鲜嫩的绯红 <br/> 一溜小跑 宛如一对对可爱的 <br/> 小红灯笼 笑盈盈催开 <br/> 一朵朵可爱的笑靥 <br/> 一排身穿民族服装的女童 <br/> 肩背崭新书包 笑着唱着 <br/> 被绯红黎明托举着<br/> 走向希望和隽永的明亮<br/> 第一天 走向学校<br/> 第一天<br/> 不久前 她们鲜嫩的生命<br/> 还麦穗般敲打寂寞竹篮<br/> 或是驮上小牛小羊脊背<br/> 与白发奶奶共抬<br/> 一大蓬枝柴<br/> 当晶莹的泪珠 被新千年<br/> 第一个三月的挚爱吻去<br/> 中国西部 僻远的民族村落<br/> 昂首挺立起这座<br/> 神采奕奕的希望小学<br/> 我们的男童 我们的女童<br/> 一个都不能少<br/> 快背起书包 背起<br/> 歌声 笑靥 生命的春天<br/> 背起智慧 理想 天天向上<br/> 父老乡亲的殷殷嘱托<br/> 我们民族和祖国的<br/> 时代画卷 辉煌未来<br/> 黎明上升 三月的笑靥<br/> 镀亮山山水水 一处处村落<br/> 大片大片 延展的母亲土地<br/> 朗朗读书声 伴随<br/> 新千年激越的脚步<br/> 叫滚滚春潮 和着民族血脉<br/> 最新的交响诗画<br/> 撼天动地 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