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地聚焦

  选贤任能 继往开来
——“两会”代表、委员畅谈新形势新任务之七
本报记者 李 舫 严 冰 马国英 王比学
  新的世纪,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选拔能担当起治党治国重任的大批年轻干部。这是“两会”代表、委员热烈关注和深切思考的重要话题。
  年轻干部是国家的未来
  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是我们改革开放事业的宝贵资源,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可靠保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锲委员认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培养、选拔、任用干部上的工作方针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同志在30年代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期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强调:“政治路线正确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来执行,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我们衷心希望年轻干部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担当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往开来的根本保证。”这说明,我们培养、选拔和任用优秀的年轻干部,不仅是干部结构调整的问题,而且是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齐齐哈尔市市委书记范广举代表认为,应注重年轻干部德、能的考察,要把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企业、农村工作的第一线,选派到矛盾集中和发展任务重的岗位,使他们能够体察基层一线工作的实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他们驾驭全局和做好实际工作的本领。
  年轻干部的成长靠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紧迫性、干部队伍的建设目标、选用观念、选用标准、培养机制、管理监督和领导组织能力都作出了明晰而深刻的阐述,明确了我们选拔年轻干部的总体方针。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正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我们的年轻干部队伍,无论是从党性原则、理论水平、办事能力还是从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务之急是造就一支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郝明金委员在谈到对青年干部的希望时说:“对于年轻干部首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利益观、权力观和地位观。利益观要求青年干部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时,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利益。年轻干部一定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在其位负其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地位观牵涉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不论地位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应该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
  河南省郑州市长陈义初代表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年轻干部要了解群众疾苦,知道群众的想法,了解群众的需要,而不是高高在上。其次,培养年轻干部一定要放到风口浪尖上锻炼,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年轻干部是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培养年轻干部一定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第四,加强对年轻干部的监督与管理。
  年轻干部必须严格要求
  年轻干部应该正确对待困境与顺境、挫折与成功、批评与表扬,正确看待名与权,要在处于顺境时能够接受批评,处于逆境时毫不气馁、勇往直前。代表、委员们说,现在有很多年轻干部备受关爱,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却变得敏感而脆弱,稍取得点进步就翘尾巴,稍受点挫折就心灰意懒,听到点不同意见就打击报复,看到别人的进步就讽刺挖苦,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现象没有辨别能力,缺乏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抵御各种风险、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俗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该让我们的年轻干部在艰苦的实践中砥砺品质,磨练意志,给他们创造环境,让他们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
  画家赵士英委员指出,现在之所以有一些年轻干部经不起诱惑,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有些上级对下级过于迁就,不敢对年轻干部进行帮助、批评、教育、管理,形成上级怕下级的不良组织风气;二是年轻干部缺乏来自群众的有效监督。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组织上加强对他们的帮助、批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把年轻干部放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
  从事互联网和遗传动力学研究的年轻委员周晋峰认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富裕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掌握先进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国家只有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体制创新机制,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干部队伍也是如此。我们要加快社会化进程,必须拥有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过硬、品质过硬、作风过硬的年轻干部队伍。同时,要使这种培养、选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

  社区学院育通才
本报记者 王斌来
敲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代表的房门,桌上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和安在床头柜上的传真机透出主人的忙碌。作为知名的院士、科学家,朱清时代表关注的却是普及型教育。他说,根据“十五”计划纲要报告提出的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必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多种形式发展教育。当前,我国特别需要引进社区学院这种教育形式。
朱清时代表认为,我国需要建设顶尖的大学,培养一流的精英人才,这是对的。但是,旨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社区型教育也不能忽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在人口包袱沉重的情况下,应多种形式办学,满足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这种教育的课程水平相当于中专或大专,着重进行“通才”教育,毕业生的知识面较广,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从长远来看,社区学院是对未来的投资;从现实意义来看,社区学院是社会急需的。他举例说,前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在精减乡镇干部和撤并乡镇方面大胆改革。但是,对无法胜任工作精减下来的干部怎么提高素质?另外,企业改革,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职工下岗,对这部分人如何培训?完全可以让他们到社区学院学本领,重新适应社会。
“社区教育关系子孙万代,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呼吁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记者临走时,朱清时院士仍不忘叮嘱。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打好基础 后来居上
——访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代表
本报记者 赵川东
“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的历史起点,也是凝聚民心、民智,激发创新精神的起点。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蓄发展后劲,力争后来居上,这不仅蕴含着贵州3700万各族人民的希望与企盼,而且意味着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的这番话,透出一种紧迫感、责任感和自信心。
  钱运录代表说,西部大开发为贵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九五”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为谋划“十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说,贵州要抓住机遇,首要任务是打好三个基础。首先,贵州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业和农村的繁荣是根本性的问题,农业基础必须夯实,要切实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必须抓好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其次是交通设施建设。“九五”和“十五”期间,贵州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一批公路、铁路、支线机场等交通项目,将从根本上改变贵州封闭落后的状况。第三个基础是教育。贵州的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潜在的希望”,钱运录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要解决农村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上,必须一年一年常抓不懈。”
  “抓机遇要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贵州的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钱运录侃侃而谈,亮出贵州资源优势的四张“名片”:能源优势世人瞩目、矿产资源量大质优、生物资源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声名远播。钱运录代表说,要进而有为,善于谋势,选准目标,重点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水能、煤炭资源,大力抓好“西电东送”工程。二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三是利用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资源,着力在软硬环境上下功夫,贵州旅游有望“后来居上”。
  介绍完四张“名片”和三个突破点,钱运录话锋一转,说:“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各省区机遇相等,如果因循守旧,作风拖沓,贵州就会痛失机遇。”他强调,“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乘势前进,力争5年打基础,10年重点突破,15年初见成效。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一定会建设起一个山川秀美的新贵州。”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调整结构 再创优势
——访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代表
本报记者 周泓洋 吕岩松
“十五”计划纲要把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振兴的宏伟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如何将这一世纪蓝图变成现实,记者采访了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代表。
闻世震代表说,辽宁近年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机制性两大矛盾。而解决结构性矛盾比解决机制性矛盾显得更为紧迫。
提升优化工业结构是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抓项目、上产品、壮企业来进行,在发挥老优势、争创新优势上下功夫。传统优势产业今后十年仍然是辽宁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必须不断地对其注入高新技术,加快老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同时,要争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沈阳、大连等重点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将始终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十五”时期我们要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达到九十年代国际水平。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的原则,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对非公有制经济要放开政策、放手发展,使两者相得益彰。特别是要放手发展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小企业。
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劳动就业结构调整。“十五”期间,我们要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支持鼓励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加快劳动力战略性转移。同时,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始终注意把体制创新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各方面、全过程,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以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构筑市场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所有制、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改革。要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速结构调整,是辽宁的一项艰巨任务,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集中和发挥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实创新,在新世纪之初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委员如是说

  热望农科到田头
  本报记者 何 伟
  农民说:我们常盼着科技人员下乡来。科技人员却说:我们下不去。若问为啥?他们便从口袋里掏出拖欠多时的差旅费单据。来自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的王韶华代表,把他在乡村遇到的难题带到人大小组讨论会上,引起了众多代表的关注。
  棉花专家赵国忠代表说: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只有靠科技、靠服务这条路。年初的大雪,把石家庄农村许多大棚里的蔬菜冻死了,农民心疼得直落泪。其实,如果科技服务到位,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害。
  王韶华代表说,要排除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结合的路障,一要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二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三要保障农科经费。我们希望党中央、国务院能加快科技服务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不要冷了农民盼致富的热望。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委员如是说

  求贤若渴揽人才
  本报记者 李忠春 周泓洋
  长春市长李述代表说起长春市的“优势”来如数家珍:“我们长春市的教育、科技、文化优势较为明显。长春现在有大型科研院所10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两院’院士26位,合并整合后有大学27所。长春市光电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GDP20%以上。”
  但说起人才来,这位市长又可谓求贤若渴:我们长春市太缺人才了,现在长春市已经形成共识: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长春市政府规定,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来到长春,不论有没有工作单位,先给落户。对于硕士、博士,政府每月还给发放工资补贴。
  “只要你踏上东北大地,你的脚下就是一块热土,到这里生根发芽吧,几百万长春人民期待着你!”最后,李述市长发出了诚恳的邀请。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创新思路突出特色
  ——访青海省委书记白恩培代表
  本报记者 赵永平
  “十五”计划纲要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部署为西部人民增加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青海省委书记白恩培代表。
  白恩培代表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谁的观念转变快、谁有创新思路,谁就能占优势、抢先机。从自己的省情出发,创新思路,科学定位是前提。”他介绍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青海已收到明显成效。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发展速度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得到扭转;随着一批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的建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0元,增长10%。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一慢一低”,即城镇居民尤其是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就业率低。解决的关键在于发展,不发展就会落后,发展慢了也会落后。所以要在保持“不落后”的清醒认识的同时,要更积极地“有所为”,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创新观念,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水资源的“富矿”带。另外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要利用西部大开发这个机遇,把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十五”期间,青海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是加快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设“西气东输”的气源基地、“西电东送”的电源基地和国家重要的盐湖化工基地。二是充分利用高原气候和地理特点,建成一批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积极开发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的可再生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特种生物产品。三是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方面,青海要重点加强水利、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省内航空运输,建设巴塘、花土沟、大武等支线机场,构筑青海跨越式发展的高速跑道,重点抓好三江源头的生态保护、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建设、东部农区的水土流失控制、柴达木盆地的荒漠化治理等四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漫笔

  谱写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
  丁 伟
  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代表、委员们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精神动力的强弱,关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下,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基层、抓阵地、抓活动,工作积极主动,措施得力,对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的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源泉和智力支持。应该承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甚至出现了精神空虚、信仰失落、道德失范、信用危机等现象,精神文明建设更为重要和紧迫,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明确指出,“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开拓进取,讲求实效,动员、鼓舞全国人民创造前人无可比拟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精神财富。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

  今日人大会议日程
  上午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小组会议审议。
  下午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各项决议草案。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委员如是说

  左图:刘会冲代表认为高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右图:罗益锋代表提出要提高司法部门干部素质。
  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