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建立多元化股份体制
徐保凤(陕西)
朱镕基总理的报告,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建立多元化的股份体制,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①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期权制,有利
  于激发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感,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同时也避免了“跳板”现象。目前,企业在改制中,许多企业的职工都参与了企业的股份,这自然会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发展。
  ②企业应加强监督机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原有国企既然改为公司制,就应给它们创造一个通畅的外部环境,该破产就破产,该关闭就关闭,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应遵循市场规律。
  ④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目前,许多再就业培训中心,没有起到其培训就业的作用,下岗职工,特别是技能单一的产业工人再就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无保障,仍然是现存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对“十五”计划的建议
王玉娣(浙江)
  “十五”计划《纲要》(草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在今后工作中操作时还会碰到问题。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有两条:一是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不流失;二是机制转换中(特别是分配机制)经营者收入要规范。
  一、关于国有资产不能流失问题。我非常赞成总理报告中强调的内容。我们国家的国有资产的代表部门应抓紧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的条文来界定清楚哪些是、哪些不是国有资产(我们省掌握得是比较严的),否则会造成全国执行上有差异。同时考虑到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在十五大以及十五届四中全会以后改制完毕或正在改制中,希望能对改制中资产重组与侵占国有资产的界限有明确的规定。
  二、关于国企主要经营者收入要规范问题。
  如何“以人为本”,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精神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以上两个问题没有可掌握的操作标准,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就难以突破,国企改革中难以消除“后怕”思想,纲要中所提“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就难以实现。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普朝柱(云南)
  农民增收慢,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主要是靠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处理好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的比例关系。首先要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牢粮食生产的基础。其次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稳定总产,农民有饭吃,吃得饱才能腾出土地、放开手脚调整结构,才能取得结构调整的自由。
  二是认识到多样性,发挥小区域优势。云南自然条件具有多样性,十里不同天,不同区域有不同优势,带来优势的多样性。要因地制宜研究和发现小区域优势。
  三是“三结合一体化”,搞社会化生产。仅靠农民自己干,用传统技术粗放经营搞开发,形不成规模,效益差。只有走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才能取得成功。
  四是流通运销是薄弱环节,农产品生产起伏大,就是因为流通不活,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因此不但要发展生产,也要抓流通运销。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温耀深(广东)
一是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大农业的概念,包括畜牧、林业、水产业。通过调整结构,把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使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之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这样农业产品商品率才会提高,附加值也就高,农民才会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致富。
  三是要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多为农村富余劳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群众有序地洗脚上田,转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四是要把今年农民增收预期目标落实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生产,多方带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五是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业投入,加强农村水利、公路、信息网络建设,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农民增收的重要出路
卢志民(吉林)
农民增收有四难:农业投入不足,土地规模过小,农民负担较重和农民进城受歧视。究其实质,还是农民就业不充分。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有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无事所从,而从业农民每年又有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时间无事可做。这两个“三分之一”表明,我国农村的有效就业率仅为44.4%。无业可就,谈何收入?另有专家指出,3个农民的消费水平还抵不上一个市民,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两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民转移不出来不行,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农民增收靠就业,农民就业靠什么?要靠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这两个“大战略”来实现农民的“大转移”。目前,我国有1.29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因此,要依托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这是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从改革入手做好扶贫工作
  覃福珠(广西)
  一、要提高贫困地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减轻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负担,地方配套比例最好控制在15%以内。
  二、调整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并给予安排相应的扶贫项目管理费,扶贫项目实施前,按年度先预付项目启动资金,同时按项目规模大小和实施难易不同相应拨给扶贫项目管理工作费,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要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异地安置资金补助标准,尤其是提高无偿资金补助标准。
  四、要完善外资扶贫项目招标物资管理办法。解决好扶贫世行项目物资不及时到位和串换物资亏损大而影响项目实施及效果和增加贫困地区财政负担的问题。
五、要改变贫困地区小额信贷运作模式。解决好还款期太短、还款次数过于频繁、手续过于繁杂而造成相当多农户无法贷款的问题。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异地开发扶贫势在必行
庞锡钧(云南)
云南的扶贫工作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全省绝对贫困人口已由1995年底的660万人下降到去年底的160万人,“九五”期间,全省解决温饱的人数相当于前10年解决温饱人数的总量,成就是巨大的。
但云南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有自身的特点,当大面积贫困问题解决后,剩下来的贫困人口多数属于受地理环境限制,很难就地解决,如深山区、石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泥石流多发地区等,这些地区十分偏僻,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只有实行异地开发扶贫才有出路。目前,全省还有这种类型的贫困人口50万人,迁移量大,资金需求量大,仅靠地方财力很难解决。建议把西部地区异地开发扶贫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来抓,集中精力和必要的财力,进行重点解决。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益荣(辽宁)
朱镕基总理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完全符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精神。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国企改革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改革不能因市场一时好转而停滞,而解决这矛盾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希望改革的政策相对稳定,并需要逐步完善使之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
希望政府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我国有“九五”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有“十五”的清晰发展思路,只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十五”计划和第三个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分配机制多元化是创新重点
高玉文(山西)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实施五年计划,是“十五”计划的一个显著特征。为适应世界经济规则而战,为适应全球大市场而战,是中国企业今后生存与发展的主旋律。要适应新规则,适应大市场,就必须实行变革。不仅要改革体制,更要机制创新,其中分配机制多元化是机制创新的一个重点。
分配机制多元化最有效的激励是为自己劳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员工,只有所创造的价值与所分配到的价值相对等时,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仅有工资、奖金是不够的,要通过劳动力入股、技术入股、期权奖励等多种方式推动和提高员工的持股比例。员工持股可以使员工通过付出劳动和付出资本两个方面来获得收入,使企业财产关系内部化,企业员工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成为真正的主人翁,将会产生更高的效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抓住体制和科技创新的牛耳
吴有生(江苏)
江泽民总书记一再强调,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十五”计划《纲要》(草案)的“指导方针”中阐明了创新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非常正确,十分科学的概括。
我国在“九五”期间,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和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朱镕基总理也清醒地指出,我国“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仍很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能否迎头赶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势头,抓住体制与科技创新的牛耳,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事关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祖国统一的大业。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实现有效益的快速发展
刘志嘉(天津)
作为一个来自企业的代表,直接听取国务院总理的工作报告,倍觉亲切,很受鼓舞,很受启发。
报告对国企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这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十五”计划《纲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明确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这是国企在“十五”期间要紧紧把握的发展方向。
我们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在过去的五年里经济工作快速良性发展,资产、销售收入翻一番,效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但更应看到企业所面临的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抓紧企业工艺装备水平的提升和产品调整,深化改革,形成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
这个报告启发最深的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认识。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困难。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发展小城镇要形式多样
周耀庭(江苏)
新世纪初,正值我国实施“十五”计划关键性的发展阶段,然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依然是深受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农村城镇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环节,各地必须抓住发展机遇。
小城镇的发展概念是针对大城市而提出的,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特色不一样,在发展小城镇建设时也一定要根据地方经济特色。要以农业加工企业为“龙头”,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加工企业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根据地方农业资源特色,依托小城镇建设市场,从而为农产品和农业加工企业开拓市场,辐射市场,活跃地方产品流通。根据区域人口分布、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进行合理布局。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各地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在加工、贸易和旅游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要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局面。各地应结合实际,促进小城镇建设多样化发展,逐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从战略高度认识以德治国
刘明祖(内蒙古)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时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完成“十五”计划的重要保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要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体系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增强公民信用意识。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提高抵制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真正把以德治国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陈孙文(海南)
三亚经受过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1995—1997年连续三年经济增长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近三年来,三亚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培育起热带高效农业和滨海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促使了三亚市经济的回升,进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但新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对我们又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三亚的经济也像朱总理报告中所提出的,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关键时候。因此,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首先,就热带农业来讲,要围绕“季节差,名优特,无公害”,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发挥三亚热带“大温室”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把三亚建成我国的冬季瓜菜基地、热带水果基地、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热带花卉基地以及热带良种良苗基地。
其次,就旅游业来讲,要促使三亚市旅游业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此外,要充分发挥三亚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到我市落户,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适合三亚良好环境的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掌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薛全荣(上海)
上海在稳定工作的组织建设方面,有政法委、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综治办、督解办(督促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办公室)、信访办和专项办。这些组织在维护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事关稳定的工作,我们千方百计实行分类处置,有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有的未动先知,解决于萌芽之中;有的闻警而动,第一时间迅速处置;有的事后延伸,完善各项化解措施;有的精心谋划,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此外,坚持实行每周领导接待制度,组建律师志愿团,参与信访接待,引导群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我们在街道成立信访室、法律咨询中心,设立基层人民调解庭,做到“四个延伸”:向前延伸,落实预警机制,做到未雨绸缪,未动先知,一动即知;向外延伸,落实协调机制,确保信访工作无盲区;向后延伸,落实跟踪督办制度,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向内延伸,苦练内功,提高素质,提高信访工作水平,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人民群众“呼有所应、难有所帮”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
陈 光(山东)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配套联动。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拉动农民增收,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政府要加强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二是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带动农民增收,当务之急是继续推广良种工程,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全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加大农产品流通的力度,牵动农民增收。要合理布局,建设好专业批发市场,发动广大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四是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推动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大力发展合作经济。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拉动农民增收。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黄奇帆(上海)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总书记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号召。上海工业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在“十五”期间,对目前已成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业投资1500亿元,使电子信息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上海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从七个方面加快信息化工作:一是用信息系统集成和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水平。二是用信息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改造提升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三是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类、工业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四是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流程的效率和工艺水平。五是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六是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七是加大信息产业装备和生产线的研制开发力度,使上海具备为信息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和成套生产线的能力。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科教兴国 人才第一
黄智权(江西)
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科教人才的作用,是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课题,是“十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重要内容。“十五”开局,百事俱兴,唯才是举,刻不容缓。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才大国,只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科教兴国,指日可待。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人才浪费的现象。如大学生毕业分配难、专业人才下基层难、青年人才到艰苦地方难、各类人才流通难等情况,严重制约了人才优势的发挥。因此,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认为,应从这几个层面入手:1.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奖罚不明,调动不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2.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要有一个公平竞争,公正取才的局面,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3.建立科学合理的流通机制。当前,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正是用人之际,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能够发挥作用、促进流通的人才机制。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教扶持力度
鲍义志(青海)
朱镕基总理报告谈到了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的问题,很受鼓舞。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目前国家对我省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还不足,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教育资源的短缺和教育设施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宁市举债办教育,市区两级贷款已达两亿多元,当地政府已无力再有较大投入。
报告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针对西宁市的情况,我们也向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呼吁,希望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技和教育的扶持力度。
有了教育的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有了科技的发展,才能保证西宁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使西宁在“十五”乃至今后青海的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

  进一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陈达恒(江西)
“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个地方、各级部门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我国真正变得青山绿水,蓝天碧海,生态平衡,环境优美,以造福人民,造福后代。
我认为,要改善和保护好生态环境,重要的是抓好三条:
一是要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的观念,克服把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的思想。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环境也破坏了,这是典型的短视行为。
二是要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从娃娃抓起,从一个塑料袋、一根香烟头抓起。
三是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我国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立法,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越来越重,一些地方或部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顶风作案的现象依然严重,如砍伐森林、大面积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农村化肥、农药污染的治理任务还很艰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