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围绕大目标 实现大团结
  ——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经验
  王兆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工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和发展了团结、稳定、振奋、活跃的政治局面,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祖国统一,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形成新气势、开创新局面”的总体要求,继承优良传统,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新世纪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指引统一战线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广泛的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这个理论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精神支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年来,统一战线在国际斗争风云变幻、国内改革不断深化的复杂形势下,在经济、政治、自然风险的严峻考验面前,既促进了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又创造了振奋活跃的民主气氛,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最大共识和宝贵财富,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新世纪的征程中,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遇到什么风险,出现什么干扰,我们都要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增强统一战线凝聚力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才能把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驾驭全局、战胜困难的高超领导艺术,赢得了各民族、各党派、各界人士的衷心拥护和信赖,从根本上增强了党对爱国统一战线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是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统一战线工作高度重视,率先垂范,经常研究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主持制定统一战线的重大方针政策,亲自参加统一战线的重大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有力地教育和带动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巩固和发展了全党重视统战工作的局面,坚持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党中央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善党的领导,寓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于民主协商之中,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共识,团结和带领他们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新时期统一战线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包括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的高低、作用的大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既要防止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混同于具体经济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创造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围绕大目标、实现大团结,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民族、党派、团体,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和建设大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基本策略。统一战线的历史反复证明,围绕革命和建设的大目标,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是衡量统一战线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也是统一战线永恒不变的主题。团结的面越宽,团结的人越多,我们党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把握就越大。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沟通感情、联络友谊、凝聚人心的独特优势,最大范围地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统一战线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统一战线中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彼此交织。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就成为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条件。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统一体。从党的历史经验看,既不能因为统一战线成员中出现不同意见和思想认识问题,就怀疑甚至放弃对他们的团结和联合;也不能因为统一战线成员中错误的政治观点属于个别现象,就任其蔓延发展。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不能把个人的问题当作组织的问题,不能把认识上的问题当作政治上的问题,不能因为出现个别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而制造紧张气氛。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善意的批评意见,即使是逆耳之言也要认真听取、择善而从;对一般性的模糊认识,要耐心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错误的观点则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和纠正。只有这样,统一战线才能始终保持真诚相待、宽松和谐、畅所欲言、团结合作的政治局面。
  努力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统一战线工作主要是做党外有代表性人物的工作,并通过他们把所联系的千百万群众团结起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与我们党亲密合作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这几年,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有关人民团体在进行领导成员新老交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政治交接,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取得重大进展,最基本的一条原因,就是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关键是使他们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政治上与我们党团结合作,能够经受各种政治考验。要通过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积极为他们铺台阶、搭舞台,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逐步成熟起来。只有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不断涌现,我们党与党外人士的联盟才能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联盟,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否则统一战线就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了也不能巩固和长久。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日益明显,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越来越成为我们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要积极引导同盟者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具体利益。要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应措施,使同盟者的具体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要特别注意照顾同盟者的政治利益,确保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协占有适当的比例,并与党内同级领导干部享受同等待遇,保证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领导干部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作用。
  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是统一战线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既是统一战线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与理论政策、工作机制和内容方式的不断创新分不开的。这些年来,统一战线工作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协助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围绕国家建设的重大项目进行考察调研,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光彩事业,支持基督教加强神学思想建设,设立华夏英才基金,成立中华海外联谊会,组织民主党派成员出国培训、开阔视野等工作,形成了新气势,开创了新局面。统一战线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有些问题还十分敏感复杂,因此,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继承优良传统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为前提,以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积累为条件,努力做到在理论观点上有所建树,在方针政策上有所完善,在工作实践上有所开拓,始终保持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的世纪里,只有坚持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更有成功的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为完成新世纪的宏伟任务而不懈努力。


第5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公司带动农户,引导农民致富
●实现发展自己与服务社会相统一
在创造社会效益中实现经济效益
奚德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从实践来看,以企业带动农户的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找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致富与企业自身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把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从十几年来发展自身、带动农民致富的实践中得出的有益启示。
  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步,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物质基础。有了一个好的原料基地,对于龙头企业来说,生产经营就有了基础;对于地方来说,区域经济发展就有了依托;对于农户来说,增收致富就有了希望。而好的基地的建成,不仅需要龙头企业对自然、地理条件的精心选择,还需要企业的精心培育。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1983年在张家口怀来县建厂时,就看准了当地是发展葡萄生产的好地方。首先,该地区气候干燥,产粮量低,有几十万亩荒滩荒坡。其次,这里的土壤、水质、气候等条件非常适合葡萄栽培,有名的龙眼葡萄就产于此地。第三,由于交通、销路等原因,这里虽产优质葡萄,农民却不敢多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当地农民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愿望十分迫切。选准了地方,只是基地建设的第一步,把潜在的自然条件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成企业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还需要龙头企业放远眼光,舍得投入,精心进行基地建设。为了把基地建设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通过投资、技术指导等形式,组织农户发展了十五万亩葡萄种植基地。
  公司带动农户,引导农民致富。规模化葡萄生产基地的建设,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机遇。但要让精心选择和培育的基地给企业和农户带来经济效益,还必须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这既是农户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农户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需要稳定的农产品供给。形成一种稳定的购销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而稳定购销关系的形成,既需要以法律手段,通过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各自的行为;又需要以经济、技术手段,使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葡萄属鲜嫩产品,葡萄的种植、运输、保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公司在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过程中,为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与农户签订了按保护价收购葡萄的合同。同时,为了扶持农户提高葡萄的质量,公司还每年拿出几百万元作为科技投入,在农村建立科技服务网络,帮助农户掌握葡萄种植的技术。葡萄质量的提高使公司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保证了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近几年来,公司通过合资入股、提供技术指导等形式,在当地乡镇兴建了八座现代化的葡萄酒发酵站,把产品的粗加工直接转移到葡萄产地,既加快了农民的致富步伐,又使公司能腾出手来发展精加工和名优产品,从而使双方的利益纽带更加牢固。
  实现发展自己与服务社会相统一。在现代社会,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产出体,而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企业的行为必然对其他经济主体乃至整个社会造成影响,而其他经济主体和社会对企业的态度与行为也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注意自身运转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那么,企业应该怎样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呢?从长远看,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必须建立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利的基础上。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来讲,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因为龙头企业植根于广大农户之中,只有在承担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时,它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从1983年成立至今,企业固定资产已达六亿元,累计实现利税六亿元,成为河北省轻工行业的利税大户。这一成绩的取得就是由于他们抓住了发展自己与服务社会的契合点,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公司投资兴建葡萄原料基地、投资建立为农户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与原料基地的农户建立牢固的利益纽带等等,这些措施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帮助了农民致富,也使公司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由此可见,在为社会创造效益中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5版(理论)
专栏:

  适应伟大事业和时代挑战的要求
——加强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
  王一程
  回顾二十世纪的世界史,人类既经历过空前惨烈的战争灾难,也进行过空前伟大的科学创造。就光明面来说,基因的研究、电视的发明、宇宙航空、国际互联网等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但二十世纪最为可歌可泣、最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人类进步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帆风顺,道路必然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决定了它决不会终结,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后,社会主义在中国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一种证明和预示:不论今后还会遭遇多么严重的挫折,社会主义这一体现人类最进步理想的实践都将继续发展,并将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世纪之交,人们已经看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而推出了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更加蛮横的新的炮舰政策,企图继续干预和主宰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受益,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反而越来越大。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形势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更加复杂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从宏观上看,这主要是指: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岗位、就业形式等等都多样化了;而这种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格局,在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化。
  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改进领导方式的新考验;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如何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考验;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如何通过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考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现实,切实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和“西化”、“分化”的渗透,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考验。在这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和新考验中,包含着很多既重大又具体的国际国内政治和政治学问题。思考、研究和为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贡献,是中国政治学界和政治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责任。能否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这样的责任感,是否有足够的学识水平和对实际情况的切实了解。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我们是否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在于我国政治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是否能满足和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政治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建立了若干新兴学科,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科研队伍,成绩可喜可贺。但毋庸讳言,这期间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是:当政治学界以较大精力(这在恢复初期有其必要性)介绍、引进、吸收和运用西方政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时,还存在着“食洋不化”、“盲目崇拜”、“生搬硬套”的现象,对我国政治学科建设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一定危害;虽然有一批专家学者在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方面作出了艰苦努力,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投入和努力还很不够,已有的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我们伟大事业和时代挑战的需要,还不能胜任指导我们进一步科学全面地总结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分析和解决当前重大现实问题的需要。基于此,政治学界有必要形成这样的共识:二十多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问题也要充分重视,不足的方面必须抓紧补上。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注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力加强中国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努力取得适应伟大事业和时代挑战要求的重大进展与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应切实做到“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积极慎重地加强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新的社会情况、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政治学研究,进而争取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正确妥善地处理国际国内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顺利发展,多提供一些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战胜迷信和愚昧的两大法宝
  ——读《科学与信仰丛书》
  刀曰土
  邪教“法轮功”的出现,向一切理智的、具有良知的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靠什么来战胜现代迷信和愚昧?由陈建坤主编的《科学与信仰丛书》(济南出版社出版)告诉人们,有效法宝就是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该丛书共八种,包括:《科学的力量》、《理性对你说》、《无神论纵横》、《宗教、邪教、迷信》、《人类沉思》、《走进科学的生活》、《信仰:人类的精神家园》、《科学是一种精神》。
  贯穿这套丛书的一条主线,就是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凝聚和升华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指导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灵魂和动力,是同各种反科学、伪科学和迷信现象作斗争的最有效武器,也是当前我们战胜“法轮功”邪教的一个有力法宝。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用这一科学信仰反对一切反科学、伪科学的歪理邪说,是这套丛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该丛书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它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是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巨大动力。它在本质上属于彻底的唯物主义,因而与各种唯心主义格格不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抵御迷信的免疫力。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和愚昧相妥协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进一步指导人们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更有效地战胜各种反科学、伪科学和迷信现象。
  这套丛书是为了揭批邪教“法轮功”而出版的,它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它又不限于一时之需,而是着眼于整个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它坚持实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自然科学知识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也使社会科学的论证有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依据。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特别要听得进逆耳之言
田力夫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特别要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锐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要求针对性强,意义重大,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所谓逆耳之言,就是指那些不中听、不顺耳却包含真知灼见,能够促人警醒的话。就人性的一般特点而言,谁都不愿意听逆耳之言。但是,作为社会中人,又有谁能避得开逆耳之言呢?能不能听得进逆耳之言,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个修养问题,所影响的不过是个人之成长与进步;但对于领导者来说,则是关乎领导工作成败乃至整个事业兴亡的大问题。纵观历史,许多王朝的灭亡都与统治者听不进逆耳之言密切相关。从周幽王到殷纣王,从秦二世到隋炀帝,莫不如此。与之相反,一些开明君主则往往能够虚心求谏,真诚纳谏,从而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可见,领导者要听得进逆耳之言,是执政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一个基本总结。
  为什么领导者“特别要听得进逆耳之言”呢?从根本上说,这是实施正确领导和决策的需要。任何领导者要实现自己的领导目的,必须保证决策的正确。而正确的决策来自对各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对形势的正确判断。这些条件,决不是领导者个人所能同时具备的。正如古人所说,“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逆耳之言。逆耳之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帮助领导者全面了解并掌握真实情况,努力避免由于“报喜不报忧”造成的情况不明、信息失真等问题;克服在特定环境里容易形成的比较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有利于领导者“兼听则明”,做出正确的决策。毛泽东、邓小平都曾讲过,治理国家最怕的就是“鸦雀无声”。“兼听则明”是实施正确领导的基础。如果人人都拣领导者爱听的话来说,而没有逆耳之言,那么领导者能“兼听”什么?没有“兼听”,又有何“明”可言?
  在今天,听得进逆耳之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领导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这就是说,公民在任何领导者面前都有讲“顺耳之言”和“逆耳之言”的权利,而不管你是不是爱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必须加以认真应对的挑战和更深层次的复杂问题,需要广大干部“察纳雅言,以诹善道”。“敢讲话”,是当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社会进步的可喜标志。领导者应该珍惜这一社会进步,努力改善领导艺术,提高领导效率。如果对下级和群众的“逆耳之言”听不进,或者利用权力进行压制、打击,那么,就在事实上丧失了做领导者的资格,早晚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作风,其中就包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不论对下级、对群众,还是对民主党派、外国朋友,我们一直提倡讲心里话,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即使是尖锐批评、逆耳之言,也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听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必须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以做好我们的工作为中心,努力挖掘各种声音中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广纳群言,以收众益”,使我们的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