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谋势而动与乘势而上
  朱国良
  新世纪,既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须紧紧抓住的难得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不仅蕴含着希望与企盼,而且意味着责任和使命。面对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们只有审时度势,顺势因时,乘势而上,方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者,形势、趋势、态势也,就是事关全局的发展趋势;所谓的“谋”,是对形势、趋势、态势的分析和研究,对时代特征、主要矛盾、发展规律等战略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惟有谋势者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纵横捭阖。不谋势或不善谋势,必然招致衰落和灭亡。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统治者因陶醉于“康乾盛世”而无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大转折,最后导致中华民族落后挨打,教训十分惨重。今天,我们做工作、办事情也是这样,正确把握“势”就能够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势”不符,轻则事倍功半,重则贻误时机,一事无成。武侯祠中有一楹联曰:“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就是这个意思。认清形势、总揽全局,说到底就是要有一种谋势的意识、谋势的眼光、谋势的水平。
  谋划局势,把握大势,顺应趋势,是为了乘势而上。势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并不会主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善于谋势,进而善于乘势,这样才能抢占先机,谋出新局面,创出新境界。只知谋势而不图进取,充其量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求“大刀阔斧”,一味蛮干,而不管时势,也只是一个“莽汉子”。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做到坚定和清醒,不仅抓住机遇,而且用好机遇。
  谋势需要冷静,乘势需要激情。与时俱进,再创辉煌,要有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有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勇气,有敢为人先、奋力开拓的锐气。新世纪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形势喜人又逼人,这无疑是我们谋大事、创大业的绝佳时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实现这一伟大理想,需要有一种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有志于民族振兴、中华崛起的中国人,只有用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撑人格,支撑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作为。乘势而上,实际就是这种进取精神的体现。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不想为祖国、为人民做一番事业,即使走进了新世纪,那么,这种“新”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纵观当今世界,国际风云变幻,形势错综复杂。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加快,市场资源争夺加剧,国力较量日趋激烈,尤其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勃然兴起,预示着人类生活和社会都将发生新的嬗变。这是一个知识奔流、信息密集的岁月,这是一个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时代。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业似峰回路转,惟有登攀。放眼神州大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正向着辉煌的前程进发,这是多么威武雄壮的进军,这是何等势不可挡的长征!我们只有不懈努力,锐意进取,才能不负这样一个时代。


第9版(理论)
专栏:

  ●掌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的两个着力点
  赵增华
  在新的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求全党同志在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但与此要求相比,目前我们在理论学习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差距,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此,应当切实按照江泽民同志“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改进”的要求,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实效,夯实理论功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尺度。毛泽东曾指出,我们需要的理论家,是能够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中国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具体而言,今天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指导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下功夫通读马列、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从总体上把握其中的观点,认真对原著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阐述的不同观点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从中体味经典作家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看我们党是如何根据中国实际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推向胜利的。这样,才能学到精髓,掌握方法,进而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
  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的核心内容。为此,就要通过学习,达到“五个新的增强”。一是增强政治意识。政治意识强不强体现为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定不坚定,能不能严守政治纪律,能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通过加强学习,真正学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决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方向明确、立场坚定。二是增强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理论素养的提高也必须体现在群众观点的增强上。增强宗旨意识就是要通过加强学习,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增强辩证思维的能力。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通过加强学习,进一步把这个基础夯实,提高辩证思维、科学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一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许多实际问题上,比如“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推进对外开放同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予以正确地思考和处理。四是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干部身上,理论素养的提高与廉洁自律的表率作用应该形成有机的统一。应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更加模范地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消除奢侈浪费、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五是增强勤奋敬业意识。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集中体现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应通过加强学习,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如何产生?是直接由行政机关考查任用好,还是完全通过市场选择来产生好?从实践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用机制应当是——
  市场选择与政府任免相结合
  朱永扬
  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的要求,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起市场选择和政府任免相结合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任用制度,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行政机关直接考查任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弊端
  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一种重要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要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任用体现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而由行政机关直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考查任免的选人用人办法,主观因素较多,实质上属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干部调配管理的模式,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选人视野受限,难以选拔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行政机关直接考查任用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在组织人事部门或上级机关所熟悉的人群中选择,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难以广揽天下贤才。
  选拔模式、标准与机关干部雷同,不利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经理人员与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不同的,行政机关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难以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能力和经营业绩等指标进行客观测评,容易导致选人用人上的失误。
  容易出现“官身依附”和腐败现象。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免主要是由政府机关决定的,因而容易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行政机关领导之间的“官身依附”关系,导致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关注点错位,不是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而是热衷于与上级机关搞好关系。同时,这也给一些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以可乘之机,给“权力寻租”、“钱权交易”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通过市场选择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优势
  视野广阔、资源丰富、选择面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开放的市场,以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发达国家,经理人员的选择是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经理人员选择范围的广泛性,有利于一流的企业聘请到一流的经理人才,从而创造一流的业绩。如果我们通过市场机制打破人才选拔的行业、地域限制,那么,选拔人才的空间就可以大大拓宽。
  机制客观、灵活。经理人员是否有真才实学,其经营能力如何,都可以在经理人才市场上通过其经营业绩客观而真实地体现出来。同时,由于经理人员的选择通过市场进行,从市场中来,经过市场检验,又回到市场中去,由市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这就使经理人员的随时聘用或解聘成为可能。
  变压力为动力。经理人才市场的存在和企业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在岗企业经营管理者时时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如果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有足够的激励,这种压力就能转化为动力。这种选贤任能的环境还会大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为树立良好声誉、实现自我价值而勤勉努力。
  有效遏制腐败行为。市场选择所固有的客观性、公开性和严格的程序要求,能有效地防止选人用人上的“暗箱操作”,预防和减少买官卖官、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市场选择、政府任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合理性
  市场选择、政府任免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任用制度,是国有企业依市场规则运作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依市场规则运作,其经营管理者必须由市场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运作。这就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高素质的经理人才从哪里来?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市场规则,用竞争的机制和办法,才能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有效配置。
  政府任免的依据。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和管理者,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理所当然地就享有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免权。这是政府作为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主体的权利,也是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政府在行使任免权时,必须引入市场机制,使政府任免与市场选择统一起来。因此,市场选择、政府任免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制度,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切实可行的。


第9版(理论)
专栏:

  一切为了群众: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卢得志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本质属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贯彻群众路线,是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二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前者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后者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其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努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生活而达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同时,人的精神需求有相对的独立性,追求精神生活的顺畅、和谐、愉悦、幸福,是人的重要生活目标。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为群众提供精神关怀,积极帮助群众努力满足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之一。应当看到,群众心理失衡、情绪不顺,不仅影响人们投身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平衡心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惑释疑,树立信心,其意义不仅在于凝聚人心,以保证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在于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为群众服务。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心里时刻记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在工作上真正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从客观上讲,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种直接带领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工作的基本方式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因而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容易有意无意地淡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当作贯彻某项上级指示或领导意图的手段和工具。这样,不仅背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而且在工作中容易使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鉴于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固然要改进和创新,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转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可以相信,只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就能创造出切实有效、为群众所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方法。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田成平
  编者的话:结构调整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的文章,结合山西近年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谈了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在结构调整中,既要选好着力点,积极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又要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为不断减少并最终退出对产品、企业的直接支持创造条件等观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追赶型经济在起步阶段,政府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支持、引导作用,是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选择好支持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为结构调整提供“第一推动力”
  在中西部地区,政府往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直接发动者和初始阶段的主要支持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政府支持的着力点或切入点的选择,事关结构调整的基本路径,对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山西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从支持产品做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从支持产业做起,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一个产业中往往有成百上千家企业,政府没有能力同时支持所有这些企业;如果从支持企业做起,则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一个企业常常经营多种产品,也难以突出结构调整的重点,难以发挥政府支持的最大效用。从支持产品做起,相对较易操作,而且虽然任何一种产品都存在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但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判定,所以风险较小,成功的机会较大。由于目前山西真正的优势产品还很少,不足以承担带动山西结构调整的重任,因而我们选择以潜力产品为支持对象。所谓的潜力产品,就是有发展潜力、山西有优越开发条件的产品,其特点是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好;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战略带动性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这实际就是潜在的优势产品。
  山西省选择潜力产品为切入点,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在山西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观念落后、体制不活、环境不好,因而企业、产品的成长壮大以至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很容易中途夭折。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样,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经济越落后,环境越不宽松,企业就越难成长;而企业越不发展,经济就越趋落后。在这种情况下,纯粹依靠市场力量进行结构调整的胜率很低。即使由政府直接推进结构调整,也必须集中优势资源,选择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先打开一个缺口,再不断扩大战果,最终带动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就能够集中政府可以支配和调动的政策资源、财力资源,为重点支持的少数潜力产品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迅速做大做强,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逐步使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山西省的目标是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力争到“十五”期末年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左右,这相当于每年为山西经济贡献4到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
  抓好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从根本上防止政府对潜力产品的低效支持
  由于目前政府对潜力产品的支持是直接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而搞不好就会重蹈传统计划经济的覆辙,导致严重的低效支持。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真正使企业对其投资决策负责。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对生产潜力产品的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从根本上避免政府低效支持的必要的制度安排。因为如果国有企业不实现产权多元化,就可能重走有人决策而无人负责的老路,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往往是无效或低效的;如果非公有制企业不实现产权多元化,其决策就缺乏制衡机制,经营管理就难以步入规范化轨道,政府的支持也难以产生很好的效益。相反,如果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不仅可以为从根本上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创造条件,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投资主体,扩大企业的资本金来源。因此,政府支持潜力产品,必须以企业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造为前提。
  加强规划、引导和调控,确保结构调整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推进
  确保结构调整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既是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体现,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对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和调控。
  规划,主要是确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框架。做好结构调整的规划,一是要处理好全面规划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既体现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的思想,又突出重点,抓住潜力产品这个“龙头”不动摇。二是要有全球观念和高起点的意识,力求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趋势,以保证结构调整的超前性。三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增强可操作性。
  引导,主要是将各种社会主体的行为引导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轨道上来。一是研究编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强化信息发布,有效引导社会投资。二是发挥政府支持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贴息贷款、注入部分资本金等方式,调动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向结构调整倾斜。三是引导企业用增量投资盘活存量资产,鼓励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资产入股、租赁经营、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利用好闲置的厂房、设备和其他资产,这不仅可以激活低效的存量资产,而且可以解决困难企业的债务、下岗职工等问题。四是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调控,就是对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加以调节和控制。从山西的实践看,调控的任务主要包括:一是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一哄而起、乱铺新摊子。这是政府推动型结构调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许多未改制的企业无人对决策负责而只想套取政府的支持资金,对结构调整危害很大。二是保障政府资金的投资效率。一方面改变资金部门化、使用分散的局面,避免政府支持资金“撒胡椒面”,真正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支持项目建设、投产、运营的监管。三是把好环境影响评价关,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对于山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十分重要。实际上,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为政府逐步退出对产品、企业的直接支持创造条件
  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应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从而为政府不断减少并逐步退出对产品、企业的直接支持创造条件。这是政府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为此,政府必须在加大支持力度、规范支持程序的同时,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培育和要素市场的建设。
  培育促进结构调整的机制。一是形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而银行资金追求的是稳定收益,政府资金数量又有限,因而传统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风险投资不仅可以聚集社会资金,而且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和专家管理来分散、降低投资风险,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风险投资。二是形成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但许多企业却苦于资金约束而难以进行。融资租赁、股份制改造、引资重组等都是吸引资金、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三是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中小企业既是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又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目前中小企业却往往难以获得信贷、信息等专业服务。因此,要积极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形成落后企业的淘汰退出机制。这对于结构调整同样至关重要。
  加强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资源流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资源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要素市场,使资源在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是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应探索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打破部门和地区壁垒,促进资产重组和股权流动;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努力创新金融工具,促进社会资本流向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产品和企业;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消除阻碍人力资源流动的各种障碍。
  积极推进软环境建设,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政府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最终要做的重要工作。只有环境改善了,才能形成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快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提高办事效率。认真清理各类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大力改革审批制度,缩小审批范围,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府工作的法制化,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审查清理各类收费项目,重点治理“三乱”。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积极试行企业和社会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无记名测评的制度,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
  建立规范、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形成诚实、守信的市场规范。这是“入世”后全球软环境竞争的主要内容。为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依法办事,坚持公开透明,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使办任何事情都能有规可循。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大力整顿社会信用,推动形成诚实守信的市场规范。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破除“官本位”思想和守旧观念,积极倡导观念更新;在公务员中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的意识,确立政府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大力倡导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思想,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的社会风气,真正将“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是硬道理”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