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难题正在破解
  ——三峡库区移民采访记
  本报记者 张毅
  移民工作,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一道很大的难题。
  世纪之交,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进展,三峡库区移民到了关键时期,这项工作的成败得失,将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能否如期蓄水、发电和通航。2000年岁末,记者从重庆顺流而下,沿江采访了三峡库区移民的进展情况。
  新的生活充满希望
  当我们来到宜昌市猇亭区磨盘居委会时,乡亲们正忙着杀年猪。东家帮西家,西家帮东家,男人出力,女人打杂。热气腾腾的场面,一下子使人感到春节临近了。
  袁前明热情地招呼记者到家里坐下。这是一座简易的预制结构的二层小楼,和煦的阳光照在地面上,整个屋子都暖融融的。女主人沏了茶,又端上来黄澄澄的柑橘说,“自家园子里摘的,尝尝鲜!”
  袁前明原来是秭归县香溪镇望江村人,1996年8月28日,他响应政府的号召,第一批自告奋勇迁到了磨盘居委会。望江村1000多人整体外迁,其中搬到磨盘居委会的有60多人。袁前明家四口人,分得了4亩园地、5亩山林。袁前明夫妇说,当地政府对他们蛮关心的,不仅教他们搞养殖,还帮每户都安排一个劳力在港口或预制厂里打工。一晃四年了,袁前明他们生活稳定了下来,可算计着搬迁付出的代价,多少有些失落。袁前明原来的村子在江边,他买了条船搞运输,一年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再加上种植秭归脐橙也有一笔进项。现在这些财路都没了。
  的确,这么多移民,尤其对占移民中大多数的农民而言,他们深居内地,一直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家底子薄,又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发展生产经营,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政府在资金、政策、技术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手段。
  在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记者采访了华科园林天星花卉生产观光园区。说这是个观光区,倒不如说是“示范区”更准确。退伍军人林科玉在政府的帮助下,投资62万元,租了天星村一社80亩地,请华西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的专家作参谋,引进新品种,发展花卉育苗、蔬菜栽培,带动了周围几个村子的种植业调整。
  三峡沿岸,那些古朴的城镇和村寨,历经时间的冲刷,已经成为三峡景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马上替代它们的将是一座座崭新的楼房、街道、公路和桥梁。故土难离,人们告别祖祖辈辈生息的地方,难免有几分哀伤。然而,在新的家园里,他们的生活设施、生产条件、产业水平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新起点。
  新的观念带来机遇
  面对这么大的三峡工程、如此浩荡的百万移民,许多地方都想抓住机会。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三峡工程是市场经济的搞法,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显然跟不上趟。其实,中央早就给了政策:对口支援。几千亿元的资金都集中在三峡,形成了一个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经济增长极,国内外商家对来三峡投资的心理预期看涨。抓紧机遇引进联合,正逢其时。
  站得高,看得远。转换思路之后,全县引进各类项目223个,引进资金12.8亿元。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1个。杭州娃哈哈、北京汇源、温州均瑶、青岛海尔、泰国正大集团、法国迪奥公司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宜昌县。宜昌市副市长张为民说,这些企业不仅给内地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内地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塑造了员工的敬业精神。
  上游的重庆也取得了成功。
  站在新拓展的厂区里,娃哈哈涪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平治流露出了内心的喜悦。他所领导的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
  1994年12月,娃哈哈集团与涪陵区政府各出资4000万元,对位于淹没线以下的涪陵糖果厂、酒厂、罐头厂三家特困企业迁建改造,成立了娃哈哈涪陵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获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1995年至今,共完成工业产值12.1亿元,创利税2.25亿元。工人在原来企业每月只能领到50元的补助,现在平均年薪达到14000元。既然是“对口支援”,企业除了寻求利润以外,还担当着“光荣的政治任务”,张总介绍,按娃哈哈现有的运营规模,只需员工500人,而现在企业解决了就业职工1200人。娃哈哈在涪陵取得成功之后,在湖北宜昌又红红火火地开辟了另一家分厂。
  让我们记住
  对库区道义上的援助也源源不断。采访途中,记者见到不少学校、医院、邮局,都是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方无偿资建的。当地同志提起这些,总是如数家珍,心存感激。湖北巴东提供给记者的材料中,特意加了一份长长的“礼单”:
  截至1999年底,北京市支援巴东到位资金及物资折款共计3280.6万元,资助1015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接受巴东劳务1215名;
  北京市公安局5万名干警捐款500万元,支援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建设;
  北京市计委多方筹资150万元,帮助巴东计委完成搬迁任务;
  北京市丰台区卫生局捐资10万元,捐赠价值11万元的医疗设备6件,帮助巴东改善医疗条件……
  在三峡库区,这样的“礼单”很多很多。库区人民对祖国建设作出的牺牲将载入史册,全国各地支援三峡的深情厚谊,一笔一笔,库区人们铭记在心。
  到2000年9月底,三峡库区累计搬迁安置移民26.34万人,累计建设各类房屋1483.95万平方米,迁建工矿企业578户,复建公路726.63公里。
  “156M”!“175M”!库区蓄水的淹没线朱红醒目;峡江地区各码头悬挂的移民倒计时牌上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三峡移民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难题正在破解。在万州,记者遇到了正在库区考察的国务院三峡建委移民局局长漆林,他对记者说,全国人民都为三峡工程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下图为搬迁后的秭归新县城一角。 张 毅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三峡老乡:日子会好起来
  本报记者 董建勤
  重庆三峡库区5个迁出县1788户7546人,千里迢迢落户外省乡村,度过了新世纪的第一春。
  这些被称作“三峡老乡”的人们,“迁得出”,能否“安得下”、“逐步致富”?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政府组织、相对集中、分散安置”。试点为三峡移民今、明两年的大规模外迁趟出了路子
  三峡工程顺利进行的难点在移民、关键在移民,而移民外迁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移民在迁入地的经济能否发展起来。
  三峡库区22个受淹县、市中,有10多个是刚脱贫的国家或省定贫困县;1600万总人口中,贫困或刚脱贫的人口占80%左右。基于此,移民接收地选择了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这些省市在选择安置点时又普遍坚持了较高标准: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即交通、通讯、就医条件良好,水、电、路基本配套。
  安居才能乐业。外迁移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正房为25平方米,达到当地平均水平或中等偏上水平。江苏省大丰市政府返还部分基础设施费,鼓励移民购买闲置旧房。目前,这些“三峡老乡”已购买闲置房184套,户均住房(包括附房)面积达135平方米。浙江省嘉善县的88户移民中有57户购置了闲置房,人均面积37.97平方米。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各省、市坚持以农为主、以土为本的原则,除极个别安置点外,外迁移民承包的土地均在1亩左右,耕地、自留地、宅基地不低于当地水平,并及时领到了土地承包证。大丰市出售旧房的农民同时将原承包的土地转给移民耕种,目前已落实1083亩,人均1.56亩。
  运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三峡移民是带资移民,补偿资金加国家补助每人为3万元,其中直接发给移民的人均费用约1.3万元。国家对外迁移民还实行后期扶持政策,普遍发放为期两年的过渡期生活补助、生产资料购置补助及困难户补助费,人均3875元。2003年三峡电站发电后,每年的收入中还将有一定数额用来解决外迁移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落户沿海,居有屋,耕有田,手中还有笔生产、生活启动资金,可以说,“三峡老乡”具备了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试点趟出了安置新路子。
  “三峡老乡”的生活,如何在短时期内既高于原有水平又不低于接收地的人均水准,亟需当地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远离了峡江山水,再不闻长江涛声,“三峡老乡”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企盼,更有难舍难分的故土情结;既充满了重造家园的信心,又有几分忐忑不安无所适从。
  在此种情形下,各地主动帮助移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探索致富途径就显得格外迫切。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各地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移民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免收3年外,还对移民的乡统筹、村提留及移民子女的学杂费等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减免。某县就实行了“一揽子”优惠政策:移民免征耕地占用税、开垦税、征地管理费等税费;三年内免缴农业税;在子女就学、外出就业、农业生产方面提供优越条件,安装电话还减免初装费200元,等等。
  其次,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三峡库区属于山区,大部分移民种植玉米、小麦、红薯等旱地作物和柑桔等经济作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沿海一些省市大都种植水稻、棉花,还有的城镇郊区种植蔬菜等。“三峡老乡”提高生产技能势在必行。为此,各迁入省、市普遍利用去冬今春对他们进行生产技能培训。
  各地的这类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正是“三峡老乡”渴盼的“及时雨”。
  一张白纸,可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致富的路就在脚下。“三峡老乡”开始生根发芽
  部分移民的原有期望值较高,与迁入地水准有差距;另一方面,他们初来乍到,生活、生产一时无法料理,怎么办?绝大多数移民既来之,则安之,决心生根发芽。记者在采访现场就听到有位移民响亮地宣称:“重庆是娘家,三年不达小康不探亲!”
  “三峡老乡”们纷纷谋划起自己的日子:建房标准量力而行,生产项目先从“短、平、快”入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缓解资金缺口。移民浙江的胡明状有空就到隔壁徐家,请主人手把手地教他开织机。老胡动了心:“房子这边有块空地,正好用来盖织机房,女儿和儿媳就可以开织机。”他指指屋后,“到时再盖个猪圈养几头猪,再加上那块田……”他笑着对记者说,致富信心溢于言表。阮祖贵一家迁入江西省靖安县的白露村。这里的38户186位移民有不少人和他一样,从千里之外的家乡背来种苗移栽,时下已收益在望。山东省广饶县的“三峡老乡”们生活、生产已逐步转入正常,经过市场考察,为种植养殖业及从事二、三产业做好了准备。
  不过,全国范围的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客观上使这些“三峡老乡”们的致富梦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安徽的情况看,移民人均1亩左右的耕地,如不进行结构调整,不提高科技含量,不发展工、副业,短期内很难致富。这需要“三峡老乡”面对现实保持清醒头脑,因地制宜地尝试种大棚菜及经济作物,同时发挥自身特长发展工副业生产,力争稳步增收。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也谈“什么赚钱种什么”
  沈洪满
  眼下,一提到调整农业结构,人们便说“什么赚钱种什么”。仔细分析,这句话确实道出了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我们知道,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才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收入是否增加,是衡量结构调整是否成功和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然而,当人们信奉“什么赚钱种什么”时,却忽视了“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结果往往造成“卖难”。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定盘星”的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必然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区域性、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因此,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和安排生产经营,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不能一哄而上,只看到现在赚钱,不考虑将来能否赚钱,这免不了重蹈“卖难”的困境。
  辩证法又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市场有“饱和”就会有“短缺”。譬如,现在许多人把调整的目光都集中在“高、精、尖”产品上,而很少顾及传统品种的生产。一哄而上挤“高、精、尖”产品,这难免导致某些产品出现新一轮“过剩”、卖难。与此相反,一些被冷落多年的传统品种却并非没有市场。举例说,前些年人们很少种植的红高粱、绿豆、红小豆等杂粮,近年来因其营养价值高等原因倍受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青睐,身价倍增,成为结构调整中的亮点。
  假如在结构调整中,广大农民能把“什么赚钱种什么”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抓住大众的需求心理,就一定能摆脱“种啥啥难卖,养啥啥赔钱”的困境,使“什么赚钱种什么”不断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西峡农行支持农民承担科研课题
  本报讯 科研部门下达课题,农业银行密切配合,农民积极探索。三方有机结合,使科研生产一体化顺利进行,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河南西峡经济的发展。目前,该县已有160多位农民从事过科研部门下达的工、农业科研课题研究,有250多项获科技进步奖。
  西峡县有9000多名农民获得初级以上技术职称。部分人利用所学技术进行科研取得不少成果。该县农行围绕这些研究课题,实行信贷倾斜。对农民从事科研项目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所需资金优先考察立项,优先发放;根据研究项目见效时间确定贷款期限;利率上给予照顾。
  (申汉生 吕少恩 张伐)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五莲多渠道引资兴林
  本报讯 山东省五莲县把引资工作作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通过争项目、引资金,使全县林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自1998年以来,先后引进利用林业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
  五莲是“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森林覆盖率达43%。为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县组织专门力量多次到有关部门争取立项,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及项目管理单位加强合作交流。截至目前,全县先后引进并成功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新西兰政府无偿援助等项目。(孟祥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绿金田”的新跨越
  仝静海 李天增 陈云凌
  “菜园子”丰盈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绿金田”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这是河北永年县90年代初期发展商品菜基地的真实写照。
  而今,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永年县的蔬菜产业也开始了“二次创业”。
  种菜瞄上“无公害”
  2000年7月30日,对西河庄乡河西堡村王海申等30位菜农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半年多的筹划和运作,他们合股成立的永年县永泉无公害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了。他们从此可以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来种菜了。
  对此,公司董事长、68岁的老菜农王海申感慨地说:“俺种菜十几年了,算来算去,顶数近几年不行了,投入挺大,产量挺高,可就是卖不上价儿。想来想去,俺明白了,现在人们吃菜讲安全、讲营养、讲保健。”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该公司。没成想,来这里咨询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农民还真多,把20平方米的公司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公司总经理、菜农王永林高兴地说:“公司成立一个多月,就已发展会员100多户,辐射蔬菜面积2万多亩,已有好几家蔬菜公司跟俺们签了收购合同,有多少要多少。”
  服务围绕“无公害”
  沿着滏阳河两岸的菜园子采访,记者发现,这里的很多农民对啥是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有哪些,怎么用无害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都能说出个道道儿来。农民们说:“县里倡导发展无公害蔬菜,并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俺们种菜再不跟上趟儿,往后还咋挣钱?”
  围绕蔬菜产业的二次创业,该县各相关部门在服务上做起“文章”。县农业、蔬菜部门首先制定了大蒜等15种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为了让菜农学会按照标准来种菜,近两年来,全县抽调蔬菜专家对9个蔬菜专业乡镇的菜农进行了18次集中培训,县蔬菜局还专门派出两辆无公害蔬菜宣传培训车,定期到田间地头、蔬菜早市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
  特菜特种市场宽
  种植特色菜使许多菜农的钱袋子愈来愈鼓,“特菜特种”成为他们非常推崇的方式,“特菜特种”就是用无公害生产标准来种植名、优、特、稀蔬菜新品种。目前,全县涌现特菜村40多个,蔬菜新品种近50个。这些“特菜”大多直销省内外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
  为使特菜保持健康发展,最近,县里又筹资1050万元,在小龙马乡建设占地600亩的无公害名特蔬菜示范园。该示范园重点发展名优特稀蔬菜品种,以做到品种多样化、质量标准化、栽培技术无害化,使其成为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龙头。目前,该示范园正在紧张地建设中。
  鼠标一点引客来
  往年一到蒜薹收获时节,菜农生怕收获的蒜薹在5天之内卖不完。过期的蒜薹连柴火都不如。可是2000年,永年菜农的心里乐开了花:黑龙江、安徽等省的客商汇聚到田间地头来收购。仅用3天时间,全县15万亩大蒜所产的6500万公斤蒜薹就销售一空,而且每公斤价格平均卖到了3.3元,比上年上涨3倍。
  据统计,2000年永年蒜薹平均亩收入达到1400元以上。全县15万亩大蒜仅蒜薹一项收入就达2.1亿元。对此,县蔬菜局局长玉兰勋感慨地说:“真可谓鼠标一点引客来。这蔬菜上了因特网,就像长了‘翅膀’一样。”
  1999年10月,永年县蔬菜局把永年的蔬菜“搬”上了因特网。在网上,他们一方面查询全国各地的蔬菜市场行情及新品种;另一方面根据时令定期发布本县的蔬菜品种、上市量、价格等信息。因特网成了全县蔬菜生产的“导航台”,也成了蔬菜销售的一个“窗口”。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呼唤农家肥编辑同志:
  春节期间,笔者下乡与几位农友、科技人员聊天,他们都抱怨现在施化肥的效果差,如果要达到过去的增产幅度,就得比过去多施两三倍。这是因为这些年农民越来越依赖化肥,很少施农家肥或不施农家肥,以致土地板结,有机质消耗殆尽。
  笔者日前到过福建南靖县的和溪、金山、龙山、丰田、靖城等乡镇,看到这里农民和干部正在千军万马大挖塘泥,大积土杂肥、农家肥……这实属明智之举。时下,正是积造农家肥,改造土壤的大好时机。笔者寄语农友、基层“农官”们,化肥不能代替农家肥,多施农家肥可以提高地力,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增产增收,可谓一举多得。一年之计在于春,愿广大农民改变观念,抓紧积肥、造肥,为新世纪的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福建省南靖县金山镇
  余金武 温 欣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闻背景
  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1年—1992年进行的淹没实物指标调查,长江三峡工程淹没陆域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市(区)、县。淹没线以下人口84.75万人(规划到2009年113万人)、耕地25.26万亩、园地10.83万亩、房屋3473.15万平方米、公路1136.69千米、输变电线路1946.8千米、通讯线路3333.31千米。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4个集镇和1599户工矿企业以及大量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需要全部或部分搬迁重建。静态总投资400亿元(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
  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共分三期进行。1993年—1997年是三峡工程一期移民阶段;1998年至2003年是二期移民阶段,也是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如期蓄水、发电和通航;2003年至2009年是三期移民阶段,将完成所有移民安置任务。在移民迁建之前,国家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8年移民安置试点,投入资金2.35亿元,为大规模移民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