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本期特稿

  “飞鸽”变“永久”
  ——吉林省解决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的调查
  本报记者 李仲春 李安达
  在正确分析农村形势的基础上,吉林省委从2000年初开始,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乡镇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全省2453名乡镇“走读”干部已有2357名把家搬到了任职所在地,达到总数的96.1%。
  一些乡镇领导干部“走读”——一个影响党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的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全省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9年下半年在省级“三讲”教育中,省委常委深入农村,走屯入户,广泛征求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一致感到乡镇领导干部异地居住的问题比较普遍和突出,不少乡镇领导干部虽然工作在乡镇,但在县城或市区购建住房,每到周五,便纷纷返城,最早周一上午才能返回乡镇工作,周六、周日乡镇机关便唱起了“空城计”,个别领导干部工作甚至不管农闲农忙,天天回城,来回车接车送,群众戏称这些干部为“走读官”。经调查,全省共有乡镇“走读”干部2453名,占乡镇领导干部总数的33.8%,其中,正职918名,占正职干部总数的45.9%。
  乡镇领导干部“走读”,负面影响很大。一是严重脱离群众,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乡镇干部住得越远,农民心离得越远;二是政令不畅,工作作风漂浮,抓落实不力。少数“走读”干部,抱着“一年看,二年干,不到三年往回转”的心态,得过且过,只想早一天回城,无法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是助长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个别“走读”干部,急功近利,为求个人升迁,及早回城,搞“现得利”、“当前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盲目决策,劳民伤财,有些还搞“数字游戏”,虚报瞒报,有的甚至请客送礼,跑官要官。
  选准解决问题“难点”——明确各级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把工作落到实处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吉林省委把解决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作为做好农村工作的突破口,作为加强农村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务求实效。省委书记王云坤在省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明确要求,“异地居住的乡镇领导干部要么搬家,要么免职”。省委还专门召开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明确责任,一抓到底。省委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市、州党委要加强调度和督促检查,县(市、区)党委要负直接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各级组织、纪检和督查室具体负责抓好落实。按照省委的要求,各市、州委普遍召开了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党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到县、乡进行督查、指导,帮助解决难点问题。一些县(市、区)委实行了常委包保责任制,前郭尔罗斯县还列出了时间进度表;不少县(市、区)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三讲”集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自身的思想和工作上进行了深入查摆和剖析,提高了对解决这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标准,规范工作。省委要求要严格把握好以下八条标准:年龄偏大家住县城的乡镇领导干部,可调回县里安置;不适应乡镇领导工作的要及时调整;异地交流的乡镇领导干部必须人走家搬;本地提拔的乡镇领导干部私自将家搬到城里的,必须再搬回乡镇;上级机关下派任职的乡镇领导干部都要搬家,不能因为是下派干部就搞特殊;城乡一体,居住地与工作所在地距离较近的乡镇领导干部,经由县(市、区)党委审定,可以不提出搬家要求,但必须严格把握;因其他原因,确实难以搬家的,可以调回县城工作;对解决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中出现的安排住房、子女就学和配偶工作安置等问题,各地可研究制定一些具体的办法和措施,给予相应的照顾,妥善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抓好工作落实,自去年3月份,省委督查室、省委组织部、省纪委联合组成的督查组先后进行了四次督查,各市、县也注重加强了督查工作。一些县市明确做出规定,把人走家搬作为乡镇领导干部任职的一项条件,凡是做不到的,就不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的人选,其中,洮南市3名副乡镇长因无故拒迁被免去了领导职务。
  “飞鸽”变“永久”——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举数得的效果
  乡镇领导干部由“走读”到任职所在地居住生活工作,群众称之为由“飞鸽”牌变成“永久”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很多好处。
  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农村各项任务的落实,保证了工作时间和精力,双休日变成了接待上访和处理问题日,变成了研究工作日,一些突发事件和应急工作得到了及时处理。据统计,“走读”问题解决后,全省乡镇一级及时遏制突发事件百余起。辉南县庆阳镇党委书记高文斌由外乡调任现职仅53天就把家搬过来了,到职不久即走遍了全镇10个村、31个屯,很快打开了局面。在他的影响下,镇里其他几位领导干部也很快把家搬到了任职地。
  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解决后,乡镇领导干部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群众议论说,这才是共产党的干部,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梨树县的太平、万发镇的一些领导干部搬家时,出现了农民群众自发帮助搬家、扫院子、送柴火、种园子的感人场面。
  遏制了不正之风,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乡镇仅车辆磨损、耗油费和就餐费一年就节省资金近2000万元。广大农民群众从搬家的领导干部身上,切切实实看到了干部思想作风的新变化,情绪理顺了,矛盾化解了,信心增强了。
  经过全省上下一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吉林省基本解决了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农村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以案说纪

  从省劳模到阶下囚
  ——杨志敬受贿案警示录
  郑庆战
  陕西省棉纺九厂原厂长杨志敬,因涉嫌经济犯罪1999年3月29日被陕西省岐山县人民检察院逮捕。1999年11月3日,岐山县人民法院判处杨志敬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没收财产80000元。对赃款人民币18.4万元、美元3000元及其它赃物予以没收。
  杨志敬曾被评为省级劳模。从一名省级劳模沦为一个囚犯,原因是什么?教训是什么?
  一、不讲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是杨志敬犯罪的最根本原因。杨志敬有一个观点,政治学习无用。杨认为: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现在能够保持机器运转起来,按时给职工发工资才是实事,政治学习,改造思想是虚的,在企业虚事应该少搞。他曾在总公司党委召开的会议上明讲:“政治理论学习没用”,“集中学习更是浪费时间,影响生产经营”。厂党委中心组学习,他态度消极,或者不参加,或者人来了心不在焉,翻看与学习无关的其它资料,或者借机一走了之。党委要求班子成员写学习心得体会,他认为是形式,自己不动手,让别人代写。
  他不仅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也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因而导致他法制观念淡薄。杨志敬认为:“别人送钱与送物有什么区别?都不算大问题”;他还认为:“别人用自己的钱送礼是个人之间的事情,不是行贿受贿。”甚至在检察院查处他的问题时竟闹出“我把问题都交待了,就让我回去吧!厂长当不成了,搞搞管理总可以”的笑话。
  二、不讲政治,迷失前进的方向,是杨志敬犯罪的最重要的原因。杨志敬认为,什么是好厂长?能给工人发出工资就是好厂长。我们说,在当前企业困难的情况下,能否给工人发工资,是衡量厂长的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国有企业的厂长,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讲政治。国有企业讲政治,首先要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而杨志敬主张,国有企业可以不要党委。他在总公司党委召开的一次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讲:“我不清楚,企业为什么要设立党委,设立党委、纪委、工会就是对厂长不放心,就是来监督厂长的。”工作中他摆脱和削弱党的领导和党的基层组织。1996年厂里精减人员,他不顾党委书记反对,强行合并党委机构,将专职党务干部由53人减少到8人,致使党委工作无法开展。
  三、向往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是杨志敬犯罪的必然结果。杨志敬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发生蜕变。他由贪吸别人送的红塔山、大中华烟,贪吃职工食堂送的甲鱼,到生活上讲排场,穿7000多元的名牌大衣。他认为当国有企业厂长太吃亏,感到自己年龄快到站了,于是,一方面大把地捞钱,一方面肆意地挥霍。他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推到了犯罪的深渊的。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采访手记

  “吉林经验”的启示
  夏长勇
  有些乡镇干部“走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几年,就有群众写顺口溜讽刺道:“周一周五心在家,周二周三打电话,进城开会往家跑,哪有心思在乡下?”
  干部“走读”,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干部原本在城里工作,调到乡镇工作后,不愿妻儿“受苦”,家就没搬到乡镇;有些干部虽一直在乡镇工作,但总想着“叶落归城”,便让老婆孩子打了“前站”;有些干部是下派锻炼的,本为镀金来,根本没想在乡镇安家;还有些乡镇干部在城里买房,是为了孩子上城里的好学校……原因虽异,但结果是共同的:心牵两头,精力分散,作风漂浮,群众抱怨。“公仆”们如此“心不在政”,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自然成了句空话,这样的“走读干部”,怎么能搞活一方经济,又怎么能让群众信服?
  所以说,“走读”问题,是关乎干部工作作风,关乎干群关系,关乎党在群众中形象的大问题,必须尽早加以解决。但是,这样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根子在哪?对照吉林省的做法,就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
  一是决心不够大。有些地方领导认为,“走读”问题,涉及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的实际利益,这类干部数量也多,要“一刀切”,影响面太大,怕影响干部队伍稳定,这是一种顾虑;有些地方领导觉得,乡镇干部长年奉献在基层,比较辛苦,把家安在城里,也情有可原,这是种补偿心理;还有些地方领导认为,乡镇条件的确不如城里,让干部本人在这工作可以,让其老婆孩子也有那么高的觉悟,不现实,这是种畏难情绪。正因为有顾虑、畏难、补偿心理,一些地方整治“走读”现象时,才虎头蛇尾,瞻前顾后,犹豫不定。
  二是措施不严。有些地方领导也认识到了干部“走读”的危害性,也想狠抓,但停留在开开会、发发文件上,措施不严,抓落实不力。吉林省委书记告诫“走读干部”们:“要么搬家,要么免职!”死命令一下,“走读干部”们也就怕了,毕竟,小家不如“事业”重要。现在看来,能不能像吉林省那样,给这些“走读干部”一个“抉择”,是“走读”现象能否根治的关键。
  决心不大,措施不严,说到底是认识问题、态度问题,是如何认识个人利益与党的事业关系的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么才能全心全意?心无旁骛,扎下根子,扑下身子,是最起码的要求,连这点都做不到,又何谈“公仆精神”?
  当前,全国各地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正在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我们的基层干部都应以此为契机,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反躬自省,深刻认识干部“走读”的危害,并迅速加以改进,从而使自己思想更纯正,作风更扎实,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解决“党员不像党员”问题
  ——湖北省黄石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张严
  1999年5月,一份反映党员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送到了湖北省黄石市委常委们的案头。调查报告表明,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其中反映出来的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和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也令人忧虑。
  面对这些情况,黄石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研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新办法、新措施。最终决定借鉴“三讲”教育的做法和经验,集中一段时间,以整风精神在全市普通党员、基层党员中开展一次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增强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目的的党员先进性教育。
  黄石市委在分析党员思想滑坡的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学习不够导致了根基不稳。于是,他们从加强学习入手,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党员进行了一次大补课。
  根据党员的不同特点,他们为党员“量身定做”了《党员学习简明讲话读本》、《党员通俗读本》等学习资料。为了在学习过程中不留“死角”和“盲区”,他们采取了送教上门、函教到人、帮教到位等方式。在农村、街道基层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全市共成立了1560多个宣讲小组,深入到3567名老党员家中进行面对面辅导,向在外流动的党员函寄学习资料1660多人次。组织了5283名青年党员和党员干部与文盲、半文盲党员结成帮学对子。在学习方法上则提倡百花齐放,如在农村普遍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学习大讨论活动;在机关党员中普遍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在乡镇领导干部中普遍开展了“访民情、察民意”活动。
  通过学习,许多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差距。黄石市委及时引导、帮助党员查找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党员对照党员标准,对照先进典型,特别是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首先是党员自查。本着“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个人不讲集体”的原则,党员们纷纷眼睛向内,自我解剖,自当“靶子”,向自己“开炮”。在此基础上,党员们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通过交心谈心、民主生活会等方式,相互指出问题,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目的。陶港镇党员一次民主生活会就开了三天三夜,大家开诚布公、坦诚相见,说出了许多掏心窝的话,党员们感到心平、气顺。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同时,各级党组织还充分发动群众,对党员进行公开评议,在公开评议中,党员既当“原告”,又当“被告”;既当“病人”,又当“医生”,找出了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为此制定了整改方案,给自己“洗脸”。
  疏通党员“出口”,纯洁党员队伍是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黄石市委对不合格党员采取了限期改正、劝退和除名三种处置措施。据统计,该市共处置不合格党员760名,其中农村、街道586名,乡镇班子57名,机关事业单位117名,分别占参加对象的1.68%、5%、2.3%,没有一名党员上访。
  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该市党员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秀山村党员公开提出“有困难找党员”,并主动承担了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难点工作。黄石市公安局通过认真抓整改,警风进一步好转,2000年,市民对公安执法的投诉案件比上一年减少了70%。广大群众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现在的党员更像一名党员了。”
  这次教育在黄石市开展一年来,党员的参与率达到了95%。党员们通过学习、自查、互查,接受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洗礼,真正感到了“脸热、心跳、头冒汗”,普遍反映参加这次教育使自己“加了油”、“充了电”、“防了疫”,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增强了光荣感和责任感,树立了党员的新形象。一年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志比往年同期增长了40%。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普通岗位上的共产党员

  心系百姓奔小康
  ——记“优秀党员干部”谢京社二三事
  武宪威 史培军
  这是既真实又感人的一幕——
  一张签满名字,按满鲜红手印的奖状:“老百姓的贴心人——谢京社”,100多名群众敲锣打鼓地把它送到县委、市委,请求县委、市委为谢京社记功。
  谢京社就是多次被山东省菏泽市委、曹县县委表彰的“优秀党员干部”、曹县韩集镇党委书记。
  1993年,谢京社担任韩集镇党委副书记之时,正是韩集干群关系紧张之际,一些群众砸烂了镇党委、政府的牌子,并三上京城四奔省会讨说法。全镇半数以上的村班子瘫痪,长时间形成了一种干部不敢见群众,群众绕着干部走的局面。当时韩集镇人均纯收入只有759元。
  老谢把让群众富裕起来作为任期中大事。然而韩集镇的经济基础却十分薄弱,到1997年谢京社主持全镇工作时,全镇工业仍是一片空白。1996年刚刚建立起来的2000多个蔬菜大棚,第二年由于遇到了种种困难又面临全面毁掉的命运。谢京社带领镇村干部穿大棚进农户,面对面与群众算细账,做工作。他组织镇干部把便宜的农膜、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直接送到群众的手中;他向群众手把手地传授大棚生产管理技术。
  前年冬天雪雨连绵,韩集镇1000多个西芹大棚喜获丰收,而500多万公斤优质西芹出现销售难。在市里学习的谢京社立即跑遍菏泽所有的蔬菜销售点,星期天又回到镇里,一头钻进大棚里,向农户了解西芹滞销的原因。他连夜赶写出《鲁西南韩集西芹简介》,第二天派人分赴郑州、西安、武汉、南京等地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宣传,大批客商纷至沓来。
  临近春节,雪后路滑,一天深夜10时,武汉一辆装满西芹的货车掉进了沟里,谢京社立即赶到现场,从外村调来两辆拖拉机,车拉人推地忙活近三个小时才将车拉了出来。而谢京社冒着零下十几度的寒风跑前跑后指挥,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浑身沾满泥水。
  韩集镇的优质服务被菜商传遍大江南北。当年,500多万公斤的西芹及时销售一空,价格每公斤由0.3元提高到1元左右。从此,10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与韩集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谢京社和镇党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韩集镇的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去年人均收入2260元,是1993年的3倍。全镇蔬菜大棚和个体私营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已分别达到2350个和32家,并且每个大棚平均效益由初建时不足1000元,提高到如今的4500元。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北京铁路公安处乘警在春运的“爱民月”中,认真做好公安服务工作,以确保春运安全。图为乘警长刘金锁在北京至广州的97/98次列车上为旅客送水。 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摄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公仆访谈

  大力提倡“勤于立德”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委书记许昆峥一席谈
  石长宣
  许昆峥,男,汉族,1953年4月出生,河北元氏县人,197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曾任行唐县长,石家庄市民政局长等职,1998年1月任中共石家庄市长安区委书记。
  ●坚持以德治国,就要大力提倡勤于立德。
  ●勤于立德,领导干部应作出表率。
  ●要在“慎独”与“慎微”上下功夫。
  坚持以德治国,就要大力提倡勤于立德。德,指思想政治素质,它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包括他的革命事业心、理想、信念、情操等等。坚持勤于立德,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勤于立德,领导干部应作出表率。由于领导干部都在一定的岗位上承担着一定的领导责任,因而领导干部的道德较之于一般公民而言,其要求更严,标准更高,领导干部道德的核心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准则。具体来说,领导干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努力学习,在加强人格修养上下功夫。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格修养。领导是影响带动群众的,如果本身的人格修养不够,就不可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就是古人说的身不正焉能正人?
  二是坚持“慎独”、“慎微”,在加强党性锻炼上下功夫。坚持“慎独”,就是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和道德信念,自觉地按正确的政治和道德原则去行动。坚持“慎微”,就是要从细微处做起,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在加强实践磨炼上下功夫。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标准,在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春运伊始,江苏省淮安市客车总公司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为往来旅客义务服务。 赵立义 张步忠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