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
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
  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土资源是国脉所系、民生所依,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家宏观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需要大量国土资源信息的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有大量的国土资源信息为基础和依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搞清西部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状况;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需要更加快捷、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矿产资源动态信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如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需要详细了解地形——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迫切需要国土资源信息化。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以及亿万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是重要财产权,依法维护财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基准地价、地籍、矿业权、土地市场、矿业市场等内容为主的信息系统。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呼唤着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国土资源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出行、旅游,需要实时更新的各种地图;住房建设和居住环境的选择,需要建立在翔实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国土资源信息的基础之上;一些地区受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灾害信息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急需建立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以理顺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模式,清晰管理流程,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
  ——国土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加快实现信息化。国土资源以自然形态分布,具有种类繁多、属性各异、数量巨大、管理复杂的特点,人类活动又不断改变着资源的形态和属性。显然,继续沿用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已几乎不可能依法对国土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广泛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3S(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国土”,以大幅度提升我们对国土资源信息的掌控程度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起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工作模式,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国土资源信息化取得进展,全面实现信息化仍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国土资源系统积极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国土资源部成立伊始,就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工作目标任务之一,成立了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中心,编制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纲要和总体建设方案,并正在实施“数字国土”工程。目前已有30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成立了信息化领导与建设机构,正在加紧制定省级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方案。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窗口式”办公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推广使用,正在实现全国多级勘探登记、采矿登记工作的信息化。各级地籍、土地利用、土地市场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展开。深圳、上海、南京、南海等不少城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窗口式”办公,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勤政廉政建设。
  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得到较好应用。有关基础地理信息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监测预报网络系统、海洋调查资料处理系统和海洋污染监测网络系统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一些城市还建立了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系统,为及时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提供准确信息。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有力地促进了以锤子、罗盘、放大镜为主的传统方式向基于3S技术的现代方式转变。
  数字化信息积累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一批全国性的陆地与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图、地籍、土地利用、矿产、物化遥、水工环等方面的数据库已建成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但是,从总体上讲,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仍未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方式,大量国土资源资料仍主要以纸介质和实物方式保存,难以被社会利用,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还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信息的广泛交换与共享尚未实现。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早日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十五”目标是:建立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本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十五”期间将着力“抓住一个核心、夯实两个基础、面向三个领域、强化四项措施”。
  抓住一个核心:就是要紧紧抓住实现国土资源工作主流程信息化这个核心,在国土资源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工作主流程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实现国土资源工作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
  夯实两个基础:就是大力加强数据库建设,建设先进、可靠的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国土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提供现代化基础保障。
  面向三个领域:就是面向国土资源政务管理、调查评价和社会服务领域,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带动调查评价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
  强化四项措施:就是统一规划,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应用,务求实效;积极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经费保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想想“三个为什么”
颖桦孙玉梅
  一位领导干部针对干群矛盾,向干部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交通通讯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疏远了;为什么干部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却不会做群众工作了;为什么群众生活富裕了,对基层干部的意见反而增加了?
  “三个为什么”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细细想来,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作风出了问题。有的干部官僚习气浓厚,总觉得自己办事是对群众的“赏赐”,高高在上,对群众爱理不理;有的干部贪图安逸,坐着车子转转、打个电话催催,不深入调研搞瞎指挥;有的干部大搞“官赏”工程,到处弄虚作假,“政绩”吹得上了天,群众却得不到半点实惠……作风如此漂浮,干群关系怎么不疏远,群众怎么不怨言满筐?
  群众与干部打交道,不看你说得多好听、摆出多少“政绩”,而是看你的言谈举止像不像自己人,是不是一门心思办实事。时下,有些干部抱怨群众不支持,工作难开展,其实是因为你的作风不踏实、方法不对路。
  只要你的作风踏实,言行一致,真心为民办实事,他们就会信任你、拥护你,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中央提出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的今天,多想想“三个为什么”,反思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对改善干群关系是大有好处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让“廊坊杨”染绿神州大地
  ——记河北省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恭祎
郎琳
  望着眼前的王恭祎同志,一个从普通的农村青年,靠勤学、苦干成长起来的青年专家,我们感慨: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他,把锁在档案柜里的廊坊杨推向了全国。
  廊坊杨是河北省廊坊市农林科学院两代科技人员历经16年、在供试382个杂交组合的28143株杂种无性系中选育出的在低产立地条件下速生、高产、优质的工业用材,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取得的材性指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由于科研单位长期处在“立项——研究——成果(鉴定、获奖)”这“三点一线”上循环往复,陷入了“政府出钱搞项目,我获成果晋职称”的狭隘思维定式中,导致科研与推广脱节,廊坊杨成果长期不能形成生产力。
  王恭祎同志1998年调任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并主持林果研究所工作后,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从建基地起步,以科技培训、兴办龙头加工企业为手段,在短短3年里,将廊坊杨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格林缘”商标,使廊坊杨成长为全国知名品牌。现已推广到全国21个省市区30个地区的74个县市,造林面积达22.45万亩,获得经济效益2.05亿元,社会、生态效益12.3亿元。王恭祎在廊坊杨开发中,又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廊坊杨深化研究课题,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廊坊杨抗光肩星天牛危害的研究”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牛防治带来了福音;为国际首创的“幼龄廊坊杨3号栽培和造纸配套技术的研究”,使老百姓种树如同种庄稼,廊坊杨成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王恭祎被誉为农民发家致富的“财神爷”。
  29年林果研究的跋涉,王恭祎同志取得了19项丰硕成果,其中4项达到国际首创和国际先进水平,9项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填补了4项国内空白。此外,还有2项发明获国家专利。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3篇,出版专著2部。他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动情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燕赵大地这片沃土哺育了我,改革开放的大潮造就了我,我愿把一切献给祖国,让廊坊杨染绿神州大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淅川县厚坡镇政信联手为民办实事
  本报讯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党委政府和镇信用社联手共建“信用”工程,使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收贷难问题得以缓解。
  厚坡镇政府和镇信用社联手共建“信用”工程,即建立一种由农户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农村信用社提供贷款信用的信贷管理模式。
  今年以来,信贷员共联系农户6000余户,投放资金560万元,先后为农民引进巴西蘑菇、亚洲黄羊、波尔山羊等5个产业项目。同时,全镇包村干部也帮助信用社盘活“双呆”贷款230多万元,回收利息110多万元。信用社新投放贷款到期本息收回率达100%。(李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窝窝里蹦出个“金不换”
——看文山州如何培植三七产业
本报记者张帆
  “三七的春天到了!”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特产局,局长雷绍武告诉记者一条喜讯:“截至2000年底,三七产业完成总产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税利9349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3.5%。”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又名田七,是我国独有的植物品种。医药市场上,对三七原料的需求在稳步上升。然而,直到90年代中后期,作为中国最大三七产地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却经历了“三起三落,八年徘徊”。农民对三七种植失去信心,种植面积由历史最高水平的7万亩锐减到3万亩,加工企业都不景气。
  “总结经验和教训,很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搞清楚,在落后地区搞市场经济,政府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雷绍武满脸真诚地说。
  做规划搭舞台
  从1997年起,培植三七的新尝试开始了。首先就是制定三七产业发展规划,这是文山州政府第一次就一个产业的发展作出的全面规划。《规划》的核心是就三七种植提出了“适度规模、择优布局、集中连片、科学种植”的指导思想,强调不盲目发展,以销定产,州里确定三七的种植面积维持在3万亩左右;择优布局要求种植的地域要做到最优,如在海拔1600—2200米的温凉山区发展优质三七基地;集中连片考虑的是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大户搞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将低素质的七农淘汰出局;科学种植的目的就是运用先进技术,尤其是推广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三七的质量和产量,创名牌三七。
  这回文山没有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实施了类似于市场准入的制度———种植许可证管理。根据农民土地的土壤性质、种植的技术水平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颁发种植许可证,集中当地最适合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三七种植。三七产业链的“第一车间”在地头,许可证管理克服了种植的盲目性,但要为七农提供技术、信息和资金的扶持,必须有一个运转良好的中介组织,当地的几家制药企业却并不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于是,由文山州三七局牵头,联合当地6家企业组建了文山三七产业有限公司,州政府出资50%,特产局作为股东参与公司管理。产业公司的任务就是开展优质无公害三七的种植、流通和初加工,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将七农与市场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三七开发的产业链。
  定标准创名牌
  一个产业的兴旺通常是由一批名牌产品的出现而带动起来的。过去文山的三七从种植到加工,没有标准,导致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毁了文山三七的声誉。由此,文山州特产局将质量标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特产局首先拨专款50万扶持州三七研究所制定了三七种植的质量标准,对三七的种子、茎叶、苗质、切片的质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2000年全州加工企业投入技改资金7614万元,完成技改项目2项。
  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行极大地提高了文山三七各类产品的品质,一些新、特、优产品相继面世,并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近3年来,三七加工企业共申报新产品开发11项,今年1—9月,三七加工企业已形成6种主导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税利1923万元。同时,消耗三七原料23万公斤,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市场。
  促科研求开放
  三七是个宝,但人们对这个宝贝疙瘩的认识还很肤浅,三七的药理研究不少还处于“填空”阶段。文山三七研究所是隶属于州三七特产局的云南省唯一一家从事三七研究的单位。副所长陈昱君介绍说,1997年前,这个所一年的科研经费只有区区5万元,科研力量的薄弱,缺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直接制约着文山三七的种植和加工水平的提升。
  “1997年后,情况整个发生了变化!”“州政府将三七科研作为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来抓,3年拨款70万予以扶持。”陈副所长介绍说,三七所拿出了5项应用型成果,其中三七质量标准及高产栽培示范研究已经成为优质无公害三七栽培的技术标准推行。省里支持的150万、2000亩三七GAP示范种植项目,三七所承担了其中的技术培训、指导任务。三七产业的市场前景使三七的研究开始升温,国内许多知名的科研院所纷纷前来三七所寻求合作。
  今年,云南省政府将三七根腐病防治项目向全国招标,文山三七研究所、中科院生防所、上海农科院植保所、云南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中标。这项投资200万的研究,文山州自己掏了100万。州里决定将对研究所逐步实行“断奶”。为此,研究所已在做两手准备,一是加强基础研究,通过与国内外的大型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开放实验室,巩固其国内三七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二是重视应用研究,与市场对接,开发生物育种项目,成为优质、无公害三七种苗的供应商。另外,与厂商联合,加快三七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去不断拓展国内外药品和保健品市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变渔业大县为经济强县
中共浙江象山县委书记肖培生
  象山县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全境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08个岛礁组成,海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4.5倍,域内海岸线长800公里,-20米浅海海域502万亩,可利用滩涂围塘总面积75万亩,域内港口资源众多,北部的象山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南部的石浦港是全国一级群众渔港。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当前,我县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县拥有的资源及应发挥的作用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开发,是我县海洋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海洋兴县战略的关键所在。
  实施海洋兴县战略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海洋旅游业为先导,以现代渔业为基础,以海洋工业为主导,积极发展海鲜餐饮业,切实抓好港口建设,大力推进海洋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努力实现由海洋渔业大县向海洋经济大县的跨越。
  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旅游业既是我县的特色产业,又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要从战略的高度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实现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化,把象山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华东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滨海旅游度假地。
  发展现代渔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养、捕、加、销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开发,实现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到2005年水产品总量达到70万吨,养捕比例达到1∶2。调整捕捞作业方式,控制和缩减沿岸、近海和外海的捕捞强度,扶持发展灯光围网、鱿鱼敷网、网板单拖等作业方式。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
  大力发展海洋工业。近年来,象山大力发展临海型加工业,初步形成了冷冻、保鲜、水产品加工等多种工业门类。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下一步要大力改造提升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海洋食品、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水产饲料等新兴产业,有选择地发展修造船业、海洋能源、钢铁等临港型工业。到2005年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
  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力争经过若干年努力,使象山港口跻身全省重要港口行列。石浦港要充分发挥二类口岸的作用,加大水产品等外贸产品的出口运输量,成为全国渔业大港和较大商港。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背个“大锅”回家去!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地形复杂、山大沟深,有很多广播电视信号盲区,农民看电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1999年以来,该地区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60%上升到90%以上,503个原盲点行政村的近80万农民现在已经能够收看到中央一台和宁夏卫视的节目。
  图为西海固地区西吉县张撇村农民白旭东把从县广电部门购买的电视接收设备搬运回家。
新华社记者武斌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桔山新区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本报讯贵州省兴义市桔山新区工委在新区开发中妥善安置新区失地农民就业,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大为改善。
  兴义市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其重点开发的桔山新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9.6平方公里。1993年以来,已开发了3.5平方公里小区。
  桔山新区工委为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先后推出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农民拆迁旧房建新房,免费办理一切的手续;重新购买宅基地,再优惠20%;新建18个农民安置点。每个安置点由新区工委提前搞好水、电、路三通。同时,组织失地农民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扩大就业门路。(菊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无公害蔬菜带富永年
  本报讯河北省永年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25万亩,使蔬菜这一传统产业由数量扩张型转变为无公害、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产业。
  永年县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有近一半的农民从事蔬菜生产,蔬菜生产经营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为了推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永年县相继制定了10多个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对蔬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等做出具体规定,并组成联合执法大队,打击无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经营行为,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的达标生产和销售。(王认考李彦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