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公共图书馆改头换面
本报记者施芳
  多年前,一篇文章这样描写未来生活的图景:
  医生在千里之外为病人会诊,足不出户可以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坐在家中购物……这些梦想如今都成为了现实,这一切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殷商时期的龟室算起,图书馆已有3400年的历史,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769个。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传统图书馆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繁重的手工操作被计算机系统所替代;更多的高密度信息存储电子读本将藏书结构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日益发挥资源共享的整体效应。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图书馆“改头换面”,实现了从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变。在传统的图书馆中,一本书的知识不能同时被多个读者共享。此外,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图书馆的辐射半径最多不能大于2公里,否则读者因时间紧、路途远等原因无法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借阅图书。2001年开始的中心图书馆建设,将使上海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实现互联互通,崇明地区的读者在家中可以“借阅”其他区县图书馆的书籍,可以将别处借来的图书还回家附近的图书馆。而经过几年建设,上海图书馆17万册善本书实现数字化,以往因怕损坏而“束之高阁”的古籍、善本也能被更多的读书人利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英、法、德、日和俄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投入巨资,开展数字图书馆研究,其第一批规模型成果已在互联网上陆续出现,其中美国投入到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经费已经超过8亿美元。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2001年10月31日正式立项,计划从2001年开始,在未来5年内,投入5亿多元,完成数字馆藏20TB,其容量相当于200页图书3000万册,图片600万幅,影视8000部;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合采编及馆际互借;完成开发数字图书馆智能应用系统……谁能料想,那时的图书馆会是什么模样!
  图书管理员应对挑战
  新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结合后,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图书馆管理人员势必面临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正如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司长陈琪林所言,目前图书馆存在“三个不适应”,即图书馆自身发展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与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适应;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不适应。
  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从业人员4.8万人,单就计算机操作水平而言差距很大。东部沿海地区连乡镇图书馆都配备了计算机,而位于西部的青海省图书馆仅有两台电脑,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摆脱不了剪刀、浆糊、卡片的操作方式。甘肃省虽然早在1993年开始自动化建设,但当地的计算机网络人才缺乏,既懂图书情报专业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门人才更是匮乏。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知识大赛”是一次全面的检阅。除西藏、海南、青海、新疆外,27个省、市、自治区派出了81名选手,经过笔试、上机操作等考核,江苏、湖北、浙江、河北、辽宁、北京6支代表队最终胜出。为了参赛,各省举行了专门的选拔赛,全行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计算机知识培训。
  诚如担任比赛评委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徐引篪所言,网络时代图书馆离开计算机没有发展前途,图书馆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成为当务之急。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农村有一座别致新颖的建筑,这就是目前我国农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它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艾思奇与和顺旅缅侨胞于1928年兴建的。73年来,图书馆藏有书籍7万多册,被云南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和顺图书馆一角。 本报记者杨文道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记者来信

依法保护植物新品种
本报记者蒋建科
  记者日前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科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已在国家林业局获准登记的3个抗虫杨树新品种正遭受假冒杨树种苗的危害,致使品种权所有人和引种者蒙受损失。为此,专家们呼吁:保护植物新品种刻不容缓!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副司长黎云昆在会上说,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依据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具体工作由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1999年4月23日,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1999年8月10日,国家林业局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先后发布了2批共24个属(种)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目录。目前已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77
  个,已授予植物新品种权48个。此次被假冒的3个抗虫杨树新品种“抗虫杨12号”、“北抗1号”和“创新1号”,便是这48个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新品种,是中国林科院林研所韩一凡课题组经过10多年努力,采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培育成功的抗虫杨树新品种,这些品种可以在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多发地区大面积推广,是工业用材林的好品种。
  假冒树苗首先使从事育种的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有的科研人员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将直接影响他们从事育种的积极性,影响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大局。其次,假冒树苗也给广大林农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假冒树苗需要5到10年的生长才能发现,由此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体系,植物新品种权人可以通过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两条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去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若干问题的解释》,详细规定了11类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和审判的案件。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德育改革和创新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26日讯记者王淑军报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暨“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和创新”学术研讨会,今天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
  由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此次会议以“新形势下德育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来自教育部、中宣部、团中央以及50多所高校、德育研究机构及德育实验区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结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以德治国”方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方面,针对中国德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讨。同时,由中心主办的“中国德育网”(www.chinamoraledu.com)也于今日正式开通,这是全国第一家以德育科研为依托的综合性德育网站,以其强劲的后续开发能力和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德育信息平台。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网与28家网站共建外宣平台
  本报天津12月27日电记者陈杰报道:中国网与全国28家新闻网站今天在天津签署了《共同构建全国外宣网络平台协议书》。根据协议书,中国网(china.com.cn)将与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网等28家新闻网站共享信息资源,在中国网的平台上构建“网上中国百科全书”,以多种语言向世界介绍说明中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会上说,全国各地新闻网站与中国网共享信息资源,必将进一步丰富充实中国网的信息内容,更好地发挥中国网的品牌优势,向世界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介绍中国,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蔡名照强调,利用互联网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新闻网站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我们的新闻网站真正办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据介绍,中国网近年来发展迅速,今年11月的日均页面访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倍,50%以上的访问者来自境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已经开始与世界银行等建立国际合作关系。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本使馆资助四川医疗设备
  本报讯四川叙永县人民医院与日本大使馆利民工程项目签字仪式,日前在四川省驻京办事处举行。叙永县地处四川省南部山区,在四川乃至中国都属欠发达地区,尤其在医疗条件方面,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系,日本大使馆决定向叙永县人民医院捐款一千万日元,用于购买急需的医疗设备。(李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红十字会为内蒙古灾民捐款
  本报讯十二月二十七日,北京红十字会为内蒙古遭受凌汛袭击的灾区捐款一百万元,并将价值三十六万元的衣物运往灾区。近日,内蒙古黄河乌海段遭受凌汛灾害,造成严重水灾,受灾面积达五十平方公里,受灾农户达九百余户,共四千余人。(王红梅)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楼宇智能软件通过部级评估
  本报讯北京中科软大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楼宇智能中间件——eBIMS”软件和“建筑工程管理助理MBA”软件,日前通过建设部主持的产品评估。专家认为,这套软件实现了建筑物(群)整体资源的统一调度、协同,产品在操作适应性、任务主动代理、业务重组与协调方面有创新。(罗建钢)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央加大对西部教育支持力度
  多拨教育专款数十亿高校增加招生三成六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记者温红彦从教育部获悉:在即将过去的新世纪开年,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高校招生数量比去年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中央拨款13.55亿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拨款36.7亿元实施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继国家教育部门启动实施了扶持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和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今年又实施了“西部教育开发工程”,并摆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位置。在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教育部新批准设置了11所西部地区本、专科院校;准予备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8所;继续增加高校招生数量,今年招生计划达61.2万人,比去年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研究生招生规模比去年增长39%,对西部地区高校和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当降分的照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11个西部省区市自行审批硕士点,共增列了55个博士点和681个硕士点,增长幅度分别为44.65%和45.13%,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增长幅度。
  在过去3年中央财政已拨付24亿元支持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今年国家对西部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再次加大。为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央拨出专款13.55亿元;为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又拨出专款36.7亿元;在其他中央教育专款的分配上,也向西部地区省份予以重点倾斜。今年,中央安排9亿国债资金,实施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项目;中央财政专项中,安排1960万元开展西部中小学校园网示范工程建设;配合西部地区3亿元国债项目的实施,支持西部地区国家建设、省级贫困县186个职教中心的建设。中央财政设立的800万元扫盲专项补助经费,全部投入西部地区;内地12个发达城市开办的西藏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新疆班扩大了招生规模,改善了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落实,努力确保西部地区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拨出2.39亿元,支持西部地区建设133个青少年活动场所。
  据了解,教育部还较大幅度地增加西部地区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的数量,加大对本科专业发展支持力度;通过实施“学术支边计划”为西部高校培养千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发布两项语言文字规范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持制定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近日由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签署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自2002年3月31日起试行,《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自2002年3月31日起实施。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异形词的存在,给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使用增加了负担,给汉语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和中文信息处理等带来了困难,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为此,教育部、国家语委于1999年开始组织异形词整理工作。规范研制组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收集研究了1500多组异形词,根据“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分批整理”的工作方针,选取了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的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指完全同音、同义的词语),制定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它根据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等原则,给出了338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同时还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批含有非规范字(即国家早已废止的异体字或已简化的繁体字)的异形词,选取一些影响较大的列为附录,明确废除其非规范词形。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的现代汉语词汇规范,也是我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一次全新尝试,定为推荐性试行规范,意在体现词汇规范的柔性原则,重在引导人们更好地使用祖国的语言,而不是简单地对语言使用加以限制。
  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汉字的五种基本笔形及排列次序为横、竖、撇、点、折。由于这一规范对折笔包含的各种笔形的分类、排序和名称没有进一步规定,在中文信息处理、排序检索、辞书编纂、汉字教学等领域应用中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此,教育部、国家语委于1999年开始组织制定《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此次发布的这一规范,规定了汉字折笔笔形的分类、排序、命名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分类、排序和名称,给出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笔形表》。
  这两项规范文本已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绘制基因图谱发现新型疾病
 我国医药科技成就瞩目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记者白剑峰从卫生部、科技部、总后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健康报等联合主办的2001年中国医药科技新闻评选大会上获悉:今年我国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迅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家“九五”生物技术和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攻关计划取得重大突破。5年间共取得科技成果500余项,其中近百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申请国内专利千余项,国际专利百余项,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创产值近百亿元,推动了我国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公布,中国承担的“1%项目”提前两年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率先完成钩端螺旋体、表皮葡萄球菌、腾冲嗜热菌、弗氏志贺乐菌等微生物全基因组精细测序,对促进相关疾病致病机理的认识及药物疫苗的研发意义重大。
  新药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领衔研发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双环醇,用于抗慢性病毒性肝炎,在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药品发明专利保护等。
  发现新疾病引起国际关注。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交大等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一类恒齿缺失症,这种首次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遗传病———“贺—赵缺陷症”,已被《人类孟德尔遗传病目录》收编,在国际上通行使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首报一种致死性皮肤病,研究证明与一种特殊放线菌相关,这种疾病暂命名“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医学新突破意义重大。第三军医大学“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病因设计了不同的外科治疗手段,远期疗效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舒斯云教授在大脑中发现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成为世界上发现纹状体边缘区的第一人。解放军304医院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率先在国际上报告人体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溃疡后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皮书系列”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记者卢新宁报道: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推出著名的“皮书系列”,包括中国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国际形势黄皮书、数字蓝皮书、私营企业蓝皮书等共20余种图书,分别对2001年社会各领域的现状和2002年发展态势进行了集中分析和预测。这些由国内一流专家提供的珍贵资讯,成为人们了解国情、认识世界的重要依据。
  社科文献出版社经过数年精心策划设计的每年一度的“皮书系列”已经成为一种精品图书品牌。新出版的丛书有《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联合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十几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共同撰写,从不同层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分析了加入WTO以后中国可能发生的变化,并特设了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专题。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七届中国人口新闻奖颁发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记者丁伟报道:第七届中国人口新闻奖评选今天在京颁发,共有111篇人口新闻作品获奖。本报《进一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帮助贫困母亲站起来》、《莫让“人口列车”超载》3篇作品分获一、二等奖。
  中国人口新闻奖是国家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设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由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新闻常设奖。中国人口新闻奖自1993年设立以来,已经评选过七届。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宣布
 赴港开办中医业务须报批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记者丁伟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今天在此间宣布,内地有关单位或个人到香港开办中医业务,必须经所在地省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立项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香港与任何机构、个人合作或独立开办中医医院、诊所,也不得以任何名义在香港从事行医、义诊等中医医疗活动。
  199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布了《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在香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许多机构特别是内地一些中医药单位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了解、认识不深刻,缺乏与香港开展合作的经验,两地开展中医药合作特别是中医医疗合作方面出现了无序乃至混乱的现象。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内地与香港中医医疗合作管理的通知》,对内地赴港从事中医业务的申报程序、审批单位做出严格规定。《通知》还明确指出:内地有关单位或个人与香港方面进行中医药合作的对象限定为香港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及其他经合法注册的医疗机构;合作项目限定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医医疗活动。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朝阳二院建立“生命网”
  本报讯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走出医院,面向社会,建立了服务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命网”。“生命网”是该院对心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提供的集健康教育、规范化治疗以及随访监控病程为一体的系统服务工程。心内科从今年初开展“生命网”工作,为每位入网病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定期回顾和分析病人的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杨培蔚)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专著出版
  本报讯由我国著名神经内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匡培根主编的《药物引起的精神神经不良反应》一书日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药物引起的神经精神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了预防和处理方法。(钱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师德建设论坛召开
  本报讯教育部师范司联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十三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师德建设论坛”近日在京召开。论坛主题是“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此次论坛围绕五个论题分别进行研讨:“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以德治教与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制度保证;通过学科教育渗透道德教育;道德建设与青年教师发展。(曾庆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