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屏幕内外

椰树下,他们编织“紫色的梦”
本报记者贺广华
  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绿葱葱的五指山下,流淌着绿莹莹的万泉河……这就是海南。人们用各种称谓赞美南中国海万顷碧波中这个风光旖旎的绿岛,但她最夺目的标志却是蓝天下海风中那亭亭玉立的椰子树。如今,在那高高的椰树下,谭小燕——万泉河畔升起的中国第一位黎族影视明星,和海外归来的剧作家邝健人,正编织着一个“紫色的梦”。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让亿万中国人有了饮泣而歌的狂欢之夜。就在那一天,在中国南方,一位名叫张小虎的美籍华裔青年人,因吸毒成瘾而如枯井般尘封已久的情感被重新激活了,他竟动手打了身边一位同学,只因他在这种时刻还嘟囔“日本大阪比北京好”。张小虎因此被拘留,他远在纽约的祖父闻讯,远渡重洋来到发誓不再回来的故国。老人没有凭借家族富甲四海的显赫,要求公安部门放人。却来到孙子读书的学校,当着校方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面,向教导孙子的年轻女教师虔诚地跪下谢恩。他感谢女教师忍受屈辱以坚毅而艰辛的努力,终于使老人三代单传的孙子戒掉了毒瘾;感谢女教师以母亲般的关怀,温暖了孙子冰冷的心,唤醒了他心中人的情感,使得张氏家族有了传人,使得意大利黑手党企图控制张小虎攫取张家财产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这是发生在海南的一个真实故事。这故事一直撞击着谭小燕的心。她以艺术工作者的敏感知道这故事蕴涵着的丰富信息,这故事将告知人们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但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仍浸润在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温馨的人文色彩中;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海南,一如椰风吹拂下清新宜人的绿色大地一样,依然是一方净化心灵滋养人情的沃土。十年前,海南建省之初,为了家乡父老希望她归来的盛情,当时因相继饰演电视剧《便衣警察》和电影《南行记》中的女主角,红遍大江南北的谭小燕,毅然告别鲜花和掌声回到了海南岛,潜下心来要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番贡献。十年里,她辗转海内外四处奔波,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回荡:“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父老乡亲。”这时恰逢已是美国西方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的知名旅美剧作家邝健人海外归来,海外的经历使得这位在海南长大的邝先生,更懂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那份感情。华裔富商子弟海南戒毒的故事触发了二人心中“不思量自难忘”的情结,决意筹措资金要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曾创作了《公关小姐》、《特区姑娘》等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对故国家园之爱有着真切感受的邝先生,心有灵犀满含激情创作出的剧本《紫色的梦》,很快便被国家主管部门列为2001年重点作品。刚刚投资拍摄电影《毛泽东与斯诺》获得“华表奖”的长江影业公司,闻讯当即决定作为出品人投资影片《紫色的梦》的拍摄。
  11月初,影片《紫色的梦》在海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海口开机拍摄。成功执导了《毛泽东与斯诺》的宋江波,眼下已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应邀担任该片导演。同时,特意请来香港曾拍摄过《上海滩》、《小醉拳》的肖荣共同执导,意在增强影片节奏、画面的可视性。这次,谭小燕不再只是一个演员,她除了在片中与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不久的李俊峰分别饰演男女主角外,还得和邝健人一道担起安排拍摄、联系景地和剧组吃住行等制片的任务。
  如今影片拍摄尚未完成,却已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捷足先登购买了全国的电视播映权。蓝天、大海、椰树、沙滩……美丽的海南风光和她温婉的人情,伴着成熟了的谭小燕和思归情切的邝健人编织的这个“紫色的梦”,不日将飞上银幕,走上荧屏,在海内外华人心中激起一阵涟漪。(摄影:张盨妍)
  (附图片)
  谭小燕饰女教师李俊峰饰张小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创作手记

我演杜十娘
李海燕
  去年,我有机会看到了邹忆青、戴英禄二位剧作家的京剧文本《杜十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杜十娘的故事几百年来广为流传,已搬上过戏曲舞台和银幕,可这个文本对故事内涵重新开掘而生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蕴等,引起了我的创作激情。我正在学习的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接受了这个剧本,决定排演新编京剧《杜十娘》。
  戏曲艺术的个性是建立在歌舞化的表演上,饰演杜十娘如何从“守成法”到“不拘泥于法”到“脱离成法而又不背离成法”,对我这个艺宗程派的青年演员无疑都是一次学习,一次自我挑战。我对杜十娘这个人物的理解是:她身陷污淖心地高洁,她善良钟情却又有主见有理智,她有一种平凡的过普通人生活的理想:“但愿能与公子(李甲)相依相傍,作一个常人妻安度时光”,然而,“这世道不容我脱出罗网,怀抱着一腔恨葬身汪洋。”杜十娘以生命作代价来维护作女人的尊严,以她的死控诉了充满铜臭味和道德沦丧的黑暗人间。
  出于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我力求以唱念作舞来展现杜十娘的苦恨、甜蜜、震惊和愤怒。第一次出场时“飒飒秋风入绣帘”的唱段糅进了江南评弹的旋律,表达着杜十娘的哀怨忧伤,如泣如诉,委婉深沉;花烛之夜“芳草园秋色朗清风送爽”的唱段则是充满了喜悦幸福,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行腔都得把杜十娘此时此刻如同获得新生而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境传达给观众。
  出于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我没有按照传统的青衣行当来表现杜十娘,立足戏曲身段的神韵,我大胆地借鉴了舞蹈的肢体语汇。比如在和李甲初次相知相恋“霎时间忽觉得心潮激荡”的独唱对唱重唱里,用了一组浓厚浪漫气息的载歌载舞身段组合,糅进一些现代交谊舞的动作和调度,以展现一个弱女子忽然拨开乌云看到了天空霞彩之际的欢愉。在喜结良缘的夜晚,用一条夸张的绣巾进行大幅度的舞蹈渲染,化用了民族舞蹈中的“双抛、对展、托举、飘围”等动作,既强化杜十娘此时的欣喜兴奋,同时也为最后的沉江作了鲜明的逆向铺垫。到痛定思痛大段念白引出怒沉百宝箱的唱腔时,因为人物已有誓死如归的心理准备,形体处理上我力求把握庄重挺拔而又不失姿质娇艳的风韵,给人以悲怆的美感。
  如今,《杜十娘》已经和观众见面。在北京首演和在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艺术节上,《杜十娘》得到专家的交口称赞,赢得了观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作为主演,我很欣慰。这是我们研究生班师生共同向观众奉献的一片心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谁是真的英雄?
杨志芳
  时下,影视圈突然兴起了“英雄风”:《英雄》、《天地英雄》这是电影,均由知名导演执导。《射雕英雄传》还有《英雄》,这是电视剧,拍摄者也来头不小。“英雄”还不止这些,据说,一部名为《西部英雄》的电视剧目前正在后期制作阶段。还有另一部同名的电视剧《英雄》也已投入拍摄。如此众多的英雄“冒出”,难怪有人戏称:影视创作已进入一个“英雄纷争”的年代。
  以上述几部“英雄”剧为例,时间跨度虽从秦朝到唐朝再到宋朝元朝明朝,但无一例外都是武打片、戏说片。一些影视剧用“戏说过了头”来形容怕不为过。这一点,连张艺谋都坦言:“这是一段众多英雄刺秦王的虚假历史。”言外之意很清楚,我拍的是戏说片,历史学家、考古学者不必太较真细节、情节。如此一来,影片或许好看,但却与历史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背道而驰。
  据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的观众喜爱《离开雷锋的日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类的优秀现实题材影视剧。可奇怪的是,尽管现实剧有这么大的潜在市场,但就是“不受宠”,古装剧、戏说片依然是许多导演的“抢拍点”。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电视节交易会上,古装历史剧以75%的优势连续四年称霸交易会场。看来,现实剧比拼不过历史剧(集数)的尴尬局面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其次,影视剧撞名、跟风现象同样令人堪忧。当年《北京人在纽约》一炮打响后,《上海人在东京》、《俄罗斯姑娘在哈尔滨》、《洋妞在北京》却成了“哑炮”。而如今,又可谓“遍地英雄”:射雕英雄、烈火英雄、天地英雄、西部英雄……诸多英雄实在让观众搞不清谁是真的“英雄”?但市场是块无情的“试金石”,孰优孰劣,谁真谁假,往市场秤盘上放,分量自然清清楚楚。可以毫不客气地预言,这几大“英雄”中,肯定会有被人骂得体无完肤的,也会有毫无声息、惨遭票房滑铁卢的。道理明摆着:英雄只是对少数勇敢者的一种尊称,倘若连杀人无数的暴君、视人命如草芥的江湖杀手、谄媚敌人的卖国贼都算做英雄的话,那英雄也就不是英雄,而是别的什么了。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德德玛新专辑《牧人》出版
  草原的女儿德德玛2001全新专辑《牧人》,日前由广州音像出版社制作发行。德德玛是人们喜爱的歌唱家,1998年在日本演出时,突发脑溢血病倒在舞台上。此后她以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搏斗,现在又为人们奉献出了全新的个人专辑《牧人》,其勇气和毅力令人叹服。该专辑共收入优秀民歌新作12首,歌颂了生命的灿烂,诠释了生活的意义。(蒙古娃)
(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回眸90年代中国影坛
  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该院影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90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有关专家、导演、理论工作者40余人参加会议。
  纵观90年代中国电影,在内容上与特色上一个突出点,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繁荣。从1991年到2000年总计完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35部48集。按数量而言,这种题材的作品是前10年的4倍,就反映的革命史实而言,几乎写了中国革命的整个历史进程。其中,《开天辟地》、《毛泽东在1925》、《七七事变》、《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周恩来》、《横空出世》等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研讨会上,与会同志在回顾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着重分析了90年代这一题材作品创作在选材、立意、塑造人物、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也实事求是地剖析了这类题材作品创作中的不足,为这一题材影片创作的前景、发展、出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一)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探寻丝绸古道的魂魄
电视系列片《西部的发现》总编导陈宏
  中国的西部是一片广袤而深邃的土地,我们走进西部腹地,走进西部历史深处,艰苦工作一年半,终于为荧屏献上2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西部的发现》。
  在我们的眼前,西部的画卷中凸现出的一面是秦始皇“励耕战”、“重陟罚”、“唯才举”的统一强盛,是汉武派张骞走出一条丝绸之路的艰辛与繁励,是唐宗大开国门广纳八方贤士的“各国皆来朝”的辉煌鼎盛;另一面却又是朝代末期英雄不再、闭关拒外所带来的断壁残垣,大漠落日的沉寂与萧条,是今日经济滞后、环境恶化的紧迫与痛惜。它告诉我们,中国西部的历史,是一部英雄主义旗帜高扬便灿烂、英雄主义旗帜陨落便黯然的历史,是一部开放便繁荣、封闭便沉沦的历史。中国的西部开发和美国的西部开发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的西部开发是开荒和开垦;而中国的西部是中国历史的发源地,西部曾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祖”和“宗”。中国封建时代的盛世,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在长安,在西部,那里诞生了无数的英雄传奇,那里上演了无数的历史大戏。因此,今天的西部开发,更多的是要“找回”、“唤醒”和“激活”西部的辉煌与活力。
  《西部的发现》从根本上讲是要从西部历史的变迁中发现适合西部发展的规律。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它涉及到西部的地理发现、经济发现、文化发现、人文精神的发现等等,我们将发现的视角焦点放在了“人文精神的发现”上,我们的主题尤其观照到西部大开发勿忘发掘西部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资源。
  我们以“丝绸之路”作为组织结构全篇的线索。西部的繁荣与发现总是和西部与外部世界的沟通紧密相连的;反之,西部的贫困与落后也总是和西部与外部世界的闭塞息息相关的。因而,“沟通”,既是丝绸之路的一种象征,又是中国西部的历史变迁的一条基本规律。把丝绸之路作为结构全片的线索,把西部伟大的历史变迁中涉及到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贯穿起来,使得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有了血肉关系。
  我们对内容的设置进行了“三结合”处理,一是古今结合。本片内容致力于反映影响中国西部历史变迁的动因,因此往往与西部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息息相关。全片对历史深处的人、事、物的追溯占到2?/3左右,用史实说话,让受众在观看中以古为鉴、为训、为佐证、为启示。二是里外结合。我们尝试着把西部放置到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去,放置到更宽泛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当中国西部赫然成为世界一隅,我们就自会突然意识到它真正动人的地方。当我们的作品中涉及到如丝绸之路形成伊始的世界状况,当西方轰轰烈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西部处于何种境地时,我们会更为冷静地看清楚西部的全貌与客观存在的地位。三是叙议结合。我们用主要篇幅忠实记录西部的历史,必要时给予画龙点睛的议论,以实现我们对本片由来已久的期望:见人见事见思想。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康熙王朝》有些离谱
  因为喜欢二月河的系列小说,对于中央八台的《康熙王朝》不胜神往。然而,在看了10多集之后,却发现主创人员对剧中一些细节的处理,简直太离谱,对于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竟然成了笑料。其一,徽号怎能用来自许?太皇太后一口一个“我孝庄”。殊不知,“孝庄”是她死后加的谥号,居然成了她生前自称的口头禅。其二,圣祖如何托梦?有一集太皇太后称圣祖托梦给她云云。殊不知,清圣祖其实正是她的宝贝孙子康熙。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才能定的庙号,50多年后,康熙驾崩,雍正即位后才定下的,不料竟被他的曾祖母50多年前就一语道破了。其三,白话文如何中状元?苏克萨哈拿到伍次友的策论《论圈地乱国》(这个名字本身就不伦不类)之后激动异常,对着康熙吟诵了起来,谁知脱口而出的竟是一段白话文章,殊不知科举考试最讲究八股的。这样的文章不贴上“文理不通”的批文赶出场外就算不错,哪里还敢妄想得个状元。这样的文章,如果真中了状元,首倡白话文的恐怕就不是胡适等人,而应该是这位苏克萨哈大人了。中国建设银行承德分行卫文省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插翅难逃》倾向谁
  正在多家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插翅难逃》,以黑社会头目张世豪犯罪团伙的犯罪活动为主线,讲述了这伙人间丑类的罪恶人生。
  以反面人物为切入点,这是影视作品的一种表现方法,关键是作品的思想倾向。该剧中张世豪一伙让人看后觉得值得同情甚至效仿,这就是问题了。剧中用了大量篇幅表现张世豪的风流倜傥,作案的风光。而他们给别人造成的极大悲苦却往往轻描淡写甚至根本不表现。剧作还极力美化张世豪的爱情,并通过他女朋友的眼睛和评判,渲染张世豪所谓的英气和豪爽。同时,该剧还将他走上犯罪道路完全归咎于社会。当然,剧中张世豪最终“插翅难逃”被押上了正义的审判台,他善良的老母也数落过他多少回,但这点批判力量在作品里太苍白了。江西省南城县委宣传部王皋子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东方歌舞团新推“蔚蓝色的浪漫”
  东方歌舞团在四十喜庆即将到来之际,精心创编了一台富有纪念意义和市场前景的大型晚会《蔚蓝色的浪漫》,以此展现东方歌舞团改革的成果和重塑品牌的新姿。
  创新是本台晚会的最大特点。整台晚会采用情绪型结构。潮涨潮落,花开花谢,晚会完整、连贯、一气呵成,明显不同于以前常用的分割式地缘板块结构。所有声乐作品采用原语言演唱,如英、俄、法、日、阿拉伯语等,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整台晚会力戒中国人唱外国歌,中国人跳外国舞的初级模仿秀,展示的是五大洲歌舞华彩的本身。舞美设计走出以往仅仅作为节目背景的单一功能,除了包含标志性的设置外,还要演绎节目的环境、情境,或者直接参与表演,与歌舞作品融为一体。灯光设计从节目本身出发,运用各种灯具,各种色片,各种设计,转换明灭,营造剧场艺术的特有氛围,赋予作品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服装设计追踪当代世界舞台艺术服饰的时尚潮流,在样式、色彩、材质上匠心独运。将于1月11日至18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的这台晚会在发扬该团舞蹈优势的同时,加强演唱力量,韦唯、刘维维、成方圆、牟炫甫、郭蓉、陈俊华等将以新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琼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海岩新作《玉观音》投入拍摄
  “我的《玉观音》其实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可能因为它的情节吸引人,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未曾拍摄,便已引起电视观众广泛关注的海岩新作《玉观音》,日前在北京投入拍摄。明星汇聚,星光灿烂的开机式上,一直低调的海岩如是说。
  海岩的新作《玉观音》,去年一经发表便以海岩作品所特有的曲折委婉的故事、层出不穷的悬念、变幻莫测的人物命运及剧中人物抒情浪漫感人肺腑的爱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成为当年全国畅销小说中的佼佼者。同以往一样,《玉观音》一问世便引起了影视机构的关注。热心的读者闻讯纷纷投书作者和媒体,推荐书中的主人公的扮演者。如今,《玉观音》经海岩改编成电视剧本,仍由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投资制作。这已是海岩与海润公司继《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成功合作之后的第四次合作。为确保《玉观音》的成功,海润公司历经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反复筛选,现已确定由新人孙俪来扮演安心、佟大为扮演杨瑞、何润东扮演毛杰。
  孙俪是来自上海刚刚退伍的文艺兵,年仅19岁,年纪不大的她,已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才华横溢出新秀”大赛,夺得亚军。为能演安心这个角色,她拒绝了新加坡、香港以及国内许多演艺公司优越的签约条件,毅然只身来到北京加盟了海润。《玉观音》中毛杰的扮演者何润东不仅在台湾、香港、内地颇有影响,在日本也非常受欢迎。佟大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饰演了《世纪人生》、《少年包青天2》等多部影视作品。
  《玉观音》的导演丁黑曾经执导了《大人物李德林》、《致命邂逅》等多部有影响的电视剧。曾庆淮出任该剧总策划,海润和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联合摄制。(题图为剧中主演何润东、孙俪、佟大为。)(一文)(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摄像机前的《某年某月某一天》
  寒意正浓的北京天高地阔,别有一番冬日景色。眼下,一个阐释青春魅力的动人故事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正在这样的冬日中演绎。
  已于不久前开机的这部片名既带悬疑,又有点“另类”的20集电视连续剧,叙述的似乎是人之常情,但张扬的却是人格的力量。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理想,都不能失去对纯洁的卫护和对甜美爱情的珍惜。
  故事讲述的是,为了救助得了肾病的妹妹陆雪婷,哥哥陆天野忍痛脱下军装到地方当了保安部经理。因为处事干练和在邪恶势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使女老板江弦月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外资公司的年念小姐因为陆天野的搭救,也对他萌生恋情。和年念小姐一起来的中国的小伙子俊虎在探望年念时认识了陆雪婷,并深深地被她的纯洁所吸引,而陆雪婷也喜欢上了他,但终因自己的病况而把这份幸福痛苦地深埋在心底。
  江弦月求爱不得,又面对她以为死了,突然从国外回来并要挟她一同走私的丈夫,绝望中,她举起了手枪……故事的结尾,现代医学技术虽然未能在陆雪婷的救治上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奇迹却出现在了陆天野身上——他重新又穿上了威武的警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执导该剧的青年导演庞好,曾执导过《如梦年华》、《追赶太阳的人们》等影视作品。在谈到这部戏的创作时,他说:“这部电视剧创作的重点,是着力展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而不是结果。这部戏与我以往拍的戏不太一样。这部戏里将充溢着一种诗化的大写意般的氛围。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挺动听的具有传统美的爱情故事。看完它,观众或许能被打动,进而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某年某月某一天。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创作初衷就达到了。”
  该剧的主要演员,除了眼下风头正劲的王琳、高发等,其余全是浑身充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演员。他们是任天野、许还幻、张晶晶、杨佩衡、紫琪等。一批颇富名声的中、老年演员,像王奎荣、石维坚、徐敏、常兰天、舒耀暄等;青年演员,如六小龄童、孙松等甘作“绿叶”。在和新秀配戏的同时,他们出色的表演当为该剧增添亮点。
  该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思达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拍摄。(北窗)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为了六千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10周年,我国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12月18日,组委会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为了六千万”大型文艺晚会,来自祖国各地的著名演员和残疾人艺术家共同在台上继续向全社会呼唤,希望大家对残疾人关爱、理解和支持。演员不但自愿参加这一公益演出,还将为6000万残疾人慷慨解囊。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巨龙文化公司承办的这项活动已经设立了爱心热线(010)65264970,热盼社会各界借此向残疾人援手。中央电视台为此推出特别节目。晚会的全部收入用于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基金。
  (元也)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掌声请出“二人台”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二人台实验剧团新排演的二人台现代戏《光棍汉与外来妹》,没曾想在当地演火了,剧团演到哪里,掌声和笑声就跟到哪里,有的观众追着剧团连看了三遍。观众的掌声,给了剧团信心,12月21日,这出戏将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接受首都观众的评判。
  《光棍汉与外来妹》讲叙西北贫困山村几位青年人与外来妹的感情纠葛与错位婚姻,再现贫困地区的人们与陈规陋习和偏见所进行的极其尖锐而又充满希望的斗争。这出戏的引人之处,在于它的题材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来的,运用了鲜活的群众语言,将民歌戏曲化,唱腔设计别具一格,表演又风趣幽默,因而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雅俗共赏的特性。二人台是内蒙古地方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为乌盟独有的戏曲剧种,它以歌舞演绎故事,演员可多可少。这出戏为戏剧走向观众,走向市场提供了有益借鉴。(刘玉)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喜见《康熙王朝》的“字幕审校”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片末,我发现在一大堆制作人员当中,已设有“字幕审校”一职,心头一喜。目前,电视节目中的文字差错现象几乎比比皆是。不管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只要留意,几乎所有的栏目、所有的节目,甚至包括重大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都可以找出不少文字、语法差错来。
  如果电视字幕错字病句不断,就会有许多人(包括中小学生)以讹传讹,成为“别字先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难以落到实处,并给出版物的差错认定工作带来诸多麻烦。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实很有必要为每档节目、每部电视剧设字幕审校。尽管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仍有明朝皇帝“崇贞”、“崇祯”,“师父”、“师傅”之误,但其增设“字幕审校”一职,为规范荧屏文字开了个好头。
  郑州市《党的生活》杂志社袁方刘中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康熙王朝》关公战秦琼
  原以为《关公战秦琼》的笑话只是相声艺术的夸张,不料历史剧《康熙王朝》竟成了活生生的实例。
  剧中割据台湾的郑经误中反间计,尽杀施琅全家,致使施倒戈降清。康熙力排众议任命其为水师提督,全权指挥攻台行动。施琅不负圣恩,率领水师一举攻克台湾,郑经兵败自尽。《清史稿》记载,康熙元年至四年,清廷组织了三次攻台行动未果,施琅时为靖海将军。据此推测,施琅在康熙即位之初就已归顺大清,那时的康熙尚为孩童,而剧中施琅跪拜于陈道明饰的“大”皇帝脚下这一情节显然失实。至于郑经死于康熙、施琅之手就更为荒诞。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去世,康熙因此发布谕旨:“郑锦(经)既伏冥诛,贼中必乖离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随即发兵攻台,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郑经于清军攻台前二年已死,编剧却置史实于不顾,偏要其死而复生。如此“穿帮”,倘若是戏说类电视剧,自另当别论。但作为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出现此情况不可原谅。虽说历史剧不是教科书,不能过于“认真”,但其毕竟还担负着书本之外“特殊”的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岂可儿戏。“史笔如铁”,一部连人物年谱都搞不清,“关公也可战秦琼”的历史剧恐怕是贻害甚焉。南京市驻军童松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