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为什么说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16)
修晓波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任人唯贤,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组织保证。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党员干部身上。作风是由具体的人来体现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因此,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任人唯贤是我们党的干部路线。所谓贤,是指有德行和才能,即德才兼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把这条用人标准具体表述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我们党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坚持“四化”方针,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的言行风范对树立好的党风、推进党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用人问题至关重要。只有在用人上坚持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用好的作风选人,才能把作风好的人选拔出来,从而对党的作风建设产生良好的影响。党的形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关心群众疾苦、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作风好的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脚踏实地,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同时,人民群众也正是通过这些干部的言行来认识党的形象,从而认识到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特别应该指出,对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来说,选拔什么样的人担任主要领导,与党的作风建设更是密切相关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应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楷模,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表率。他们在思想作风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学风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作风上密切联系群众,在领导作风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在生活作风上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这样的领导干部本身就是一种形象,一种导向,选他们担任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主要领导,必然会对该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作风建设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用人问题事关党的形象和作风,如果在选人用人上出了问题,任用了作风不纯或作风不正的人,就会损害党的形象,败坏党的作风。领导干部作风不纯或作风不正,就不可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这种人心存做官当老爷的思想,讲排场、比阔气,不愿意深入基层,不善于联系群众,不干实事,不务实效,发展下去,就会严重脱离群众,甚至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捞取个人利益的资本,堕落成腐败分子。这对于执政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一个人的作风可以影响一批人、一群人。虽然在用人上的失察、失误是个别现象,但它会严重腐蚀党的干部队伍,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决定了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任人唯贤的机制,在组织上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致读者
  今天,《学习通信》专栏开辟的“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共十六篇文章都已刊发。衷心感谢读者给予这个系列谈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工作。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共产党人对于人生价值或共产党人自身价值的根本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要求。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又是实现当代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
“三个代表”与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张喜德
  “三个代表”是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怎样培育和提高当代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是江泽民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指出:必须“努力把全体党员锻炼成坚定的共产党人”。正是为了把全体党员锻炼成坚定的共产党人,江泽民同志不仅从理论上不断探讨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解决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问题,而且还从实践上探索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培育问题,以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理论探讨上,他指出:关于衡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问题,“过去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衡量的标准都比较明确,广大党员也好掌握。”“现在情况不同了,处于和平建设时期,广大党员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战线上,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这样的标准要规定得简单明确,让广大党员好掌握,这个问题虽然也有了一些提法,但还需要继续探讨。”在实践探索上,通过倡导和开展“三讲”教育等活动,来培育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从宏观上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战略性、根本性问题,而且从微观上回答了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问题,从而成为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三个代表”作为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突出体现了三个鲜明特性:
  一是内容的准确性、全面性。所谓准确性,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的准确反映,是对当代共产党人行为规范、模范作用、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内容的准确定位,只有做到“三个代表”,才能发挥当代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价值观,才是准确反映时代脉搏、与党的任务和纲领相一致的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所谓全面性,就是说“三个代表”要求作为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包含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社会基本领域的要求与规范,集中体现了党面向新世纪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二是内容的发展性、创新性。所谓发展性、创新性,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共产党人的修养、党性锻炼、模范作用、价值观等问题的丰富与发展。江泽民同志面对世纪之交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屋建瓴,总结党的历史经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为我们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而且为当代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内容的先进性、导向性。所谓先进性、导向性,是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界定的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内涵中生产力标准的先进性、导向性,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它的导向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内涵中的文化标准的先进性、导向性,它牢牢地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与世界进步潮流融为一体,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指内涵中人民利益标准即政治标准的先进性、导向性,它代表的是社会群体中最根本的群体(主体)的根本利益,这一群体是社会历史的先进群体,它们的活动方向代表着历史发展前进的方向。同时,这一先进性、导向性也意味着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界定的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最终将保证当代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方向性,从而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三个代表”是实现当代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共产主义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三个代表”是实现当代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由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劳动者素质极大提高,进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因此,当代共产党人要创造这些条件,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根本途径。
  就物质条件而言,只有坚持“三个代表”中的生产力标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为实现当代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取得统治以后,就要利用这种统治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并把实现全国电气化计划称之为“第二个党纲”。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总结我们党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做了极为精辟的阐述。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消灭贫穷,就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初级阶段,我们更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把这个任务放在中心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可见,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产力标准,才能为实现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就精神条件而言,只有坚持“三个代表”中的文化标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为实现当代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对于文化、精神、理论、知识等对实现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十分重视。就文化的理论作用而言,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就文化的知识作用而言,列宁曾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就依靠力量而言,只有坚持“三个代表”中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为实现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找到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向来是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率领群众、依靠群众向共产主义前进,舍此是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为我们找到实现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依靠力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群关系、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定性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指出:共产党从来就是生根在群众之中,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只要我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就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由上可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实现当代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个代表”是检验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在从事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于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在这里,江泽民同志不仅把“三个代表”作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且还把它作为检验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把“三个代表”作为检验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突出地体现了四个特点:
  一是概括的集中性、透明性。对于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检验标准,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有过归纳、表述。毛泽东着重把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作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也是检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标准。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又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则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也作为检验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主要标准。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里,“综合国力”包括文化标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包含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即人民利益标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集中了毛泽东归纳的基本思想,又使邓小平的归纳进一步丰富、明确起来,体现了概括的集中性、透明性。
  二是结构的整体性、严谨性。“三个代表”作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检验标准,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本领域,体现了其整体性。同时,这三位一体的结构在逻辑上又是十分严谨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体现了逻辑上的严谨性。
  三是检验标准的时代性、先进性。“三个代表”作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检验标准,紧紧抓住了体现时代特点、代表时代发展、人们普遍关注的生产力和文化问题以及决定历史命运的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从而使这一检验标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性、鲜明的先进性。
  四是对实践的指导性、定向性。由于“三个代表”检验标准所涉及的问题都是现实性、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问题,所以这一检验标准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出重要的指导性、定向性,使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沿着“三个代表”所指明的方向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习不能偏离正确目的
宗剑峰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我们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大力弘扬这一学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做到言行一致。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的学习和应用的关系问题。
  端正学习态度,须坚持真学而不是假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项基本功,其目的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不是为了给自己装潢门面,也不是为了寻章摘句,显示知识渊博,而是为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为着不断丰富自己和做好工作,为着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是不是这样做,是判断真学与假学的重要标准。那种走形式、摆样子的做法,根本不是学习,也绝对不可能学好。
  掌握科学方法,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而不是相背离。理论来自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用于指导实践;
  脱离了实践,理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无论学习理论还是运用理论,都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也是学习理论唯一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给予理论上的说明和回答。假如抱着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为理论而理论,不但学不好理论、应用不好理论,而且会被时代所抛弃。在当前,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应当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本国实际,而且要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实际,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贯通古今的历史眼光,审视和研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审视和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审视和研究当今国际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做到言行一致,应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而不是相割裂。学习和应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学习是应用的前提,应用是学习的深化。但应用的工作不会自动完成,其中的关键在于改造自己。理论联系实际所说的实际,既指客观实际,也指自己的主观实际;应用理论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彼此联系、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的,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
  当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涌现,各种消极的、腐朽的东西也在随时影响着人们。只有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才能增强辨别良莠、分清是非的能力,吸收好的东西,抵制坏的东西,才能正确地应用理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第9版(理论)
专栏:

作风正则企业兴
——南京桂花鸭集团抓作风建设、促企业发展的调查
邵柏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南京桂花鸭集团的实践证明,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离不开企业领导班子的良好作风。作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才有企业兴。
  桂花鸭集团的前身是国营南京卤菜腌腊商店,年产销桂花鸭不过八万只。十年来,它从一个固定资产七十万元、前店后厂式的卤菜制品小作坊,发展成为营销网络遍布全国的集生产加工、批发零售、连锁配送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性国有连锁企业。2000年公司总资产达五千多万元,销售桂花鸭六百五十万只,产销率达100%,实现商品销售收入二点八亿元,创利税一千七百五十多万元,职工收入也比以前增长700%。在众多国有食品企业纷纷让位于外资、私营企业、个体户的形势下,为什么桂花鸭集团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桂花鸭集团的职工说,因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导则说,因为始终抓住了领导班子作风建设这个关键。
  端正思想作风,坚持解放思想,确立正确的经营发展思路。十年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桂花鸭”卤菜店的生意日渐清淡,亏损一百多万元,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当时摆在它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继续守摊子,最终被蜂拥而起的卤菜个体经营者吃掉;二是利用地处南京市新街口的有利位置,把肯德基洋快餐迎进店,很快就会有好的效益;三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借鉴肯德基经营模式,对“桂花鸭”的生产经营进行现代化改造,闯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新路。企业改革发展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企业领导班子的作风面临严峻考验。第一条路无视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是一条死路;第二条路只看到眼前利益,既不珍惜自己的悠久历史,又缺乏长远打算,说到底也是作风不过硬,思想懒散,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的表现。“桂花鸭”的领导班子从端正思想作风入手,坚决把思想从旧体制、旧观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决心靠创新、靠艰苦奋斗打开一条生路。他们组织全体职工开展讨论,统一了认识:从市场竞争规律看,拥有巨大市场潜力而其生产经营手段又十分落后的商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桂花鸭深受群众喜爱,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坚持“情系大众、开拓经营”,“桂花鸭”卤菜店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走向兴旺。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在此后的实践中,桂花鸭集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坚持营销导向的原则,产品定位贴近市场,适应顾客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实行连锁经营,明确主营业务,实行滚动式稳步扩张;强化品牌意识,以品牌为先导,以质量为保证,扩大市场占有率。正确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十年来,桂花鸭集团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以销售收入年均递增45%的速度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优良的思想作风带来的正确经营理念。
  端正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桂花鸭集团领导班子非常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先进经营管理理论、先进生产工艺的学习。他们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实实在在、硬碰硬的事情,如果学风不正,说一套、做一套,企业就难以发展。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总是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在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他们果断打破了数百年不变的手工生产桂花鸭的生产方式,投资百万元兴建半自动化生产线,引进真空保鲜技术,实现生产工艺的创新;积极拓展和规范连锁经营,实行品牌、原料、工艺、核算、宣传、管理的“六统一”,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导入CI战略,提高桂花鸭品牌的价值和形象,把规范化的连锁经营扩展到外省市和海外,进行低成本扩张,实现品牌经营的创新;聘请专家作为企业发展的“外脑”,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企业文化、企业产权组合以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事实证明,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桂花鸭集团的今天。
  端正领导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桂花鸭集团的领导班子认为,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职工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竞争。企业领导只有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多年来,桂花鸭集团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他们坚持所有重大决策都向群众公开,充分听取全体职工的意见。为了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意识,他们建立基地培训职工,同时,积极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送进修生。职工素质提高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更密切了,企业发展就有了最重要的基础。
  端正工作作风,坚持严于律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职工。不论是前任总经理,还是现任总经理,在桂花鸭集团的广大职工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主要原因就在于她们对企业、对职工、对顾客、对党的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十年来,无论在热气腾腾的生产车间、试验现场,还是在河湖纵横的水乡养鸭基地,哪里有问题或者困难,哪里就能看到她们的身影。领导干部的好作风,极大地感染和教育着广大职工,从而使整个企业形成了同心协力、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桂花鸭集团的领导以振兴民族品牌为己任,奉行“让人民的生活品位更高”的经营宗旨,坚持“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的方针,始终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目前,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桂花鸭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获得了“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是全国首批“原产地标记产品”。桂花鸭集团也荣获了全国食品行业名牌和“南京市用户满意企业”、“南京市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等称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