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最新统计表明,改制企业在工、农、中、建和交通银行的贷款本息共计556.78亿元,经认定逃废贷款本息高达2290.64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41.2%——
遏制逃废债黑潮
本报记者田俊荣
  一半改制企业在逃债
  近些年,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已是黑潮涌动,四下蔓延。
  据统计,存在逃废债行为的改制企业户数与改制企业总户数之比,工行为49%,农行为48%,中行为57%,建行为47%,交行为59%。逃废金融债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利用破产方式逃废债。近几年,一种叫“连带组合包装破产”的形式尤为猖獗。即将同一行业或者不同行业的若干企业合并为总公司,将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划转到总公司,而金融机构的债务继续留在原企业,然后对原企业实施破产。今年年初,山东省滕州市有137户逃废债企业,其中利用这种“连带组合包装破产”方式逃废债的有97户,占逃废债企业总数的70%。
  ——利用分立重组方式逃废债。主要是在原企业基础上分设若干新企业,将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划转到新企业,金融机构的债务保留在原企业,原企业并不破产关闭或注销,而是留下一副空架子来应付债务,导致银行债权名存实亡,即所谓的“大船搁浅,舢板逃生”。江苏某县的外贸总公司为了逃废金融债务,分设了多家公司,有效资产全部转移,总公司仅剩下一具空壳,靠每年从新设公司收取为数不多的管理费维持,于是,中国银行的1060万元贷款就此悬空。
  ——利用租赁、合资改制逃废债。一些企业或组建新企业,承租原企业的全部设备,或引进新的投资者,将企业有效资产作为投资注入新组建公司,把金融机构的债务和不良资产留在原企业。银行上门要债,原企业已是运转不灵,要钱没有;新企业则借口“新官不理旧账”,公然对抗银行债权。吉林市管道煤气总公司将其价值12488万元的资产与他人合资,组建新公司;同时将所属的安装公司、设计院、经贸公司等重新经工商注册登记,带走有效资产4098万元,导致工商银行7099万元的贷款本息被悬空。
  逃废债缘何泛滥成灾
  企业逃废债,主观上是信用观念淡薄,客观上是债务负担沉重。由于国有企业资本金先天不足,如外贸企业资本金仅占其资产总额的4%左右,且一些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局面,经营效益逐年下滑。有的扭亏无望,便铤而走险,滑入逃废金融债务的深渊。有的则错误地认为,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国企用国家的钱天经地义。谁不欠钱谁吃亏,谁还钱谁傻瓜。在这样的心态下,一些国企就是能还贷款也不还。
  目前不讲信用的恶习不仅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蔓延,而且在相当一部分非国有企业中也大量存在。据工商银行统计,存在逃废债行为的非国有改制企业比例高达53%!
  少数地方政府以局部利益为重,在企业改制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下岗职工不闹事,在很难多头兼顾的态势下,往往以牺牲银行债权为代价来换取地方“安宁”。吉林省长岭县在1998年竟然抽调200多名机关干部,协助80户企业搞突击性、整体性的大规模破产,逃废工商银行债务23000万元,占工行长岭县支行全部贷款总额的52%。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给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提供保护伞,竟染指司法领域,公开或私下干预地方法院的独立审判,使债权银行的官司难打赢、难执行。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也使企业逃废债有可乘之机。少数银行贷款管理松弛、手段落后,发放贷款或是无担保,或是对抵押物不查看,对担保人不调查,从而失去了制止企业逃废债的一道重要“防线”。此外,由于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各自为政”,使企业在此处逃废了债务,在彼处还可以从容地开户贷款。
  培育“信用抵万金”的社会风气
  近日,湖南一家企业为了逃废债,搬迁到异地。当他们与异地银行联系业务时,该银行翻开“黑名单”一看,不但严辞拒绝,而且立即通知债权银行前来联合追讨,使逃债企业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得不当场偿还了39.5万元的贷款。
  推广逃废债企业的“黑名单”制度,是奖优罚劣,培育社会信用的一方利剑。专家建议,对于诚实守信的企业,可以尝试通过信贷“绿色通道”等方式给予扶持;对于逃废债企业,应当借助包括“黑名单”制度在内的多种手段,对其实施制裁。为维护银行债权,最近,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已经决定,联手对逃废债企业进行结算、贷款等6个方面的制裁,使之告贷无门。
  在培育社会信用的同时,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地方政府不再为保一方平安而刻意维护低效率的企业。
  专家指出,为了让商业银行能更灵活地处置不良资产,还应当赋予银行停、减、免、缓贷款利息以及豁免贷款本金的权利,使那些生产经营步履维艰的企业不至于陷入“要么全部还清,要么逃废债务”的两难选择,而是能够适当减轻负担、轻装前行,以重塑银企关系。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森林管护纳入国家财政支出
  ——就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访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负责人
本报记者周泓洋
  日前启动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补助试点工作,意味着占我国森林面积30%多的公益林管护开始纳入了国家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这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重大突破,对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产生深远影响。记者今天就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的一些政策性问题,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和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
  张佑才:《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第六款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朱镕基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专门做重要批示,要求很好地研究财政支持政策与机制问题。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关系到集体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情况较为复杂,为慎重起见,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现阶段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并决定自2001年起选择部分地区先行试点。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和总结经验,最终为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记者:1998年国务院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内容即是对江河源头的生态公益林进行重点保护,为何还要对公益林实行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
  周生贤:1998年国家对长江、黄河上中游以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并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全面启动,但是工程范围只涉及17个省(区、市)的部分区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以外,仍有8.6亿亩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材林亟待保护,这些公益林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源头和大型水库周围,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的对象,正是这些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记者: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助是否符合财政改革的方向?
  张佑才: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是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符合当前财政支出的改革方向,符合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要求。
  记者:2001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范围有哪些?
  周生贤:我国现有森林近24亿亩,按照林业分类经营区划,将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以外、位于大江大河源头和大型水库周围等重要生态区域的8.6亿亩森林划为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加强其保护和管理,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显著作用。2001年,按照生态类型的代表性和区域的重要性,我们选择11个省区的2亿亩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先行试点,试点区包括685个县级单位,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记者: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将达到什么目标?
  周生贤:概括地说,要达到四个方面目标。一是要探索出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分质量、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二是探索出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经营管理模式,找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三是要总结探索出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经营管护的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四是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资源保护同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记者: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政策有何意义?
  周生贤:对森林生态效益实行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政策,对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提出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思路、明确的目标、科学的规划,也要有政策的保障和资金的支持。中央财政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无疑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政策,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重大突破。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被动局面,为持续经营管理好生态公益林,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不仅是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资金来源,更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它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全面建设
  本报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张毅报道:农业部、山东省、辽宁省、四川省、重庆市、吉林省、海南省政府日前签订“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协议,我国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由此全面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某种特定动物疫病达到了消灭标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是将我国动物防疫工作与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则相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业部副部长齐景发说,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对防疫工作的宏观调控能力,控制和消灭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畜禽产品安全质量的提高,可以减少动物疫病对人畜健康造成的侵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财政部发布两项企业会计准则
  本报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李建兴报道:日前,财政部发布了固定资产和存货两项企业会计准则。
  据介绍,固定资产和存货会计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和存货入账价值的认定、减值损失准备的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相关报表信息披露作了系统规定,并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两项准则将从2002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先行施行。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信达与高盛合资处置不良资产
  本报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刘韬报道:为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日前与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就建立中外合资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高盛公司以现金,信达公司以非现金资产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处置信达公司拥有的不良资产。合资公司在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正式运营。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山东省安丘市大盛镇引导农民按照农业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用量,多施土杂肥、生物有机肥,保证了3.9万亩大姜、桑蚕、西瓜、圆葱、芋头、果品等农产品在国内外畅销。图为该镇5000亩无公害大姜喜获丰收。(赵永新田杰摄)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开通外企境内上市渠道
  日前,中国证监会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发行上市股票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我国境内证券市场的正规渠道正在开通。这对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增强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有了长足发展。到去年底,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金额7319.1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858.77亿美元。近几年来,不少外商投资企业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并迫切希望在境内证券市场发行上市。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外企进入境内证券市场一直受到种种限制。
  《意见》对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发行股票的条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证监会同时也明确表示,支持致力于在中国境内进行长期业务发展、运作规范、信誉良好、业绩优良的外商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并将在外企上市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出一整套外商投资企业发行上市规则。这就为外企真正实现境内上市扫清了障碍,也使外企上市工作有章可循。获得在境内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准入证”,不仅有利于外企在华业务的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
  优秀的外资企业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市,有利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规范运作和先进经验,将在沪深证券市场上起到示范作用。对广大投资者而言,外企在境内上市,意味着将有更多更好的股票可供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投资风险。国家规范外企在境内证券市场的上市行为,对券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成为外企境内上市股票发行的承销商,他们首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积累相关的经验,而在这方面竞争相当激烈。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允许外企境内上市融资,也是为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提供“国民待遇”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后中外资企业将在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各个市场上展开平等的竞争。可以相信,随着上市公司结构的改善,市场运作机制的逐步成熟,以及市场监管法规体系与国际规则的进一步接轨,我国证券市场将加快步入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我国将加快探矿采矿权二级市场建设
  本报杭州11月21日电记者夏珺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大力培育和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七期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讨班上获悉的。
  近年来,我国在培育探矿权采矿权市场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国探矿权共审批转让929个,采矿权审批转让1224个。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说,从各地的经验来看,今后要提高以市场配置探矿权采矿权的比重。对于依法有偿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要探索依法出售、市场交易、股权转让等合理流转的新路子。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启动
  本报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费伟伟报道:旨在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生产力信息网(ppnet:WWW.PP-NET.COM.CN)日前在京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国家863计划内容之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50家联合生产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首批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合作单位。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民航全面推行厂务公开
  本报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白天亮报道:民航总局副局长高宏峰日前在全国民航厂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上透露,民航直属企事业单位已全部启动了厂务公开工作。
  高宏峰指出,我国加入WTO,民航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厂务公开保证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了企业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使企业决策更科学化、民主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