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专访

攀登祖国最高峰
——访海峡两岸联合登山队领队李淳蓉
本报记者武侠姚小敏
  1993年5月5日下午1:30,一个叫吴锦雄的台湾人登上了8848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与他前后登顶的还有5位祖国大陆的登山队员。
  大本营里,一片欢呼,人们相拥而泣。李淳蓉手握一杯温热的酥油茶,潸然泪下。对于她来说,两岸山友所攀登的又何止是这千年冰封的珠穆朗玛?!
  作为两岸联合登山队台湾方面的领队,作为一帮登山健将的“头儿”,作为多次策划组织、指挥两岸联合登山行动的负责人,李淳蓉在灯红酒绿的台北夜晚向记者嫣然一笑:“其实,我不是专业搞登山的。”
  “年轻时候我穿这么高的高跟鞋,”李淳蓉用手比划着:“还涂红红的指甲油。”浓妆艳抹的李淳蓉被先生的朋友们使了激将法,去攀岩,结果被整得很惨,却由此与攀登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从什么时候计划攀登珠穆朗玛的?”
  “19年前。”那一次,她去攀登尼泊尔的天亭峰,虽然未成功登顶,却在天亭峰第一次亲眼望见了被称为圣母峰的珠穆朗玛。圣山那拔地擎天的气势,让李淳蓉眼泪滚滚而下,从此也对人生有了一个新的看法:“人,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发现自然界的伟大,才开始懂得包容。”
  也许正是这种包容使李淳蓉找到了联系两岸、穿越海峡的纽带,使两岸登山者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为了梦中的圣母峰,李淳蓉开始频繁地穿梭两岸之间。当时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可是在思想观念、体育活动的运行模式等方面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登山活动与其他交流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登山者的合作要求完全的相互信任,因为合作者之间相互交付的是生命的代价。
  三年间,李淳蓉在台北、北京往返了13次,由怀疑、了解到信任,两岸登山人的心越贴越近,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第一个联合登山队终于成立了。
  自1953年英国探险队首度登顶珠穆朗玛后,全世界总共有近千名山友登顶成功,近两百人雪山长眠。而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摒弃“个人主义”,最要强调的是“团队精神”。李淳蓉以女性特有的细致温柔充当两岸队员沟通的桥梁。
  相比较而言,大陆队员在体力、经验方面胜于台湾。为了台湾同胞的美梦成真,登山队确立了一个宗旨,如果没有台湾队员登顶这次行动就不算成功。
  祖国大陆队员协助台湾队员运送装备、背氧气瓶……在技术上确保成功,而掌握财政大权的台湾方面则确保装备、供给的充足、及时。
  那天,暴风骤雪,气温骤降。队员必须迅速下撤。可是,台湾队员邵定国在途中迷了路,并且发生了雪盲,体力几乎耗尽。眼看就要撑不住时,大陆队员及时赶到,一把扛起邵定国,踏着深雪把他背回营地,在最后关头把他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友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李淳蓉深有感触地说。
  1993年5月22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兆国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携手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海峡两岸登山队全体队员及其有关人员。王兆国赞扬两岸登山健儿克服困难、通力合作,共同征服了世界最高峰。他说:“这次登顶成功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
  2000年6、7月间,在李淳蓉的策划推动下,两岸再次联合组队挑战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两岸勇士几次冲顶,终因天气恶劣,被迫下撤,宣告登顶失败。可李淳蓉相信,总有一天两岸登山队员会携手登上乔戈里。
  记得一位世界著名的登山家在回答为什么要登山的问题时,这样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对于两岸的中国人也是如此,只要两岸间有山,我们总要去攀登,而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登上去。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暴力犯罪案明显下降
  据澳门特区政府保安部门公布,今年澳门的暴力犯罪案件明显下降,社会治安进一步改善。澳门特区政府保安司司长张国华日前在记者会上说,今年1至3季度澳门暴力犯罪案件持续减少,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0.5%,其中谋杀案和抢劫案下降了30%以上,纵火案、勒索案、贩毒案分别减少了41%、11.8%和42%。
  (李洁)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中文《大华商报》在加拿大创刊
  本报讯一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大华商报》11月10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创刊。这份由加拿大华人投资、华人资深媒体工作者担纲的周报受到华人社区的广泛好评。
  该报取名“大华”既有大中华之意,也含加拿大和中华之寓,报道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务、市场等信息,关注本地民生,着眼中加经济交流,提供加拿大和大中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及其经济合作发展机会,让海外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阿明)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人物长廊

赤子丹心
——记香港金龙群英集团董事局主席胡国赞
马力
  朴实无华、宽容谦和、乐善好施,他就是香港金龙群英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胡国赞先生。70年代,他白手起家,凭着勤劳、智慧、勇气,披荆斩棘,奋力耕耘,从社会底层跻身风云变幻的香港商界,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如今,香港金龙科技集团已是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公司,在祖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开办了分支机构。集团伴随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不断壮大,除了投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外,又涉足高新技术项目,办起了网络公司、医药与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企业。
  对祖国,一片赤诚;为乡亲,竭尽绵薄,是胡国赞先生认定的人生目标。他的公司、家都在香港,可他一年却超过300天在内地度过,在各省市间飞来飞去,谈项目、办公益、组织社会活动,可谓常年颠簸,风雨兼程。作为一位八闽儿女,胡国赞对养育他的桑梓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在香港打拼多年闯出一番事业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为此,他在福建投资建立了金龙地产公司,把多年在香港积累的家底都投了进去,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并且他每年都从盈利中抽出一部分回报父老乡亲。投资办学、扶贫助困,到处都有他的身影。这些年,他共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4000多万元。从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希望工程”到关怀老年人的“阳光工程”,都倾注了胡先生真挚的爱。
  胡先生还热衷社会活动。作为山东省政协常委,他参政议政,积极建言献策,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他还担任了许多的社会职务。社团兼职多,社会活动多,需要付出,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宝岛采风

历史风情尽苑中
——台湾原住民生活窥斑
本报记者曹宏亮聂传清
  “娜鲁湾!”“娜鲁湾!”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清脆的歌声,热情的土著语“你好!”立即将人们带进台湾原住民的世界,也就是台湾的“九族文化村”。
  原始形态各迥异
  与名声远播的日月潭一山之隔,“九族文化村”就坐落在绵延起伏郁郁葱葱的群山之中,与大自然的杰作日月潭相得益彰,这个匠心独运的人文苑林浓缩了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习俗和风情。从日月潭出发,十几分钟的出租车路程,就来到这个自然人文和谐、文化娱乐兼收的所在。据介绍,过些时候,将通过现代科技让人们到了日月潭,也能直接来这里一睹原住民的生活形态。
  台湾的原住民,我们统称高山族,但在台湾,已经因其文化形态的差异而分成十族,“九族文化村”中的“九族”,就是原住民被分成十族之前的概括。在巍峨叠峦的群山环抱中,十个原住民族的生活形态依其生存特点散布其间,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鲁凯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排湾族、邹族和邵族,其房舍、服装、饮食、语言、生活方式以至图腾崇拜,果然各有不同,风格迥异。原住民衣饰、木刻、石雕、珠串等工艺品看似拙朴,实为精致。雅美族的造船工艺在今天看来仍然可以称为巧夺天工。排湾族的雕刻最为出色,朴拙、刚劲,又富于自然之趣。特别有趣的是,排湾族的木雕人像公式化,不管在哪里雕刻,一律是圆头、长鼻、小眼、细口,两手举于胸前或在两侧,双脚直立或略弯,足尖多指向两侧。另一个特色是色彩典雅脱俗,用原木调好花纹后,再涂上红白黑三种颜色,配合几何造型,给人以一种童话般的明朗感觉。
  事实上,台湾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是阿美族,有15万余人;最少的是邵族,仅230余人。这些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和东南部。300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汉族人入台定居,住在海岸平地的一些原住民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原住民一如既往保留了自己的生活特性。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原住民的习俗和文化能否传承存续受到巨大挑战,整个台湾,仍然保持其生活形态的原住民部落也越来越少。于是,许多保护原住民文化的活动应运而生,“九族文化村”便是其中的一个。这里,一个个原住民自然村落的重现,一群群身着各自传统服装的男女的执帚饮炊,逼真地再现了祖国宝岛上原住民的生活和习俗,浓缩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歌声舞姿透风情
  纯朴、热情、奔放,是台湾原住民歌舞独特的魅力,也是其民族性格的真实反映。在“九族文化村”,伴着衣着艳丽、头饰独特的各原住民的身影,便是婉转热烈、悠扬奔放的歌声。这些以猎渔、农耕为主要生活内容的原住民,大多能歌善舞。那健硕的体态,奔放的舞姿,纯朴的歌声再现了原住民的生活情趣。
  文化村中的娜鲁湾剧场既是原住民歌舞艺术的荟萃之所,又是原住民歌舞艺术的展示之地。其中,布农族的祈祝丰收舞是世界闻名的“八音合部”,排湾族的男女竹竿舞节奏明快、热烈奔放,泰雅人的竹筒琴、竹片琴虽然音阶简单,但敲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雅美族,在兰屿岛上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由于兰屿的气候属于“长夏无冬”,历史上的雅美族人几乎都是裸体的,于是,相当于比基尼的“丁字带”算是男人们的一种服装了。喜庆的日子里,妇女们常常排成一队,跳一种甩发舞,自娱自乐。
  卑南族性格开放、喜好习武,秋千舞就充分表现出他们性格的一面:一位小伙子爬上秋千,并不是为了锻炼臂力,他是为了向少女表达自己的爱。少女被高高抛起而不见她恐惧惊叫,这表示他们的爱情将会坚贞不渝。
  阿美族的歌舞热情奔放,有如他们的性格。阿美族是这些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他们还实行着母系社会制度,家族的演化,是以女性为中心的。
  赛夏人有一个特殊的祭奠仪式叫“矮灵祭”。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传说:有一群身高只有三尺的矮人,常常来往于赛夏人部落中,教他们耕种、唱歌和舞蹈,但同时也经常骚扰赛夏族女性,使赛夏人在感激他们的同时又十分憎恨他们。一次,赛夏人便设计使矮人们掉下深渊而亡。一些幸免于难的矮人一边逃跑一边诅咒赛夏人,日后将遭天灾人祸。为此,赛夏人两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祭奠矮人的亡灵,向矮人们忏悔,以求得人寿年丰。
  邹族现居住于日月潭附近,杵歌是其最为独特的过年祭仪音乐,利用木杵的长短、轻重,在石头上抑扬顿挫地敲击出不同音阶、不同节拍,以此作为合唱的旋律,听起来非常美妙。
  跳秋千表演,则把人们的思绪从百年前的“高山”拉回“平地”。让观众也领略那富于挑战和刺激的土著歌舞。
  ……
  人文视野寓深意
  与原住民原始质朴的“村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离这些“村落”不远,便是典雅华贵的欧洲宫廷花园、意大利式喷泉、罗马式雕刻和巴洛克式建筑,将遥远的欧式建筑搬来做邻居,看似生硬别扭,但两相对照,原住民文化的与众不同立即呼之欲出,人类发展的许多课题也跃上脑际,在现代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如何共存共荣、共同发展,一个和谐的社会,多元和共融又是多么重要。
  除了静态的异国建筑,还有动态的游乐世界,“阿拉丁广场”、“金矿山探险”、“未来世界”、“玛雅探险”,太空山、音乐马车、夏威夷巨浪、侏罗纪探险、海盗船、单轨电车、皇家火车、阿拉丁舞台等,这里提供刺激,制造欢笑,既是现代文明的表征,又是世界文化的组合,既为传承保存原住民历史和文化提供经济支撑,又让人们感觉原趣与创造的不同、体会传统与现代的各自价值。文化村虽以台湾原住民的历史风情为主题,但透过这一主题,也辐射出其他的人文关怀:民族的发展,世界的多样,以及每一种文化的价值和走向。
(附图片)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感受台湾经济景况
本报记者连锦添
  台中市赤嵌楼附近的精品一街,霓虹闪烁。精品屋边上到处是地摊,入夜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一些原来的“白领”,以及装扮时髦的女青年,也推着货车加入摆摊者的行列。大街上,露天的大众化食肆人客众多,高档酒楼则相形冷清,有的酒吧门可罗雀。
  在不断延伸的摊主队伍中,我与卖手袋的郑先生交谈起来。他30多岁,戴一副金边眼镜,文质彬彬,也不吆喝叫卖,一副守株待兔的样子。他原在一家科技贸易公司干,公司倒闭后在家呆了几个月,鼓起勇气出来摆摊。
  眼看街上的摊子摆得越多,他心里就越急。“多一个失业人口,我就多一个竞争对手。不止是我呀,有一个朋友在夜市卖蚵仔面线,原来只有他一家,现在‘成长’到3家。过去每晚卖三四十碗,现在‘衰退’到一二十碗。”他又说:如今夜市比以前散得早了,以前到了午夜还人潮滚滚,如今稀拉多了。
  我们在台访问期间,台“行政院”主计处公布,今年9月份的失业率为5.26%,失业人口52万人,是连续第十三个月攀升。一年来,因经济性的循环因素造成工作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使15.8万人丢了饭碗,这些人多为正值壮年的一家之主。
  失业浪潮先是席卷传统产业,近来高科技产业也未能幸免。高科技重镇的新竹失业者大增。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员工数,去年8月以来平均每月减少800人。今年上半年有荷商菲利浦公司关厂,800多人工作无着落。美台电讯裁员325人,还有不少裁减几十人的电子公司。园区内的集成电路、电脑及相关产业、光电、精密机械等行业每月业绩负成长达两位数。除了保险、中介等无底薪的公司仍大量征人外,其他行业工作机会锐减。
  在台湾参访几天,使我对“景气”一词有了体会。这一波景气低迷,影响到了千家万户,但经济不景气不见得就是一片萧条,好像饭也没得吃了。其实整体经济不佳,并非所有行业都惨淡,也不等于民间没有钱。许多企业迎风挺立。大街小巷,公路上奔跑的,大都是高档的进口汽车。台湾高楼大厦虽然不多,但基础设施比较完备,设施先进,人员素质也较高。台湾企业和事业单位,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比比皆是,竞争力仍较强。我们沿途所见所遇,百货公司、餐饮场所客源减少了,人们预期接下来一段收入不佳,纷纷减少可有可无的开支,收紧自己的荷包,即使有钱也延迟消费,使得市面显得较前冷清。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高增长,为台湾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民间用于投资的资金仍相当充裕,好的项目筹资仍相对较容易。
  台湾民众善于经营,“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说的就是拼经济不服输的一种精神。我们来到台湾中部“9·21”地震重灾区的集集镇,当时这里房屋倒塌,铁轨扭曲。重建后的集集小镇,成为以地质教育闻名的旅游热点,带动了一方繁荣。由于特色明显,游客摩肩接踵,火车站一带的地方风味小吃一条街生意最为红火。我们乘坐的旅行车绕场两周才找到停车位。新竹县北埔乡,原来没有搭上台湾经济腾飞的快车,青年人纷纷外流,近年利用文物资源,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十分兴旺。镇上客家风味的隆源饼行,专卖各种经济实惠的礼盒,购者排起了长龙。不远处的“泥砖屋”餐厅更一位难求,一桌15道地道的客家菜只要3000元新台币。只见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忙喊伙计在院子里搭起大棚,加桌待客。
  眼下,台湾各界都在为整体经济把脉,寻求脱困良方。人们热切希望改善两岸关系,以提振台湾经济。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是掏空经济,还是注入活水
吴能远
  台湾放宽对大陆直接投资一事,显示台当局迫于民众的压力,对“戒急用忍”的某些方面有松动迹象。然而,人们期待的是全面松绑,开放两岸“三通”。台湾广大民众和工商企业界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台湾经济能借此走出困境,恢复生机。
  台湾的李登辉、吕秀莲等人,一直拼命地为“戒急用忍”辩护,危言耸听地说,松绑“戒急用忍”会“掏空台湾经济”云云,其昧于事实,违背经济规律可说已达极致。分析起来,其主要论据有四:
  一曰:“全球化不是大陆化”。这是典型的意识形态用语。企业对外投资遵循的是市场盈利法则。什么地方投资环境好,获利率高,企业自会前往投资。如果台湾企业前往欧美投资铩羽而归,前往其他地方投资也血本无存,唯独在大陆投资获得最高,为什么就叫“大陆化”?大陆投资环境有两大特点,一为低成本、高获利的生产加工基地;二是拥有庞大的市场。目前世界各地的厂商争先恐后前来投资,同文同种的台湾厂商,怎能放弃这一空前大好的发展机遇?
  二曰:“把台湾的资金白白送给大陆”。此论实不值一驳。难道欧美各国对外投资,都是把资金白白送给别人吗?经济活动是互惠互利的,对外投资的结果,是壮大了投资国或地区本身的经济。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事实而论,大陆台商对台湾经济作出的显著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三曰:“图利资本家”。这是反商主义言论。发展经济的实体是企业。企业发展了,才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福祉。长期以来,台商到大陆投资,为企业赚钱,开创第二春,也就为台湾经济壮大了实力,实在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功臣。把松绑“戒急用忍”说成是“图利资本家”,实在是自断生机之举。
  四曰:“根留台湾”。企业对外投资只要盈利发展,自会壮大台湾经济,原无“根留与否”之说。用所谓“强制资金回流”或“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人为地限制企业对外投资,只能阻碍其发展,“戒急用忍”更是只能把许多企业困在台湾。台湾要做的事不是围堵,而是努力提升岛内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升级,否则企业又怎能选择岛内投资?
  综上所述,所谓两岸经贸关系“掏空台湾经济论”,是一种以意识形态凌驾于经济之上的论点,是一种把台湾经济当作实现某种政治意图和筹码的作法,如果化为政策,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台湾的民生福祉。事实证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绝不是“掏空台湾经济”,而是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再度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
  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日前公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显示,香港排名第一,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这已是香港连续第八年获此殊荣。
  经济自由度指数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每年编制与公布一次,指数的排名反映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系的十大类经济变数的调查分析与综合评级结果。今年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新加坡和新西兰。(李知军)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中国加入WTO,香港年轻上班族迎接新挑战新华社记者杨嘉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