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徐月高
  在我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既面临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等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世纪,利用有利条件和机遇,化解和克服不利因素及风险,发展先进生产力,关键在于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深化制度创新,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破除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继续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着力调整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探索一切能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通过改组、联合、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借鉴和采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分配结构,理顺分配关系,强化分配杠杆的激励功能;抓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把改革审批制度作为突破口和中心环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政事、政社的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运作模式;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企业的自律和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主体到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部门垄断和地区壁垒,增加透明度,实行公平待遇,杜绝对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差别待遇。此外,还要配套改革创新金融体制、投资体制、财税体制、价格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好地发挥金融、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进一步放开价格,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完善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源和一切生产要素,激发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空间。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已经越来越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同时又向信息化迈进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呈现多层次的特点,既有以直接手工技术为特征的生产力形态,又有以机器技术为特征的生产力形态,还有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生产力形态。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着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双重任务。为此,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敏锐地跟踪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既要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又要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发展差距;在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努力实现突破。要重点开发经济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研究。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努力形成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快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在内的国家创新体系。
  在完善企业生产功能和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研发功能,使企业既成为市场主体,也成为科技投入和创新的主体,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竞争优势。要加快科研院所转制步伐,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使科技、经济连为一体。
  坚持文化创新,调动全体劳动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
  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马克思早就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劳动阶级本身。列宁曾说,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各类人才在内的工人阶级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其知识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先锋和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坚持文化创新,一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人翁作用;二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和人才价值观念,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三要改革传统的人事和教育制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四要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性劳动。总之,要充分依靠包括各类人才在内的全体劳动者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采取有效措施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战略举措
回良玉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特点的新概括,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不断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在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总是自觉地根据所处的历史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制定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并完成党在组织建设上的任务。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之一。经过八十年的奋斗,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状况以及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切给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我们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新的实际出发,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八十年来,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但是,工人阶级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群体,而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阶级,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关于这一点,仅仅从江苏省的情况看就可以得到证明。
  江苏省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产业工人比较集中。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分布更为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去年末,全省城镇在岗职工和乡镇企业职工已达一千五百多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二点五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人阶级队伍还将继续扩大,结构也将不断优化。二是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目前,全省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3%上升到26.9%,高中、中专、中技文化程度的比例已从25%上升到43.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则从72%下降到30%;全省各类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已从二十六万增加到二百零二万人。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职工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这不仅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反而促使广大职工主动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去年,江苏省有十三万八千七百名下岗工人经过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重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说明,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仅不会降低,反而必然获得新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这一论断完全符合我国工人阶级自身状况发展变化的实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重视从工人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并且注意不断提高工人阶级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加以推进。因此,党在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必须注意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江苏省的情况看,一是随着全省利用外资项目的增加,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迅速增加。1985年以来,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达四百九十三亿美元,总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有六十五个,世界五百强中有一百二十多家在江苏投资。去年江苏省涉外税收已占全省增值税和所得税收入的30.6%。二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去年,全省认定的一千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三分之一。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民营科技园五个,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十六家。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超过了30%。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社会就业人口。三是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截至去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一百四十九万户,从业人员二百八十二万人;私营企业发展到十七点四万户,从业人员二百三十四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当年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上缴税收占全省工商税收的八分之一。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工人自主择业的意识显著增强,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江泽民同志关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既要把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作为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又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且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进一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不会影响党的先进性
  有的同志担心,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会影响党的先进性。我们认为,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第一,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的性质,但它不是党的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财产的多寡当作衡量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显然是一种过时的观念。第三,我们党有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党把大批来自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阶层的革命分子吸收到党内来,通过正确理论、先进思想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今天,在我们党执政五十多年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党拥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大理论武器的情况下,在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情况下,我们党完全有能力把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把他们教育、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对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和做法,不仅无益于保持党的先进性,而且还会损害党的群众基础,削弱党的执政地位。
  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必须严格掌握标准
  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正确掌握标准,积极慎重对待。近些年来,江苏省各级党委十分重视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应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有80.5%建立了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监督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协调企业内部关系,维护国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党员模范作用的影响、带动下,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分子。他们不仅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尊重职工权益,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政治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愿意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并自觉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他们的入党请求,我们无疑应该持欢迎的态度,向他们敞开党组织的大门。只要我们严格掌握党员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必将有利于调动这些社会阶层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的积极性,增强党在他们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党的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扩大。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是一个新课题。江苏省将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试点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建立健全推优、培训、考察、预审、公示、审批和工作责任等制度,严格把握入党标准,严格考察培养对象的现实表现和入党动机,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慎重发展,确保党员质量,坚决防止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出现简单化、片面性的错误倾向,更不能滥竽充数,一哄而起。要切实加强对新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党的大熔炉里把他们锤炼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


第9版(理论)
专栏:

“入世”与中国改革开放
王梦奎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进入以多边贸易协定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这种世界经济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或基础的。加入WTO,首先碰到的就是经济体制问题。谈判之所以旷日持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加入WTO,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认同。
  197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分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先后提出过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诚然,就其实质和发展趋势来说,一开始就是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走的,但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第二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有企业以及财税、金融、价格、对外贸易等领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达到了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预期目标。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因为有二十多年改革打下的基础,又有了新的动力,新的压力,新的衡量尺度,改革将会更深入地展开,可望取得预期的成功。毫无疑问,WTO只是就国际经贸关系制定规则和解决争端,而并不是提供适宜世界所有国家发展的经济体制模式,更何况,经济体制作为上层建筑,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世界,由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化,除了那些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的国家外,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一如既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体制创新过程。中国的现代化,除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文明或制度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是这种体制文明或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入WTO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加入WTO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实质,就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又是带有极大挑战性的机遇,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就总体而言,在同经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我国处于弱势,面临着强大的压力。有压力未必不好。正如机遇带有挑战性一样,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先我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二十多年来的经验都无可辩驳地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或者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化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
  经济全球化近些年来越叫越响,但溯本求源,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是近年才开始的。二百多年前的产业革命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那种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就是经济全球化之发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冷战”结束提供了社会政治条件,绝大多数国家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信息革命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技术手段,以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全球贸易以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膨胀,欧元的诞生,都是证明。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和谐美满的田园牧歌,而是充满利益冲突和激烈竞争的过程。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就是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反应。政治上和经济上重大的突发事件会阻滞全球化的进程,甚至使之暂时逆转。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说来也是反全球化的。但是,这只能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变得曲折复杂,而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入WTO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无疑也会使中国受到世界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更直接的影响,只有健全体制,搞好发展,提高竞争能力,才能达到趋利避害之目的。加入WTO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顺利发展,正如舞台不能保证演员成功演出一样。加入只是取得入场券和参赛的资格,取得成功需要继续进行多方面的艰苦努力。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本文系作者为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加入WTO与经济改革》一书所作的序言,发表时略有删节,标题也作了改动。)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
李忠杰
  “中国特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常用的语词之一。经济建设要有中国特色,政治建设要有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也要有中国特色。归结起来,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特色。特色,是独具风采的标志,也是赖以立足的根底。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记住另一个语词——“世界眼光”。近年来,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他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为什么既要讲中国特色又要讲世界眼光?
  纵览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外延上说,就是人类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一步步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相向的运动和趋势:一种是逐步减少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一种是进一步展示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一方面,一个民族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特色,逐步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从而会实际上减少自己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在同样的过程中,一个民族也必然会更多地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特色,使本民族的特色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更充分的发展,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更有生命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把握这种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确立的命题和任务,它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结果,并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总结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也是在总结时代变迁和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是在与世界其他模式的比较中,才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道路,显示出许多有特色的内容。
  中国与世界,就是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恰当地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色。“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拥有特殊的国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立足于中国这块土地,研究、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长处,任何文明,包括中国自己的文明,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当代,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通信手段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发达,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外部环境的变动会影响到国内,中国内部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世界。中国的发展,是立足于中国的发展,也是在与世界比较中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瞄住世界生产力、文化等等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吸取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的经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使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
  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世界眼光。“中国特色”是立足的根基,“世界眼光”是博大的胸怀。根基要扎实,视野要广阔。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始终掌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党才能真正当好“三个代表”,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