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中国乳业呼唤巨人
零河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介绍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崛起,很受鼓舞。
  北京三元成立于1997年。短短几年,奶业销售从3.7亿元上升为8亿元,年增长速度高达40%。目前,北京三元总资产为10亿元人民币,拥有“三元”、“燕山”、“绿鸟”等多个知名品牌,日处理鲜奶达800吨,销售网点覆盖北京各城区、郊县以及全国十几个城市,生产袋装牛奶、保鲜奶系列、超高温灭菌奶系列、酸奶系列、奶粉系列等近百个品种,其中鲜奶销售量占北京地区的90%。
  北京三元奶源基地建设同样成绩不俗。2000年,“三元”又将目光投向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先后收购了位于海拉尔市的乳品厂,出资兴建了满洲里、新巴尔虎左旗三元乳业公司。18个月来,仅呼盟地区三元公司牛奶收购量就达6.4万吨,按2500个养牛户,平均每户10头奶牛计算,奶款一项户均纯收入1.4万元。
  由于牛奶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乃至生活水平的特殊作用,乳业已经成为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在本报与农业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经验交流会上,与会的一位专家透露,目前全球人均奶类消费量92公斤,发达国家为258.3公斤,而我国仅为7.2公斤。巨大的差距预示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北京三元能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崛起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也正是这难以估量的市场潜力,使国际乳业巨头早已垂涎欲滴,从1995年至今,全球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我国的45家外商投资乳品企业则几乎涵盖了所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今天,不少人在为北京三元公司取得的业绩欣喜之余不禁要问:未来的中国乳业企业,能有多少会像北京三元那样快速发展,进而“与洋共舞”呢?
  人们的担心并非没有一点缘由。与品牌高度集中的国际乳品市场相比,长久以来,我国的纯奶生产及品牌无不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不规范,竞争无秩序,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现有的1500多家乳制品加工企业中,能生存下来的最多只有10家左右。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乳品行业总的乳品加工总量为806.9万吨,其中,第一梯队三元、光明、伊利、三鹿4家乳品企业的加工量占其1/3。然而,即便是这4家企业中最高20亿元的销售收入,较之世界乳业巨头数十上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规模,也只能算是小型了。
  奶源基地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奶源基地虽然分布较为集中,但由于原奶主要由户养奶牛2—3头的个体养牛户生产,因而导致我国良种及改良奶牛比重仅为60%,奶牛单产只有1700公斤;而发达国家良种奶牛普及率高达90%以上,奶牛平均单产为7000公斤。
  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必然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乳业企业来说,能像北京三元等企业那样,抓住机遇,冲破地域界限,打造与洋奶抗衡的民族品牌,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农村电网改造——带来“第二次光明”
游河
  “如今农村的供电质量提高了,电价稳定便宜了,这是党和政府给我们农村带来了第二次光明!”近日,湖北省赤壁市车埠镇芙蓉山村十组村民祝竽友非常高兴地告诉审计调查人员。
  最近,赤壁市审计局对农村电网改造投资项目和“两改一同价”(即农网改造、农村供电体制改革和城乡同网同价)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农民朋友竞相发言,赞扬农网改造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原来,农网改造前,农村的供电质量差,电压低而不稳,用电高峰期边远山区的电灯好比萤火虫,负荷一增就更糟,更谈不上保证生产加工的用电了;线路设备材料严重老化,一遇刮大风下暴雨,不是倒杆就是断线,时常造成人畜触电伤亡事故;经常有因超负荷而拉闸停电的现象,往往是农村需电时无电,不需电时又有电;而且电价既乱又高,由于农村电工自己管电抄表,其电损和费用的随意性大,农民电费负担很重。改造后的台区农电设备材料都换了新的。田畈里、山村中,一个个新台区合理分布,一排排新电杆牢固排列,一台台节能变压器错落有致,一条条新导线整齐凌空高架,电费大幅下降。因而受益的农民朋友把20多年前的农村首次用电称为党和政府给农村送来光明,把这次农网改造后用上了“安全电、放心电和划算电”叫做党和政府给农民第二次带来了光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第三届中国农民旅游节将举行
  本报讯以“影视文化和农民旅游”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农民旅游节将于11月3—9日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举行。
  为办好本届农民旅游节,东阳市政府和横店集团成立了活动指挥部。这次农民旅游节内容丰富多彩,除举办农村题材电影放映周、艺术摄影大奖赛等活动外,还将举办首届中国县域经济论坛、中国“三农”与旅游高峰论坛及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论坛等活动。(刘志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各省级行政区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增加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306亿立方米,其中湖北、河南和江苏增加较多,分别增加130亿、55亿和36亿立方米;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87亿立方米,其中青海和辽宁减少较多,分别减少34亿和17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平原64万平方公里开采区统计结果,2000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上年末减少24亿立方米。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26.5%,储存量增加82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29.4%,储存量减少91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米以内)面积占44.1%,储存量减少15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中,仅有河南、安徽和江苏的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48亿、22亿和7亿立方米,而河北、黑龙江和吉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6亿、22亿和14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69个,漏斗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2000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在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4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7个。在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5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7个。
  三、供用水量
  2000年全国总供水量55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3%,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3%,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41亿立方米。
  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7.7亿和16.0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5%,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5.2%,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占5.3%;生产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5%,其中,工业用水占20.7%,农田灌溉用水占63.0%,林牧渔用水占5.8%。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9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减少2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85亿立方米。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5%,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黑龙江、江苏4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2000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1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5%。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6%,工业耗水率为26%,农业耗水率为63%。
  四、用水指标
  2000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30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610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减小10和70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9升,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89升(含牲畜用水),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为7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288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79立方米,这些单项用水指标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为420、400、500立方米;而万元GDP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370、670、1070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东部仅56立方米,而中西部差别不大,在125立方米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东部为225立方米,中、西部差别不大,在385立方米左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东部为430立方米,中部为410立方米,西部为630立方米。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综合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内蒙古、上海、广西、江苏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超过15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山西、重庆、河南、陕西、天津、贵州、四川、山东、北京、安徽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重庆不足200立方米。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广西、甘肃、内蒙古、江西、青海等8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其中宁夏、新疆大于30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天津、北京、上海、辽宁、山东等5个省(直辖市),都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140和160立方米。
  五、江河湖库水质根据
  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河流水质在11.4万公里评价河长中,Ⅰ类水河长占4.9%,Ⅱ类水河长占24.0%,Ⅲ类水河长占29.8%,Ⅳ类水河长占16.1%,Ⅴ类水河长占8.1%,劣Ⅴ类水河长占17.1%。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7%,比上年减少了3.7个百分点。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内陆河片、西南诸河片、东南诸河片、长江片和珠江片水质良好或尚可,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河长分别占90.7%、83.2%、74.1%、74.0%、63.1%;黄河片、海河片、松辽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河长分别占46.7%、34.9%、33.7%、26.2%。与上年相比,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百分数上升5个百分点以上的是淮河片,下降明显的是珠江片。
  湖泊水质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9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4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1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为:太湖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2%,Ⅳ类水质断面占64%,Ⅴ类水质断面占12%,劣于Ⅴ类水质断面占12%;中营养水平的水域占太湖总面积的16.5%,富营养水平的占83.5%,富营养程度比上年略有加重。云南滇池水质劣于Ⅴ类,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东半湖水质为Ⅲ类,西半湖水质为Ⅴ类,东西半湖均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有118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在未达到地面水Ⅲ类的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于Ⅴ类水质水库有8座,分别是山西册田和关河水库,山东墙夼、雪野、黄前、尼山和田庄水库以及新疆柳沟水库。对93座水库进行了营养化程度评价,处于贫营养状态的水库14座,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65座,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14座。
  废污水排放量200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占34%。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234亿吨,珠江片129亿吨,松辽河片63亿吨,淮河片62亿吨,海河片52亿吨,东南诸河片39亿吨,黄河片27亿吨,内陆河片8亿吨,西南诸河片6亿吨。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吨的有12个省(自治区)。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中部地区,怎样加速农业产业化
  ——第三届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江夏
  仲夏时节,第三届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农业企业发展与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会议的主题吸引了几百人报名参加。其中既有从事政策咨询的专家、高等院校的学者,也有政府部门的官员和各地一些龙头企业的老总。在这次会上,以江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怎样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新问题。
  开阔视野寻良策
  专家、学者在台上讲话,记者在台下观察听众的反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解释若干重大政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唐仁健,介绍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领域和方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征、中国农业银行农业信贷部总经理魏湘滨,从不同部门的角度讲解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马晓河,评析入世对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记者注意到,台下的地方官和企业家不仅关心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对宏观形势和政策背景也很感兴趣。他们最想听的是有启发的思路和对策。主办这次会议的江西昌顺集团,从给北京知名大超市做供货商起家,发展成以江西为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货源、联系众多农户进行生产加工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营销网络遍及全国,销售收入超过亿元。董事长邱京望说,我们就是希望把更多的专家、学者介绍到江西来,让江西更多的企业放开眼界,获取信息,跳出江西,走向全国。
  中部地区当自省
  江西省农业厅厅长余欣荣上台讲话,多少是因为他的东道主身份。按照经验,这样的发言,一般都是客套加自我表扬,没什么听头。可是,余厅长的发言却让人无法漫不经心。他也介绍了江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但你听听他是怎样找差距的——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与周边省份比较,江西省龙头企业数量仅相当于邻省的30%—50%。如浙江省目前有龙头企业1560个,江西省仅有829个;广东省通过省认定(农业部标准)的51家,江西省仅19家;2000年,江西全省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19个,国家级龙头企业4个。湖南年产值过亿元的4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个;江西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为94亿元,仅相当于4个吉林长春大成集团的销售收入。”后面又列举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弱,经济效益较差等若干条,每一条都有大量的数据佐证,没有一点轻描淡写的意思。这种正视差距的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是解放思想
  主人自曝其短,台上的来宾也没见外。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曾在江西的南丰县挂职当过两年县委副书记,他讲起话来还是把自己当成半个江西人。“江西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江西的干部搞农业出身的多,懂农业的多,现在看来,我们懂的只是传统农业,我们原来搞的多是小农经济。”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这两年没少到江西搞调查,他在不同地区接触过不少企业和农户,他的看法是,与周边地区比,江西确实落后了。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不少地方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与世界接轨的产业体系。而江西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解,多数还停留在早期的思路上,比如一些地方不考虑市场,仅从资源优势出发,确立主导产业,结果好多县都是一样的产业,一样的龙头,千百条小虫在自相残杀。
  江西的问题在中部地区很有代表性。粮棉主产区,市场发育不够,效益不高,很难吸引人才和资金的流入,这都是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慢的重要原因。但是,丁力认为,更重要的还是体制和观念问题。经济发展需要制度环境,法律和规章可以看作是外在的制约,而观念、道德和行为习惯则是内在的制约。沿海发达地区,人们容忍存在差异,不鄙视而是鼓励对财富的追求,讲信用等等,这些长期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
  珍惜企业家资源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杜鹰,生动地讲述了他在澳大利亚考察农业的见闻。有一个家庭农场,经营着2000多英亩土地,1/3种大麦,1/3种牧草,1/3休耕。他们根本没有打谷场,大麦成熟后,联合收割机下地,连收带打,25吨的卡车跟在后面装,车开到港口的收购点,抽样检验。一会儿,粮食的千粒重、面筋度、蛋白质含量、杂质等数据就出来了。按质付钱后,粮食就进仓库或者直接装船出口了。
  巨大的反差让人警醒。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不靠产业化经营怎么行!杜鹰说,千万不要低估龙头企业在应对挑战中的巨大作用,扩张消费需求,延长产业链条,谋求农业整体效益,没有企业的机制都不行。
  专家们指出,龙头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家。凡是搞得好的企业,必有出色的企业家。在商品社会,企业家是最宝贵的资源,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是稀缺的资源。我们必须承认企业家的才干,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江西最近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提出了建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的发展思路。省委书记孟建柱在论坛开幕式上对来自各地的企业家说,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欢迎大家到江西来,你们发财,我们发展。
  从江西看中部,农业产业化已打下基础,正拓展思路,加快脚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省射阳县合德镇为发展高效农业,去年从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分别购进一点五万株美国库拉索、日本木立和中华元江三种名贵芦荟种苗,经过“分株法”精心栽培,目前已繁殖成五万多株,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新手段。
  骆大洪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周至建成大型猕猴桃生产基地
  本报讯素有“中国猕猴桃之乡”之称的陕西省周至县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生产,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成为全国大型猕猴桃生产基地县。
  近年来,周至县加大了猕猴桃优果工程的实施力度,在禁止使用果实膨大剂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猕猴桃绿色食品A级标准和技术规程,把猕猴桃生产的全过程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周至确定为标准化管理示范县,这里的主栽品种“秦美”猕猴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夏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三峡秭归农网改造使移民用上电
  本报讯三峡工程库区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移民徐明政家中闲置两年多的榨油设备,终于轰隆隆欢叫起来,截至目前共加工菜子1万多斤,收入1200多元。优质充足的电能使该村5家移民户的粮食加工机械运转起来。
  今年4月,该县在全县展开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实施部门县电力公司采取网改项目与新集镇建设、解决移民居民点用电相结合,在设计选型上实行高标准,投资比重适当倾斜,投资2800万元架设线路1700多公里,使到户过渡电价每千瓦时从过去的1.30元下降至0.79元,供电质量得到提高。(郑林光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