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胡线勤张荣江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党的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环境的变迁,党的作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和党员干部自身的实际,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突出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政党和政权的兴衰都与其作风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视不够,整治不力,逐渐脱离群众。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有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一个政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问题,不下功夫去解决问题。当前,在少数地方和领导干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譬如,有的党组织长年不开展组织活动,人心涣散,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减弱;有的领导干部“唯书”“唯上”不唯实,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沉湎于文山会海;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挥霍浪费,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必然会葬送我们的事业。因此,全党同志应该深刻认识,解决党的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必须查清弄准突出问题的具体表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那么,突出的问题在哪里呢?总的看,就是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受现象蔓延。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又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只有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科学方法,找到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抓住要害,明确整改目标。在查找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照《决定》精神,特别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不护短,不掩饰,不低估,不夸大,做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突出问题找准查实。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必须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我们完成这项任务、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风上的突出问题是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解决
  突出问题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持久的毅力。这就要求全党上下齐心协力,综合治理,整体推进,标本兼治,狠抓落实,结合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建设一起抓,结合党纪、政纪、法纪一起抓,结合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一起抓。从当前讲,要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一件一件抓整改,一项一项抓落实,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从长远看,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从源头上铲除各种不良作风的生存土壤。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研究农村市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读《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
卢良恕
  农村市场化,是人们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随着认识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新世纪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习近平撰著的《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一书,对于如何认识和推进农村市场化进行了专门研究。
  “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走”,是当前困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三个难题,而这三个难题的破解都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农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卖得出去,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能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通过市场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有序转移。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着力解决的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基础。作者正是由此揭示了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农村市场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农村市场“化”不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只有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在新世纪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农村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农产品市场体系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共同构成以家庭承包和双层经营为基础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村最早引进市场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整个改革的全局来看,先行一步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却进展缓慢,至今仍处于市场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状态。作者敏锐地抓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先行、发展滞后”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成绩、问题、困难及其原因,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深刻影响和客观要求、农村市场化建设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联系;通过总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市场化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以及对国情及农村市场化主客观条件的比较,初步揭示了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村市场体系,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如何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如何加强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便于操作的对策和措施。
  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还具有较厚实的理论功底。他在该书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科理论,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视野,力图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农村市场化建设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重视将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实例、统计图表和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推导和论证,使农村市场化的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法宝
——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钟轩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八十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每一次重大胜利,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应当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用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述,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们的理论创造和革命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声明,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把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作出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正是由于毛泽东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使我们党克服了在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一再强调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是我们党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倡导者。“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并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为重新确立和坚决贯彻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巨大的创造性贡献。这篇重要讲话,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且身体力行,成为全党的典范。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们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于1992年初发表了南方谈话。这是深刻回答长期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辉煌成就。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脱离了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江泽民同志正是以这种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总结一百五十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和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经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跟世界潮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容应对来自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界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进一步巩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新成果,又推动着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要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解决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思想观念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事”中,从这些“实事”固有的相互联系中,从“实事”内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去探求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和方法,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更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解放思想要求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含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盛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客观实际,脱离群众实践,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不敢试不敢闯,就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实事求是,胡思乱想,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注意克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掌握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条认识路线,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毫不动摇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发展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把各项改革推向前进;就是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非常重要,非常迫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全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为真理的发展开辟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要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一些个别论断和提出的一些行动纲领,拘泥于老办法、老经验、老思路,我们的实践就不能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能发展。要充分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开辟新的理论境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而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键。是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确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出发,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际是发展的,并具有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的实际都不一样,每一个阶段的实际也不一样。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要深入实际,扎根实际,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前进的力量。同时,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目的是为了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当前,世界多极化在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实施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在更广阔的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等。同时,我们还面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非常重要,非常迫切。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用新的理论成果,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政治勇气。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欲则刚,无私则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总会有一些风险,出现一些失误和挫折也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树立为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树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个人荣辱进退的崇高思想境界;需要我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敢于突破思想障碍和条条框框,敢于说实话、办实事,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推进我们的事业。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党的理论和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智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与党的事业、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须臾不可离开的伟大法宝。在新的世纪,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一定能大大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正确把握服务定位
  ●努力降低服务成本 ●不断推动服务创新
转变职能优化服务
汤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环境的状况已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地区经济环境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的服务质量所决定的。因此,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改善地区经济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是现代社会的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把权力的使用当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这就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责任,是广大党员干部实践党的宗旨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邓小平指出:“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同志也曾明确指出:“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政府肩负的服务责任比过去更大,要求更高。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明确政府的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干部都是服务员,自觉地把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以服务来统率行动,更好地履行服务这一神圣职责。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增强服务功能。要有效整合政府机关的各种力量,形成服务的强大合力,将广大干部的认识、精力和热情凝聚到服务工作上来,同心协力谋服务,千方百计求发展。
  正确把握服务定位。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忙忙碌碌抓服务,辛辛苦苦做工作,然而,服务工作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一是“包揽式”服务。一讲服务就大包大揽,忽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政企不分,不该政府管的事也管了,不该政府干的事也干了,貌似无微不至,实则越俎代庖。二是“喂奶式”服务。只是在基层和群众碰到困难、找上门来时才提供服务,只帮助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工作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三是“家长式”服务。摆不正位置,放不下架子,以自我为中心,视服务为施舍,主观武断,随意性大。四是“保姆式”服务。把自己当作保姆,将服务工作简单化、一般化,局限于跑跑、看看、问问,满足于低层次服务。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定位失当,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因此,找准政府服务的着力点,是优化政府服务的前提。政府服务定位,不能凭主观臆想,而应是主观与客观、需要与可能、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服务定位要体现全局性。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政府服务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统筹规划。服务定位要体现超前性,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科学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放眼长远,超前思考,把工作做在前头。服务定位要体现求实性,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关注群众的冷暖,倾听群众的呼声,常思为民之策,常行为民之举。总之,服务的定位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政府服务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作为产品就要讲求成本。成本与效益成反比关系,成本越低,效益越高;政府提供的服务越多,社会得到的实惠也越多。降低政府的服务成本,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于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一要勤政。基层群众的需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工作,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真心实意为民,发展经济富民,强化服务便民,稳定社会安民。二要务实。政府服务是实实在在的事,需要老老实实地干,知实情、出实招、重实干、求实效,以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如果只图形式,搞花架子,把服务当成口号,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意,只能给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最终招致人民的反对。三要高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顺体制,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切实解决好管理职能分散、政出多门、人浮于事等效率低下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凡个人职责范围内该办的事要速办“快通”,当工作运转不畅时要及时沟通,在基层和群众面临困难与矛盾时要积极疏通,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要大胆变通。
  不断推动服务创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政府服务也不例外。优化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不断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对政府服务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地区间比服务、比环境的竞争日趋激烈,政府服务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容我们有丝毫松懈。惟有创新,政府服务才能不断超越,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新优势。优化政府服务,首先要敢于创新。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基础。思想解放了,就能迸发出创新的勇气,就能想别人所未想、不敢想的事,做别人所未做、不敢做的事。优化政府服务,还要善于创新。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深化服务内涵,扩大服务外延,在不断满足社会需要中赋予服务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法,开动脑筋,大胆探索,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因时适势地调整和改革政府服务机制,促进政府服务高效有序地运作,力争服务的最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