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杂谈

关注农民健康
鼎鸣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之际,来自农村的消息却不容乐观。据卫生部门调查,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卫生基础相当薄弱,农民无钱看病、无处看病等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
  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卫生,一直把农村卫生作为卫生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开展“三项建设”和“一无三配套”,农村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旧中国“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可怕图景一去不返,农民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家庭联产承包制取代了过去的集体经济,农村原有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限于收入和医疗保健消费水平低,许多农民生病后没钱医治。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每年用于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平均仅为68元,部分偏远山区只有10多元。二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基层卫生机构房屋简陋,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三是卫生监管力度不够,假医假药坑农害农的事件屡有发生。四是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农村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初级保健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称,在继续全面推进城市医改的同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酝酿启动。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较低的国情,农村医改将从低水平起步,在不断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采取“财政补一点、集体筹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大病统筹基金,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
  “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解决8亿多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盼农村医改早日到来。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新中国成立时,河北省张北县有林面积只有900亩。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张北县从1968年开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随着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目前张北县有林面积达到109万亩。图为郁郁葱葱的张北防护林。本报记者刘龙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还水以清澈
——从多元公司实践看水环保
本报记者陈晨曦
  粗放型工业的畸形发展使我国的水污染呈加速发展趋势,其中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严重。与此同时,城市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也并不乐观,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给我国的城市供水安全提出了挑战。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符合以下标准的水对人体健康最有利:不含有害菌、藻类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硬度适中,含有适量矿物质,活化富氧,含有碳酸根离子,偏弱碱性。人们称这种水为健康饮用水。但事实上,由于水污染的加剧、供水管网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在我国,只有23%的城市居民的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
  适应城镇居民对饮水健康的迫切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瓶装水和桶装水蓬勃兴起,净水器、纯水机等小型净水设备走入寻常百姓的家门。但专家指出,纯净水在去除了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去除了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另外,水在容器中停留的时间过长,也容易在饮用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小型的净水设备也存在成本高、难以普及的问题,对于水资源的浪费也比较大。
  如何寻找到一种健康、卫生、低成本同时又可满足一个群体饮水需求的水处理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2000年,英国多元技术公司携资进入中国,与从事水环保10多年之久的北京多元电器集团合作,成立了多元水环保技术产业(中国)有限公司。
  由多元公司提出的优质供水方案,采用了纳米级过滤技术、电磁活化技术、紫外线杀菌技术以及生物活性炭过滤吸附技术等前沿饮水净化技术。自来水经过多元净水设备处理后,水中的有害物质被去除,而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被保留下来,再经过特别配备的无污染、耐腐蚀的供水管道送至千家万户,这样,用户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直接饮用安全、卫生的健康水。
  今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多元公司提供的优质水解决方案,中心工作人员从此饮上了放心水。此外,北京、河北、浙江等地的一些住宅小区、政府部门和宾馆饭店也相继采用了多元中央净水系统,获得了广泛好评。不久前,多元公司的中央净水机走出了国门,为缅甸农业部送去了健康水。
  让江河湖泊荡清波
  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长的河段进行的调查,目前已经有46.5%的河段受到污染,其中10.6%的河段严重污染,水质为超五类,水体已经丧失使用功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乡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另据国家环保总局披露,全国七大流域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氧化严重。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
  水,在污染中失去了生命,控制消除水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解决污水的回收处理问题必须依靠高科技。为此,以多元水环保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水环保产业的先行者在污水回收处理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了能够在科技上取得突破,多元公司在科研上不断加大投入。2001年3月,多元公司占地7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基地内设有多条先进的生产线,配有各种先进的检测、试验设备。同年8月,多元公司占地两万平方米的新研发中心也投入使用。研发中心实验室下设动态模拟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电气实验室和功能测试实验室,其中动态模拟实验室有国内最先进的标准循环水模拟装置,水质分析实验室拥有气象色谱、紫外光谱等设备,电气实验室可以承担水处理设备电控实验。
  借助高科技,多元公司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先后获得16项国家专利、32项技术创新,开发了18个系列产品,其中“膜——生物反应一体机”代表了污水回用技术的最新方向。此外,多元公司先后与德国柏林水务、AQUA、W&WT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工业循环水处理、生产用水处理、生产废水处理、优质供水及污水回用等领域以及水务建设运营方面与它们开展了全方位的技术合作。
  水的净化和水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以多元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水环保产业的先行者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的行动不仅在改善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也鼓舞着每一位珍惜环境、热爱自然的人。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视点

为人民开出“健康处方”
——评述哈尔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本报记者丁伟
  去年年初,在经历多年艰苦探索和不断积累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掀起了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人们惊喜地发现,哈尔滨市卫生行业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开始好转,社区卫生服务明显增多,不同性质医院的服务价格出现差异,病人的医疗费用有所降低……
  三种“顽症”
  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个时期以来,群众对卫生行业存在的问题多有不满。这些问题,在哈尔滨市突出地表现为久治不愈的三种“顽症”。
  “顽症”之一:看病不方便。1998年,一位家住太平区城乡结合部的古稀老人突发脑出血,可方圆几公里内却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医院,儿女们只得将老人送到10多公里外的市二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途颠簸,赶到医院时,老人的病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顽症”之二:看病贵。据哈尔滨市卫生局信息办统计,1999年,市属医疗机构急性阑尾炎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为3921元,脑血栓、子宫肌瘤、剖腹产病人的人均住院费用分别高达5712元、4122元和2187元。
  “顽症”之三:行业作风问题。许多患者反映:最憷头去医院,倒不是怕吃药、打针,而是怕见大夫护士冷冰冰的脸,怕听见恶言恶语。更有甚者,一些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败坏,大肆向病人索要“红包”。
  三项“诊断”
  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哈尔滨市卫生局党委结合国家政策和全面推进全国卫生改革的“上海会议”、“青岛会议”精神,认真把脉,找到了导致三种“顽症”的三大“病因”。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充分,由此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据哈尔滨市卫生局局长谷励介绍,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哈尔滨市卫生资源已进入局部过剩时期。大医院在市中心“扎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缺医少药;少数几家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其他医院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中的不规范行为,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的主要原因。1999年以前,全市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几乎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几种常见病住院病人的全部支出中,药费占去了60%甚至更高。
  缺乏竞争机制,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体制不畅,运行机制不活,致使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这是第三个“病因”。一名护士接二连三出现工作失误却依然在岗,且工资奖金一分不少拿;一位论资排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外科主任,却做不了一个像样的外科手术……改革前,类似怪现象屡见不鲜。
  三大“处方”
  哈尔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围绕这三个方面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像三服精心调配、药力持久的苦口良药,强烈地冲击着旧体制的痼疾。
  调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的重头戏。哈尔滨市一方面通过合并、兼并、合作及组建医院集团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于是,规模庞大的原市中医院与发展艰难的市肛肠医院合并了;生存形势严峻的市建材职工医院被经济效益较好但地域偏僻的省康复医院兼并了;道里区医院和道里公疗医院、群力乡卫生院组建成医疗集团。另一方面,按照国家制定的设置规划和标准,哈尔滨市对所有一级和部分二级医院进行了结构调整和功能改造,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原有的初级卫生保健站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最终形成了以大型综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为基础的两级服务模式。目前,按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要求,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个服务站已遍布哈尔滨市所有居民区,覆盖率达到72.5%。
  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医改的中心环节。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聘用合同制的基础上,哈尔滨市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建立起绩效挂钩、按岗定酬、按业务定酬的分配制度,同时实行后勤剥离,引导医疗机构后勤服务走向社会。通过改革,全市卫生系统形成了争比贡献、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明显改善。
  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医改的重要方面。去年年底,哈尔滨市启动了第一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市直14家医院20个品种、37个规格的药品平均降价近30%,共为患者减轻用药负担1377万元。今年8月,哈尔滨市又启动了第二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招标药品扩展到74个品种、140多个规格,销售额逾亿元,参与招标的医院也从市直医院扩大到7区11县的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总数超过150家。同时,哈尔滨市还在全市医疗机构中实行“两单”制度,即“单病种收费最高额度管理”和“单病种辅助检查项目规定”,并向社会公布了409个病种“两单”收费标准,鼓励群众监督。
  哈尔滨市的医改经验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日前,黑龙江省做出决定,在全省卫生系统推广他们的做法。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北京新增“城市森林”4.3万亩
  本报讯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日前在京宣布,截至目前,北京今年共完成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化面积4.3万亩,超额完成年初计划任务。至此,全市绿化隔离地区“城市森林”面积已达93.5平方公里。
  据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林业局局长宋希友介绍,按照北京“分散集团式”城市发展规划,在中心城区和边缘地区240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区内,要建设绿化面积125平方公里。2000年初,北京市政府决定加快该地区绿化进程,用3—4年时间完成绿化。
  今年入春以来,以申奥为契机,隔离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拆除危旧房屋和违章建筑800多万平方米,栽植各类乔木、灌木413.5万株,其中高大乔木树种238.9万株,以高大乔木为主体的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绿化隔离带建设注重新造片林与原有绿地的连接,打破区县、乡村界限,形成了4块万亩以上的绿色板块。各区县、乡村坚持以绿为本,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了一批以文化、体育、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项目。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普遍展开,已开工建设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
  按照“多种树、种大树、绿树成荫”的指导思想,北京市明年将完成100平方公里绿化隔离带建设任务。(刘丽莉)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贺兰山结束千年放牧历史
  本报讯宁夏贺兰山保护区最后一批600多户牧民和约15万只山羊近日全部下山,贺兰山从此结束了千年放牧历史。
  横亘在茫茫腾格里沙漠与银川平原之间的贺兰山绵延250公里,是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侵袭的天然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在山区的过度放牧,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弱,洪水泛滥,沙尘暴肆虐。
  为拯救生态屏障,国务院1988年将贺兰山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部分山区封山育林。今年,国家将贺兰山全面封山禁牧作为西部大开发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经过封育,在昔日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海拔1800米以上的封育区,已长出黄刺梅、蒙古扁桃等灌木和一丛丛青草。整个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马鹿和岩羊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比10年前提高了30%多。
  (周健伟武勇)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河北霸州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全系统业务收入5年增长一倍
  本报讯“九五”期间,河北省霸州市多渠道筹措卫生事业发展资金,不断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卫生实现超常规发展。日前,河北省卫生厅专门下发文件,在全省卫生系统推广霸州经验。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霸州市农村卫生长期以来发展滞后。到1995年,全市县乡两级20家医院中,大部分房屋破旧,设备落后,其中13家亏损,并多次发生屋顶坍塌砸伤患者事件。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霸州市卫生局采取争取上级支持一点、协调乡镇帮一点、卫生局挤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资6510万元,用于全市医疗机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总投资是“八五”期间卫生事业投资的8倍多,新增固定资产超过1949—1995年总和的两倍。
  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霸州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岗人员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全市卫生系统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人员过多一直是困扰霸州市卫生系统的一大难题。为此,市卫生局采取减员增效、评聘分开等办法,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去年一年,全市卫生系统共计减员147人,每年可节省人员开支200多万元。
  由于措施得力,霸州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为农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到2000年底,全系统业务收入达到8030万元,总节余1038万元,均比1995年增长一倍多。(卫文)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西藏:野生动物的乐园
本报记者赵永新
  在全国一些地方的野生动物被捕猎、杀食的告急声中,来自遥远的雪域高原的消息格外令人振奋:由于多年来有效的保护,藏野驴、盘羊等种群数量开始回升,一些消失多年的珍稀动物如孟加拉虎等重新出没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西藏自治区林业厅的多吉次仁书记甚至为此犯了愁:从那曲、昌都、林芝等地来拉萨出差的县领导经常向他告野生动物的状:如今藏羚羊、野驴、羚牛等越来越多,与家畜争草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民的庄稼、家畜被野生动物糟蹋、伤害了——野生动物不能打,损失谁来赔偿?
  “你初到羌塘,会觉得寒冷荒凉;一旦投入她的怀抱,会发现这里原来如此温暖和富饶宽广。”这首流传久远的藏北民歌,形象地揭示出西藏的真实:尽管这里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人烟稀少,但并不贫乏,在有些方面还非常“富有”。就说野生动物吧,广阔多变的地域、复杂独特的气候、丰富多样的植被,孕育出西藏种类繁多、珍稀宝贵的野生动物。据统计,目前西藏已知的脊椎动物就有798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25种,约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36%。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雪鸡、滇金丝猴、黑颈鹤、西藏马鹿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为保护各种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相继建立了墨脱、察隅、申扎等13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已建保护区面积达38.4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2.1%。其中,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当数羌塘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总面积2980万公顷,是我国第二大自然保护区。羌塘在藏语中意思是“北方高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是全球具有独特生态系统的地理单元。巍峨的雪山和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和高原湿地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辽阔的高原是野牦牛、藏羚
  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理想乐园。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2万公顷,发育着我国仅有的以热带为基带,经山地亚热带、山地温带直到高山寒带的特殊山地立体气候带类型和植被分布类型,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和“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和平解放50年来,西藏的林业工作者为保护野生动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深入人迹罕至的荒野、密林进行野生动物普查,结合西藏实际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想方设法向农牧民宣讲保护常识,冒着生命危险对盗猎分子进行围追堵截……由于自然环境的艰苦卓绝,西藏的野生动物保护之难之险,超乎常人的想象。令人欣慰的是,西藏的野生动物数量在逐步增加:羌塘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上增加了10%左右,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每年增加5%,数量已达3700多只。
  “目前西藏的野生动物保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向更高级、更深入的阶段进行。”西藏知名的野生动物专家刘务林认为,与经济价值相比,西藏野生动物的科研价值更为重要。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进展,西藏的野生动物将揭开许多至关重要的“谜底”,而这将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