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韩玉芳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时代课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解决这一时代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党性,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能够促进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巩固起来。
  找准切入点,是做好任何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作风具有外在性、直观性的特点,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总是把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内容来抓。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十分注重纠正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作风,并领导开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为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提供了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全党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给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这个重要环节就抓住了推进党的建设的切入点。
  党的作风建设总是与党的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但在新世纪,我们要完成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任务,还需要作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需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既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又要始终顺应世界进步潮流,努力站在时代前列。然而,同这样一个时代要求相比,我们既有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问题,又有作风上的不适应问题。而作风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只有抓住作风建设这一重要环节,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入手,才能推动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勤政为民、真抓实干,清正廉洁、艰苦奋斗蔚然成风,使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才能以作风的转变带动工作的落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历史经验表明,党的作风建设如果受到削弱,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影响。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作风建设已到了非下大力气抓不可、非抓出成效不可的地步。如果听任不良作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产生离心力和破坏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血肉联系。
  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就必须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而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为什么说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五)
井君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大力弘扬这一学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自觉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越高,党的作风建设就越自觉。党的作风,是指党在社会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整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也为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说明了工人阶级政党为什么要进行党的作风建设、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两个根本问题。我们党八十年的实践证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越高,就越能够自觉地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坚决克服各种不正之风,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好作风。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次,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才能越显著。判断一个党的作风好不好,不是看它怎样说,而是看它怎样做、做的效果怎么样。党的作风状况是靠解决实际问题来展示的。比如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有的政党也想要“密切联系群众”,可就是缺乏解决“联系群众”的真心诚意和实际能力,所以总是同广大群众隔着一条鸿沟。我们党不仅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诚意,而且具有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的实际能力。不论“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解决“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还是推翻三座大山、实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都是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充分证明。正因为这些实际问题解决得好,群众满意,所以广大群众拥护我们党,由此形成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设想,假如我们的党员干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却找不到内行人去教,“小孩子要求读书”却办不起学校,“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却不去修理,农民需要田地却不能打倒土豪,总之群众需要办的事情什么也办不了,那还会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吗?我们党还能够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而应用就需要有应用的能力,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庞中英
  阎学通、孙学峰撰写的《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一书,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我国学者专门论述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一部著作,重点研究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方法的本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等问题。
  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变量。变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概念,研究变量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国际关系研究就是研究国际问题中的变量及变量关系。二是重视分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规范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差异。三是专门论述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定量分析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专论

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工作的落实
全哲洙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当前特别要针对干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措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以改进,以工作作风的转变带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改进工作作风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外在体现,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的作风,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党的性质和面貌,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的作风的实质是党性问题,党性决定作风,作风反映党性。正是从党性原则的高度出发,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党的作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科学论断,从而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目的在于树立我们党的良好形象。党的形象的好坏,关系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决定着党的兴衰存亡。党的形象,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决定的,但也与党的作风密切相关。同时,党的优良作风又是党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就能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执行。党的作风,还直接影响着党能否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人民群众认识党、拥护党,不仅看党的纲领和宣言,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否符合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且往往从自己周围的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来观察党的形象,认识党的本质。因此,绝不能小看作风问题。
  当前,党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这是必须肯定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党的作风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在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人民利益的突出问题绝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是我们党的一大祸害。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搞形式主义,必然诱发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造成工作流于形式、干部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必然会使干部形成“官本位”意识,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搞瞎指挥。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干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的作风上的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紧解决,势必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影响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前途。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改进工作作风要突出抓落实
  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好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各个部门都要有务实的作风,再好的主意,不落实等于是空的。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就要突出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抓落实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方法。近些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抓落实。抓不抓落实,反映的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会不会抓落实,反映的是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目前,有些事办得不好,不是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各级领导干部都有抓落实的责任。抓落实不能只凭工作热情,还要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这样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都对我们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坚持过去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抓落实的办法和手段,但同时又要发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方式、新办法、新手段,使我们抓落实的工作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创新和完善。
  抓落实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决定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抓落实绝不是原封不动、照搬照抄,搞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陈旧的观念去分析、判断问题,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就不可能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实是个探索的过程,是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而不断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影响着工作落实的力度、改革开放的深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抓落实体现的是一种党群关系。抓落实反映的是工作作风,而工作作风实质上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党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抓落实,从根本上说都是在为人民服务。是不是真抓落实,也反映了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因此,我们心里要永远装着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凡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都要主动想、主动办。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大小,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要善解民意、善待百姓,为了人民的利益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密切党群关系,关键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对那些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见不到实际效果的事情,群众最反感。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让群众看到希望、得到实惠,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密切党群关系,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积极探索抓落实的机制
  抓落实是个老问题,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为什么一直解决得不是很好呢?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机制。实践证明,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关键环节。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人是抓落实的主体,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抓落实的各个具体环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用人制度上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要认识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奋发工作。同时,完善领导干部责任制,强化督察工作,并辅之以健全的奖惩制度,把抓落实作为衡量干部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以抓落实的实效作为检验干部政绩和提职晋升的重要依据,确保领导干部责任制的落实。
  改革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基本方法。在新的时期,尽管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条件、内容、手段、方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调查研究仍然是党的一项基本领导方法,是事业不断成功的法宝,是检验领导者是否成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任重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而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离开当地具体实际,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中就只能说官话、套话。因此,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要勤于潜心思考钻研,养成不获实情不罢休、不得真理不甘心的韧性和习惯。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正确的决策,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工作机制,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根本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量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来落实。政府中领导干部的工作行为,也要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内进行。政府对下级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直接影响基层工作的落实程度。因此,从根本上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就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彻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方针,建立机构精干、职能合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勤政、法制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工作机制。从建立抓落实的机制的角度出发,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三是认真实行廉政建设责任制。


第9版(理论)
专栏:

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
丁青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一论述是对我们党八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我们党在新世纪继续夺取新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准则,也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八十年来,我们党一直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的行动准则,历来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和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尺度,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党所制定和实行的路线、纲领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又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就会永葆生机与活力,就会无往而不胜。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这种利益的一致性,要求我们党无论观察问题还是处理问题,无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实施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出发点。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应当看到,这些新变化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这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因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应看到,多样化趋势必然会产生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产生群众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我们应当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尊重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又防止两极分化;既坚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积极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把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兼顾好,增强人民的团结,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保持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再一次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贫困地区跨世纪财源建设研究》
兰天山
  杨增武撰写的《贫困地区跨世纪财源建设研究》一书,最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从财源建设的角度回答了贫困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告别贫困,走向富裕这一摆在贫困地区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该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以往对贫困地区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宏观的比较,更多地强调外部条件的差异,较少关注自身的运行状况。该书作者选取财源建设这一新的角度,从内在根源上分析贫困地区财力匮乏的深层原因,解析财政脱困的难题,进而为贫困地区走出贫困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联系实际,知微见著。理论研究必须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作者以财源建设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和逻辑、内因和外因、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当地实际出发,立足自身发展,加强财源建设,不断壮大财力的对策措施。
  资料翔实,注重实证。该书对九十年代山西省的一个地区的财力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准确的描述,坚持用数据、图表说话,直观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个地区财力运行的轨迹,从而避免了抽象空洞的理论分析,做到了统计和描述财政状况时的科学易懂。全书论证有理有据,较强的实证分析增强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