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高度重视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问题
杨雍哲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但在城镇化条件暂时尚不成熟的农区,当务之急是引导群众着力调整农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应长期坚持,农业产业化可以克服其规模较小的局限性,应倾力实行。
  ●要想培育大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起用农村能人,创造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
  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4年下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1998年以来,来自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是负增长,因而部分粮食主产区和占全国总农户大多数的纯农户实际收入是减少的,不是增幅下降的问题。即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相当高的省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浙江去年农民收入增幅高达7.8%,位居全国前列,但分业来看,其增长主要是增长在非农产业上,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上年下降3.5%;分户来看,有45.1%的农户收入是减少的,他们大多是纯农户。主产区和纯农户收入减少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坚持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大战略并行不悖
  主产区和纯农户是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供应者,他们对创造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辉煌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他们减收的状况不尽快扭转,积极性继续受挫,对农业、对大局都是不利的。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以及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一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是实施城镇化战略。这两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从各方面对两大战略的认知和执行情况来看,总的讲是好的。特别是人们对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决心解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问题,认知程度比较高。相比之下,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似乎有点畏难,信心不足,有的认为农业已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低估了通过结构调整以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
  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以及其他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既务农又务工的兼业农户增多,务工经商等非农收入逐渐占了大头,农业的确不再是这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但是,从全国来看,大多数农民还是纯农户,农业依然是他们的主业,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想尽快改变他们收入减少的现状,不能完全离开他们从事的主业去打主意。当前实施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不同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加工、转化,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正是主产区和纯农户从根本上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的现实途径。
  应当肯定,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继而使农业资源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大计。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当前,如果不积极引导农民抓紧时机调整农业结构,向城镇转移一时又难以实现,对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对待两大战略不能失之偏颇。正确态度应当是,既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又要根据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的情况,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农业组织创新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走出过分迷恋小规模家庭经营的误区,实行规模化运作和企业化经营。
  应当承认,当前我国农村大量存在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在发展生产、发展市场经济中有一定的局限性,逐步扩大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实行企业化运作,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是,应当看到,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的现状,在我国多数农村特别是主产区将会长期存在。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自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此,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对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持否定态度。当前,有的地方在调整农业结构中,为搞规模种植,强行集中农民的承包地;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违背农民自愿和有偿的原则;过早地收回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承包地。这些做法,既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又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对纯农户增收十分不利。要真想发展规模经营,就应当把功夫下到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上,发展小城镇上,为农民稳定地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使发展规模经营水到渠成。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重要和可靠的社会保障,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坚持稳定当今条件下合理存在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决非“误区”。当然,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其他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区,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入非农产业,承包地的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这些地方就应当因势利导,适时发展规模经营。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克服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局限性的成功路子。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行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和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途径,是中央充分肯定、农民乐于接受的最佳形式。这才是当今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真正的组织创新,全国上下应当倾其全力实行之。
  大力支持农村能人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解决主产区和纯农户收入减少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关键在于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从哪里来?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城市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应当承认,城市大型工商企业,包括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外资企业,一般来说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能推出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又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进入农业的成功率高、效益好,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对此,应当充分肯定,大力发展,多多益善。但毕竟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偌大农村2亿多农户的需要。据有关方面统计,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仅占总农户15%左右,中西部地区则更少。现在的情况是,亿万农户翘首以待,渴望龙头企业来帮、扶、带。
  要想尽快培育出大批龙头企业,除了继续鼓励和支持城市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以外,还必须眼睛向下,从农民群众中选贤任能,启用大批创办龙头企业的人才。多年来的无数事实已经打破了一个迷信,即农村能人办不了有一定规模和现代水平的龙头企业。吉林省长春皓月肉业公司总经理丛连彪,原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复员军人,创办一个年屠宰肉牛20万头、肉羊10万只的大型肉业企业,产品出口中东,带动周围20多个县农民发展养牛业。据称,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领班人,相当一部分也是出自农民。他们开始只是小打小闹,积累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就可以越滚越大;吸纳了技术人才,引进了先进设备,就可以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善于掌握消费需求,开拓市场,就能占领市场;能人随着事业的发展增长才干,逐步成长为现代企业家。他们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人才就在面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农村能人身上。
  现在的关键在于,要形成有利于农村能人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农村各级领导同志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遍访能人,起用能人,制定支持能人创办龙头企业的政策,尤其重要的是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同时,还应结合县、乡体制改革,鼓励分流的干部创办农业经营实体,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龙头企业就业。这样,农业产业化必定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需要强调的是,解决主产区和纯农户收入减少的问题,只在国内市场上打转转是不够的,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向海外适当分流,是缓解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为此,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要着眼国内,更要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入世后我国农业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等有利条件,扬长避短,参与国际分工、竞争和合作,逐步构筑我国农业融入全球的新结构,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栾川800家庭旅馆受青睐
  本报讯“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河南省栾川县城关、栾川、潭头、叫河、庙子5乡镇的800个家庭旅馆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7天时间住宿、餐饮总收入达到24万多元。
  近几年来,栾川县老君山、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鼎室山等景区相继开发后,景区所在乡镇的居民通过开办家庭旅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潭头镇古城村腾出100多张床位,7天接待游客500多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达到4万余元。(张改法张富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霍家村里有能人
刘海新杨玉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山东省阳信县阳信镇霍家村采访。这个村是当地数得着的富裕村。别看村不大,能人却不少。致富路上,他们各不相让,各有高招,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霍长元,35岁,是该村出了名的调味品经营大户。他精明甚至有些“狡猾”,叫“霍老板”可能更恰如其分。
  霍长元经营调味品已有12年的历史。开始时骑着加重自行车走村串巷,做的是小本生意,一年到头不愁零花钱。但霍长元并不满足,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悟”出了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调味品市场不断扩大。他想,只要形成了规模,小调味品也能发大财。十几年下来,霍长元成为拥有流动资金20万元,经营品种达100多种的调味品批发商。
  霍召河,52岁。其人来头不小:村党支部书记,阳信县霍家村屠宰有限公司总经理。
  见到霍召河时,他正在院子里忙得热火朝天。眼瞅着一头活生生二三百斤的大肥猪经他三五下忙活,不过一支烟工夫就收拾妥当,装上汽车销往县内外。
  霍家村几乎家家养猪,每年出栏生猪2000头。搞屠宰加工的有70多户,但大多是在每年冬闲时。霍召河却是常年干,是该县数一数二的屠宰大户。他的公司是阳信镇生猪定点屠宰点。
  据老霍讲,他的公司在1998年经营得最红火的时候,最多一天屠宰生猪200多头,那年共宰杀、外走生猪万余头,创下了历史记录。这几年虽说生猪市场有些疲软,但霍召河的公司仍能年屠宰生猪8000头,年纯利润10万元,年上交税金8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需要小冰箱编辑同志:
  下乡了解消费,不少农民说:“我们需要装几斤或十几斤肉的小冰箱,但走遍市场都找不到。”农民需要小冰箱,是因为大冰箱价格高,耗电量大,而农户蔬菜大多是自给自足,剩菜剩饭喂家禽家畜,需保鲜或冷冻的东西少,买大冰箱不划算。希望厂家多生产价廉节电的小冰箱,去占领农村市场。
  四川盐亭张晓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建设“绿色绥化”的战略构想
黑龙江省绥化市市长王慎义
  所谓“绿色绥化”,其基本内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自然资源为依托,按照生态学原理,调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逐步建成具有北方特色,融传统美、自然美、现代美于一体的田园式、园林化、生态型的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绿色绥化”的先天优势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呼兰河上游,小兴安岭西麓和松嫩平原腹地,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物种繁多,粮田万顷、水系千条,素有“北国大粮仓”之称,具有良好的环境景观资源。绥化市的经济总体上处于农业主导型和工业化中期的起始阶段,污染较轻,通过控制治理和加强自然净化,可达到或超过国家确定的标准。尤其是绿色食品产业起步早,开发快,品牌多,规模大。所辖的庆安县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北林区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多数县(市、区)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建设“绿色绥化”的目标
  根据现有的优势和条件,力争用5到10年,把绥化建设成生态化、风格化和现代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哈尔滨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使其真正成为全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地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具体要实现“五化”——
  城市总体布局科学化。逐步形成以绥化为中心,以肇东、安达、海伦3个县级城市为节点,并与6个县城和40个试点小城镇构成四级城镇结构的集约发展态势。
  城市建设风格特色化。要彻底摒弃千城一面,千楼一貌的现象,向乡土风格、乡土文化转变,多开发一些智能型、田园型、庄园化的居住小区,让外地客人和本地市民进入小区就有一种回归自然,留连忘返的感觉。
  城市自然环境生态化。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封闭绿色向开放绿化转变,由低点绿化向高点绿化转变,由政府绿化向全社会绿化转变。通过自然环境的改善,达到城市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最佳效果。
  城市产业要素系列化。建设“绿色绥化”,不仅仅是追求一种淳朴的回归自然,而是要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重点抓好“三型产业”。一是生态型工业。二是生态型旅游业。三是生态型高科技产业。
  城市功能配套化。全面加大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环卫、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到2010年末,总投资15亿至20亿元以上,完善公路网化,供水、排水、环卫设施,集中供热、液化石油气管道供应等工程建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结构调整中的“好”与“多”
吴良伦
  “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好起来”,成了时下农业结构调整中叫得最响的一句口号。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处于短缺阶段,各地推广的大多是高产品种,对品质要求并不怎么讲究,形成了“多的不好,好的不多”的种养结构。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生活消费由物质短缺向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方向发展。因此,无论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还是提高农业自身的效益,都必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好起来。
  什么才叫好的?好的,就是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多少才算多呢?这也要听市场的,以市场需求为“准星”。众所周知,市场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角,农民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市场,就必须不断提高对市场的参与程度和驾驭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农民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经营能力和决策水平还比较低,在结构调整中习惯于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是怎么做的,大家一窝蜂地生产同一品种,难免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趋同,这样即使产品品种再优质,也可能供过于求,带来卖难。
  政府和涉农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引导不误导,参谋不决策,服务不命令,帮助农民处理好“好”与“多”的关系,减少地区间的产业趋同和农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减少农业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农民的损失,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再一哄而上——再一哄而下的情况出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西部生态大扫描》出版发行
  本报讯《解放军报》记者梅忠堂撰写的《西部生态大扫描》一书近日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为本书题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为本书作序。
  据了解,作者近年来行程16万公里,深入全国各地采访,并成为第一位就生态环境问题全程走完祖国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黄河全线、西部各省区和长江全线的记者。(刘源)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张家村,近年来在镇供电部门的支持下,发展起百余家大型养鸡场,肉鸡、鸡蛋远销十多个省市。图为养鸡大户孙继高向前来检查安全用电的官湖供电所电工介绍鸡蛋销售情况。刘青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北京连着积石山
田永新邹海林
  “大禹治水的积石山,黄河流淌了几千年,北京来的国侨办,为乡亲们脱贫忙了个欢。”一曲悠扬的保安族“花儿”,从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飞越万水千山,传递着国务院侨办帮扶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殷殷深情。
  积石山自治县属国定贫困县,又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牵动着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心。1998年底,国务院侨办在帮助扶贫联系县广东省阳山县脱贫后,又接受了帮助积石山自治县脱贫的任务。远在北京的国务院侨办机关就这样同黄河岸边的积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帮助积石山自治县脱贫,国务院侨办成立了以李海峰副主任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派出一批又一批干部到积石山考察,还专门选派一名干部挂职担任积石山自治县副县长。在国务院侨办和当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积石山自治县因地制宜理出了扶贫开发新思路:高寒干旱,就种植耐寒耐旱的花椒;耕地不足,就向荒滩铺砂移土,开发水浇地;农业低产,就鼓励家庭养牛、养羊、养鸡;日照不足,就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劳动力过剩,就输出劳力到新疆、西藏。
  有了扶贫的对策,就会有帮扶的办法。群众种花椒缺少启动资金,国侨办投资50多万元用于万亩花椒林建设;农户无钱买种畜,国侨办以扶贫贷款形式投资100万元资助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养牛、养羊;安排建设资金80万元改造河滩;投资20万元作为路费组织贫困户输出劳务。经国侨办牵线搭桥,海外华人王泉成、庄哲猛、曾旭光等先后为积石山自治县捐资兴建了一批小学;康佳集团为积石山自治县中小学赠送了一批彩电;深圳华侨城为积石山自治县捐助了扶贫款。每当冬季到来之前,他们还为积石山自治县的乡亲们捐款、捐衣、捐被,送去火热的亲情。
  新世纪的第一年,是积石山建县20周年的喜庆日子。那一片片绿色的花椒林,那一块块新造的河滩田和那一座座新建的校园里,涌动着自治县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高层次谋划农业结构调整
江苏省盐城市副市长俞军
  为了主动应对我国即将加入WTO和国家在江苏实行全面推进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江苏省盐城市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破常规求发展
  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盐城市彻底放开手脚,突破地区粮食自求平衡的老观念,树立“市场农业、比较优势”的新思想;突破数量农业的老观念,树立“品牌农业”的新思想;突破保护粮食生产的老观念,树立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思想;突破农业管理的老观念,树立尊重农民、服务农民的新思想。农民是生产的主体,在保护好耕地的前提下,从今年秋播开始,放手让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种植、自主经营。着眼于全国大市场、大流通和国内竞争国际化、市场需求优质化、多样化的新特点,着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跳出农业抓调整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盐城市大力调整农业发展战略,转换发展思路,集中体现出一个主题:富民强市、跨越发展,一个中心: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财政税源,一根主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抓手:农业标准化,一个突破口:龙头加工企业。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盐城市的农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即: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特色富农、加工壮农,力求在四个方面创造盐城农业的新优势:一是在特色农业上求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种、养业支柱产业,加快林牧业、特经蔬菜和优质海、淡水养殖业及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二是在品牌农业上求突破,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标准化绿色食品规模基地,各县(市、区)年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绿色食品3—5个;三是在盘大龙头上求突破,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龙头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35%提高到45%,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在外向开拓上求突破,形成一批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合作流通组织和营销队伍,大力提高农产品出口比例,发展创汇农业。
  扬长避短调结构
  为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农业结构调大、调优、调高、调强,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盐城市要加快调整四个结构,大力提高四个比重:加快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大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比重;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提高林牧渔业比重;加快调整农业品质结构,大力提高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比重;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外向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