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专版)
专栏:

  进入新世纪再创新业绩
  中共昆明市委书记杨健强昆明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章振国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值此世纪之交,我们谨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昆明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海内外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祝贺!
  刚刚过去的“九五”时期,是昆明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九五”计划,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均递增速度保持在11%左右。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625亿元,比1980年翻3.3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000元,比1980年翻三番。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抓住举办世博会的机遇,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形象迅速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这一切为新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感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诸多的困难、矛盾,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和部署,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抢抓机遇,乘势而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振兴昆明的关键,不断研究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着眼大局,团结协作,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工作局面;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九五”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展望前景,思奋进之路,昆明各族人民正憧憬着美好的前景。“十五”期间,我们将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的速度,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努力,使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中心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城乡人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宽裕;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当好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为把这一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联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历史机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继续实施结构调整、科教兴市、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五大战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实现把昆明建设成为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生态城市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附图片)
中共昆明市委书记杨健强
昆明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章振国


第11版(专版)
专栏:

  城市建设迈向现代化
  “九五”期间,昆明市在道路交通、供水排水、滇池治理、绿化建设、美化亮化、电力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占道、交通、广告等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投入200多亿元,成效显著。
  与过去相比,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大为提高,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成区面积由1995年的116平方公里增加到137.4平方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由53.3万吨增加到65.5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5.7万吨增加到36.5万吨,处理率由29.6%上升为60%;市区道路面积由781.6万平方米增加到114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6.18平方米增加到8.46平方米;先后改扩建城区69条道路,新建23座立交桥;完成城区15条道路和10个公园的绿化建设,新建5个城市绿化广场,建成4.6公里的米轨铁路绿色步行走廊和8.9公里的盘龙江沿江绿化带,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3308公顷增加到4051公顷,绿化覆盖率由21.7%上升为30.06%,绿地率由20.8%上升为28.84%,人均公共绿地由4.96平方米增加到7平方米;2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由82个增加到245个,人均居住面积由9.25平方米增加到11.38平方米;年外供煤气总量由1.23亿立方米增加到1.45亿立方米,气化率由91.1%上升为98%;公交车营运线路由57条增加到88条;全市小城镇143个,建制镇由38个增加到50个,城镇化率为38.6%。
  “九五”期间,昆明综合实力和聚集效益快速提高,为“十五”计划向高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市建设开始向质量型、环境型、综合效益型发展,进入了重视环境、重视景观、重视历史文化、重视生态和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昆明市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是:把昆明建设成为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


第11版(专版)
专栏: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本报记者汪波
  “九五”期间,昆明市不断扩大开放,加强与国内外的交往与合作,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的环境,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昆明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关于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的决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组建了昆明市投资服务中心,使投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好评。
  对外经贸成绩显著。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达60.36亿美元,其中出口35.86亿美元,进口24.5亿美元,与“八五”相比,分别增长39%、39.8%、37.7%。昆明市企业(市属企业及在昆明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值11亿美元,其中出口4.75亿美元,进口6.25亿美元,与“八五”相比,分别增长2.8倍、2.4倍和3.2倍。利用外资成果丰硕。到目前为止,昆明地区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3户,协议外资19.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1亿美元,占全省总数的70%以上。批准设立境外企业10户,投资总额681.13万美元,中方投资293.3万美元,企业分布在四大洲七个国家。从1993年以来每年一度的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使中外客商云集昆明,已成为国外跨国公司、华商以及东西部企业进行贸易投资的舞台,成为开发西部展示实力、寻求贸易伙伴的桥梁。连续八届的昆交会上,各项经贸总成交额达125.61亿美元,昆明交易团也取得22.99亿美元的好成绩。
  开发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年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元,项目资金20亿元,已有进区企业440户,外资企业46户。1999年,全区实现了工业总产值4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42亿元,利润4.2亿元,出口创汇6600万美元。昆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各类项目270个,协议投资达48亿元,实际投资30多亿元。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经过7年多的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云南民族博物馆、滇池温泉花园酒店、滇池大酒店、西贡码头等7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目前,已形成了以云南民族村、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红塔体育中心为龙头,集度假、观光、休闲、体育健康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面、成规模、上档次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旅游业快速发展,正成为全市新兴产业。昆明凭借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昆明进入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加快了昆明市旅游业的发展。短短5年时间内,昆明市就成为全国10个著名旅游城市之一,享誉海内外。“九五”期间,接待海外旅游者24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6.7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81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34亿元,旅游总收入达389亿元。
  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昆明自1982年以来,分别与瑞士苏黎世市、日本藤泽市、美国丹佛市、摩洛哥沙温市、澳大利亚瓦加瓦加市、玻利维亚科恰班巴市、泰国清迈市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在与瑞士苏黎世市交往的18年中,在城市建设、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所进行的合作和交流,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成效显著。昆明与日本藤泽市合作在昆明修建了友谊馆,在藤泽市两次修葺了聂耳纪念碑。藤泽市接收了昆明四批工农业、医疗及语言研修生;藤泽市友好人士捐款为昆明贫困山区修建了希望小学。澳大利亚瓦加瓦加市在昆明兴建了澳洲花园和儿童乐园。昆明市在瑞士苏黎世市修建了“中国园”,在苏黎世市采购了1000多万美元的城建设备;在瓦加瓦加市兴建了中国茶花园,帮助丹佛市、苏黎世市建立了中医医疗中心。同时,昆明多次派出文艺团体到丹佛市、苏黎世市、藤泽市等访问演出,巩固和发展了友好城市之间的友谊。(附图片)
世博园外景
昆明市青年路夜景


第11版(专版)
专栏:

  农业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汪波
  “九五”期间,昆明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使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全市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烤烟生产实现了由增量到增效的转变,畜牧业生产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蔬菜、水果生产的规模、效益上升,花卉生产形成新兴产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68.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到78%。
  森林覆盖率稳步上升。全市有林地面积从过去的500万亩增加到9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7.7%增加到48.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日趋合理,农林牧渔协调发展,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产值中的比例下降,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产值比重上升,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调整到70∶30。“粮、烟、菜、畜、果、花”成为昆明农业的六大支柱产业。
  1996年到1999年,全市共生产粮食399.43万吨,年平均总量为99.86万吨,预计到2000年,5年平均总产量可到100.6万吨,超过“九五”年均总产量不低于85万吨的计划;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是127.76万吨,农业总产值达79.34亿元,人均占有肉蛋奶62公斤,蔬菜总产量88.61万吨。烤烟生产由于国家实行“双控”政策,收购总量从1997年的205万担下调到1999年的144万担,2000年收购总量152万担;蔬菜总量前四年平均年产量已达80.6万吨,预计包括2000年五年平均产量可达86.5万吨,超额完成“九五”年均总产不低于75万吨的计划;肉类年均总产量达17.5万吨,比15.8万吨的计划超出10.7%;禽蛋、奶类、水产品、干鲜果的产量都有较大增长。花卉从1994年至1999年,都以年均108%的速度增长,居全国第一位。到1999年底,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32213亩,总产值2.66亿元。1996年到1999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超过了年均增长4.5%的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到2000年9月底,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累计完成734.9亿元,占计划的73.5%,同比增长19.2%,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的40%,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的温饱基本解决,1998年率先实现了“五三”扶贫攻坚目标。1999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东川、寻甸两县区10个省定贫困乡已于当年脱贫6个,到2000年底可实现5万人口的脱贫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年平均增长5%的目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广大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1996年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重点,广泛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移风易俗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克服愚昧落后;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第11版(专版)
专栏:地方形象展示

  昆明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九五”期间,昆明市按照“九五”计划确定的工业经济增长的各项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企业工作为中心,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增长目标完成较好,对“九五”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九五”期间,全市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069.05亿元,年平均增长9%,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23.42亿元,年平均增长10.5%,其中市属工业累计完成1612.65亿元,年平均增长14.7%,保持了二位数的较高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全市的增长速度。五年间,工业内部经济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国有、集体、其他经济类型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61.5∶26.9∶11.6调整为32.4∶24.5∶43.1。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工业产销率达到98.1%,比“九五”计划目标96.0%高2.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6%,比“九五”计划目标8%高3.6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昆明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比“八五”期间有了明显改善,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方针,把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相结合,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深化企业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九五”期间,昆明市列入三年改革脱困实施《规划》的市属71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有60户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规范的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运行,完成率为85%;95%以上国有中小型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组,为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批国有中小型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了新的突破。47户企业进行以企业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自主经营的试点,在制度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优化资本结构成效显著,企业活力逐步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自1996年昆明市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先后有40户企业实施破产,39户企业被兼并,15户企业实施减员增效,共盘活存量资产54.27亿元,4万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通过实施兼并破产、减人增效,计划内、外项目共冲销呆坏账金20亿元。对中小型企业,积极开展了企业不良资产的调查和剥离工作,据统计,银行剥离签约清算工业企业可疑类呆滞贷款,剥离额127101.151万元。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1995年的70.3%下降了14.5个百分点,为55.8%左右。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中,一是坚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的原则;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灵活处理破产企业部分难以追索的债权,避免、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失;三是把优化资本结构工作和企业结构调整,实施“抓大放小”战略结合起来。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1996年以来,昆明市市属工业完成技术改造重点项目100项,完成投资总额近60亿元,比“八五”增加45亿元,比“九五”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确定的投资总额超出20%,竣工技改项目69个,新增产值80亿元,新增税利17亿元。通过技改,企业的生产手段和生产规模得到较大提高,开发了4100QB高速柴油机、铁路牵引变压器等一批拳头产品。其中,1998—2000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9.637亿元,有46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市75户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生产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22.6%,国内先进水平的达到11%,比“八五”分别提高了21和3个百分点。市属工业企业重点新产品开发年均50项,地区内企业评为省级名牌的产品有71个,市属企业评为省级名牌的产品有28个,分别占全省名牌产品的50.4%和19.9%。技术创新已成为昆明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强措施,抓管理,增效益,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成效。1996年以来,昆明市对国有大中型重点困难企业脱困和地方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组织企业开展“学邯钢、抓管理、增效益”的活动,强化内部管理,扩大销售,分流富余人员,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近五年来,财政、金融等部门对部分困难企业采取“财政贴息、银行贷款”,支持了一些产品有市场的项目,缓解了部分企业的困难,使一些企业走出了困境。几年来,特别是在1998、1999年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全面完成总产值、产销率、实现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四项经济效益考核目标,较好完成了扭亏增盈任务。列入国家和省重点考核的2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初步脱困,全市199户地方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控制在20%以内,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下降,实现税利的增幅达10%以上。
  再就业工作不断深化。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到2000年10月,全市下岗职工累计79109人。由于规范了职工下岗程序,进一步完善了实施再就业工作的配套政策,建立了再就业服务机构325个,共分流安置再就业55744人,累计分流安置再就业率达70.5%。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做到“两个确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