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什么人“无畏”
  王 荆
  早就知道有“无私无畏”的说法,无私心自然无畏惧,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是也。后来又懂得“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敢于直面现实,敢于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那就应该连杀头、坐牢、开除党籍、老婆离婚都不怕了。这有伟人毛主席的教导为证。
  这两年才听说“无知者”也是“无畏”的。这话,猛一听,也对。一般嘛事都还不懂的娃娃,也就不懂害怕。到老年痴呆了,几近无知觉状态,大概也就谈不到什么害怕不害怕了。但对已在社会上混了一些时,也上过几年学,读过几年书,以至达到了可以撰文写作程度的人来说,须另议。不能因他专摸老虎屁股,就认为他是“无知者”,是“童言无忌”,说错了,也应予谅解。
  本来人生一世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想在东西南北中、工农兵学商、天地君亲师、金木水火土、步骑炮工辎诸多领域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者”,恐怕是很不容易的。虽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但也难免“隔行如隔山”的情况存在。譬如作家吧,写起文章来自然是行家里手,头头是道。但尽管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假如突然要请他去审查载人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恐怕还是知难而退敬谢不敏的为好,单靠“无知者无畏”一句话是不行的,不能闹着玩。
  有时倒是有知者无畏,而无知者却是有畏的。例如敬畏鬼神,多半是对鬼神无知者,一旦弄清了鬼神是怎么回事,不过是神话、鬼话,就不害怕了。有的作家把文坛当擂台,拳打四方好汉,脚踢各路英雄,却自称“无知者”,那是自谦之辞,不可当真。
  “无私者无畏”,做到不易,“无知者无畏”,不好一概而论。除此二者以外,我以为倒还应该有一个“无耻者无畏”,这才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现象。“我是流氓我怕谁!”你瞧瞧。
  西方有人说:人类是唯一有羞耻感的动物。我听说以后,深感这和敝山东老乡孟轲孟夫子的看法正好相辅相成,不谋而合。孟夫子的原话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羞恶之心”当然就是所谓的“羞耻感”。在人类社会中,最为人所不齿的就是“无耻”,所谓“寡廉鲜耻”、“厚颜无耻”、“无耻之徒”、“无耻之尤”,被人指责到这个份儿上,其人格之低下,其人品之卑劣,也就到了极点了。
  当不顾羞耻,甚至以耻为荣的时候,这样的人他还有什么畏惧呢?他可以永远是胜利者。鲁迅在《华盖集·牺牲谟》一文中曾描绘了这种人用以打倒别人的一项无耻手法:“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我是畜类,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类的爹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这种战术流传至今,居然有的人以此成名,可叹也夫。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更上一层楼
  文 丽
  6月,对于许多学校和学生来说,是准备高考的临战前夕。一进棠湖中学绿树鲜花的校园,迎面就看到各色气球组成的一道彩虹门,两旁张挂着学生们的美术书法作品,给紧张学习的校园平添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棠湖中学用这样热情简洁的方式迎接他们的贵宾——中国人民大学的客人们。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才棠湖中学基地”将在棠湖中学举行挂牌和签字仪式。
  客人们参观了棠湖中学优美的环境。棠湖中学坐落在成都近郊双流县城幽静秀丽的棠湖公园旁边,校园内绿树掩映,鲜花开放,有“成都市绿色学校”之称。两年前我曾来到棠中,那时校长黄光成曾让我看校园内一片刚开工的工地。他说,这里将建成面积一万多平方米,集理化生实验室、阶梯教室、藏书阅览室、计算机教育、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大楼。现在,这座诸项设施齐备的综合大楼已经投入使用。让我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学校的微机室,学校有微机五百五十多台,全部的微机都上网了,各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网页,初中一年级的也不例外。最让北京的客人惊喜的是,综合大楼的顶层居然有一个天文天象馆,像北京天文馆内的天象馆一样,随着灯光转暗,你会看到天穹中的斗转星移,体会大自然的四时交替。
  棠湖文学社《春晓》编辑部和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们一直追随着学校请来的尊贵的客人。中国人民大学张建明副书记被小记者们包围着,不时地“答记者问”,介绍人民大学这所知名高等学府的情况。一位小记者问:“为什么会选择棠中做艺术人才基地?”张副书记说:“棠湖中学是四川省的一所重点中学,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我认为棠湖中学是一所正在腾飞的学校,有希望的学校。”
  棠湖中学建校近十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也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学校。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实施了教学和管理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成绩显著:办学五年就成为省级重点中学,形成闻名四川省的“棠中效应”。但棠中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成绩,也没有满足于逐年上升的高考升学率,而是坚持对中学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几年前,棠湖中学就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北师大心理学教育棠湖中学实验基地。专家学者来棠中交流,大学的教育思想,更加开拓了棠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学校提出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禀赋,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不拘一格让每个学生成才”的教学思想。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黄光成校长谈起与中国人民大学携手创办艺术人才基地的初衷时说,棠湖中学希望能依托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今后,双方将在实施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和艺术特长生等方面密切合作,并提高全校师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还要实行人大和棠中教师间的交流和互访,定期选派中学生到人大去见习大学生活。通过这些合作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中,素质教育的薄弱和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是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棠湖中学先后与北师大和人民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合作,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共同探索,也体现了棠湖中学在中学素质教育方面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追求。
  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才棠湖中学基地”的签字仪式上,棠湖中学的小画家们当场挥毫写字作画,校艺术团的学生们和棠中的教师们一起,表演了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在棠中访问教学的一位北师大教授说,没有艺术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才会有心灵的缺憾,难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登高才能望远,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才棠湖中学基地”是棠湖中学素质教育的新的起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上一层楼。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

  恒河日出
  特·赛音巴雅尔
  去印度之前,我的一位多年做外交工作跑遍世界各国的朋友说:“去印度,不到恒河中沐浴,不在恒河上看日出,那就不仅成为一大遗憾,而且也等于没去过印度。”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奔腾而去。它穿过印度中部平原,经过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继续向前奔腾,流入孟加拉国境内,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然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全长二千七百多公里,是印度最长的大河,也是南亚次大陆最长的大河。由于恒河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流下来的,它的上游具有高山地区河流的特点,河谷狭窄,水急浪大;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所以,河道比较宽阔,水流也比较平缓。
  关于恒河有一个神话传说。梵天为了挽救南亚次大陆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请求湿婆大神在喜马拉雅山举行了一次世间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盛会,感动了恒河女神,使她从天堂下凡人间,变成一条永不干涸的圣河,滋润两岸的辽阔土地,哺育两岸的广大人民。
  恒河,是梵文的音译,是恒河女神下凡人间之后的名字,意为“从天堂上流下来的圣河”。所以,印度教徒们认为,恒河的水是神圣的,是纯洁的,喝恒河水洗恒河浴,不仅能洗掉人的肉体上的污秽,而且也能洗净人的灵魂。
  早晨,我们五点钟起床,连早点都没吃,就去看恒河日出。最壮观最神圣最激动人心的还要数瓦拉纳希的恒河日出,因为瓦拉纳希是印度最著名的圣城。我们的车赶到恒河北岸时,天刚放亮,东方天际露出一片鱼肚白色,高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恒河岸边的码头上,已经挤满了人群,其中有香客,有游客,也有小商贩;有本邦人,有外邦人,也有黄头发蓝眼睛的欧美人、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和非洲黑人。他们有的在河边站着,有的在石头台阶上坐着,等待日出。一艘艘小游船停泊在岸边,船夫们不断地扯着嗓子吆喝着招揽乘客。陪同我们的拉奥先生说:“我认识一位老船夫,他为人忠厚可靠,乘他的船比较安全。”他边说着边唤来那位老船夫。我们遵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每人从小商贩那里,用十卢比买了一个用树叶做的小油灯,用火点燃,放入水中,以求福祉,然后登上那位老船夫的小游船。他看我们都已经坐好,就轻轻地摇动双桨,向宽阔而平缓的河面驶去。
  这时,东方天际的那片鱼肚白,渐渐地变成杏黄——粉红——美丽鲜艳的宝根维拉花色彩,朝霞由美丽鲜艳的宝根维拉花色彩变成桃红,不一会儿,又变成了火红。
  我在自己的家乡,仔细观察过草原日出。那么,恒河日出与草原日出有没有区别?有没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为了得到满意的答复,对好照相机的镜头,凝神屏息,等待恒河日出。
  不一会儿,在东方天际的一片红光中,蓦地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并且不断地扩大着,升腾着,扩大着,升腾着……终于一个金光闪闪的大金球冉冉升起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起来:“升起来了!升起来了!”
  金日东升,霞光万道,这万道霞光洒在宽阔而平缓的河面上,洒在河岸的建筑物上,使河面泛起一片金光,使建筑物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顿时,恒河就像一匹随风飘荡的绫罗绸缎,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向前飘荡着,流淌着。
  我发现:天上的金日,水中也有;水中的金日,天上也有;天上的金日升高,水中的金日也升高;水中的金日升高,天上的金日也升高。我想:恒河日出的这种特殊的迷人景色,在草原上是看不到的。
  在岸边的河水中,已有不少人在沐浴。
  也有人忙着火化死人,把骨灰放入河水中。当地人说,凡是在此时此地被火化的人,皆可免受来世的轮回之苦,直接进入天堂。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

  五十年前的冰雕塑像
  万中原
  抗美援朝战争五十周年了,我作为战争的参加者和幸存者,要讴歌它的胜利给祖国赢得了数十年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也无限怀念在朝鲜土地上洒尽鲜血的战友。我们敬仰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牢记着以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任务的黄继光,也热爱为了使部队埋伏地点不被敌人发觉忍受烈火烧身剧痛始终一丝不动的邱少云,以及其他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但还有一些烈士身上没有中弹,也没有着火,更没有刀伤,就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把他们冻结在阵地上,构成了活生生的冰雕塑像。今天我要介绍这些鲜为人知的烈士,寄托哀思,也尽到历史过来人一点责任。
  最先发现这些冰雕塑像的是我们的敌人。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在东线,我二十军对沿着一条高隘公路长驱直入至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吐水、真兴里一线的美陆战一师实施了分割包围。11月29日早晨,下碣隅里敌人为救援其被围困在柳潭里的前锋部队,向我西兴里阵地发起进攻,坦克与一长列载兵的卡车沿着公路开来,突然发现公路边一个小山堡前面有个露出半截身子直立着的志愿军战士,战士一条手臂高举着手榴弹,傲然指向敌方。坦克吃惊地停下,急忙发射炮弹、子弹,可那个战士身躯依然屹立不动,手榴弹还是高举在手,吓得敌人坦克掉过头来,卡车上的美国兵也跳下车来,在那里东张西望不敢蠢动,一次进攻就这么化解了。其实这位直立着的战士身子早已冻僵,不过他是在高举起手榴弹正要投出尚未出手的刹那间冻僵的,依然保持着奋勇杀敌的英姿,足以威震敌胆。这个奇迹般的战斗故事很快传遍全师部队,但这位战士的姓名却没有传出来,至今只知道他是二十军五十九师一百七十七团二营五连的成员,多么遗憾!
  然而更多地被发现是在第二次战役结束组织机关干部和后勤人员打扫战场时。其中有一位给人印象最深刻,那就是一七五团组织股长伍一告诉我发现五连政指朱宝珍。
  1950年12月4日,他带着担架班登上激战过的一四一九点二高地主峰,看到有个坑洼里隆起一个台柱般的雪堆,又不像雪堆,上前扫去表面一层雪珠,露出人形来,一个半身像,定睛一看,就是长方脸孔的五连政指朱宝珍,穿着祖国南方发的二斤重的薄衣,泰然坐在因为冻土挖不下去的浅散兵坑里,手里握着打开了保险的驳壳枪,一双睁大了的眼睛盯着敌人来路方向。看他脸上全神贯注的神态,是在迎击敌人的进攻,显然想不到自己身上的冻伤,而事实上他这时候的体温恐怕已经降到零度,血液正在凝固……
  他那带着激情的口述,宛如最佳的摄影,将这位优秀的政工干部、出生于宝应县的战友的内在气质和外表风貌摄入我大脑的记忆库里,数十年中难以忘怀。
  这些冰雕塑像,我数十年来还有个误解,以为只是零散个别的志愿军干部战士,去年因为写作翻阅《百旅之杰》等史料,始知还有集体的——完整的一个步兵连的塑像。
  史料证实,南逃的美陆战一师从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吐水越过黄草岭到达真兴里前,遇到的最后一道关卡,是我二十军六十师一百八十团一营二营占领的一○八一高地。该高地位于黄草岭山口下一个比高差六百四十米的陡坡附近,可俯瞰控制美军长驱直入为车辆运行修补的一条U字形单车道碎石路。1950年12月9日,驻真兴里的美陆战一师一个营为接应南逃之敌,在四架海盗式飞机掩护下攻击一○八一高地,二连竟然没有还击。当时不知什么缘故。第二天打扫战场,方才发现这个连全都俯卧在冰雪堆起的工事里,一个个手握着枪支,好多战士的手指还搭着步枪枪栓,一派严阵以待的架势,可就在他们将要瞄准击发的时刻身体开始僵硬,那一百多个血肉之躯竟然原地冻结,成了朝鲜高原上真实的冰雕群像。
  这一悲壮的战例,不仅为美陆战一师得以侥幸逃脱作了无言的解说,更为共和国的勇士作了真实的写照。他们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朝鲜打仗,也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恶劣情况下,总是恪尽职守,挺立在战斗岗位上,即便死而后已,也还留下光辉形象来灭敌人威风长我军志气!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草原上的《母亲》歌
  郭雨桥
  晚风送爽的时候,我们又到西旗(新巴尔虎右旗)一个蒙古人开的饭馆里,吃了一顿手扒肉。
  当地俗谚曰:“西旗的羊肉东旗的牛,陈旗的草场鄂旗的蘑菇。”去这家主要是我的主张,我总认为吃羊肉还是蒙古人开的餐馆地道,我愿意喝他们的奶茶,用蒙语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再吃手扒肉,这样才有味道。果然不错,已入座的也是蒙古人,不知是店主的亲戚抑或是服务生,见面就招呼。听他们唱歌,他们的嗓子真好,这里的人嗓子都好,《草原恋》、《雕花的马鞍》,能一字不拉唱下来,我们忍不住喝彩:“好!”于是杯就碰到一起,他们让我们这桌唱歌,大家公推我出场,我站起来面对他们唱了《盛在瓶中的酒》和《喇嘛哥哥》,全体食客和老板都注目静听,一片回应的喝彩。草原上的人就是这样,只要一首歌,一顿酒,素不相识的人就成了朋友。东部地区我来得不多,但他们都是蒙古人,有着我熟悉的面容、性格、心理气质和传统,这就是一张草原的名片,我拿着它就可以走遍蒙古地的,我深信。
  我又听到《我的母亲》,在夜幕低垂繁星满天的时候,在一群蒙古人喝得酒酣兴浓的时候,在清泉长流的绿草地上或松柏掩映的篝火堆旁,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一首歌。每次听到,我就觉得此时此地唱这样的歌是多么相宜,每每自己也融入其中,心潮澎湃,思绪泉涌,觉得这母亲就是耳边的清风,眼前的草原,桌上的盛餐和整个一方水土。母亲就是草原,就是水土,就是维系我们生活和生命的本源。一个不热爱母亲的人,是不会真正热爱草原的。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多味斋

  火灰食
  刘纯铁
  小时候留给我的一个印象是饥馋,似乎整天都是饥肠辘辘的,恨不得吃下一座山。每次在外玩耍,进门总要吵食的。有一天进门就嗅到食物香味,惊呼:奶奶,是什么?好香啊!奶奶笑骂:狗鼻孔蛮灵的。说着从火炉灰里扒出一节青玉米,丢在地上。我顾不上那热烫,也顾不上那扑鼻的香,连连大啃几口。止住馋瘾后再作打算,是掰下一半还是剥下米粒装在口袋里,作珍物慢慢享用。
  奶奶的火炉(火塘)是沉在地下的,周边用青砖和青石条镶嵌。奶奶总不明白我肚里的“化食虫”怎么那么多,也着实拿我没办法。蚕豆结荚,用竹竿穿了,往火灰里焙上一串青蚕豆;花生出土,往火灰里烧上一把湿花生;红薯下山,往火灰里煨上几个生红薯……奶奶的火炉成了我的零食宝盒。火炉里唯一让我不屑的是常年煲在炉边的土茶罐。这种茶罐,几乎家家的炉边都有,往茶罐里塞一把老茶,或洒上一撮花椒,路过的人讨水喝,主人用竹茶铫把茶水打起来,盛进茶碗捧上去,那个土朴和滚烫,正如山里人一样。
  山里人有句老话叫“路不断人,灶不断火”。前句说的是人气旺,后句表示日子红火。我总觉得这句话有着山里人自谑的苦涩味。“路不断人”有多少人且不论,“灶不断火”却是一个古老的陋习,方便生火做饭,省去用火石的麻烦,或是后来买火柴的小钱。这样,山里人家的火炉几乎常年不断火。
  火炉终年是热的,火灰煲罐崽粥是殷实人家喂养婴儿的食品。人说大火煮粥,小火煮肉,其实不然。火灰煲的罐崽粥,既稠黏又绵和,食用前,打上一枚鸡蛋,点上几滴猪油,再吊上几粒梅花盐,色香味俱全!如果哪个山里伢说是家里人提着罐崽粥喂大的,那真是他的骄傲。火灰煨河鱼和火灰煨青椒,是我奶奶受到客人称道的上桌菜。奶奶把整个的青椒煨在火灰里,只一会儿,受热的青椒从纤维孔中喷出热气,热气推动火灰,使火灰像烧开的水一样翻涌着,与青椒若即若离,使青椒的表皮发出轻微的爆裂声,煞是热闹。煨熟的青椒净灰去蒂,加上香油豉汁,吃起来青香嫩爽,别有一番风味。
  火灰煨焙食物的青野之味,烟火之气,是其他烹饪方法不可比的。如北京的果木烤鸭,如武汉的煤火烤红薯,物体燃烧的烟气渗进食物,其味再怎么调制也不会纯正。红薯煨在几乎是恒温的火灰中,受热均匀,煨制时间长,水分由里焖,向外发,表层结下厚厚一层焦壳,焦香酥脆。烤的红薯也香甜扑鼻,却要稍差一筹。曾有好酒人发过高论:用火烧热的酒,燥;用水烫热的酒,飘;用火灰煨热的酒,醇。寒冷的冬天,和家人围坐火炉旁,煨上一壶老酒,天伦之乐尽在其中了。
  有美食家说烹调和饮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山里人的“火灰食”是受生存环境的制约,承袭原生态,并无炮制美味佳肴的主动,不经意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尽在其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谁去灰里淘食?不过,可惜了。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地书影

  遥远的纳米比亚
  邹本东等著
山东书报出版社
  纳米比亚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的西南部,濒临大西洋。沿海有世界奇观纳米布大沙漠。内地长年燥热少雨,大多数土地都荒芜着,没有人烟,植物稀少,只有各种生命力强盛的动物出没。北部山区雨水相对较多的地方,有原始部落;沿海有德、荷、英等殖民者构建的城市,其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极为奇特。本书以一百九十五幅彩色照片,并配以散文化的叙述文字,勾画出海滨小城的热带生活场景、无边旷野中各种野生动物的出没、深山中过着半原始生活的里姆巴斯人以及现代酋长、酋长夫人、儿子和他们的农场、住所,记叙了拍摄者们长途跋涉中的辛苦和趣事。通过这本书,我们既可一睹非洲的风采,又可了解如今非洲之一斑——它是遥远的,却又与我们十分亲近。(附图片)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竹林深处
  邱敦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