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文”“质”相辅
  ——写在《李一楮墨编》前面
  沈 鹏
  读过李一谈论艺术经历的文字,感到他对自己的书法创作既自信甚至有点自负、也自谦而时常处于自省的状态。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使他在肯定与否定之中不断得到进步。
  读书时代即酷爱书法、美术的李一,多次参加各种大赛并且获奖,一九九一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即专门从事书法研究,读硕士、博士,由书法史论扩充到以古代美术批评史作研究的主题。他的书法创作实际上已经为研究工作作了深层铺垫;而从长远来看,研究工作也会为创作开拓思路,提高创作的起点和扩展视野。
  李一君新近出版了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的四十万字的《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他的勤奋令我感动。这是他从少年热爱书画经历了漫长道路达到的一个高度。在此以前,他还完成了一部《中西美术批评比较》。李一君交给我新著的同时,还给我一叠待出版的书法手稿——“李一楮墨编”,我这个老出版者刹那间想:这题目是否过于“文气”?是否会影响到销行?唉!我是不是也染上了时代的毛病呢?“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无论“质”和“文”如何解释才算得当,那“野”和“史”的时弊都是令人扼腕的了!李一书法集的书写内容包罗较广。就书艺来说,对历史上存在的多种艺术风格流派,他是主张包容的。以我的认识,李一书路以碑为主,兼采简、帛、陶文等民间书艺,成就了现在的面貌——有着北方人的厚重、敦实,也掺以圆浑,转折处显出他的风神。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戴柯和他的油画艺术
  李 果
  戴柯创作的风景和静物等作品吸纳了印象派和纳比画派丰富自由的色彩表现手法,架构于自己审美理想符号之上,在适度夸张和变形中,构筑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使作品具有思想性和表现主义倾向;其作品用色厚重、艳丽,辅以灵动的笔触,使画面整体效果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强调精神的力量。从中也可以看出画家因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所产生出的激情和浪漫。
  戴柯的肖像画常以现代写实风格出现。在面对客观对象时,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对生命存在的本体意识的感知与审美理想相结合,贯穿于肖像画的创作之中。你能从他所创作的肖像画中感受到不同人物丰富的内涵与形象的和谐统一,作品更赋予人物以不同的个性和气质,达到神形毕肖。
  引起我感动的是戴柯最近创作的《树之物语》、《海礁物语》系列作品,其画面整体颇具震撼力。他运用略有变形夸张的树为表现符号,画面上舞动的树的造型,彼此缠绕在一起,似对生存的渴望,也有对死亡嘲笑的雄壮豪迈之气。加之背景活跃,色彩艳丽,是一曲对生命的颂歌,富于现代气息,给人以遐想。(附图片)
  ?海韵沉雄(油画) 戴柯
郑成功台湾受降图(中国画)黄鸿仪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人物

  写景 写意 写情
  ——读张仁芝的画
  邵大箴
  张仁芝是近十年来在画坛受人注目的一位画家。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注意,不是靠宣传和吹捧“包装”,而是靠他的创作成果。他通过勤奋的劳动和默默的探索,使自己的作品不断完善,使自己的个性风格不断强化,从而在艺术界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尊重。
  张仁芝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走的是以中为主适当融合西画经验的道路,主要是研究传统、深入观察、研究自然和不断地做创新的尝试。他研究传统,通过观摩、写临体会其精神与技法;他通过不倦地写生,观察和研究自然。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有些写生本身就是创作。他的画风不断在变,反映了他不满足于自己、希冀有所突破的愿望。他的功底深,即写实造型能力强,传统修养好,生活体验丰富,所以他的创作路子很宽。他的画有的偏重于写实,有的偏重于写意,有的有较强表现与抽象的意味。他主要画山水,时而涉足花鸟,荷花画得尤其精彩。西画写实的痕迹在他的作品中还明显地保留着,但他努力把它们纳入中国写意画的审美规范之中。因此,他的创作愈来愈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读他近期的画,也明显地看到他在努力加强画面的整体性和简练性,加强笔墨的力度与韵味。他作为成熟的艺术家,愈来愈意识到绘画创作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要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但绘画创作是有别于生活,有别于客观自然的另一个世界。丹青最难写精神,写出来的这“精神”,仅仅寄寓于客观物象的,还是浅层次的;发自画家内心世界的,才是最充足、最有力量、最感动人的。当然,中国写意画是注重意象创造的艺术,不同于西画的抽象画,画家的思想、感情,他的主观世界不是通过抽象的点、线、面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似与不似之间”的自然物象,用水墨媒介、笔墨技巧来加以表达的。写客观物象,写自然景色,与抒发自我的内心感情,表达自我人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张仁芝掌握了中国画创作的这一规律,游刃有余地在中西融合上施展自己的才能。西画的写实造型被他渐渐融入中国水墨的天地之中,成为中国水墨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张仁芝中西融合的水墨画,整体来说是中国传统的,有些细部和有些因素来自西画,而这些细部和因素又是经过他消化、吸收和改造过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融合,不觉生硬和勉强。这大概是张仁芝不同于一般受过学院写实训练,而后虽走入中国画创作领域,但始终被写实造型束缚,不能深入领会中国写意画奥妙的画家们的一大特点。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画界,人们一提起“创作”,就意味着画大画,画精心制作和繁复构图的画,逐渐地把中国写意传统的“自由书写”丢掉了。“做”画成风,“写”味减弱。我这里说的“做”还不包括那些用“特技”手段制作的画,那些我认为离中国画更远,我这里是指那些为大型展览会评委们青睐和重视的、过分雕琢的大画。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绘画,就在于它是通过作者运用笔墨来直接书写的,在书写中去表现出作者的心情、灵性,寄托某种思想和感情。画可以“做”,但必须是在“写”的基础之上“做”,“写”必须为主要手段。那些涂满画面、精心雕琢而忽视了书写的画,貌似有气势,但缺乏趣味,感情不真切,不耐看。张仁芝在“写”与“做”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他不论写生还是创作,都注重书写。他的画是有情有味有看头和经得起琢磨的。(附图片)
  ?双桥清音(中国画) 张仁芝
  ?漓江晨雾(中国画) 张仁芝
张仁芝近影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多书卷 广闻见
  ——观董良达画印象
  侯尔瑞
  董良达乃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之长孙,是董老家中书画艺术唯一的传人。他今年才三十五岁。最近,《董良达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名师出高徒。董良达师从其祖父学画,所画松、竹、兰、梅皆得董老之真传。他画的红梅,花瓣正、反、侧、合各具其趣,婀娜多姿,生机勃发,使人感到清新典雅、寒香扑鼻。
  艺术贵在独创和有个性。董良达在这方面既作出了努力,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董老被誉为“画黄山的巨擘”。董良达画山水运笔虽颇似其祖父,而内容却是自己观察所得、自己心中认为最美的山。他所画的山水各显其姿,好像并非一人所作,但却有共同的特点,即“平远,空灵”。这实属难能可贵。
  中国画界未见有以草莓为题材的,而良达却在深入生活中认真观察,发现了草莓之美,并将其入画,使人感到别开生面。画集中有一幅名为《莓亦争春》的草莓图,绿叶、黄花、红果等鲜明的色彩交相辉映、生气勃勃,一股清新诱人、赏心悦目的春的气息跃然纸上。
  董寿平曾对他说:“当画匠容易,当画家难。你不仅应该有坚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有丰富的知识,有高尚的品质。这样才能以高雅的艺术去感染人。正如清人所言———‘画法可学而得之,画意非学而有之者,唯多书卷而发之,广闻见而廓之’。”他牢记董老的教诲,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创造自己的艺术天地。(附图片)
  双松图(中国画) 董良达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关爱人生的油画家
  斯雄
  油画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朱维民教授对山西并不陌生。195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即到山西太原重型机械厂实习锻炼三年多。此后的几十年,他又多次到山西,采风写生,还被阳泉和大同煤矿聘为“荣誉矿工”。正因此,今年6月,朱维民把他的第十次个人画展定在山西举行。
  “文革”时期,画家曾长期在新疆过着流浪的生活,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一直到文革结束回到北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画家的作品很大一部分也还是以新疆少数民族风情为主,他也因此而被已故的中国美协主席江丰誉为“维族人民的贴心画家”。朱维民后来的创作,虽然仍然忘不了新疆,但题材的范围已不再囿于此,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的乡村厂矿,到地处大西南的贵州苗寨,从国内的到国际的,从普通小人物到壮志未酬的英雄,都广泛涉猎。更重要的是,画家在描绘人物风情的同时,还一直关注社会问题,使他的创作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1995年“南京大屠杀”五十八周年之际,由他牵头组织举办了有国内众多画家参加的“毋忘国耻”美术联展,并为此专门创作了《最后的劳工》、《支那之夜》、《满洲姑娘》、《日寇走后》等组画。
  朱维民的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运用自如的艺术技巧,赞美生活,讴歌劳动人民,以轻松写意又不失严谨的手法直面生活,被人们称作是一种轻松的写实主义,蔡若虹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誉之为“中国特色的印象主义”。(附图片)
  最后的劳工(油画) 朱维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走进云南”画展在京开幕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走进云南——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云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是由昆明翰荣轩文化艺术博物馆承办的。展览结束后将邀请近百位画家前往云南,进行文化交流,并在云南写生、辅导,举办讲座,既起到艺术家认识云南、传播云南文化的作用,也达到推动云南文化建设、拓展云南文化视野的目的。
  这些画家的作品在活动中将在云南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云南省作为文化发展基金。
  此次参加义卖的五百六十多幅作品(包括已故书画大师的作品)被精选出一百二十幅,日前已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
  《大美术史论文选》出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邹文博士撰写的《大美术史论文选》日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论文选分上下卷,上卷为“工艺创造学”,下卷为“第三类美术批评”。前者是邹文在工艺美术史论研究与教学方面的成果;后者是邹文作为美术批评家与美术活动策划人的思想记录。它们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浑厚功力与开阔视野,是一部颇有分量、又具新意的理论著作。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苑掇英

  陈小奇:去婉约而趋凝重
  陈小奇,男,1957年生,湖南湘乡人,现任齐白石纪念馆专职画家。他的作品《夏雨》获1989年“中华杯”全国美展优秀奖,《晨霜》入选全国首届花鸟画展,《苗家铜鼓》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天籁》入编《1900—1997全国中国工笔画大辑》,《阳光地带》入选全国第四届工笔画大展,《河之源》入选全国牡丹杯新人奖大展。与人合作出版有画集《傣族——孔雀之乡的泼水节》、《宋词彩图三佰幅》等。
  陈小奇的工笔重彩作品以人物为表达主体,一反过去婉约、纤侬的表达,而代之以粗豪、凝重、苦涩的方式,使其主题进入宏大、沉雄的历史空间之中。陈小奇的写意水墨作品在学术归类上,可以归于“新文人画”范畴,在艺术的精神和形式上既与新文人画派相呼应,同时力图探索个人性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了丰富而又完整的现代人性品质和人性精神,因此既具有传统的笔墨情致,又具有现代文化意味。(附图片)
  苗家铜鼓(中国画) 陈小奇(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