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部部长 孙家正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关系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文化建设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力量,因而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目标,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为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最近,江泽民同志又从执政党建设的高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所有这些明确规定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总结出来的一条深刻的经验,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贯的方针。在西部大开发当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方针。要以“三个代表”的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发展西部经济、改良西部环境的同时,大力加强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这里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达到西部的全面振兴。
  西部大开发为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历史舞台,文化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需要精神力量的引领。西部大开发,涉及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这样广阔的舞台上,西部大开发这台威武雄壮的大戏已经拉开了序幕,文化建设应当大有可为。首先,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毫无疑问,经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文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文艺作为“精神的火炬”和“奋进的号角”,要为西部的开发和振兴作好宣传和舆论引导,鼓舞和激发广大群众,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西部的基础建设、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实践中去。其次,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包括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作为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工作,其作用广泛而直接,不可替代。第三,加强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外敌对势力一直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我们必须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第四,文化自身也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特别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西部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前景,充分利用西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形成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规模,完全可以培育出西部的一个支柱产业。
  因此,对于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应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未雨绸缪,早作规划,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历史的经验不可忘记。西部大开发是在东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开始的,完全有理由避免东部在开发过程中走过的某些弯路,吸取其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防止“一手硬”、“一手软”。我们一定要从西部大开发的全局出发,从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全面复兴的历史高度,以对未来负责的崇高使命感,及时制定适应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西部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真正做到西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二、对西部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战略
  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无形文化遗产如民族民间艺术,对这些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这是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根据《史记》的记载,传说中神农为首的炎帝一族,栖居于今陕西渭水的上游,而少典氏部落的黄帝一脉,也在今陕西黄陵县境内。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在这一地区广泛交汇,形成了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至盛唐可谓登峰造极,由此而有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钟,丝绸之路的车水马龙和商贾云集。敦煌莫高窟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还有至今为世界瞩目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交河古城、布达拉宫、大昭寺、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西部地区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红军撤离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后,开始了主要行进在西部地区的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在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指挥抗日军队和广大民众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渣滓洞的革命烈士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西部地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这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党在革命斗争中十分注重革命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地指导和影响了解放区文艺,促使解放区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西部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将继续贯彻在西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是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使这些地方得以保留下来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某些古老艺术的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各地的民间歌舞、戏曲、剪纸、刺绣、民居、岩画和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宗教艺术等等,有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亟待加以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另外,东巴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于阗文化、金文化、大理文化和黑汗文化等,都曾在文字学、文学艺术、哲学、建筑学和文化制度方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史诗,其鸿篇巨制可以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媲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集歌、舞、乐为一体,是举世闻名的音乐经典。
  对西部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战略,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西部地区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涵养、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正确处理好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一是要把这些方针和原则体现在开发的整体规划之中;二是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三是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克服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要进一步加大对破坏、盗掘、走私文物的打击力度。要发挥西部地区历史文物、文化遗址尤其是革命文物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发展以文物资源和其他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努力把西部的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要着眼长远,合理利用,防止盲目的、过度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历史的经验证明,当人们为摆脱贫困,全力谋求经济发展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环境的保护,忽视葱茏的山川、清澈的河流;往往容易忽视文化建设,忽视祖先的文化遗存,忽视人的精神家园。一旦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以后,环顾四周,回首往事,常常为难以避免地留下诸多遗憾而追悔莫及。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伊始,就应当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自觉。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努力创造西部新文化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永葆其勃勃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既要大力弘扬西部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努力创造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西部新文化。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服务大局,营造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创造西部新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观念的更新。西部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仍处于相对落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对外来文化、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不自觉的隔膜、抵御和排斥。有人把它称之为西部大开发和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障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宣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宣传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和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涌现出的先进模范和典型。还要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西部开发和发展的先进文化,包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新的观念。总之,只要是能够帮助人们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先进文化,都应当吸收和借鉴。诚然,我们要特别注意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但同时也要帮助他们革除陋习,建立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去,努力创作出无愧于这一伟大壮举的优秀作品。西部大开发,将是西部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这里会产生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会出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会涌现出许多光彩照人的形象。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去,一方面直接参与开发,一方面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创作出反映大开发实践,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西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曾经产生过雄视中外的盛唐之音和豪放雄奇的边塞诗歌。新中国成立以后,西部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才辈出,佳作纷呈。我们坚信,作家艺术家们在深入西部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厚重的西部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又可以在轰轰烈烈的西部开发实践中获得真切的生活感受,必定能够创造出史诗般的西部新文化。
  第三,加强西部地区的文化普及工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东部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比较,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劳动者的素质相对偏低。这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深层原因。文化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作为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工作,肩负着终身教育的责任。群众文化工作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所发挥的作用更直接,更广泛,更持久。要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扎扎实实地抓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形成。要特别警惕不良文化的侵入和历史遗留的一些腐朽文化的死灰复燃。目前,这些不良文化出现了从城市向农村、从东部向西部蔓延的趋势,应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遏制这种不良的势头,真正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文化阵地。
  第四,加强领导,制订规划,把文化建设真正纳入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西部地区的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发展中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各项经济政策,切实加大对西部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因地制宜地切实解决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问题,尽快实现“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还要根据西部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与西部大发展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当前正在制订中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规划,都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西部地区各级党政领导,也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文化建设这一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切实重视起来,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制订规划,并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特别是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要采取特殊政策,加大文化扶贫的力度,以保障广大群众享有最基本的文化权利和文化生活。东部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尽力量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000多年间逐渐衰落的西部地区,将要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新西部而努力奋斗!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文化 城镇的灵魂
  江厥中
  城镇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聚居的产物和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几乎都是由城镇创造和发展的,而文化则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纽带,是推向未来的动力,是城镇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失去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镇,就失去了城镇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就谈不上城镇的现代化。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以上,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中心之一。造型各异的地貌形态为贵州城镇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贵州又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长期以来,各民族和地区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模式建设家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尤其是以民族村寨、民族古镇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保存得相当完整,构成了一部部形象迥异的“文化史”和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
  从远古的观音洞文化、高原服饰文化、古傩文化到春秋战国时的夜郎文化,到明清古文化繁盛期,再到解放前的长征文化,每一个阶段都记载着贵州悠久的文化历史。
  历史文化累积程度是城镇形象特色形成的基础。每一座城镇的发展都面临着对历史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继承和发展,都面临着如何将历史民族文化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风格相结合的问题,都不能割断历史和文化。名城整治要做到“整修如故,以存其真”,要从历史遗存上直接读得出“历史年轮”和演变规律,把建筑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成分发掘出来,运用到历史文化古迹和街区的保护和新的建设中去,使有价值的东西得以延续和继承。这样城镇既提高了文化品位,保持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感。
  (作者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江岸花正红
  ——昆明盘房公司社区文化建设小记
  隆 举
  江岸小区位于春城昆明北郊的盘龙江畔,在这里,一幢幢高楼不再仅仅是钢筋和水泥的堆砌物,而是有人气,有文脉的欢乐家园。
  开发这片小区的是国企昆明盘房公司,他们开创的社区文化创新之路不但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出面建设社区文化的单一状况,也标志着我国现代企业在树立企业形象方面进入素质建设的新阶段。
  早在1997年6月,盘房公司便投资6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沿江公园,使居住在小区的人们可以走出封闭的家门,走近大自然。
  云南大学新闻系的几位教授也居住在这个小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在小区自发地办起了黑板报,发挥自己的特长,说小区熟悉的人,讲小区的新鲜事,点评时弊,宣传政策,一月一期,五年从未中断过,小区的居民有福气,在不知不觉中就听教授讲了课。
  盘房公司也注意到了文化在小区中所具有的凝聚力。
  1997年公司邀请昆明交响乐团到江岸小区沿江公园举行了一台“爱我祖国,爱我家园”的大型交响音乐会,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居民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启发了公司的领导,“能不能在建设小区硬件的同时,多加一些文化的含金量,我们在硬件上也许永远不能成为第一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化投资使居民们获得最好的人文环境。”
  1998年该公司又投资300万元在江岸小区最好的地段建成了云南省居民住宅第一座集文化、艺术、体育、教育、休闲为一体的专业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楼共有四层,1717平方米,一楼是阅览室,购买和接受捐赠的图书有6000多册,杂志200多种,报纸47种。这个阅览室有专人负责管理,还设有电脑查询书目,完全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二楼是文体活动厅。清晨,老人们吃过早饭,去市场上买了菜,便顺路来到文化中心,看看报纸。晚上吃过饭后,又三五成群地到文化中心活动活动筋骨。在喧哗的都市中,小区的居民们享受着一份特有的宁静与充实,其乐融融。
  盘房公司还利用小区文化人多、退休教师多的优势组织了大型交响乐等文艺活动,将小区的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小区独具的亲和力、凝聚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许多中低收入的市民都愿意来此购房。一些收入高的市民也愿意将退休的父母安置在江岸小区,使老人可以颐养天年。
  近千万的文化投资和每年50万元的维修管理费换来的是盘房企业延续十年的平稳发展,在房地产开发走过“炒买炒卖”的暴利时代,走入低潮的时候,江岸小区的房子却依然供不应求。也就是说,企业对文化活动的有形投入最终转化成巨大的社会财富和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未来的市场中占了先机。
  1999年《春城晚报》对昆明市140多个小区的社区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江岸小区的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名列第一。
  今年8月,新华社新闻中心为盘房公司江岸小区文化举行了介绍会,在会上,盘房公司总经理张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昨天的客户买房子,今天的客户买绿化,明天的客户买文化”得到了与会专家与学者的一致认可。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敦煌眼下有四难
本报记者 卢新宁 李泓冰
  令国人骄傲的敦煌,让世界艳羡的敦煌,说不尽的敦煌,已是举世瞩目的“文化圣地”。然而,在敦煌的采访中,我们却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那里,获知莫高窟近年来盛名之下的不易,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当前面临的四个难题。
  游人如织 不堪重负
  这几年,游客的激增已经成为敦煌研究院专家们的心病。莫高窟开凿于距今600至1600年间,仰仗气候干燥和人流少,祖先的创造得以流传下来。但是久远的年代,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使这些珍宝本已非常脆弱。狭小的石窟如果进去的人太多,便会导致湿度、温度升高,给保护带来困难。
  敦煌莫高窟的旅游旺季在夏季,记者看到,在西部艳阳下,整个莫高窟人流如潮,栈道拥堵,洞窟里人满为患,虽然已经有60多个讲解员,可依然是“粥少僧多”。樊锦诗告诉我们,就在前一天,莫高窟接待处的一位小姐晕倒在329窟中,因为那么个小窟中竟同时涌入60多人!根据粗略计算,石窟日平均数一般应该在2000人以下,而樊锦诗预计,未来旅游参观者人数肯定会大大高于极限数量,石窟将超负荷运载。由于游客及停放在窟区的车辆逐渐增多,开放的洞窟内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值升高后,妨碍了洞窟小环境的稳定;游人、车辆的震动,对石窟也有这样那样的影响。
  樊锦诗说,如今,敦煌莫高窟已没有旺季淡季之分,旅游部门只知道游客多多益善,让洞窟处于长时间的“疲劳”状态。希腊的雅典古城曾因观众太多而采取提前预约的保护手段,看来,将来的敦煌莫高窟也不得不这样。
  “改善”交通 破坏环境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甘肃省基本建设的步伐加快了许多,敦煌附近的交通环境也将有所改善,然而让专家们忧心的是:筑路修机场本是好事,却因为有可能破坏莫高窟的外部生态环境而成了隐患。
  “如果1982年敦煌机场修建时不是在今天的位置上,就不会有今天的被动。”考虑到敦煌莫高窟保护区内的整体环境,当年在离开莫高窟13公里处修建敦煌机场时,樊锦诗就曾坚决反对,建议在更远离保护区的西戈壁附近修建。可惜新机场还是如期动工了,如今,扩建的候机楼离莫高窟越来越近了。
  听说将要修筑的313国道也考虑从机场的南边穿过,这样离莫高窟便只有8公里之遥。果真如此,汽车的尾气、噪音震动等等,都将对莫高窟的环境风貌产生影响。
  病毒灾害 危及石窟
  在我们参观莫高窟时,讲解员小姐几次抱歉:某某石窟正患病害,没法参观。近些年来,莫高窟正遭受着多种病害的侵扰。
  尽管敦煌石窟的保护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西北地区恶劣的气候、频繁的风沙,使石窟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之中,历尽沧桑的洞窟内,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壁画不断在衰变。樊锦诗他们曾拿出1908年、本世纪
  40年代和现在的照片和洞窟文物比较,壁画衰变令敦煌研究院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专家也感到惊讶。85窟去年突然发生的壁画酥碱问题,是目前危害壁画的隐患之一。酥碱的壁画像卷起的墙皮,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剥落飘离,零落成灰。除此之外,颜料层起甲脱落、地障空鼓等险情也严重困扰着莫高窟保护者。
  缺乏人才 影响修复
  莫高窟面临着诸多病害侵扰,然而由于缺乏人才,对于这些病害的防治、洞窟的修复只能尽力而为。以壁画修复为例,敦煌研究院负责此项工作的只有12个人,而整个莫高窟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有1/10处于危险之中。据介绍,一个修复人员一年所修复的壁画十分有限,大一点的洞窟往往需要10个人做3年,比如94号窟的修复整整用了两年半时间。而目前敦煌莫高窟需要马上抢救的壁画,以12个修复人员计之,需要修上10年!
  樊锦诗说,现在搞修复只能救火,哪儿严重救哪儿。每次修复总能发现新的问题,而专业修复人员又极端匮乏。
  四难说完后,樊锦诗又一再强调,敦煌莫高窟讲保护,当然不是封闭起来不让别人看,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欣赏。西部大开发之后,旅游人数将逐年大幅增加。可洞窟不能无限度开放,目光只盯在洞窟这个“摇钱树”上会玩完的,不要匆匆忙忙,自毁“长城”。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惹人注目
  关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即高僧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陶渊明、谢灵运参与其事,有所谓“十八高贤”之说。而这一说法日前在南开大学召开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受到质疑。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颇令人瞩目,此次会议也成为学术成果一个最好的检验。
  此次会议比较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进展。许多专家对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摹拟风气、六朝杂拟诗的题材类型、齐梁诗的俗化、南北朝文学的抒情倾向、六朝文学的女性化特征都提出了重要的材料或观点。(孟宪励)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交河古城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只剩下残垣断壁。人们不禁要问,在未来的岁月中,这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遗迹还能存留多久?本报记者 卢新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