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53)

  野猪·群居鼠·彩电
  有一年夏天,我在江苏伍员山区采访,住在一个叫濮家的村子里。小村四面环山,山坡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油松和灌木。早上起来散步,常见成群的野猪在山林里出没。房东大娘饭桌上也常唠叨:昨夜野猪又糟蹋了谁家的庄稼,啃了谁家的果树。我曾向镇里的周书记进言:“何不组织村民打它一家伙?”周书记笑了笑:“以前曾组织民兵打过,野猪一度绝了迹。可随之问题又来了———毒蛇横行,青蛙遭殃。青蛙是庄稼的朋友,一只青蛙一个夏天要吃掉五六十万只昆虫呐。这里山陡林密,耕地很少有集中连片的,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地夹杂在林草中,用农药为作物除虫,灭了田里的,林草中的又飞了来。野猪绝迹那几年,年年都因虫害造成大减产。后来,保护了野猪,青蛙多了,粮食产量这才有了回升。”他说,生物链条有其一定的规律,你看,昆虫祸害庄稼,青蛙吃昆虫,蛇吃青蛙和老鼠,野猪又吃蛇。野猪多了不行,成群结队糟蹋庄稼,谁受得了!但没有野猪也不行,蛇多了,青蛙无法生存,庄稼照样不保。关键是要维持生物系统的平衡。
  周书记的这套生物系统观,很有点儿辩证法的味道!可惜的是,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始终保持这种辩证的、清醒的头脑,时不时会将系统打破。
  也是一个夏天,我在青海玉树采访,按说,这个季节,牧场上应该是草儿肥牛羊壮。但是,举目四望,很少见到成群的牛羊,牧草也稀稀落落,原野上最活跃的是一只只胖嘟嘟的老鼠。这些家伙胆子贼大,见车驰过,并不逃遁,后腿站立好奇地打量着来人。老鼠旁边是一堆堆的黄土和牧草白花花的断根……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种老鼠叫群居鼠,是牧草的天敌。我国的16种老鼠中只有群居鼠以牧草为食。一只成年群居鼠一年可毁掉半亩草原,能繁殖100多只后代。为了灭鼠,当地政府年年组织人马投放了大量的农药,老鼠药死了不少,可老鼠的天敌老鹰也遭了殃。结果,力没少使,钱没少花,鼠患依然猖獗。
  群居鼠所以能大量繁衍,是人类自己为它们提供了条件:因为群居鼠只能在草矮时生存,如果草超过16厘米,群居鼠就必须搬家。近些年有些牧区过度放牧,不等草长高,早被牛羊啃光,这就给群居鼠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据悉,近10年来,我国已有近1/3的草原由于鼠害而荒漠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植物和动物自身也是一个系统,生长发育有其内在的规律,系统遭到破坏,基因就会变异,也就难免出现畸形。可我们呢,为了果子长大要喷洒膨大素,为了果型好看要喷洒拉长素,想要光泽诱人要喷洒着色素,为了催肥牛羊可着劲儿往饲料里添加激素、抗生素。结果呢,植物、动物在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同时,人的各种现代病也来了:小孩早熟,免疫力下降……人类结结实实给了自己一大嘴巴。
  同样,经济运转也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资源的配置、产品的生产和营销都有其规律。我们常说要优化配置资源,其目的就是要维护系统的健康运转。一旦资源配置失衡,系统就得卡壳。前些年,不少地方一窝蜂上马冰箱彩电,结果怎么着?不少厂家只好赔本甩卖。你想,有那么多群众需要的领域不去开拓,资源大都配置到彩电冰箱上去,产品卖不出去,可不就得自己兜着?!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彩电市场价格大战烽火正浓,汽车市场风起青苹之末,而啤酒企业也不甘寂寞。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近来在业界频频出手,南北征战,与燕京啤酒暗暗争夺啤酒企业的头把交椅。而啤酒另一大品牌“珠江”,则在华南静观北方龙虎斗。
  据了解,目前全国啤酒企业约500家,年产50万吨的大型啤酒公司有3家,过30万—40万吨的中型公司约4—5家,过10万—20万吨的小型公司约8—10家。今年全国啤酒行业预计年产13万吨的厂家仅10家。而在日本,年消费啤酒800万吨,啤酒公司仅有4家;美国年消费啤酒2000万吨,啤酒公司仅有三四家。国外啤酒业是经过长期竞争、重组、并购,才达到目前状况的。那么,青啤的举动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啤酒业也进入了大并购、大重组阶段呢?如何在适当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保持市场竞争态势?这里刊发的报道是三大啤酒企业的看法。
  ——编者
啤酒业,开始大重组?
  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彭作义:青啤集团的主导产品是啤酒,近几年内原则上不涉足其他行业。我国啤酒市场按消费层次分为高档市场和中低档市场。高档市场上集中了国优名品和国外品牌,中低档市场以地产地销为基本特征——
  青啤:不仅要大还要做强
  本报记者 宋学春
  青岛啤酒集团8月9日在上海收购了嘉士伯生产厂,又在8月18日挥师北上,收购了北京五星和三环啤酒厂。这种扩张的态势,在业界的影响非同小可。彭总如数家珍般对记者说,青啤集团从1994年至目前已在国内11个省、市并购了30家企业,其中25家是国有企业,5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这些并购共投资10亿多元,盘活国有资产30多亿元。这样,青啤的总资产已由1996年的31亿元猛增到现在的63亿元。
  为什么青啤能够成功地并购了这么多企业?彭总介绍说,主要是青啤集团在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扩张思路”:青啤集团的主导产品是啤酒,近几年内原则上不涉足其他行业。扩张的原则是:市场布局合理,市场拓展能力和市场潜力大,有一定的人才资源,长短期利益兼顾。实行多途径扩张,即破产收购、政策兼并、控股联合。扩张是以资产为纽带,以财务为中心,收支两条线。采取扩张保护措施,设立独立法人,使用当地品牌,派驻财务总监。事实证明,青啤并购这么多企业,并没有“消化不良”。在收购北京五星和三环啤酒厂之前已收购、兼并的28家企业几乎都是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现在大都已扭亏为盈或盈大利了。
  在谈到国内市场份额时,彭总说,目前青啤集团生产规模已超300万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为7%。目前,北京市场的啤酒年消费量约80多万吨,青啤集团对新收购的北京五星和三环稍加改造,年产40万吨啤酒没问题。
  彭作义认为,我国啤酒市场按消费层次分为高档市场和中低档市场。高档市场上集中了国优名品和国外品牌,以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中低档市场以普通市民为消费群体,以地产地销为基本特征。各层次的消费量呈金字塔分布,高档市场占总量的10%,中低档市场占90%。尽管洋啤酒有所退缩,但有几家则已立足于中国市场,开始“土洋结合”,向适应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方面发展,不可忽视。青啤在实行低成本扩张的同时,还在努力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青岛啤酒集团将利用10年的时间,使境外销售量达到15万吨以上,形成国外生产能力11万吨。
  “青啤面临着竞争,但青啤只能迎接竞争,企业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青啤不光要做大,还要做强,要向国际啤酒公司第二位攀登。”彭作义满怀信心地说。
  下图:欢乐的青岛啤酒节。
  魏善章 王 群摄(附图片)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广学:企业的市场开发、产权流动都是很正常的。北京市场在业内人眼中始终是一块肥肉,燕啤既然把这里选做自己的创业点,就能充满自信地说——
  燕啤:不惧竞争
  张誌
  对于青啤向北京市场的挺进,“当事人”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却平静如常,在他们看来,唯一为这个动作忙得团团转的只有媒体。“无论燕啤还是青啤,并购只是一个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开发、产权流动都是很正常的,火药味都是‘炒’出来的……”燕啤副总经理丁广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据丁广学讲,同行们看好北京市场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因为北京市场一向保持着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优势。燕啤既然把这块必争之地选做自己的创业点,就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管理、技术、设备、资金及员工素质上都作好了应对竞争的准备。燕啤人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我们不惧竞争。
  对于眼下外地企业通过并购北京地面儿的啤酒厂来占领京城市场的情形,丁广学表示,市场的竞争是综合的,任何企业不可能只靠一个方面就占有市场优势。燕啤目前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5%,是因为燕啤有着综合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是自有品牌的产量明显占优,燕啤自有品牌年产量为87万吨,而青啤只有41万吨;二是负债率低,燕啤目前的资产负债率不到10%,而青啤负债率几近50%;三是管理成熟,燕啤现有的领导班子已经20年没有大动过,大家合作十分默契,而被青啤收购的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的“头儿”已经换了三茬儿了;四是融资能力强,自从1997年7月16日上市挂牌到现在已经两次配股、一次发行,共筹集资金23.6亿元;五是装备先进,就世界范围讲,燕啤的生产设备也是一流的,燕京每年投入两三个亿用于科技工艺的改良、更新装备。
  丁副总经理骄傲地回忆,燕京啤酒刚刚开始创牌子时,在品牌和市场上都没有任何优势。1993年从国外杀来了60多个洋品牌,那时无论资金、技术,还是设备、管理,燕京都跟人家差一大截儿,可最后北京城就只剩燕啤一家本土啤酒跟洋啤酒扛着,直扛到如今洋品牌纷纷败退——最艰苦的创业时期都过来了,现在燕啤有雄厚的资金、一流的设备、成熟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怎会反倒怕起竞争来了?
  “没有竞争就没有燕啤,燕啤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丁广学打比方说,搞企业就像跑马拉松,它不取决于你跑百米的速度,要看在全程中你体现的管理能力、资金运营筹集的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能力,所以他们看重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输赢,更重要的是如何占领明天的市场。
  为开拓市场,燕啤这两年将赣州、湘乡、衡阳、吉安几家啤酒厂揽于麾下。对于跨地并购,燕啤的原则是“应为企业产生效益,应充分利用被并购单位的资产,决不能只为并购而并购”。为此,燕啤给合作单位开出了五个并购条件:1.优质水源;2.良好的市场前景;3.企业本身要有发展基础;4.原来的班子要团结有战斗力;5.当地政府要开明,大力支持。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免谈!
  采访中,丁广学告诉记者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市场划分绝不是今天竞争的结果,但是明天的市场沉浮却要取决于今天竞争的铺垫。”
  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杨荣明:“燕京、青岛以及珠江三大品牌啤酒加在一起,产量也不过占了全国的10%左右,远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所以市场空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狭窄。”大有大的困难,小有小的灵活——
  珠啤:
  靠实力打天下
  本报记者 郑德刚
  面对啤酒行业各显神通的角逐,珠江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荣明却有一番镇定自若的理念。作为广州国有企业中的利税大户和广东啤酒市场的“大哥”,珠啤也确有其过人之处:实实在在的71万吨年产量,稳稳当当的5亿多元利税和2.5亿元的利润。而且,经过调整的珠啤,正处在强劲的攀升阶段,其中去年的利税增长幅度比1998年高出80%,而利润的增幅更高达483%!守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家当,杨荣明处变不惊。
  说起啤酒行业的竞争以及众说纷纭的所谓几强“鼎立”、天下纷争,杨荣明沉稳地告诉记者,就啤酒的人均消费量来说,世界平均是28升,发达国家则是150升,而我们中国却只有18升,应该说,中国的啤酒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就国内的啤酒产量来说,去年全国啤酒总产量为2088万吨,普遍被人看好的燕京、青岛以及珠江三大品牌啤酒加在一起,产量也不过占了全国的10%左右,远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所以市场空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狭窄。“再者”,杨荣明坦言道,“就目前的情况看,啤酒的消费具有区域性,中国有五六百家大大小小啤酒企业,每个品牌之所以能生存,背后都有很多消费者支撑着,要众多的消费者改变固有的习惯去适应、喜爱一种新的口味,谈何容易!大有大的困难,小有小的灵活,取胜的关键还是靠管理、质量、信誉和技术含量。”
  其实,深谙市场无情之道、优胜劣汰之理的杨荣明,并非真的处变不惊,只是这种“变”中蕴涵的是居安思危的理性和沉着。近两年来,已有15年历史的珠啤经历了一场“管理革命”的洗礼。杨荣明告诉记者,珠啤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成套设备的企业,并较早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酿造技术,占广东全省总数30%的酿酒师和评酒师都在珠啤。技术创新、改造的费用占了销售总额的15%,目前他们投资上亿元从国外引进的另一条先进的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投入运营后,珠啤的中高档产品将从目前的30%比例,提高到50%,生产能力也达到每小时4.8万瓶。今年以来,珠啤凭借雄厚实力,闯关东、进华北、占江南、入港澳。仅今年6月份,珠啤就在30多种品牌混战的上海滩创下了月销售近400吨的业绩,几乎覆盖了上海所有超市和2000多家酒楼。
  “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论竞争怎么惨烈,我们的方针不变,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实力,向品牌要市场。”(附图片)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谢家瑾
  在当前,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是加快建立住房供应新体系、满足住房实物分配停止后的个人购房需求、平抑商品房价格以及扩大住房的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
  最近,有的城市在执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中出现了偏差,影响了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贯彻落实。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经济适用住房是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推行的含有保障性的住房。中低收入家庭是目前城镇家庭的主体,因此,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建立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行。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好的城市,房改推进的力度就大,住房新体制的建立就快。
  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职工个人买房,是目前深化房改的核心工作。因此,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同时测算对无房职工和住房未达标职工的住房补贴,可促使职工入市购房。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实施,居民住房消费持续增长。今年1—7月,全国商品住宅的销售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0.22%,个人购买比例已经达到89.4%。
  由于国家对经济适用住房实行土地划拨,减收各项行政事业收费,并按3%控制利润、确定销售价格的政策,使得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比同地段商品房价格低10%—20%。这对于平抑过高的商品房价格、启动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在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政策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地把经济适用住房理解为解危解困住房,认为人均居住面积脱了贫,就不需要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从而出现了有的城市大幅度削减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限制规模,有的城市甚至准备取消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供应的错误做法,引起准备购房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强烈不满。
  2.片面强调“以地生财”。担心对经济适用住房免收土地出让金,减收行政事业收费,会减少城市政府土地收益,从而使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政策得不到落实或落实不到位。
  3.一些开发商担心自身开发的市场价商品房的销售受到经济适用住房的冲击,利润会受到影响,从而强烈要求削减和取消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给城市政府施加压力。
  4.有的城市对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对象没有按规定进行控制,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致使政府的优惠政策未能真正落实到中低收入购房家庭;有的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套型面积过大,加重了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的负担。
  总体上看,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仍然偏低,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住房状况也很不平衡,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我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前,经济适用住房政策都将是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
  要纠正片面追求“以地生财”的做法。对经济适用住房免收土地出让金,减收行政事业收费,虽然减少了政府的土地收益,但居民能踊跃购房可拉动住房总量上涨,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税收。
  要规范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工作。尽快制订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购买对象条件、购买程序、价格确定办法、查处监督办法以及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办法等,确保经济适用住房性质不变。
  此外,要让老百姓充分了解经济适用住房的权属性质和上市程序,加强质量管理,抓好放心承诺活动,为老百姓解除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后顾之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