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筑起新的长城
  ——有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
  陈风
  公元2000年8月19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千古沉寂的三江源上升起了五星红旗。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这应该是个永志不忘的日子。这一天,在繁衍、兴旺了中华民族,灿烂了中华文化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滥觞之地,各族同胞、江源儿女,盛装彩饰,载歌载舞,庆祝母亲河的发祥地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列。
  这是中华民族对母亲河源头之地的敬重、关爱与回报,更是民族生存、持续发展所必需!有谁不欣慰于这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有谁不对这智者之举投以赞赏的目光?
  三江源实在是令人神往,令人景仰,令中华儿女顶礼膜拜的圣洁之地。当电视屏幕把你带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揭碑仪式直播现场,你定会惊异地发现:这块熟知却难以谋面、号称世界第三极的三江源区,是何等的高远、辽阔!雪山皑皑,白云悠悠……望着神秘、苍茫的古原,怎能不令人神驰万里,遐想翩翩呢?想那高原极地,穿越时空,从远古款款而来时,悄然屹然,是怎样的轻松、潇洒。高山大岭,头戴银盔,光闪闪羞星闭月;丛林与灌草织就的硕大披风上,绽放着七彩云般的奇花异卉;片片水草丰美的湿地,是藏蕴无限汁液的丰乳;那绕身数匝的银色飘带,便是润泽八方的母亲河的乳汁!高原极地,空旷寂寥,却并不孤单:“羽族炫翎”,“蹄类竞走”,“天籁泱泱”,“蓊郁苍茫”。———多么壮丽、秀美的江源风光,多么令人尊崇的江源之地。
  可是,高原极地和整个地球一样,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电闪雷鸣,饱受着人类或有意或无意间造成的破坏与酿成的灾难。积日累月,汇小恙成重疴,无可奈何的高原极地变得老态龙钟了,没了远古时的勃勃生机。君不闻国家林业局常务副局长周生贤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揭碑仪式上,历数发生在这里的生态灾难吗?———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干涸;草地严重退化,鼠害猖獗;土地沙化加剧,沙漠化土地面积与日俱增;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大自然终于恼怒了,对只为自身发展顾此失彼,很少约束自己的人类进行报复了!于是生态灾难遍及全球,三江源区、神州大地,谁个能幸免!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人类自己酿制的这杯生态苦酒,只能由自己再吞咽下去。
  中华民族生态意识发端与日渐增强,也正是缘于一次次生态灾难的警示与教训。终于在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时,成就了这次民族的伟大觉醒。一千八百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相继建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各种媒体生态舆论宣传声势的浩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我国这个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题名,以及在通天河畔举行的揭碑仪式……无一不在昭示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的觉醒。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原名叫《义勇军进行曲》的爱国歌曲,不也时时在呼唤这种伟大的觉醒吗?当以雪山为背景的五星红旗迎着高原那温馨的和风冉冉升起时,当那雄壮的国歌在通天河畔奏响之时,你能不感到周身的热血在血管中鸣响?——不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最危险”,不是来自侵略者的入侵,不是来自强盗的屠城,而是来自种种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不知什么时候便会突然袭来的生态灾难!
  《国歌》中的词句永远新鲜,永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今天这个长城,不是用血肉之躯抵御贼寇的,而是用树木、灌草构成的道道绿色长城,去保卫三江源区,保卫全部疆土、水域的生态安全。
  《国歌》是警号,我们必须永远牢记她的警示,时时在心中唱响。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大地之子·征文·

  红军站起来的地方
  ——贵州仁怀纪行
  林茂前 章跃 闵国库
  这是一方被历史的大风雨激荡浸润的古老的土地,横亘黔北的八百里大娄山起伏绵延,壮丽雄伟;赤水河从深深的峡谷中奔涌而出,缠绕着沧桑岁月,留下几多神秘。且不论漫漫运盐古道上,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领义军七次出入仁怀的故事;世人皆知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荡起的涛声,至今还回响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召唤生活前进的号角……今天,仁怀市五十六万人民正在以红军的精神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富足,早在九十年代初,仁怀市委市政府就着手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与整饬历史积淀的红军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古盐运文化,开辟雄奇秀丽的自然风景区,以促进仁怀大旅游格局的形成。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条集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然、经济与文化于一体的黄金旅游线,已经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即将在10月初举行的由遵义市政府组织的神秘赤水河旅游招商节的活动中,开放仁怀旅游线,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赤水河畔的仁怀大地,在对历史悠远的缅怀里,披览今日明媚的风景……
  踏着红军的足迹
  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上,赤水河汉称大涉水,晋谓安乐水,至唐时改为赤虺河。因虺、水音近,加之这条横越云贵川三省一泻千里的大河出自云贵高原的红色土层,奔腾激越,俨然从深谷中飘飘而下的一条红丝带,在蓝天绿岭中愈显壮观绮丽,后来人们就叫她赤水河了。
  赤水河边有一座古老的二合镇。一条大河,五里长滩,山岭的竹林与橘树丛中散落着一栋栋农舍。镇前的河滩上,有两处古码头的遗址,石壁坍塌,木板腐朽,乱石与荒芜中依稀透出当年酒肆茶楼、长街店铺的景象。那时,大桅木船满载川盐徐徐靠岸,赤背的卸船人在一包包盐巴的重压下喘息、呻吟。六十五年前当红军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困下冲杀出来赶渡赤水经过这里时,也不忘解救最穷最苦的被称做“干人”的船工们,把盐巴和粮食分给他们。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了,勤劳的二合镇的人们踏着红军的足迹走新路,改变着穷困的生活;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镇里的经济连连翻番。在市政府和被评为“贵州省旅游行业先进单位”的市旅游局带动下,这里的人们走出大山前往遵义等地考察,燃起了创业的激情与灵感,建设供旅游观光者享用的建筑群落的设想由此诞生。只短短几个月,便在繁茂的果林与滔滔奔流的赤水之间亮出了一座农家乐园。这个被称为“金台园”的充满大自然纯朴风情的旅游景观,仿佛一夜之间便使倦容满面的山村变得明丽多彩。机动游船在河中行驶,渡船码头伏卧在红色丹霞石和绿丛之间别有一番景致,半山上的一级级石阶就铺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上。那里的钓鱼池、金果林、桂园、碧江园、松竹园、康华园,因有楠竹与花草的装点,处处散发出大自然的浓郁芳香。百年古树、山岩苍苔、画眉鸣翠的山色美景,让人留连忘返。不等金台园正式开业,就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旅游、度假、考察。一种全新的消费使山村的经济顿时活跃起来,给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农家乐园周围,农户们把自己的房舍修缮一新,开设了钓鱼塘、农家餐馆、旅社和观赏园林,收益颇丰。
  临近二合的合马镇,与二合镇的旅游业相谐调,也开辟了自己的景观与饮食文化。这是一座千年古镇。农家挖地建宅时就发现过王莽时期的墓葬,为研究唐蒙入夜郎国和西南夷地军事以及两千多年前的仁怀酒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酒离不开肉,独特的“合马羊肉”取自用无污染的赤水河畔丰茂的水草喂养的肉质上乘的黔北麻羊,并以独特的传统烹饪手艺制作出任何其他地方不可能有的特殊风味。为了招揽四方游人,合马镇和外地投资人一起对一百多年前建筑的以供应“合马羊肉”为特色的大客栈加以翻修,改建成一座温馨浪漫的河边四合院,引得前来品尝“合马羊肉”的客人络绎不绝。合马羊肉的美名大振,这不仅带动了合马养羊业的发展,也使全镇经济更上一层楼。
  青山绿水是家园
  构成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的贵州高原,地面崎岖,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可是在仁怀,奔入赤水的五马河却造就了一片平原。一架架世人称奇的巨型水车伫立于河岸,几盘水碾日夜在流水中转动,连同跨河而起的古老三洞桥,在绿油油的原野上展现出古朴的田原风光。这里的千亩稻田是国家杂交水稻高科技制种基地之一,带动着全国的水稻生产。而坐落在五马河畔的五马镇,则以它风光独特的间歇泉和“石头开花”地貌闻名中外。间歇泉,一泉为三涨水,一昼夜三涨三落;一泉为十涨水,一昼夜十涨十落。涨时泉水喷涌,有如万颗珠玑落玉盘。落时,水声汩汩,咽切而沉重。在这水涨水落间,岁月更迭,人世沧桑。“石头开花”更是奇观,山谷里一道道青石带,开满了簇簇石花,有的像凤窝菊,有的像龙爪菊,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这种奇观凝铸了一个永恒的百花园,园里深藏的是千古难解的神奇。这种独特的景观仿佛也营造了一种长寿的环境。镇上多百岁老人,许多就是当年目睹红军渡河的以运盐为生的老盐工。至今他们还记得,那时的贫苦如影随形。那时,这座盐运古镇三里长街一色木结构的店铺柜台上,都吊着一杆售盐的杆秤,可是无钱买盐的穷人们只能“望盐兴叹”。是红军的出现,升华了他们心中追求解放的渴望。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终于改变了这里的生活,丰衣足食的日子正在走进这里的每一户人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又把这种变化置于更壮阔的基础上。他们特别着力改善交通,建成了仁怀连接黔北、黔西的黄金大通道,加快了三元经云安至青坑公路路面上等级改造,兴建从余家坳口至坛厂丫口摩天岭的集防火通道和货物运输于一体的公路。在强化生态环境方面,他们以建设经济水保林为主,营造了四万亩天然防护林,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腰上建起了万亩花椒、构皮、特色精品水果基地,在五马河支流沟段营造万亩风景竹林,开发出千手观音树、永安寺景点和摩天岭休闲公园、皮纸手工作坊、古战场营盘等众多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形成“山上绿戴帽,山腰挂钞票,山下粮丰茂”的格局。同时,他们还加大了开展旅游业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恢复古镇风貌,加宽老街,修建市场,使这一地区成为井然有序的商品集散地、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外来投资者的优选之处。徐坤纸业公司看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已率先投资绿色产业,购买五千亩荒山栽培构树且已收到良好效益的故事,就是一例。至于经济实力已居仁怀市前列的五马古镇的风格更为人称道。古镇上那青砖木椽的木屋街、吱呀呀转动的老水车、鳞次栉比的原始舀纸房,处处透出它三千年来永葆不衰的古朴。产自镇内的纸中名品三元皮纸,自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以来久盛不衰,从三百年前舀出第一张白净柔韧的皮纸起,这里的皮纸一直是抢手货,畅销国内外,成为这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市场兴旺,人民富裕。如今过上小康生活的五马镇上的人们,休闲之时坐在青瓦木椽的古老街坊下浅酌慢饮,悠然自得;又趁着三分酒意漫步河堤,于古槐翠柳间遥看架架水车、稳坐长堤的垂钓者和年轻姑媳临河捶衣的田园胜景,徜徉在生活的长路上,赞一声此生幸运,忆一阵陈年往事,无不感慨万端浮想联翩。再回眸坐落于鲁班场的红军烈士陵园,便把那万端思绪化作久久的缅怀与不尽的感激。想当年,二渡赤水后的红军聚集仁怀一带,向与五马镇相邻的鲁班场之敌发起进攻的时候,人们纷纷支援红军。这场历史上著名的“鲁班之战”虽因敌我相差悬殊和红军作出再次西渡赤水的部署而撤出战斗,但给这里留下的历史印痕却是难以磨灭的。乡亲们含泪把一百四十名红军烈士遗骸收敛好,然后一起掩埋悉心照料。后来,人们又修建起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供各界人士瞻仰、祭祀。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归宿,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无名烈士。而今,这巍峨肃穆的宏大陵园里,红军无名烈士们静静地安息在苍松翠柏间,高大的墓碑前那开阔的草地和青山绿水,是乡亲们的家园,也是红军烈士永远的家园。
  不只是美酒飘香
  清代大诗人郑珍的一首《茅台村》“远游唱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把茅台渡的所在地———茅台镇久远的酒文化和盐运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1915年,巴拿马举行万国博览会,世界名酒云集于此一争高低。国人抱着装有茅台酒的陶坛入展,竟被驱逐于会场之外。他一怒之下闯进评委会场,把酒坛摔在大厅之上,立刻浓郁的酒香四溢,醉人心脾,犹如红杏出墙,艳压群芳,茅台酒一枝独秀,当场被评为金奖。不过,茅台酒能作为国酒,也许还和红军的这段传奇的历史有关。红军在茅台渡横渡赤水前,乡亲们纷纷捧着茅台酒敬献大军。朱德总司令开了酒戒:“进了酒镇,不喝酒不近情理,告诉大家都买点酒喝,以不醉为原则。”一旁的毛泽东又加了一句:“还可以让大家用酒揉揉脚、擦擦伤,舒肌活血,消毒疗疮,这东西胜过良药。”红军和她的领袖们对茅台酒的确情有独钟。
  据说红军从茅台渡浮桥上踏过赤水的时候,毛泽东是一直站在岸边望着大军过河的。今天,仁怀市政府在他站立之处竖起一块方碑,标明红军三渡赤水时毛泽东过河的地方。也许是天工的巧合吧,当年他这种凝神远望的神态竟被嵌进一块岩石中,当他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又被发掘了出来,成为一块奇妙的“伟人影石”。人们又在邻近茅台的中枢镇的青山上建起了“伟人亭”,“伟人影石”就立在其中。石中的毛泽东的侧面影像果然纹理清晰,轮廓分明,头发、面颊、衣着、身影维妙维肖。而与“伟人亭”遥遥相对的是立于赤水岸边的赭红色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江泽民总书记应仁怀市广大人民之请题写了塔名。红军开辟的道路将世世代代激励人们前进的意志!
  在茅台镇,最具文化意义的建筑当属国酒文化城了。这座历经三年建成、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气势恢宏的我国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设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共计七个馆,鳞次栉比,连绵成城,园林与殿阁交相辉映,体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集民族建筑艺术之精华。馆内大量的群雕、浮雕、匾、屏、书画、文物、图片、实物,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反映出酒与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展示了酒类生产的发展沿革、工艺过程和酒的社会功能,体现了人们造酒、用酒、饮酒中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精神风貌。整个酒文化城浓缩了数千年的时光,再现了皇宫贵族争权夺利的勾心斗角、疆场拼杀的刀光剑影、铁马金戈,外交场合的唇枪舌剑,长亭客舍的离愁别恨,文人墨客的慷慨高歌以及人们饮酒作乐的市井百态,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与人生的历史长卷,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已远远超越了酒文化本身。现在,这里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必访之地,而它给予人们的就不仅仅是酒的芬芳,更有心灵的感悟与启迪……
  涛声依旧山河新
  过茅台渡向北,在仁怀与古蔺、习水接壤的地方有个被称为“鸡鸣三县”的沙滩乡。一条赤水从乡里大山中穿过,两岸峻岭逶迤起伏,峭壁悬崖尤显峥嵘。峡谷水险,大浪拍岸,涛声在湍流扬起的水雾中沉沉低吼。两岸岩壁,险恶异常,真难想象当年红军是怎样绕过大山峭壁,从二郎滩、太平渡渡河的。二郎滩所在的沙滩乡有一座山峰,峰顶石岩上有个巨大脚印,传说是当年玉帝派二郎神和鲁班先师来这里修桥时二郎神留下的,人们建造了二郎庙以资纪念。然而,再美的神话也比不上真实的魅力。就在二郎庙的周围,还有几块摩崖石碑,更真实地铭记着赤水河两岸人民为治理山川世代奋斗的故事。吴公岩的命名最为动人。乾隆七年,两河口米粮渡渡夫吴登举在民间举贤征工修疏赤水河时,毛遂自荐,具结呈文,刺指滴血,以全家十八口人丁向省署担保,承修马桑坪至两河口险滩。在施工中,他带领全家及其他民工凿河开滩,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就在河道即将修通之际,两岸岩崩石坠,河道重堵。吴登举再开滩凿岩,矢志不移,但终因工程浩大险峻,夙愿未遂,以致愤急而死。为追思他献身开河的精神,府县将他殉难之地的文公岩改名为吴公岩,并建祠塑像,赐匾“身死名存”、“成功不朽”。后来,祠宇被毁,但匾仍留存于世。或许这就是最高贵的遗存了。二郎神的脚印与吴公岩及摩崖石碑的故事,把虚幻的神话融进了沉重的历史中,这是岁月的足迹,是赤水河两岸人民渴望改造自然重整山河的意志的体现。
  现在,梦已成真。仁怀市人民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又创辉煌,终于沿赤水河岸,在大山的悬崖上修通了茅台至习水的公路,结束了马桑坪、吴公岩没有公路的历史。这是一条为了幸福追逐理想脱贫致富的黄金路,也是观光旅游的五彩路。人们可以以车代步,怡然沿路探胜,在饱览奇险怪绝的峡地风光的同时,领略一路上展现在阳光下的人文景色。这里有闻名遐迩的攀岩活动中心,利用摩天悬崖,组织过国际性攀岩竞赛。而当年川盐入黔的古盐道、盐号、航道遗址,足以让今人惊叹历史的沧桑变迁并为其神秘无比而荡魂动魄。更有摩崖巨字和石刻巨龙被列入吉尼斯之最的纪录里,成为艺术和文化传承中的奇品:那是古渡口西岸的摩天绝壁上镌刻着的“美酒河”三个顶天立地的大字,行书横排,每字高达四十米、宽四十余米,字体潇洒稳健,苍劲有力,以朱漆涂之,有如天上的红霞,映照着百丈深谷里的江水,极为壮观;与“美酒河”大字相对的峻岩险道上,则是由四条各长八百一十六米的石雕长龙组成的龙形公路护栏,既洒脱飘逸,又气势恢宏,尽显行云流水般的曲线美,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石刻龙建筑群体。
  去年6月19日,美酒河摩崖石刻揭幕仪式在吴公岩举行,鲜花如潮,人流如织,云集了四方宾朋。市长谭智勇写了一篇《美酒河记》,刻于“美酒河”三个大字隔河相对的平展展的石壁上,文中有云:“美酒河巨幅摩崖石刻,气势雄伟,寓意深远,象征着赤水源远流长,美酒永远飘香,人民安居乐业,仁怀欣欣向荣,国家富裕昌盛!”
  赤水河,一条传奇的河,一条神秘圣洁的河。红军在这片土地上获得转折和生机,从此站立起来,踏上胜利的征途。今天,仁怀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踏着红军的足迹,实施着大开发的战略,奔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硕士生当村长
  胜霞 中安 君子兰
  硕士生当村委会主任了。
  人们惊奇、赞叹、疑虑。一双双焦灼的目光,再次锁定在河南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上:
  三十五岁的硕士生霍清廉,出生于豫东杞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团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入河大古汉语史研究班,后又回团校任教。1996年3月辞去公职到卫辉张武店村落户,1997年3月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一个硕士生,放弃省城舒适的条件,辞去公职,到张武店落户,当一个村委会主任?有人不理解。试图急于找到答案的人们,在霍清廉的目光里捕捉到的,只是平静的微笑。可是,又有谁知道,霍清廉心中此时扬起的层层波澜?他历尽艰辛,苦苦等待了三年,今天如愿以偿了,能不为之兴奋、激动?往事历历在目,霍清廉想起了当时的情景:他接到批准他去张武店落户的通知,恨不得生出双翅,即刻飞向张武店去。他怎能忘记,曾经在张武店战斗的岁月?三年时间里,他和那里的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朝夕相处,风雨同舟。那里,有他和老支书杨希同共同构想的宏伟规划和创业蓝图;那里有他的事业与梦想,有他和村民们共同创建的“家园”。霍清廉做梦都想着这一天呢!
  回首往事,霍清廉感慨万千。繁华的都市,令人羡慕的工作,仕途的诱惑,以及亲人、朋友、上司和同事们友好的规劝,真诚的挽留,亲情的眷恋……这一切,都没使霍清廉动摇。他毅然决然地大步迈出了都市的门坎,没有犹豫,没有回头。他带着一个童年时代的梦,带着一个青年人的执拗,带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农村落户了。
  有人说,霍清廉更像个诗人,他的行为太浪漫;有人说,霍清廉太幼稚,怎能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霍清廉没有这么想。他说,不错,我是在用自己的命运作赌注,不过总有一天,我要让人们明白,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村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分子在这里大有作为。这里需要知识,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更需要知识型的干部。可是,在目前,到农村任职的知识分子却寥若晨星。
  霍清廉出生于农民家庭,和农民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祖祖辈辈的贫穷,是他心灵上最深的烙印。
  霍清廉满怀信心,因为他在省团校任课期间,曾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作过大量的社会调查,走访过省内上百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巨大变化,在霍清廉的思想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认为中国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虽然有不少地方摆脱了贫穷,但他们总是在土地上打转转。这种千古不变的生活模式,使霍清廉再度限入了沉思。而当他在豫北农村搞调查时,张武店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使他的眼睛豁然发亮。霍清廉在这里驻脚了,他在张武店一蹲就是三年。他发现这里的生产结构方式独具特色。虽说村子里并不十分富裕,但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吸引着他。村支书杨希同,在张武店担任了近三十年的支书,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大胆推出了“建立以集体经济为主、家庭经济为辅的双重经营体制;确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等一套模式。年逾六旬的老支书杨希同,鹤发童颜,不仅思想深邃,而且看问题十分敏锐,对农村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知己相逢总恨晚。从1991年春天到1993年的年底,他与老支书珠联璧合,他们的理论、构想,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实施并初见成效。霍清廉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的信心更足了。
  三年,眨眼间过去了。霍清廉蹲点的期限满了。他没有离别的忧伤,他知道这只是短暂的离去,他很快还会回到张武店来,回到大地的怀抱,在张武店落户。然而,由于霍清廉工作出色,学校领导决定他返校后即委以重任。面对诱惑,霍清廉很快镇定了自己,也更加清醒。走在都市繁华的街道上,看着来去匆匆的行人,他想了许多:现在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大相径庭。他明白,农村更适合他。“命运的联结,是世界上最牢固的联结”,他在心里说,我的命运早已和农民的命运连在一起了。“我的杯子不大,但我用我自己的杯子喝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又是一个三年,在1996年春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霍清廉的美梦成真了。
  如今,霍清廉在张武店任村委会主任又已三年多了。“双重经营体制”的思路结硕果:村里创办的养殖场、纺织厂、榨油厂等十三个企业齐头并进,“神农实业公司”于1999年底实现产值一点三亿元;张武店的“庄园小区”、“店园小区”已初具规模,人均收入已超过三千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1999年底,霍清廉担任了张武店村总支书记,在此之前,他已被村民们推选为“神农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霍清廉宛如一粒种子,已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了。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父亲与诗
  黎幽佑
  我年逾古稀的父亲黎焕颐又要出新书了。作为女儿我首次执笔为新书写上一笔。写一写我眼中的父亲。
  从小到大,就知道自己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父亲。除了在年龄上比别人的父亲岁数大得多,还在自我懂事起就不记得他带我去游乐场玩耍嬉戏,看电影吃肯德基。无论逢年过节,他都用那坐如松般的姿势伏案写作。为了他深爱的诗歌,为了他的文学事业,孜孜不倦。写作对于他不是争名夺利的工具,而是天性使然,俨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幸而他的才思是那样的汹涌澎湃,如同黄果树瀑布一泻而下。
  也曾经在心里有过抱怨,抱怨他的“痴”,抱怨他的“傻”。当他身边的友人在经济大潮的驱赶下,经商投股,富的富,发的发,惟独他依然坚守在文学阵地,不弃不离,依然用他的诗直抒胸怀,依然做着快乐的生活平民、精神贵族。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对父亲的选择,由埋怨变成理解,由理解进而钦佩。是的,不同的人来到世上,都会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你不可以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百万富翁,当官掌权。各人有各人的命运。而父亲的命运注定受控于缪斯,用缪斯赐予他的才华,赋予他的智慧,成为一名诗的歌者。
  有人说,没有人品才情的作家写不出上品的文章。我赞同。父亲若没有耿直刚烈的个性又怎能写出荡气回肠的诗句呢?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真诚、坦荡,学会了为人不虚假、不隐晦。同学们都说我是个非常烂漫、天真的人。也许我身上的这份纯真的烂漫就来自父亲的耳濡目染吧!很遗憾,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对父亲的诗我读得不太多,领悟得不深。但我一直认为,倘若没有流放青海二十二年的苦难生涯,就没有父亲今天的诗。他的生命之痛,在流放二十二年的青海。同样,他诗歌的生命也源自那段历史带给他的历练与省悟。诗的创作,是要用激情,用心灵去谱写的。为什么近来父亲的诗作越写越少?是不是创作上的更上一层楼,致使步伐愈发缓慢了呢?
  《流放与直言》是父亲流放青海二十二年的一些生活独白,同时也是他近年来诗情在散文上的移植。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啊!从“流放篇”我看到他须眉如戟在世界屋脊上顶风冒雪,费力地承受着生命之轻……从“直言篇”我又历历如睹:他在案头时而沉思,时而奋笔,淋漓肝胆不分昼夜,释放生命的热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