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优势互补 形式多样 稳定发展
  ——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亚洲司副司长 吕淑云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双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经贸合作经历了由小变大、从浅到深的深化过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两国对外关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日本连续7年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国,中国则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目前中日经贸关系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领域、优势互补、形式多样、稳定发展的合作框架,并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日贸易发展迅速,不断攀越发展的新台阶。1979年中国对日贸易总额为69.09亿美元,1981年突破100亿美元后一路攀升,到1999年已超过600亿美元。从今年上半年的发展趋势看,全年将可能达到700亿美元,创下新的历史最高纪录。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得益于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1979年我对日出口原油产品占总体的40%左右,粮油食品、纺织品分别占18%左右,而机电产品则不足0.5%。如今原料性产品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分别占出口的31.5%和20.6%。
  随着中日贸易的扩大,我对日贸易主体日趋多元化,贸易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贸易经营主体上由国营外贸公司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国营企业(外贸公司、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万马奔腾”。目前三资企业在我对日贸易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使中日贸易呈现出“投资拉动贸易”的鲜明特点。中日贸易方式由单纯的一般贸易方式“一统天下”发展到现在的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转口贸易等多种方式“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对日出口中,一般贸易占41%,加工贸易则占58%。
  中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日本自1993年后连续7年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中日贸易额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18.3%。在我对外出口中,日本为我精密仪器、煤炭、石油、无机化学品、肉类、水产品、蔬菜、谷物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在我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日本对华投资不断发展80年代,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发展缓慢,1979—1990年对华投资协议金额仅为32.9亿美元,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1992、1993年开始日本对华投资大幅增长,1995年形成高峰,达75.8亿美元。实际投入的高峰出现在1997年,为43.3亿美元。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6年开始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下滑,1999年协议金额为24.8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30亿美元,形成低点。但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明显恢复迹象,1—7月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804个,同比增长28.85%;合同外资金额18.94亿美元,增长45.5%,这种趋势如能保持,2000年将成为止跌回升的起点。
  截至今年7月底,我累计吸引日资19542个项目,合同金额370.26亿美元,实际使用265.8亿美元,按实际投入金额排序,日本对华投资在国别(地区)中位于香港和美国之后居第三位。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是:资金到位快。
  到位率高达71.6%,高于平均水平。平均项目金额不断增长,1984年为144万美元,而1999年为256万美元,显示出日本对华投资大项目在增加。日本对华投资领域大幅拓宽,已由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向电子、机械、汽车、建材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扩展。投资目的发生重大转变。由以出口加工为目的开始转向中国国内市场销售;同时由扩大数量转向重视企业经营质量,由拓展新项目投资向关注已有企业运营转变。
  日本对华投资的发展,为我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双边贸易结构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中日其他经济合作稳步前进
  1979年至今,我国已利用四批日元贷款,累计协议金额达24535.37亿日元,项目128个,用于我国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和骨干项目的建设,分布在交通、能源等制约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域。
  从1981年至今,我国还接收日本无偿援助项目98个,约1120.63亿日元,涉及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日本居外国向我提供无偿援助的第一位,约占我国接收外国无偿援助总数的25%左右。
  日元贷款和无偿援助不仅支援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对此我们一直给予积极评价。
  新世纪中日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中日经贸关系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我对日出口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增加高附加值机电产品的出口;双边贸易有待进一步发展;日本对华投资虽然出现回升势头,但实际投入金额的回升尚需时日。这些都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以谋求双边合作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中日经贸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日经贸合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包含了双方经贸界人士的不懈努力。
  展望21世纪,中日经贸合作在业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一衣带水的特殊地缘关系、相近的文化背景、悠久的历史交往和人员密切往来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日两国经济上互补性强,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巨大潜力。日本官民各界对发展双边经贸交流非常重视,日本国贸促各团体、日中经济协会、日中投资促进机构、日中经济贸易协调委员会等民间机构在促进双边合作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中日两国政治关系良好,特别是1998年江主席访日和1999年小渊首相访华等两国首脑的高层互访,为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证。而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的启动,以及日本经济止跌回升,将为中日经贸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
  日本近年各种对未来投资市场的调查均显示,日本企业将中国视为今后3—10年对外投资的首选市场。中国加入WTO将会带来投资领域全方位的、可预见性的开放,西部大开发更将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机遇。中日资金合作的领域将向环保、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拓展。合作的地域将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些将带来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快速增长,从而使中日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双边经贸合作全面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为双边合作拓展了空间。从扩大贸易规模,加强国际合作的角度考虑,双方可以研究利用中国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和日本先进的技术和销售经验共同开拓第三国市场的可能性,进而向区域合作发展。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清泉送万家
  ——记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日元贷款工程
本报记者 张建华
  踏进位于成都市西北郊27公里处郫县三道堰镇的成都市自来水六厂,迎面便是一股清新:鲜花吐艳、绿草如茵,若不是看到绿树掩映下成片的现代化办公楼和厂房,真有些疑心自己踏进了植物园。
  登上高处,六厂全景尽收眼底,漂亮的厂区内,新的工程建设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水六厂建设办公室的同志指着远处开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岷江的两条支流徐堰河和柏条河从这里流过,六厂的水源就取自这两条河流。2200多年前战国时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就位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发挥着分配水量、调剂下游水源大小的重要作用,保证了六厂水源的稳定。六厂的另一得意之处是巧妙地利用了地势落差,郫县海拔560米,高出成都市区60米,聪明的成都人将水六厂建在这里,来自岷江的水在这里经过科学的现代工艺的加工和处理,化作滚滚清泉,顺地势落差自然流入成都市区,节约了大量能源。现在,成都市60%的自来水每天就是从这里送往千家万户。
  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是成都市利用日本政府日元贷款,从1987年起用五年半时间建成的,工厂的建成,改写了成都市长期水荒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的自来水建设曾长期滞后,城市供水严重不足。早在1984年,成都市就被列入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自来水的普及率还不到76%;1985年,成都市日供水能力为37.3万吨,而需求量为65万吨,缺口达74.3%。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常年超负荷运转,仍无法保证城市用水,夏季用水高峰时,二楼以上居民供水困难,很多人只能等到深夜接水,自来水成了“夜来水”;对工厂则只能实行计划用水,超额使用要支付加价水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大使自来水的需求量日益膨胀,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居民和工厂自行打井、取用地下水,不仅水质得不到保证,还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破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长期的供水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对此,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突破供水瓶颈的途径。经过广泛的调查论证,成都市决定在原有的自来水一厂、二厂和五厂之外,建立自来水六厂。1985年,成都市成立了“自来水六厂建设领导小组”,市长亲自挂帅,数十名专家和学者担任项目顾问,开始了筹备工作,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国家批准立项,按日供水60万吨规划、40万吨设计,分三期进行建设。
  兴建这样一座大型的现代化水厂,资金短缺是最大的困难,工程启动举步维艰。正当水六厂建设领导小组为落实资金一筹莫展的时候,北京传来喜讯,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协商签订的第三批日元贷款将着重考虑城市建设项目,请成都市上报一个城建项目。成都市委、市政府当即决定上报成都市自来水六厂建设项目。1986年11月,成都市自来水六厂被正式列入第三批日元贷款备选项目。1987年10月,日本对华第二批日元贷款执行完毕后,还剩下一部分贷款没有用完。应我国政府的要求,日本政府同意把没有用完的这部分贷款提前用于第三批日元贷款的某些项目。水六厂建设领导小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派人到北京争取这部分贷款。为早日解决成都人民的吃水问题,六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们倾注了大量心血,从
  1987年末到1988年上半年,齐心协力,做出了科学、详
  实的可行性报告,完成了多次日方所需调查资料及现场评估审查,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水六厂终于被列入了第二批日元余额贷款项目。
  1988年8月,水六厂与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就第二批日元余额贷款签订了协议,贷款24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000万元。经过努力,日本方面还同意水六厂购买设备和仪器仪表时,可采用“自由采购”的方式。这种“自由采购”的宽松贷款条件使得水六厂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的采购拥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为把贷款用好、用活,水六厂广泛使用了招标采购方式,拓宽了自己的选择范围和讨价还价的余地,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成本,还保证了设备的质量。另外,在条件相当时,水六厂还尽量使用国产原材料及设备,为国内企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如宝钢、鞍钢和首钢,都曾在水六厂的建设过程中留下身影。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一、二期日供水量40万吨工程于1992年12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成都市的供水紧张状况。水六厂的建成带来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成都市百姓的称赞。城市供水的保障,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刺激了消费,也为成都市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家主管部门对他们的评价是:利用外国贷款效率比较高,进度比较快,是我国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中第一个利用国外贷款投产的项目。
  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受益颇多的水六厂如今已建成了三期工程;四期、五期工程也在建设当中,水六厂打算再次利用日本国际协力基金贷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益面广,利在当代,造福后人,但所需资金数额庞大,城市建设者应打开思路,积极探索国内外各种融资渠道。
  (压题照片为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一期和三期工程鸟瞰。本报记者张建华摄)(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编者按: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经贸往来与经济合作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金秋10月,朱镕基总理即将对日本进行的正式友好访问,是世纪之交中日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将会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努力实现中日世代友好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 杨振亚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朱镕基总理将于10月访问日本,这是中日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必将推动中日关系沿着1998年底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所确定的方向——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回顾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8年来的发展历程,尽管时有波折,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当前两国关系良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其广度和深度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在长达两千年的交往中,中日两个伟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古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至今仍渗透在东瀛各个角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把这段不幸的过去放在历史长河中观察,简洁概括中日关系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我们的任务是,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对待历史,不断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战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尖锐对峙的冷战格局,使中日两国关系处于近乎隔绝状态。在中日关系困难时期,一些友好人士不畏艰险,四处奔波,呼喊“中日友好”、“永不再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共鸣。我曾于
  1954年10月随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日代表团,日报均称我为“中共团”,似乎来日要宣传“革命斗争”,但代表团高举中日友好旗帜,所到之处,我亲眼看到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持五星红旗,自发热情欢迎,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情此景,生动地表明中日友好在广大日本人民中蕴藏着多么巨大的潜在能量。友好人士、有远见的政治家带动日本人民持续不断地为中日友好奋斗,历尽艰难险阻,以民促官,终于在1972年9月实现了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一举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6年后,经过一段曲折,在1978年下半年,通过福田赳夫首相的决断和园田直外相的顽强努力,又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70年代,中日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关系。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确立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发展的良好开端,令人鼓舞。80年代,两国友好合作超越障碍,在官民各个领域都取得全面开展。90年代,在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时,上半年江泽民总书记访日,下半年日本明仁天皇访华。在中日长达两千年的交流史上,日本天皇访华尚属首次,意义重大。由于天皇拥有的社会影响,这次访问牵动着日本国民感情。访问很成功,不仅增进了两国友好关系,而且增加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90年代末,正处世纪之交,江泽民主席于1998年底访日,同日方领导人发表具有重大意义的联合宣言,签署33项友好合作务实协议,确立21世纪的中日关系框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使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当前摆在中日两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仍然是认真落实江泽民主席这次访日同日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政治共识和合作项目,这方面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日邦交正常化28年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双方都应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原则,做到了,两国关系就能排除干扰,顺畅发展,否则,两国关系就出现麻烦。相信在这三个历史性文件指导下,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新世纪里必将健康、稳步发展。
  经贸、科技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两国已成互为依靠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额继去年约达66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今年预计将有新的突破。日本对华投资稳步发展。我们高度评价日方为我国长期提供优惠日元贷款,支持我国现代化建设,也不会忘记日方支持我早日加入世贸组织。科技合作迄今已取得成果,需要再多花些力气。紧密的经贸合作会促进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两国间良好的政治关系又会对经贸合作形成强大推动力。
  江泽民主席今年5月讲话强调,“中日友好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展望未来,21世纪的中日友好寄希望于两国人民,更寄希望于两国青年”。这一讲话所以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正因为道出了两国人民的心声。我们应该发扬中日民间友好的传统,大力加强民间友好工作,扩大两国民间往来特别是青年和青年政治家之间的往来,努力培养中日友好事业的接班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事实证明,中日两国友好既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也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周恩来总理早年提出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深得人心,我们应该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地为实现21世纪的中日友好和中日世代友好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记者专访

  目标:千亿美元大关
——访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这是中田先生最近的一份日程表:5月参加大连商贸洽谈会;6月参加哈尔滨商贸洽谈会,在日接待新疆、四川招商团;7月参加青岛商贸洽谈会,在日接待并会见吴仪国务委员、石广生部长;8月前往北京、浙江、上海、沈阳访问。接受记者采访后,将随同一个大型投资代表团前往陕西、新疆等地。这将是他第278次访问中国。
  记者:中田先生从60年代就开始从事促进中日贸易的工作,足迹遍布中国各地。请您简要回顾一下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田:1999年,日中两国贸易额达到662亿美元,是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的60倍。日本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累计19000多件,投资额达到370亿美元。加上日本政府对华开发援助,中国已成为日本的最大资金投入国。日中两国应该更加重视相互间的合作关系。
  记者:21世纪即将来临,理事长对中日经贸合作前景有什么看法和设想?
  中田:我认为,日中经贸合作应该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推进。一、力争实现2000年两国贸易达到700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为了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想方设法保持两国贸易10%的年增长率。继续促进两国贸易的新增长点,例如花卉、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以及技术进出口。为了开发高附加值商品、加强重点商品的研究交流、提高当地生产比例,要促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方式多样化,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积极协助具体的进出口项目。二、促进投资,特别是促进投资向西部倾斜。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这是亚洲的大事业。本协会将继续要求日本政府和民间企业关注西部大开发,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与合作。日本对60年代、70年代的环境问题有过亲身体验,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积累了经验和技术。为改善和保护中国的环境和生态体系,日中两国政府和企业有必要加大合作力度。三、为协助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技术和人才交流,近年来,日本企业正在进行重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日中两国企业都在进行结构调整,在增进两国企业界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继续进行面向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人才培训和交流,日中双方将合作建立新商品开发推进中心,希望日本政府也增加这方面的资金合作。知识产权的保护将越来越重要,日中双方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扩大交流层面。随着日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外国企业和游客将不断增加,促进中国等亚洲国家来日投资、旅游和参加各项活动,将有利于搞活日本经济、振兴日本地方经济。为此,要扩大日中两国地方政府、各种经济组织和企业、港口机场、旅游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促进亚洲经济发展方面,日中两国应该加强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对话和协调。五、继续呼吁日本政府开展对华经济合作。改革开放22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发展,但是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800美元,仍然是发展中国家。8亿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教育等处于低水平,并且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对华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日本经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直接或间接有利于日本国民的事业。从增进两国国民友好方面而言也是重要的。
  记者:朱镕基总理即将来日本访问,理事长对此有何期待?
  中田:朱镕基总理来访的时机很好,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一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萧条,日中经贸合作处于良好发展势头,两国贸易实现了创纪录的增加,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正在以通信、汽车等领域为先导实现质量性的恢复和提高。世纪交替之际,日中两国都应立足于以10年、20年为基数的长远观点,以更广阔的视野定位日中友好合作关系。期待通过朱镕基总理的访日,两国政府在交通、通信、环境、农业等重点领域,就经济、资金和技术合作的大项目进行充分协商,成为面向21世纪日中经贸合作的重要新起点。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谱写日中关系新篇章
  近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日本坚持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在此期间日中关系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日中两国间的人员往来从1980年的约9万人发展到1998年的约130万人。日本开放了中国人的团体赴日观光旅游,人员往来将会不断扩大。日中两国间的贸易额从1980年的约9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约660亿美元。日本的对华投资额从1979年到1998年累计达到约219亿美元,在增加中国的出口和就业方面贡献着力量。
  另外,我国为了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近20年来对中国提供了总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援助,面向中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0月上旬,在北京将举行中国方面主办的日本对华经济援助20周年纪念典礼。
  日中两国作为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负有重任的邻国,放眼世界面向21世纪,必须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加深相互合作。为此,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加深日中双方各阶层的广泛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下个月朱镕基总理的访日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在加强日中友好合作关系上将会取得重大的成果。日本方面为迎接朱镕基总理正在进行着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我想与各位读者一起期待朱镕基总理的访日将为面向21世纪的日中关系谱写新的篇章。
  日本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