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情况明才能求主动
  屈全绳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巨大的社会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干部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了,内容丰富了,思想十分活跃。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需要时刻关注和研究形势,而且要及时掌握干部群众因形势发展变化而出现的思想动态。切实了解群众的利益要求,掌握群众的情绪变化,研究群众的思想状况,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喜事多、大事多、突发事件多,局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安定团结、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各级党组织时刻关注社会思想动向,切实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教育引导,使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始终沿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跨入新的世纪,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际竞争和较量必将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也会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仍将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新的形势必然会对干部群众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关注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并从中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针对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把工作做在前头。
  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是为了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确保社会的团结稳定和政令的畅通无阻。掌握不是靠空说清谈,而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悉心体察感受;掌握不是靠大而化之,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注和研究经常性的思想动态与突发性的思想动态、普遍性的思想动态与特殊性的思想动态,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始料不及的突发性事件一定要反应敏锐,应对得力。去年,我驻南使馆被炸、“法轮功”邪教滋事、李登辉“两国论”出笼等事件,事起突然,影响巨大,干部群众反应十分强烈。由于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积极引导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取得了三场严重政治斗争的胜利。
  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不会凭空产生。经常性、普遍性的思想动态,往往是同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相联系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即使是这些有规律的思想动态,也会随着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变应变,加强预见性,注重针对性,提高有效性,才能做到既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又及时化解消极因素。
  对于特殊的、个别的思想动态,同样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楚虽三户,足以亡秦。必然性往往是通过偶然性为其开辟道路的。小的问题注意不够、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大的事端,造成大的危害。事实告诉我们,特殊的、个别的思想动态同样需要重视,同样应迎难而上,对症下药,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具体人的思想问题解决好。当然,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着力强化精神支柱,切实在强根固本上下功夫。通过聚理想信念之魂、铸立身做人之基,使干部群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方向不迷、信念不移,自觉抵御诱惑,坚守气节,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行为方式。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钟一言
  编者的话: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钟一言的文章阐述了应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发表于此,以期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取得科学的认识。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剧变之后,国际上出现了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调,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在一部分人当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这就严肃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物与物关系背后掩盖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对当代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哲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最严密的社会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军事学、伦理学等领域,马克思、恩格斯也有独创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过各式各样的理论,它们都对历史进程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一问世,就在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开辟了广阔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实践性。人类的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随之不断发展、创新。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救亡图存,无数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他们曾先后选择过多种“主义”,以期作为振兴国家的思想武器,但均告失败。只是到了“五四”时期,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重新观察中国的命运,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这些都为全面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民富强起来。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辈们一直在追求的“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致富思源”,这一切成果,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全面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马克思的名字是在1899年传入中国的。如果从那时算起,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才刚刚一百年。如果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算起,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还不到八十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历史见证。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挫折和失误磨灭不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这样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即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复杂的,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苏东剧变的原因决不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曾经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苏联人民曾经创造了很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者,使苏联一度可以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并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经受了考验。但后来苏联发展之所以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指出了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以及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未来社会主义作出详尽的描述。他们曾一再强调:“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实际,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列宁又几次调整经济体制,最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但后来斯大林过早地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人们受教条主义的束缚,思想僵化,没有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进行改革,致使这一体制逐渐丧失活力,束缚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妨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虽然着手进行改革,但在改革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深层原因,是值得人们记取的深刻历史教训。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实践中也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这些失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片面化和简单化,提出了一些错误政策甚至错误路线。但是,我们党的伟大之处在于,善于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既勇于改革,又能在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实践中,我们逐步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更加灿烂。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不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迷失方向,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解除思想武装,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努力学习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才能弄清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等,才能真正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致在复杂形势和大是大非面前产生思想混乱甚至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企图用别的“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要善于引导人们用世界眼光、历史观点和辩证思维全面看待马克思主义。特别要使我们的青年一代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所起的巨大作用,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关系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比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和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同时,目前国际形势仍相当复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还在起作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问题,既关乎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也关乎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国内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不断促进人类的进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从而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离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说到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真正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做到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三个代表”,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更加兴旺发达,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就一定会日益增多。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部系统的军史研究著作
  ——读《军旗飘飘——新中国50年军事大事述实》
  江英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军旗飘飘——新中国50年军事大事述实》,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人民解放军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有重点的论述。
  注重阐述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全局性的理论问题。比如,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总纲领。该书对共和国成立后,党、国家和军队军事战略方针的演变进行了专题论述。五十年代,我国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申了这一方针。九十年代后,提出了新时期军队战略方针,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要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队建设上实行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战略性转变。作者认为,这一方针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达到了新水平。
  重视研究与现实联系较为密切、社会普遍关注的军队与国防建设的“热点”问题。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基本方针。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我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考察,重点论述了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我国核试验成功、核潜艇下水等国防、军事科技的发展与突破。
  坚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和国防建设发展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考证和剖析,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比如,关于我国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的“全国大战备”,书中依据史实,对学术界不同的评价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经过了临战的考验,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国防实力,而且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这就增加了制止核战争的因素。进入八十年代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因而实行军队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旅游业须走市场化道路
  李建昌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中国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还不到5%,而全球旅游业占全球GDP的比重已超过10%。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的临近,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开发旅游产业的经济规律,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旅游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开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是我国旅游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现代市场运作。要让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效用,就必须重视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主题,形成特色。应该从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走势,确定若干旅游主题。围绕主题慎重选择开发项目,分批次、多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以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如旅游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可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特点,开发诸如沙漠、戈壁、绿洲、冰川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游览区,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与风俗习惯游览区等等。这样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开发精品项目,避免大家一拥而上,搞“大而全”、“小而全”的低层次的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同时也可避免一些地方“米不够,水来凑”,把宝贵的资金浪费在假古董的修建上。
  第二,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发掘。一个旅游景区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往往与它的文化内涵的多少紧密相关。为增加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对一些古迹进行修建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大型景点的建设上,更不能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来搞那些假古董。要让游人“品”出景区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加强对原始文化形态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对具有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情的整理与开发,以形成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使游人通过游览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这也有利于加强民间的文化交流。
  第三,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增长见识不是旅游的唯一目的,休闲、体会自然美等也是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现代旅游开发不应仅仅注重景点建设,还应注重旅游景点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将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旅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七朝古都开封,在发展旅游产业时,一方面努力完善以宋代文化为主题的景点建设,另一方面又把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以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依据恢复景区历史旧貌,以四河沟通四湖,既展示了“北方水城”景观,又可让游人乘船游览,体味宋代民俗民情;既可给人以历史文化的丰厚感,又可使人领略大自然之美。
  多渠道融资,搞规模经济。可以鼓励外国资本、私有资本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促使旅游经济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争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旅游景区按照不同的旅游主题和特色实行或紧密或松散的联合,推动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综合开发,形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规模景点、规模宣传、规模经营。比如,西安、洛阳、开封是秦、汉、唐、宋四朝的都城,文化古迹灿若群星。在发展旅游业时,既可分别以秦、汉、唐、宋文化为主题各自形成独立的旅游景区,又可连成一线,形成蔚为壮观的中华古代文明黄金旅游线路。这种联合运作,可有效提高竞争力,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妥善处理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共同发展。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它较其他产业更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与进步,同时它也能影响和推动这种改善与进步。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就没有大发展的经济依托和社会基础,它的综合效益也就难以发挥出来。而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也非常突出。所以,开发旅游产业,必须破除部门意识,把它纳入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局来统一谋划。


第9版(理论)
专栏:

  转变:思想工作方法创新的要求
  吴向东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从实践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要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所谓经验型方法,是指受感性经验支配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科学型方法则是指受科学理论指导、符合人们思想活动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由静态的、狭隘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方式转变,人们的眼界更宽,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情况也更加复杂。面对这种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经验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向科学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提炼,并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乃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广度和深度。
  由单向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所谓单向型方法,又称单纯主体型方法,其特征是工作主体居高临下,信息由工作主体向工作客体单向流动,工作主体不关注工作客体的信息反馈。而交流型方法,又称主客体互动型方法,其特征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和客体地位平等,工作过程中信息是双向流动的,工作主体十分重视工作客体的信息反馈。众所周知,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在新的历史时期,灌输的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过去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削弱。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心理特征,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灌输的原理,由单向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由单纯说教向多种载体传播转变。过去“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单一,已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播速度快捷化,传播手段高科技化,传播途径多样化。除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广告等载体传播外,在城市,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已成为一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不仅寓教于乐、寓教于文,而且寓教于服务、管理的各种活动之中,进一步拓宽了城区思想政治工作入户到人的渠道;在农村,创建文明户和文明村镇活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工程等,已成为许多乡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在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生产经营竞赛活动、企业管理等已成为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一些企业正在探索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管理教育模式,寻求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时期,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系统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载体来做好说服、教育、引导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
  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所谓单一型,是指孤立地运用某种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综合型则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现代通讯手段和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影响人们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因素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由孤立地运用某种具体方法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转变,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工作。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