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大地之子征文

  张晓路的大路歌
  于工 元成 南北
  来到安阳,你不可能不去那座闻名世界的人类文化遗址——殷墟;到殷墟博物馆,你不会看不到那辆古色古香的商代马车,它那褐红色的车身曾经承载过远古中国一个重商的朝代,它那巨大的车轮似乎还在辚辚前行,撼动着广袤的牧野和强国的梦想……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盘庚和他的臣民沿着安阳东方的车马大道把他的都城自山东曲阜迁至安阳。在此后的二百七十三年中,安阳凭借它四通八达的古城道、车马大道和驿道,车接八荒,交通四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殷商文化……
  公元二十一世纪前夜,也就是距离商代三千多年以后,在中原大地,一位开路和修路者进入公众的视野,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安阳市“人民的好公仆”安阳市公路总段总段长、党委书记张晓路。
  “一个十字,三个一点”
  有人给张晓路开玩笑说,你名“路”又修路,干了铁路干公路,不知上辈子是不是也是修路的?
  张晓路说:“上辈子修不修路不知道,起码我这一辈子是再也离不开路了!”
  1963年,从安阳第三师范毕业的张晓路响应党的号召,开赴东北的林海雪原,成为东北铁路建设的一名“新兵”。在铁道部铁路设计院干勘察设计,这一干就是十七年。在莽莽苍苍的东北大地上,张晓路攀登过大兴安岭,穿越过科尔沁草原,勘测过三江平原神奇的沼泽地。荒原上的阳光一次次照亮了张晓路年轻的心,穿越林海的一条条铁路就像一条条巨龙牵引着东北腾飞的梦想,也激荡着一个青年建设者宽阔的胸襟……
  多年后,当张晓路重返故里安阳,站在殷墟前,站在养育过他的故土上;当他从铁路转入公路,他明白了此生非路莫属!
  这是1995年的春天。欢快的鸭鸣在绕着古都缓缓流淌的洹河上飘荡,透过半青半黄的柳梢,高大巍峨的殷墟博物馆让张晓路感到了脚下的大地所承载的分量。已经当了十年公路总段副书记、副段长的张晓路将挑起一副更沉重的担子,上级决定让他出任安阳公路总段段长、党委书记。
  安阳地处中原,在中国当代经济格局中,安阳公路在地理位置上起着贯穿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作用。107国道穿境而过,安(阳)林(州)路、安(阳)大(清)路是晋煤外运、安阳西部矿产资源外运和中原油田内外运输的交通要道。总段下辖六个县(市)段,一个工程总公司,一个重油库,五个通行费收费站,有六十一个养护道班,职工二千二百七十人;管养公路里程七百六十七点四公里,其中国道两条,省道十一条,县重要公路十三条。
  谁都知道安阳市公路总段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
  张晓路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关于河南公路的“笑话”:一个从山东坐车到河南的盲人,完全可以根据车辆的震动情况准确判断出是否到了河南境内,山东路好,车辆行驶平稳;河南路差,一路颠簸,像是颠轿……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留意。这个笑话深深地刺痛了张晓路的心:不让安阳的公路变个样,我张晓路还算属路的吗?
  上任后,张晓路一气跑了市属的每个县区,辖区内的七百多公里路段、六十一个公路道班都留下了张晓路的足迹。他认真摸查道路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领导班子会上,张晓路立下军令状:“修不好安阳公路,无颜见父老乡亲!”
  在张晓路的主持下,以安阳市为中心,以107国道为纵,以安林路、安大路为横形成十字架,以国道带省道、以省道促县级公路,进而向全市辐射的公路建设规划出台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紧缺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张晓路说,“必须抛弃过去那种靠养护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上重点工程。现在苦一点,勒勒腰带,算啥?为了国计民生的大局,就是几顿饭不吃又如何?过往司机指着脊梁骂我们的时候,那才叫心如刀割!”于是,张晓路提出的“县段理解一点、总段节省一点、向省里争取一点”的资金筹措办法生效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一点”成为安阳人解决公路建设资金难题的法宝。
  擒下了拦路虎,搬掉了绊脚石,安阳公路建设翻身仗打响了。从1995年夏天开始,作为河南北大门的107国道安阳段整修改造工程开工。半幅通行,半幅施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建设大军一往无前,提前两个月修成了路面平整、线条流畅、美观整洁的文明样板路。
  紧接着,“十字骨架”中的一横——安林线改造工程也上马了。张晓路与建设者同吃同住,现场办公,使安林线改建工程提前一百三十八天竣工通车,一条焕然一新的国标超二级公路向太行山深处蜿蜒而去,原来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现在缩短到了四十多分钟。市场经济的触角沿着高等级的公路线向穷乡僻壤延伸,公路成为急于脱贫致富的人们的福音;同时,前往红旗渠和林虑山风景区旅游参观的大小车辆川流不息……
  漆见本色铁见亮
  安阳公路终于走出徘徊了八年的低谷,国道、省道升级了,县乡公路联网了。1996年,在两年一届的全省“好路杯”竞赛中,安阳市摘掉戴了八年的“铜杯”帽子,捧回了银杯;两年之后的1998年,经过省交通厅的严格检查和验收,安阳市公路管理总段捧回了梦寐已求的“好路杯”金杯!
  三年上了两个台阶,张晓路和他苦心经营的安阳公路网一下子靓起来了。当安阳人走出去,或外地人从四面八方走进来,已经明显地感到境内路面的光滑、平稳;而各级路政部门严明的纪律,近乎忍辱负重的服务,也开始引人注目。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司机想说服北流寺收费员少收车费,因达不到目的就来了个恶作剧,用十元钱裹了一口浓痰递进来。而漂亮的收费姑娘含着眼泪却仍然微笑着使用礼貌用语:“师傅,请走好。”
  这一切都来自苦练内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要求;“逢冠必夺,见一必争”是信心;“理思路,抓落实,争一流”是目标。张晓路就这样带着二千多人马闪亮登场。1997年的齐鲁行,1998年的张家港行,一年一度的机关干部下工地锻炼,既有开阔眼界、找出差距的功效,又有沟通情感、提高素质的作用。
  在安阳公路段,严格管理是出了名的。一次,一位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抽烟,被张晓路撞上,立即责令其停职检查。还有一次,在安(阳)濮(阳)南线工程施工中,一辆压路机在尚未成型的路面上卷起巴掌大小一块“麻坑”,刚巧被前来检查工作的张晓路发现。张晓路立即召开技术分析会,追查有关人员责任。结果有两位负责人被撤调、离岗;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为此事先后写了五份书面检讨才过关。尽管至今仍然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但重庆彩虹桥惨案发生以后,大多数人还是认可了这种铁面无情的管理方式。人与路,路与人,都是百年大计;修路建桥尤其是人命关天的世纪工程。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鞭策,才使得安阳公路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仅以安林路为例,自1995年整修之后,再没有进行过大补大修,没有网裂,没有沉陷,路面几乎平坦如初,这在当今公路建设史上堪称一个意味深长的个案。
  从严管理当然不仅仅是对硬件,也不仅是对他人,对下属。正人先正己。张晓路对家属有一个禁令,拒绝因公家访,一切到办公室谈。公路总段是一个兼有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每天接触大量车户和流资。为了保持高效和廉洁,公路总段成立了督察队,对执法收费人员实行全程监督。在对东长固站的采访中,我们收集到今年4月18日对该站的督察日志:
  1.督察队在离收费站四公里处乘坐三辆山东拖挂车对该收费站进行暗查,所售三张票与车型相符,无违纪现象;2.稽查员×××在当岗期间不坚守岗位,在收费厅内坐着;3.由西向东的车流量较大,以拖挂车居多;4.站区卫生状况良好。
  记录表上的整改意见栏里填写着这样的整改意见:1.该站在2月份被处罚后,整改效果不明显,管理跟不上,建议值班站长马军加强管理力度;2.对稽查员×××处以一百元罚款。
  某军分区司令员在参观安阳市公路总段后说:“我搞了一辈子管理,看了你们的管理,我算是服了!”天津市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于涛说:“我在你们这里学到了真经。你们从基础工作抓起,重视人的素质,是一种很好的管理。”
  管理人的前提是尊重人、关怀人,并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为了提高公路道班的快速反应能力,安阳公路总段几年来为全区六十一个道班安装了程控电话,并为主要公路干线道班配发了公路巡逻车。据悉,在全省公路系统中,这是第一家。
  “工作狂”来自一种激情
  在安阳公路总段采访,提到张晓路,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他的快节奏,不知是赞美,还是啧有烦言。有人说,在张段长手下当兵真不容易,小跑都跟不上他的步伐。还有人干脆称他是“工作狂”。
  “工作狂”这个词时下似乎变得不怎么讨人喜欢了。但张晓路认为狂热来自激情:“活着要没有激情,那不成了植物人了?什么叫生活质量?人生四件事:衣、食、住、行,我目前工作的目标就要千方百计提高公众‘行’的质量。公路上去了,人民群众‘行’的效率提高了,经济发展了,作为一个修路者,自然也就乐在其中。如果说这就是工作狂,那工作狂又有什么不好?”
  张晓路这番辩解,似乎带有几分委屈,更多的是一种执拗。为了印证他所袒露的心迹,也为了印证同事对他的评价,我们可以把他8月13日到14日两天的活动做一个清单:
  13日,作为全总邀请的全国百名劳模之一,结束在北戴河的疗养,当天返回河南安阳。
  16日晚十一时二十分,到107国道董王度收费站,慰问值班收费员,察看周边环境。当看到站区灯不亮时,要求尽快更换;看到路边的废弃纸箱,要求捡起来集中置放。
  十一时五十五分,到107国道郭王度超限监控室。经检查指出货物堆形不规范,要重新堆放;接着来到夜班食堂,值班人员正准备吃捞面条,张晓路亲口尝了一口卤;最后来到办公室、会议室,对监控室领导说,也许你认为已经可以了,但在我看来还达不到标准,要进一步检查。张晓路话锋一转,谈到8月7日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到北戴河看望全国劳模以及与包括张晓路在内的十七位劳模座谈情况。张晓路说,这体现了中央领导对我们一线职工的关怀,我们一定要坚守岗位,进一步把公路建设搞上去。
  8月14日凌晨一时二十分到安林路北流寺收费站,先去站区考察工作环境,又来到机关询问近期收费情况,批示对闯关闹事不交费的过往汽车要登记摸底,向市政法委详细汇报,并要求收费人员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三时十分,回总段机关宿舍休息。
  八时二十分,到内黄县王庄大桥工地,召开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参加的现场会,听取工程进度汇报。
  在读者看来,这也许是一份相当枯燥乏味的“清单”。但安阳公路总段的人们心知肚明,当他们的段长马不停蹄地奔走在黑夜与白天之间、公路与大桥之间,他九十高龄的老母亲,以及他疼爱的小孙女,也正眼巴巴地等着他的归来呢!而张晓路在上述“清单”中却没有给他们留下哪怕一分钟的时间。
  这就是张晓路,在他和他为之奋斗的公路开始获得巨大的荣誉时,一种丧失在慢慢向他靠拢。
  1998年,就在安阳市一举夺得“金杯”的同时,张晓路被诊断出患上了脊髓型颈椎病。这是一种罕见的病症,由颈椎骨刺向内生长压迫脊髓而得名。病人头晕,肢体麻木,畏冷、畏风。一些医学科研人员对此病抱悲观态度,认为是“不叫癌症的癌症”。但张晓路仍然斗志不减,而且添了几分紧迫感。为了减轻伏案工作时颈髓的压力,他特意订做了一张桌面向上方倾斜的写字台,这样他就可以仰着脸写总结,批阅文件。有时不得不住院治疗,在输液状态下,他仍然念念不忘工作、工程、工地,差点就把病床当成了他的办公桌。每位接触和采访过张晓路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他不仅不是病人,而且是一位比一般健康人更精力充沛的人。每言及此,安阳公路总段的同志总忘不了讲述这么一个场景:
  有一年汛期的一个午夜,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安阳市,市内许多大树被拦腰折断,全城停电,电话中断。从睡梦中惊醒的张晓路一骨碌坐起来,干线两边的树木怎么样?公路很可能要受阻!他不顾一切冲出家门,蹚着齐腰深的洪水,走了两个多小时赶到办公室。果然,107国道市区北段被刮倒了二千多棵大树,阻断了几公里路段。张晓路紧急调集人力和机械上路,清障疏通。直到107国道恢复了通行,他才想起已经两顿饭没吃了。
  张晓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这一生离不开路,无论修路还是走路,都要选好线,迈稳步,而且不能停留……”
  张晓路的“永不停”精神使人想起西方文化中那位上下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浮士德是一个进取者的形象,也是一个受诱惑者的形象。如果说张晓路是一位受到理想诱惑的当代进取者的话,那么他的另外一面就是脚踏实地。既激越昂扬,又严谨务实,张晓路用这种刚柔相济的复合旋律,在曾经创造过古老文明的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大路歌。
  (压题照片:安阳公路管理总段一角。)(附图片)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高空攻擂
  刘锡元 陈君
  来到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了。高高的定山在暮色中显得峻峭挺拔,而横架在定山两峰的那道长达八百米的钢缆就更使我们有些心悸了。临来时,河南高飞团的总团长姬同德告诉我们:“俺团去的演员,这次能否在最后夺得攻擂资格,能否顺利走过这道钢缆从而再一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到南京后,你们最好先了解一下张生雷。”
  对张生雷的了解很简单,他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我么,就是喜欢高空艺术,在高空钢缆上走啊跳呀。你们看,我吃的粮食不长肉,都变成汗水流走了。”这位矮小而瘦削的小伙子,话语间透出自信和风趣。
  “这次高空攻擂,有希望吗?”
  “怎么说呢?走着瞧吧。”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一束郁金香插进水杯里。
  5月1日上午,我们踩着阳光,怀着充满希冀的心情来到了评委台。
  在这三面环水的评委台上,从不同地方赶来的十二名高空擂手,已一字排开。二十四岁的张生雷白衫白裤,在惊天动地的盘鼓声中,更显得柔弱和秀气。与张生雷并肩站立的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他就是本次高空摆擂的“擂主”秦超仁。1998年,他在南昌梅岭上空,以十五分十六秒的时间走钢丝七百六十九米,至今无人超越。从体质上来看,他把张生雷比得太不像男子汉了。
  我们不由替张生雷担忧起来。
  果然,“高难竞技”连续进行了三场,上场的十名擂手都败在了秦超仁脚下。
  我们原本的希望开始有些动摇了。就在这时候,一个白色的亮点在钢缆一端出现了,如玉蝶飘飘,头顶那对黑色的触须微微颤动,渐渐地,渐渐地近了。这白色的“蝴蝶”正是张生雷。黑色的触须,是他在行进中将十八公斤重的平衡杆顶在了脑袋上。
  高空钢缆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一身皆白的小伙子走跳腾挪,疾如猛虎腾涧,矫若游龙戏水,一个“钢丝倒顶”博得两岸观众掌声如雷。太空步,迪斯科,蒙眼倒走,翻江倒海,吊挂金钟,夸父逐日,二郎担山,霹雷闪电……
  深谙高空之道的播音员无法报出动作名称了,急得两腮通红。
  评委们以挑剔的目光盯视着钢缆。有人拿起了望远镜,仔细审视他的一招一式,最后,不得不坐下来,脸上泛起满意的微笑。
  当张生雷在细细的钢缆上单腿而跪,用古老的传统礼节向观众躬腰致意时,数万名观众骤然将掌声汇作暴烈的飓风,在珍珠泉搅起一股热流,直冲得山鸣谷应。
  张生雷,在高难动作上以满分成绩压倒了秦超仁,一举夺得冲刺八百米走远的资格。
  虽不是奥运赛场,但这单项的在一条钢丝上进行“高空打擂”,在中国乃至世界是不多见的,甚或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在等待着,等待着张生雷能成功穿越八百米钢缆,能在高空走远上最后夺魁!
  5月3日下午,珍珠泉的太阳格外耀眼。高空的油芯钢缆在浓热的空气里油花闪闪,给踏足者更造成滑落的危险。
  在场的观众愈发紧张起来。那白色的亮点又在钢缆一端出现了。
  “忆往昔,红军不怕远征难;看今朝,高空又出英雄汉。”当播音员刚刚播音,老天似乎有意作对,一下子将风速提到了六级。钢缆,猛烈地摆动着,摆动着……
  小心哦,张生雷!我们的心如绷紧的弓弦,发出“咝咝”的断裂声。
  张生雷临近了评委台。他在秋千般摆动的钢缆上做了几个漂亮的高难动作,又执起平衡杆,向前……
  八百米钢缆呵,中间下垂十四米!摆动着的油滑的钢缆上,登坡而进该何等艰难!
  一步三滑,张生雷流汗了。他轮替着抬起脚,在白色的裤腿上磨擦鞋底的油腻。一滴滴汗水洒在钢缆上,又一滴滴滚动着滑落珍珠泉。泉中,一串串珍珠样的水泡鼓荡着,与汗水交融在一起,写下一个国际性的时刻:公元2000年5月3日,北京时间十四时四十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年轻艺人张生雷,在高空走钢丝八百米,历时十九分十五秒,从长度上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当张生雷踏上终点的铁塔,在平地奔跑的南京日报社记者也几乎同一步赶到。十多架摄像机追了过来,新华社等各新闻媒体的记者追了过来,河南高空飞车艺术团的总团长姬同德手举鲜花也追了过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的颁证词,公证单位的公证词,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的祝贺词,和同着盘鼓声、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在珍珠泉上空久久回荡……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卡拉奇哨所
  峭岩
  一闭上眼睛,大脑的荧屏上便突现这样奇巍的图景:白雪皑皑的慕士塔格峰下,坐落着一座红砖打造的营房。四面光秃秃的山丘,没有一点绿色,唯一提神的是“卡拉奇哨所”五个大字,高举在山下独有的建筑上,刺目的阳光下,一闪一闪,标示着这里有军人在驻守。
  这就是西部帕米尔高原上的卡拉奇哨所,比它还靠西的是红旗拉甫哨所,再往西一步就是巴基斯坦国界了。三年前的盛夏,我曾造访过这两个哨所,那里的艰苦寂寞,空旷与苍茫,深深烙印进我的记忆里。今天,随着党中央开发大西北的号角,我又想起了西部,想起了卡拉奇哨所,想起了在卡拉奇哨所发生的惊险的一幕。或许,三年来,那里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设施有了增加,我的担心已属多余,但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内地的我,还是常常牵挂着卡拉奇,牵挂着“毛娃”和他当兵的父亲……
  我们的汽车刚刚驶进卡拉奇哨所,倒下的茶水还没喝上一口,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慌乱中伴随着一声声惊叫:“我的毛娃不行了,我的毛娃断气了!”只见一位身穿着内衣的青年人怀抱着孩子,拼命地奔跑着;他身后跟着披头散发光着脚板的女人。那女人的尖叫声,使整个营房都被震惊了。有经验的连长立即破门而出,他说:“是孩子缺氧,快,快抢救!”我们也急火火地跑了过去。
  在哨所的卫生室里,一场抢救“毛娃”的战斗开始了。卫生员熟练地将氧气瓶打开,将输氧管插进“毛娃”的鼻孔里,只一分钟“毛娃”铁青的脸色变白了,又转而红润了。只有一岁的“毛娃”怎么也不理解方才发生的一切,可在场的人们都明白,这里海拔很高,缺氧就构成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最大威胁。初来帕米尔的人,要过的第一关就是缺氧关,有的休克,个别的窒息而死,天长日久,方可逐渐适应这里的环境。
  “毛娃”是随妈妈从西安来帕米尔看望当志愿兵的爸爸来的,刚来两天,环境气候很不适应,小家伙玩得兴奋了些,突然休克,这可急死了他的妈妈、爸爸。当“毛娃”吸着氧,甜甜地望着妈妈的时候,他的妈妈一把将“毛娃”搂进怀里,放声哭起来:“我的毛娃,让你受罪了,明天咱们就下山,离开这鬼地方,连草都不长一棵的地方,还当什么兵哟!”
  女人多年的委屈像放闸的河水一样,哗哗地奔涌而出,旁边的丈夫——当志愿兵的机电班长(战士们称他老机电)却满脸笑容地说:“别,别哭了,娃娃不是好了吗?”“老机电”心里有数,当兵八年立功受奖多次,都是爱人支持的结果,女人爱哭,诉诉委屈是应该的。
  这场有惊无险的一幕总算过去了,我们的心顿时落下来,思想却翻腾起来。我想,我们这些生活在内地的人,生活在甜甜的空气中的人,应该为缺少绿色、缺少氧气的帕米尔做些什么呢?我立即想起车上的一个小型氧气瓶,那是喀什军区的领导特为我准备的,预防缺氧的时候应急之用。在红旗拉甫哨所我试用过一次,那氧气凉凉的,甜甜的,吸进肺里舒服的滋味难以言说。何不把它留给“毛娃”呢?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毛娃”逐渐适应了卡拉奇的环境,他们母子在哨所共住了二十八天,那小氧气瓶只用过两次。“老机电”在给我的信里说,欢迎再来卡拉奇,那小氧气瓶还留在卡拉奇呢,等我再来时再用。不过,现在条件好多了,军区专门为西部边防连配发了不少氧气瓶,官兵们在卡拉奇周围栽了几百棵胡杨树,种下了无数丛骆驼草,挖了千米长的引水沟,慕士塔格峰的雪水涓涓不断地流过营房。卡拉奇的自然环境鲜亮多了,呼吸顺畅自如多了……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伙头军”罗生春!
  李龙年 邓达生
  八年前,十九岁的罗生春兴奋地穿上了军装,从赣南来到了武警南平支队,那时,他最渴望的,就是当一名战斗班长。
  不料,新兵集训结束,他被分配到教导队当炊事员。
  天,参军一回,竟成了“伙头军”!罗生春伤心至极。
  那天,他值班。由于思想不通、情绪低落,罗生春下厨稍迟了些,结果手忙脚乱,偏偏柴火又湿,闹得集训的排职干部们饿到晚上7点,才勉强吃上晚饭。
  那一夜,教导员找他谈得很多、很多,尤其是教导员说的:“伙头军,首先是军人!”深深铭刻在他的心田。
  这以后,煮饭烧菜,琢磨烹调技艺,几乎构成了小罗的全部生活。他还挤出微薄的津贴,订阅了《中国食品》、《烹调技术》等多种书刊,潜心钻研。
  不久,罗生春被调到了支队机关炊事班。班里的老兵,有的是二级厨师,有的是三级厨师,小罗向老炊事兵学习,刻苦实践;他自学雕刻,买了水果、萝卜,晚上关起门来练习;为了掌握名菜“袋子鸡”、“葫芦八宝鸡”的制作方法,他还利用周末到一家酒楼义务“帮工”。
  小罗到机关炊事班不久,正赶上“八一”。他自告奋勇承担“八一”会餐。当罗生春满头大汗地使出他的“十八般武艺”后,那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令干部战士们轰动了:警营里出了个大厨师!
  小罗崭露头角了。有战友告诉他:咱闽北为数不多的三星级宾馆、闽北大饭店的厨师长也是军人出身,还是闽北为数不多的“特级厨师”,要能拜他为师,你准有大长进!
  星期天,罗生春赶到闽北大饭店。他径直来到厨房,真巧,一位中年厨师正在做“绿叶红梅”(炒腰花),这是闽北著名风味菜,小罗练习了多次也未成,今天可赶上了!小罗目不转睛,心中默记,不知不觉比划开了……
  小罗入迷的样子引起了厨师的注意,他正是闽北大饭店的厨师长。从此,小罗有幸成了他的弟子,学到了许多“高招”。不久,经严格考试,小罗领到了三级厨师证书。
  后来,支队又送罗生春到闽北大饭店学习三个月。这三个月里罗生春白天跟班,晚上练习,天天到深夜。军人出身的厨师长、师傅老吕对这个战友也特别关心,每天下班后单独为他讲授闽菜、粤菜、雕刻等制作方法。三个月下来,罗生春掌握了数十道菜的制作,他的冷拼、热菜和雕刻技术都得到业内行家们的好评。
  告别闽北大饭店那天,老吕对小罗和厨师们说:军人,就是不一样。
  几年下来,罗生春仅为雕刻耗费的萝卜、水果,就不下几百公斤。他熟练地掌握了闽菜、粤菜、苏菜等菜系,能做六十四种艺术拼盘,精于四十八种花草景物的雕刻。
  1999年,福建省烹饪协会数年一次的全省烹饪大赛在南平市举行。作为全省唯一的一名军人选手,他从容不迫,展露技艺:六种高难度的自选菜,他全都提前几分钟完成,而且每道菜都堪称精品。尤其是一道“爆竹春花”,熔精湛的雕刻、烹调技术于一炉,色彩亮丽,造型生动,博得现场评委、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这年,罗生春被破格晋升为特级厨师。他是武警福建总队中唯一的一名特级厨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