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8月6日,中国歌剧院合唱团以一曲《太阳岛上》,拉开了第二十五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帷幕,观众掌声如潮。一曲浪漫的《太阳岛上》,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也使哈尔滨在音乐中声名远扬。音乐,使哈尔滨扩展着自己;音乐,也使千千万万人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
  “哈夏”:四十年风雨乐章
  王风光
  冰城哈尔滨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良好的音乐氛围。从1961年至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深深植根于千百万人心中,以她不变的初衷,凝炼成这座城市精神的音符。
  二十五届音乐的盛会,歌声、琴声、掌声、鲜花……哈尔滨人以对音乐艺术的情有独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沉醉和追求。1961年7月5日,以“振奋精神”为宗旨举办的第一届“哈夏”,为哈尔滨艺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新篇章。1996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升级,由市政府与文化部共同举办。自此,“哈夏”由地方性的音乐活动变成全国性的音乐节。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最初以地方娱乐为创办宗旨,历经了三次突破。一次是第二届,同黑龙江省联合举办。此届有四百三十多个中外曲目分别在八个演出场地展演,规模可观。一次是第七届,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联合举办,其规模虽限于东北,然而影响已遍及全国,许多音乐名人如盛中国、秋里、张权、胡松华、罗天婵等应邀而来。在二十五台音乐会上有五百一十多个曲目参演,文化交流活动标新立异。一次是第二十三届,同文化部联合举办,以重振高雅艺术雄风、塑造艺术精品为宗旨———全国声乐比赛、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在“哈夏”音乐会上交相辉映。
  四十年来,艺术家们为“哈夏”创作了上百首歌曲和乐曲,其中传遍全国的有《乌苏里船歌》、《新货郎》、《太阳岛上》等。哈尔滨通过“哈夏”音乐会,哺育了成百上千的音乐人才。他们带着家乡给予的荣誉从哈尔滨走出去,甚至远涉重洋,扬名海外。离开家乡多年的金铁林,对家乡印象最深的就是音乐。他忘不了和同学们驾着船在江上放歌的情形,他说,他是牵着音乐的手走过人生的。月琴演奏家冯少先已记不得在历届“哈夏”音乐会上演出了多少次月琴,却永远记得自己所演奏的作品都是通过“哈夏”广为传播的。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到国家一级演员,齐燕说她“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哈夏’”。歌唱家李双江说:“参加‘哈夏’音乐会,使我又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父老乡亲的身边。”
  一座城市的孩子们能拥有三万两千余架钢琴,这个数字使一些发达城市都赞叹不已。哈尔滨中学生乐团自成立以来,排练了交响乐、管弦乐、独奏、重奏、齐奏、室内乐等一百二十多首中外乐曲,可以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黄河》乃至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等难度较高的乐曲。日本指挥家朝比奈隆,我国指挥家郑小瑛、尹升山都曾与乐团合作过。孩子们高水准的演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相当难度的进行曲《海狼》,乐队一遍就合了下来。尹升山感叹,即使是专业乐团,也不过如此。听了乐团的演奏,作曲家王世光激动了,他说,他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哈尔滨被称作“音乐之城”。
  “音乐之城”的人们喜欢音乐,懂得音乐,“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哈尔滨人民展现风采、挥洒豪情的舞台。每年的“哈夏”音乐会都有数万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今年更是如此。目前哈尔滨市区的社区活动和广场演出已达一百五十余场,观众二十万人次。从8月6日开幕,每天上午10时上百人载歌载舞的“浪漫夏季”文化巡游活动都在中央大街进行;防洪纪念塔前特地搭建了三百平方米的大舞台,每晚6时30分“哈尔滨颂歌”行业文艺专场汇演都为江畔送去琴韵和歌声。十六个办事处的文化广场、四十个社区楼院家庭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十万多居民参与。
  哈尔滨音乐氛围很浓,群众音乐功底很深。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市民素质进而提高城市品位,推动哈尔滨向全国音乐名城、文化名城、东北亚国际经贸城挺进。罗马尼亚国家文化部负责人霍里亚·波贝斯库说:“‘哈夏’音乐会水平之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说,许多演员的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哈尔滨观众很热情,也很有水平,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欣赏层次。哈尔滨能承办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显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喜欢这个城市。我愿结识中国朋友,领略东方艺术。”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但闻姑苏琵琶声
  ——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侧记
  本报记者 杜英姿
  江南好,好在青山秀水,人文荟萃。秀丽的江南山水、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吴地文化,孕育了优美典雅的苏州评弹。九月上旬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期间,大珠小珠,嘈嘈切切,和着茉莉的馨香,评弹清丽的声音传遍了姑苏城的街巷人家。这朵古老的江南曲艺奇葩再次迎来了盛开的季节。
  弦索丁冬的传神魅力
  梅竹书苑早早挂起“客满”的牌子。江浙沪的四十多位评弹票友的大会串,唱响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比赛暨苏州评弹艺术节的序曲。苏州名票邹萍萍、文菊敏的《双珠凤·火烧堂楼》、无锡濮敏敏的《林冲·长亭》、上海张国椿的《拾画》等赢得满堂喝彩。苏州沧浪区少年宫的五位十岁的小小名票还演唱了曾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创作、演出金奖的弹词《美丽的小公鸡》,稚真可爱。
  正是在票友、听众的协助下,代代评弹艺人口传心授,像锦缎绣花般琢磨书艺,形成了评弹艺术细腻、幽默、动听和以曲折情节吸引人的特点。许多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如俞振飞、盖叫天、谢添、赵丹等都是评弹艺术的爱好者。六十年代一曲毛泽东诗词改编的评弹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突破地方曲艺的局囿走向全国。建国后在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下,评弹艺术获得长足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沉寂,近年来评弹渐出低谷,蓄养精气,呈现出盎然生机。评弹书场不断恢复和新建,电视书场和广播书会节目备受观众喜爱,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风情的新作时有推出。每天至少千万人次以上的听(观)众群体,为评弹的繁荣培植着丰沃的土壤。
  誉满江南的响档名家
  灯光骤亮,开明大戏院的舞台上,苏州代表队的双档金丽生、盛小云笑对台下欢迎的掌声。他们分别加唱了一曲弹词开篇方才开始今天的弹词片段《武松·叔嫂初逢》的演出。这是评弹响档和观众之间的老规矩。今年三十一岁的盛小云,是海内外颇负盛名的青年评弹演员,她在台北表演,俞调开篇《宫怨》缠绵悱恻,徐调开篇《寇宫人》吴语软糯,丽调开篇《新木兰辞》激昂慷慨,端庄秀丽的台风,珠喉如莺、清流舒展的弹唱,使观众为之倾倒,被誉为“天上飞来的声音”。盛小云说表的功夫也蜚声书坛。单档难在不寂寞,她的说书艺术,变角神速,泾渭分明,表演得体,出神入化。
  评弹艺术后继有人。这届艺术节汇集了近年来享誉江浙沪的新秀名家,如夫妻档袁小良、王瑾,说、噱、弹、唱、演,配合默契;金鉴伯的评话《天波府比武》独树一帜。徐惠新、司马伟、张丽华等也自成一格。一批走出评弹学校不久的新一代年轻演员也崭露头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质。
  旧有程式的承继出新
  此次参赛节目都是近年来新创作的开篇、短篇、中篇以及传统长篇节选和经过整理加工的书目节选,成为对近年来评弹创作成果的一次检阅。
  江苏省歌舞剧院评弹团的评弹音画《唐宋古韵——忆江南》,从大量唐宋诗词中挑选出有关描写江南水乡山水、风情、人物的十四首诗词,以白居易《忆江南》开篇,以韦庄《江南好》压轴,综合文学、音乐、服饰、舞美、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构成一幅江南风情画卷。这台演出既保留了评弹本体艺术的特点,又将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合唱等艺术形式融入音画表演中,充分展示了评弹艺术的拓展创新。
  上海队的新创中篇弹词《孙庞斗智》,用评弹表现战国时代的风云际会,对刻画人物提出很高的要求。参加其中两折演出的徐惠新,借鉴影视表演的经验,打破程式,在挖掘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方面进行探索。徐惠新正是新一代评弹演员的代表,能自编自演,并有独立的艺术见解。他说:“说书先生的成功不是以艺术形式征服观众,而是达到与观众的内心交流与共鸣。评弹是一种积累的艺术,随着阅历的积累,才能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先生”。”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世界需要爱
  ——记油画家李自健
  丁 刚
  李自健回来了。他带着充满人性与爱的一百多幅作品回到了祖国。自8月中起,《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环球巡回展》陆续在北京、上海、长沙、广州和武汉展出。
  今年四十六岁的李自健是湖南邵阳人。1957年,其父被打成右派,母亲无力抚养兄妹八人,只好将他寄养到农村。李自健从小饱受苦难和挫折,磨练出了坚强的性格。1969年,十五岁的李自健开始跟随被下放的画家陈西川先生学画。1977年,他便有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同年,李自健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在湖南长沙文化馆任职。1987年,李自健赴美留学。
  在艺术上,李自健始终追求质朴真诚的精神。从1991年开始,他潜心创作了一大批描绘母爱、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人物、台湾乡土人情以及美国流浪人的油画作品,构成了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七大系列。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南京大屠杀》,描绘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凶恶。
  自1993年,李自健开始带着自己的作品到世界各地去巡回展出。七年来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了二十七次,参观人数达七十多万。这些具有浓厚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打动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观众。巡回展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此次在北京展出期间,观众的留言写满了五大本。有观众写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因看画而流泪。”一些评论家认为,画家通过作品所追求的,恰恰也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和最需要的。他的作品中传达出的对人性与爱的呼唤,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李自健虽旅居国外多年,但却一直心系祖国。早年的经历对李自健来说无疑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在创作中,他常常要从这些经历中寻找灵感、汲取养分。他说,他的创作得益于两种魅力,一是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二是现实主义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炽热的爱。恰如美国艺术评论家怀伯曼先生所说:“李自健是一个敏锐的世界观察者,但是,他拥有的却不是那种摄像机般的眼睛。他的才华不仅是来自敏锐和善于批判的目光,而是来自一颗充满温情的心灵。”
  下图为李自健作品《黄昏·故乡》(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9月10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红星舞蹈团将一台精美的舞蹈晚会作为教师节的礼物献给了辛勤耕耘的教师们。该团始建于1960年,演员都是年轻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在古典舞、民族舞、民间舞及现代舞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他们创作并推出的《清风》、《苏武》、《胡笳十八拍》、《向天堂的蝴蝶》等,上演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图为李倩表演的《月亮女人》。(李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澳门迎来第十四届国际音乐节
  第十四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将于10月7日至21日举行。十六场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歌剧《奥赛罗》、黄河大合唱音乐会、马勒《第二交响曲》交响音乐会、纪念贝多芬诞辰二百三十周年音乐会、西班牙弗拉曼柯舞蹈专场、拉脱维亚芭蕾舞剧《柴柯夫斯基之夜》、中国民族音乐演奏会、美国爵士音乐会、室内音乐会以及由享誉世界的著名歌唱家、流行歌星同台演出的大型闭幕音乐会等。本届音乐节参演人数众多,英国科文特苑皇家歌剧院、中国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及合唱团、西班牙国家舞蹈剧院、美国协和室内乐团等竞相献艺。
  澳门文化局配合音乐节的节目,从6月到9月举行了一系列讲座。音乐节期间,文化局还将邀请部分参与演出的团体及艺术家主持大师班及工作坊。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艺术家的亲身示范,更可以近距离接触音乐。(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信箱

  建议宣传“三江文明”编辑同志:
  今年5月,全国政协视察团到青海作“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题视察。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文化报联合举办“西部大开发中的美术”专题研讨会。两者都是围绕西部大开发,一个从自然角度,一个从人文角度,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考。而思路最终都追寻到一点:文明。
  “西部”,已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特定词语,在给人以经济欠发达的总体印象的同时,也明示了那里还相对完好地保存了古朴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甚至还常常激发人们美丽、神秘的遐想。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欠发达往往蕴蓄着发达的巨大潜能。不久以前,人们还抱怨西部的原始、落后。然而,当世界吃尽了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的苦头而彷徨忧虑的时候,国人幡然领悟,为还有这片“西方净土”而感到庆幸与安慰——我们还来得及借此反思西方现代文明的教训,也来得及弥补极“左”时期一些错误决策以及目前市场经济法规未完善所造成的人为破坏。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也好,人文环境也好,多么需要保护,而两种环境都相对脆弱的西部,更需要大家的呵护!开发,其前提应是保护。只有有利于保护的开发,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很多工作要做。譬如,立法、执法,实行强制保护;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达到自愿保护;更重要的是普及文明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做到自觉保护。
  今日西部大开发,我认为在重视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注。科技普及,能使船坚炮利;而人文教育,则能涵养民族底气。西部的人文资源也非常丰富,而且,以西部的情怀激励西部、鼓舞全国,将更具感染力。就以青海为例,青海很有“西部”的典型性,而且还有值得骄傲的所在,那就是地处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但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个三江源头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这里有诸如地球变暖等自然因素,但文明的失落不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吗?超载过牧、乱垦滥伐、人为破坏哪样不与文明息息相关?看来,重新呼唤文明甚有必要。鉴此,笔者建议启用“三江文明”的概念。可以说,三江源头,也是三江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青海三江源区大量原始时代文物出土足资佐证,而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和长江更是天下共知,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总体形象的概念未曾传世。因此,借大家为源头骄傲也为源头担忧的契机,最好大力宣传“三江文明”,让全中国、全世界都逐渐知道和熟悉这个概念。犹如一听“两河文明”就知道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及其孕育的文明一样,一提“三江文明”,也能形象地联想到三条江河以及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对民族精神的光大,相信对当前的决策与实践,对唤回民众文明意识以及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等等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北京 陈 醉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詹平相,江西乐安,干部——
  学会即兴讲话
  所谓文化素养,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修养,也包括运用文字及一般知识的能力。而运用文字的能力则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中口头表达能力是演艺人最直观、最现实的文化素养,一些演员甚至明星能够长篇大论地说上一个时辰,却不能把一两分钟的即兴讲话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杨澜有一次上台时差点摔倒,哄笑声中她能即兴说出一句“我几乎被刚才精彩的表演所倾倒了”为自己解了围。英国导演大卫因执导《桂河大桥》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奖。他的致词是多么的有趣而实在:“当我们在丛林中挥汗如雨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座‘桥’会通向奥斯卡奖台。我是通过长途跋涉才到达这事业的顶峰的。”以上都是演艺人即兴讲话的佳作。反观我们国内有些演艺人,歌唱得那么好,戏演得那么棒,可一旦面对观众或记者,除了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不久前那台所谓观众最喜爱的中外歌手评奖颁奖晚会,至少有十位明星上台就是那么两句话,让观众顿觉单调,也使晚会失色不少。既然是有备而来,除了展示专业素质外,总得给观众留下些“口彩”吧。
  即兴讲话决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它是演艺人文化素养的一个亮点、一个“装饰音”。所谓“张口说话,略知鱼虾”。希望演艺人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不要忽视即兴讲话的训练。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影视人才“资源库”艺创人员中心成立
  中国电影集团自去年成立之后,内部重组工作在积极进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创人员中心率先组建,日前正式宣告成立。
  艺创人员中心由集团所属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中国电影公司四家分公司的文学编剧、文学编辑、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剪辑、制片等全部创作人员组建而成。艺创人员中心还将广泛吸纳一切有志于影视艺术的各类社会人才。(翁 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