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钻石王哈里·奥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他逝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南非。国家电视台和全国各大电台立即以头条新闻播放,各家报纸以头版头条新闻刊发;位于钻石城金伯利的德比尔斯公司总部和黄金城约翰内斯堡的英美公司总部同时为他下半旗志哀……他就是哈里·奥本海默,闻名于世的一代钻石王和黄金王,人们亲切地称他“哈里·奥”。
  8月19日,哈里·奥在黄金城的一家医院走完了92年的人生旅程。这位高居全球十大首富之列的商业巨子,给世界留下的不仅仅是140亿美元的巨额资产,还有他近一个世纪以来紧密伴随南非历史发展的脉搏跳动,给人们留下了一连串值得深思的传奇故事。
弃政从商 继承父业
  1908年10月28日,哈里·奥出生在钻石城金伯利。由于家庭带有德国姓氏,1915年金伯利爆发的反德国暴乱迫使他随母亲去了英国,尽管其父欧内斯特当时还是金伯利的市长。两年后,其父在黄金城创办了南非首家注册的矿业公司——英美公司,他又随母亲回到南非。1921年至1931年,他赴英国求学,获得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位,毕业后回南非跟随父亲经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参战,度过了五年的戎马生涯,并在服役期间结婚。二战结束的1945年他退伍回家,继续担任英美公司的执行总裁。3年后,哈里·奥步入政界,成为执政党——联合党的金伯利议会议员。由于该党在同年的大选中败北,他在10年的反对党议员任职期间,作为该党的发言人,积极鼓吹其经济政策与政治纲领,与执政党唱反调。
  1957年,哈里·奥的父亲辞世,49岁的他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在权衡利弊得失后毅然继承父业,弃政经商,接替父亲成为英美公司和德比尔斯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25年后的1982年,他辞去了英美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并于1984年辞去德比尔斯的董事长,直至1994年——在德比尔斯董事会工作了60年之后,才从总裁的岗位上退下来。
勇于开拓 创造辉煌哈
里·奥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利用其德才学识使英美公司和德比尔斯公司成为举世闻名的跨国集团,在六七十年代达到辉煌时期,为南非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45年,刚刚换掉戎装的他,在英美公司执行总裁的岗位上,利用自己的卓越胆识,仅在一年内就新设立了7家子公司,使英美公司一举成为南非矿业的龙头老大,此后一直处于执牛耳之地位。为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矿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国民党政府的重视,为此必须让南非荷兰裔参与矿业发展,他于1968年将综合矿业的控股权出售,使荷兰裔白人开始拥有金矿股份和大公司股份,而他却利用这一条件对政府采取强硬态度。1973年德班发生黑人工人起义后,哈里冲破重重阻力,正式承认黑人劳工工会的合法地位,在矿业行业中首先大幅度提高黑人工人的工资。就在同年,他又断然将德比尔斯公司拥有的美国克里斯滕森金刚石产业公司的股份退卖,使美国政府无法以《反托拉斯法》起诉,一场即将发生的国际官司销声匿迹。
  六七十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的英美公司和德比尔斯公司对整个南非经济已经能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时的哈里没有居功自满,而是居安思危,不断寻找时机,全力发展自己:“自我保护的最好办法是……把事业做得更大;在观点与政府不同时尤其应当如此。”他一直认为,南非应该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样能够加速种族隔离制度的灭亡。20世纪80年代末期,哈里利用自己的影响敦促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博塔总统与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和曼德拉进行和谈;此后,他又派遣特使赴卢萨卡与当时流亡在外的非国大领导人进行磋商,这曾使博塔总统十分恼火。90年代初期,当新南非的曙光刚刚露出,他又约请非国大领导人与企业界名流在他家中定期举行会谈,为新南非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平易近人 乐善好施
  有人把他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种族隔离制度,他却说:“我是在种族隔离时期取得成功的,但如果没有种族隔离制度,我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有人把他的成功归结于他的知识和为人,亲朋好友和公司员工则从多方面寻找他成功的因素:对员工一视同仁,平易近人,“请”和“谢谢”等文明用语常挂口边,态度和蔼可亲;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喜欢与青年人交朋友,定期邀请青年人到办公室谈心,听取他们对公司发展的见解;勤于思考,在阐述一种新思路和新观点前,听到的回答常常是“我正在思考……”;致力于发现和开发新资源,快速而大胆地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工作努力,不怕吃苦,学习勤奋,博览群书,是世界著名的“拜伦研究专家”;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尤其表现在记忆人名方面……正是由于这些美德集于一身,他赢得了员工的尊敬。
  哈里·奥认为,企业应该为股东创造利润,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使他乐善好施的美德广为流传。1973年,他创办了董事长基金会,将大量的基金用于教育和医疗事业,特别是资助黑人学生上学,如今该基金会已发展为多支机构,继续资助和推动社会发展。1976年索韦托学生运动后,他设立了城市基金会,专门资助城市贫困黑人阶层。该基金会历时20年,帮助许多黑人家庭渡过了难关,帮助许多黑人学生走进了学堂。
  正是由于他对南非发展做出的贡献,对他的逝世,前总统曼德拉、总统姆贝基均表示痛悼,并高度赞扬他为南非经济和社会发展立下的汗马功劳;执政党和各反对党异口同声地钦佩他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勇气,称颂他为新南非的诞生做出的可贵贡献;各界名流众口一词地追忆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勤奋好学的美德。
  “生日快乐,哈里·奥”,这是两年前哈里·奥90岁生日时,黄金城和钻石城引人注目的街头广告词。回想自己将父亲交给的100万英镑的家业发展到100亿英镑的资产,一代钻石王和黄金王会心地笑了。
  8月25日,黄金城和钻石城同时为哈里·奥举行追悼会。笑声代替了眼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追悼会上,1万多名各界名流和当地群众高唱赞歌为一代钻石王和黄金王送行,人们称赞他是“南非人民的伟大儿子”,一位知己意味深长地说:“钻石王的一生就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图片说明:
  ①哈里·奥在观看273克拉重的“世纪钻石”。
  ②哈里·奥与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一起。
  ③哈里·奥与儿子尼克在一起共进午餐,纪念德比尔斯公司成立50周年。(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绿色一失 人何所依
习 作
对“难民”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难的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这部分难民目前全世界约有2200万人,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而另一种难民——“环境难民”,却很少有人注意。
  所谓“环境难民”,是指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被过度砍伐,全球许多地方水旱灾害严重,土地沙化,风沙肆虐,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人。据有关统计,世界上现有环境难民约2500万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随着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有学者预测,到2010年,全球环境难民将达到5000万人,中国的环境难民也会增多。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数字指出,本世纪初,当地球上只有10亿人口时,淡水资源是够用的。目前全球人口增加到了60亿,淡水资源已捉襟见肘,世界上有2/3的国家在闹“水荒”。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执行局委员洪菊生教授说:“森林是地球巨大的绿色水库,它可吸收全球30%—40%的降水量,对全球的水循环、水平衡有巨大的调节作用。”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耗30多亿立方米的木材,由于各种原因毁掉森林5300万公顷。世界森林面积仅剩2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22%,并且分布很不均衡。更不容乐观的是,森林这个大水库被破坏的趋势还在继续,尤其是大片热带原始森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其实,森林不仅是地球的绿色水库,而且是“氧气制造厂”、“物种储存库”、“环境美容师”、“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事实证明:生长1吨木材,可吸收1.47吨二氧化碳;世界上经命名的140多万种动植物物种中,有50%—90%栖息在森林中。森林的日益退化、减少已经对全球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保护森林资源,防止由于破坏森林而造成的各种生态灾难以至“环境难民”的增多,应是当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辉煌的废墟
本报记者 黄 晴文\摄影
自秘鲁高原古城库斯克出发,乘火车去著名的印加帝国遗址马楚·比楚。
  列车出城即登山,而且坡极陡。火车沿山走“之”形。一会儿前行,一会儿后行,曲折缘坡而上,其铺设铁路的技术类同詹天佑当年在八达岭修铁路所采用的技术。
  曲折登山之后,便进入了秘鲁的典型高原区,其地貌有点类似中国的青海,只是具体而微,气派没有那么宏大。
  不久,列车便进入了峡谷。两侧绝岩高耸,中间一溪一路。狭窄处,火车似乎与岩壁擦肩而过。
  3小时后,火车到达目的地。一个小小的谷地,周围高山四合。秘鲁人在这里“螺蛳壳里做道场”,居然建起了火车站、餐馆、旅店,出售工艺品的小棚户密密麻麻。
  下了火车,即赶乘登山巴士,再顺公路做百曲千回的登顶之行。即到山顶之时,眼前一亮,峦顶峰坡之上,巨石垒就的各种建筑遗迹和层层叠叠的石砌梯地已在眼前,马楚·比楚到了。
  马楚·比楚是拉丁美洲人为之自豪的圣地,位于原印加帝国首都库斯克以北118公里处。这里是一个让人心旌摇动的所在,宏伟的石垒建筑坐落在崇岭之巅,或缘坡而砌,或立顶而筑,高低错落,层次感极其强烈。上视,四周是更高的峰峦,直插青天;俯看,下面是万丈峡谷,一溪碧水蜿蜒。此时,对“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诗句,恍恍然若有实感。
  有考古学家认为,马楚·比楚建于15世纪上半叶,大约1420年,当时正是印加王朝第九代皇帝帕查库特克的时代,他下令重建了毁于地震的库斯克城,也为建筑马楚·比楚做了大量组织工作。
  马楚·比楚的建筑极具宗教色彩,凡是磨制光滑、对缝严整的建筑均为神庙。有考察者认为,马楚·比楚是为那些所谓太阳贞女修建的庙宇,这些女子是按照她们的才智和美貌从高贵阶层中挑选出来的,她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一些人甚至可能成为重大仪式的祭品。
  马楚·比楚的发现也有传奇色彩。1911年7月,美国探险考察家宾厄姆在土著人导引下,历尽千辛万苦,越过乌鲁班巴大峡谷,穿过密密雨林,发现了这座隐没400余年的神奇废墟。
  为笔者一行讲解的导游是一位67岁的老者,长相颇像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当笔者指出这一点时,老者笑说,人们都说他像一位著名西班牙影视明星。
  老者说,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侵入秘鲁,并攻占了库斯克,印第安人便放弃了马楚·比楚他迁。这一宗教圣地从此便在丛林中湮没无闻。老者一路上娓娓讲述印加古文化遗址,也一路谴责当年西班牙殖民者毁灭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暴行。他甚至有几分推崇当年印加帝国的社会形态,说当时的印加帝国有些社会主义的做法。老者说,摧毁神庙、宫殿,是为了摧毁印第安人的文化凝聚力,自己虽然是西班牙人后裔,但仍谴责其祖先当年的做法。
  笔者陷入沉思,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凭船坚炮利,打败了印第安土著人,摧毁了他们的文化。如今,他们的子孙却在遗址上谴责自己的祖先。究竟谁是胜者?在力量和价值的两个天平上,看来是各有各的结论。马楚·比楚的峰顶太阳石,正翘首青天做无言的诉说。
  马楚·比楚的石垒是宏伟的,也是残破的,它蕴涵着一种悲剧美。所谓悲剧,即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如同庞贝古城,如同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马楚·比楚也将因毁损而永恒。
  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马楚·比楚高峰上如是吟诵:“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而下……在这崎岖的高地,在这辉煌的废墟,我寻到继续写诗所必须的信念原则。”
  的确,马楚·比楚,你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你是诗歌灵感的渊薮。(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见到的悉尼歌剧院
  钟立宏
  “形若洁白的蚌壳,宛如出海的风帆。”这是人们对悉尼歌剧院的赞美。当我身临其境时,不禁由衷地感叹,世界上有如此巧夺天工的艺术殿堂,这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歌剧院矗立在悉尼港湾的贝尼朗岬角,地处三面环海的开阔地带。左边与气势雄伟、横跨悉尼湾的大铁桥隔海相望,右边是悉尼的军港,后面是悉尼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前面深蓝色的海面上浮动着点点白帆,蓝天上盘旋着无数白鸥与飞鸽。大自然的恩赐与人工的匠心如此和谐地在这里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景。
  悉尼歌剧院是一组建筑物的总称,建在一座高高的混凝土平台上。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歌剧院被八个壳片屋顶分成三组,一组覆盖音乐厅,一组覆盖歌剧院,另一组覆盖贝尼朗餐厅。音乐厅、歌剧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用白磁砖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停泊在蔚蓝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型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墙面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玻璃镶成,临窗眺望,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可接纳6000人以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今年春节期间,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澳华音乐节开幕式就是在这里的歌剧厅举行的。演出前,我们在剧场服务生的引导下,参观了歌剧厅。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给人的感觉是典雅而不呆板,新颖而不浮躁,华贵而不堆砌。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饰,据说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随着音乐的舒缓展开,演出开始了。首先登台的是60位模特展示我国唐宋元明清五朝服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观众。接着,来自中央民族乐团的两位青年艺术家冯晓泉和曾格格,用美妙的箫声、笛声、唢呐声,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亚洲风情》,把人们带入了梦幻的音乐世界。而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和儿子同台演奏的我国家喻户晓的《梁祝》,如泣如诉,婉转动人,不仅引起了旅澳华人华侨无限遐思,也深深打动了澳大利亚观众。中国爱乐男声合唱的我国民歌《小河淌水》、《回娘家》、《达坂城的姑娘》等,诙谐风趣,赢得了观众阵阵笑声、掌声和欢呼声。最后,中澳两国艺术家200多人同台合奏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把整场晚会推向高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贝多芬合唱团指挥史迪文·沃森先生称赞这是一台水准很高的演出,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两国人民心灵的沟通。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加拿大学生花费知多少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邹德浩
  在新学年开始之际,一项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加拿大学生学习用品的开销逐年上涨,估计全国家长今秋将会支出10亿加元为子女购买服装及学习用品,平均每个孩子至少花费300加元。
  由全加少年儿童电视台撰写的《少年儿童新学年开销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家长意识到,子女开学购物开销已逐渐成为家庭一大经济负担,而今年的压力更是远远大于往年。这个电视台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613名年龄在6岁至14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接受了访问。个别“梦想型”的中学男生新学年开支2200多加元,女生“够酷型”高达4200加元,小学生的基本消费也要200多加元。
  家住渥太华的珍妮有一子一女,这对儿女基本学习用品已花掉600加元。但更大的支出是服装等“搭配”,眼下的孩子追求名牌,名牌书包90加元,“耐克”运动鞋150加元,“埃迪布朗”装和“瑞士军表”160多加元,再加上新功能的电脑2800加元,这次开学共花了3000多加元。珍妮说,孩子从不考虑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家长又不希望孩子在学校产生自卑感,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都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主持这项调查的鲁柯指出,家长为子女购物所支付的开销比去年有明显增加,父母们为子女采购的物品包括书包、文具、衣服、鞋、电脑、传呼机等。他们在回答“准备为孩子花费多少钱购置服装和新学年学习用品”时,在表现出慷慨大方的同时,也感到样样花钱非常头疼。去年家长用于上学子女的购物开销平均每人为157加元,而今年则上升到188加元,增长幅度为20%。
渥太华瓦尼尔家庭学会顾问塞维建议,在新学年开始之际,家长为孩子购物应掌握几条原则:一是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父母应给予正确的指引,让他们了解家庭的实际承担能力;二是选择学习用品等应以实用为主,不让他们盲目追求牌子、高价格和新潮流;三是不要让孩子养成爱炫耀的坏习惯。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英国禁用工具体罚儿童
  一向以管教孩子严厉而著称的英国,最近决定利用法律来禁止使用工具等对儿童进行体罚。根据政府提出的这项法案,凡是使用工具击打儿童的体罚以及有使头、眼、耳等致伤的危险举动,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将被禁止,违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由于该法案只是禁止使用工具的体罚,因而招致一些市民团体的批评。他们认为,凡是体罚都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全面禁止。
  英国早在1860年就制定法律,认为“体罚是合理的惩罚”。从此,体罚在英国开始合法化。直到1998年,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人权法院以该法律侵犯人权为由,责令英国政府向一名受到体罚的儿童支付受害赔偿金。英国政府这才决定对该法律进行修改。
  不过,禁止体罚的法律在英国推行有一定的难度。至今尚有相当数量的父母对体罚孩子持肯定态度。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约85%的人认为“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拥有惩罚的权力”。英国校内的体罚早在几年前就被禁止,但直到今年仍有半数以上的学校要求恢复体罚。
  (王英斌编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世界建筑一瞥
  图为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德国第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的姊妹楼。
  邸抗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