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田头时兴“钟点工”
  高尚
  别人外出打工去挣钱,而自己不离家乡,靠到田头提供钟点服务增收。这是安徽省灵璧县大路乡农村出现的新现象。
  近几年,大路乡有近1/3的劳动力在外打工。他们北到东北,南到广州等地。每到农忙季节,千里迢迢不便回家。为了省钱省事,不少远在外地的打工人员,干脆把钱寄回家。这样自己外出打工挣大钱,家里农活请人帮忙花“小”钱。
  于是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又多了条赚钱的门路。他们或自己组合,三五成群靠手工劳动进行田头“钟点服务”,或个人购买农用机械,人机组合进行田头“钟点服务”,既不背井离乡,又有一定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该乡已涌现出20多户田头“钟点工”。
  他们投资购置农用机械,根据农户需要,把农机开到其责任田间作业,按时计酬。该乡刘尧村农民刘渠分近两年投资了3万余元购置播种、耕耙、收割、脱粒等农机,农忙时上门进行钟点服务,深受广大农户欢迎,收入可观。
  当然,在这些农民“钟点工”中,也不乏外地来此开展钟点服务的农民朋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找准定位 以短养长
  ——河北易县农业结构调整走势
  本报记者 董建勤
  编者按: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全国人口的56%生活在山区。到目前为止,还有84%的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在山区,40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那么,山区县如何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促进农民增收,尽快脱贫致富?河北省易县建设畜牧林果专业县的做法,或许能给人一些启发。
  你能想象“牧鸡”的场面吗?这可不多见。
  清晨5点半钟,云雾弥漫的半山坡上,哨子一吹,成千上万只雪白的鸡汇聚一处,随着牧人开始了长达3小时的“遛弯”,以强身健体,觅食虫害……
  这是刘元庆等4位合伙人投资30万元、用来生产“亚康”牌生态蛋的鸡场一景。这一在河北省易县司空见惯的景观,是该县调整农业结构带来的新气象之一。据介绍,1999年易县林畜产值飙升到7.3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3%,形成了主导产业。
  林畜定位
  突出绿色
  易县地处太行山北端东麓,总面积382万亩,其中有林面积13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1%,居河北省前列;全县总人口54万,91%为农业人口,是典型的山区大县。
  传统上,易县是个贫困的农业县。多少年来,这里的农民只知道“种了小麦种玉米,种了玉米种小麦”;植树以生态林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远未协调同步,以至于“捧着金碗讨饭吃”。而与此同时,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卫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是真“绿色”,就受青睐有市场。山区正可扬长避短有所作为。
  人称“栽树书记”的县委书记刘金勇敏锐地把握住这一市场取向,于4年前提出通过结构调整,建设林果畜牧专业县的开发思路。他率领一班人马制定了《易县山区综合开发十年规划》,工作重点开始“围山转”。这个规划的核心之一,正如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树田所说,“就是要死乞白赖地栽树!”全县不单继续扩大生态林种植面积,更着重突出特色经济林,打出“绿色果品牌”,1999年新增造林面积达18.6万亩,其中经济林为11万亩。
  绿色果品的畅销使淳朴的易县人坚定了发展绿色农副产品的方向。俗称“柴鸡蛋”的自然生态蛋应运而生,成为具有特色优势的县域支柱产业。有关部门专程从以色列引进优种鸡,确立了以农家散养为主,以天然草籽、昆虫、松子和小杂粮为食物、不用任何激素类添加剂的养殖路线,所产鸡蛋营养丰富,批发价卖到了3.25元/公斤。单此一项,1999年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先易后难
  梯度开发
  有了明确的定位,何处着力进行结构调整成为困扰易县人的一大难题。
  易县首先从政策导向上优化开发机制,实施以荒山开发为主体的“四荒”拍卖承包政策。截至目前,全县近百万亩荒林荒山已有60万亩拍卖承包,其中40万亩得到开发治理。
  但荒山荒坡的治理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效。并不富裕的农民们投了工,扔了钱,却迟迟不见效益,既影响长期开发的积极性,又使眼下生计没有着落。为此,易县决策层引导农民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起步阶段尽可能少投入,确立了依次从山坡地——耕地中的次地——山上进行保护性开发的方针,在全县范围内使林业发展实现了四次转移,即由山上向山下转移,由旱地向水地转移,由生态林向经济林转移,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转移。短短两年间,全县用材林、工程林与经济林的比例由7∶3调为6∶4。照此发展态势,到2003年,全县优质果树可达53万亩,人均1亩果园、增收千元左右。
  长短结合
  以短养长
  然而,小农户抵御大市场风险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在少投入的同时还能有所收益。对此,易县以精品示范为突破口,确立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针。全县先后引进100多个农林畜新品种,推广山地爆破整地与综合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200多项,指导1000个示范户中的729户发展了林果、畜牧业,以实现“季季可秋收,时时有收入”。
  清代即被选为贡品的易县名优特产——磨盘柿子,占全县果品总量的六成,目前已发展到13万亩。但由于其挂果周期长,一时半会儿农民收益少。增收的出路何在?
  种苗来钱快,他们就抓种苗。独乐乡中独乐村是“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一年就从中创收80万元。承包荒山20亩的高正英两口子,拿出一亩地种种苗,收入过万元。
  抓住畜牧业“短平快”的特点,全县在稳定养羊的基础上发展猪鸡兔,不贪大求全,而是选取投入少、见效快的品种来突破。白白净净的獭兔在人称“小西藏”的蔡家峪乡落了户。每户拿出300元可买来4个,一年产出63只左右,用低成本的青草、麸子、豆粉喂好后,每只卖价达60—80元。全乡户均饲养16只,年内可稳定脱贫。
  在此基础上,全县着手稳步推广“市场联公司,公司联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我们要瞄准产业化的方向,一手抓提高质量,一手抓规模效益”。说这番话的同时,易县县委书记刘金勇透露了他的梦想:若干年后,易县凭借“绿色”产业优势成为港澳同胞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度假基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不妨“到别处走走”
  耿景辉
  众所周知,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的风俗、传统、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市场状况、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市场也会各不相同。同样的农产品,在本地卖不掉以致堆积如山、烂在地头,倘若用“市场眼”来看市场,常到别处走走,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曾在八百里秦川名噪一时的“秦冠”苹果,因其高糖低酸、虽好看却不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渐成“明日黄花”。近两年陕西许多果农、果商开始冷落“秦冠”。然而,陕西省礼泉县一位姓赵的果商,却一直在卖“秦冠”,并一举成为关中有名的“苹果销售大王”。原来10年前,赵某向广西南宁发运了数百吨“秦冠”苹果,因当地市场低迷,经销商拒绝接货。无奈之下,他来到广西边贸市场“碰运气”。没想到“秦冠”苹果个大鲜艳的特点正迎合了越南人尚红崇优的心理,深受果商的青睐,随后市场很快拓展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生意越做越红火。
  无独有偶,去年3月底,有“中国蒜薹之乡”美称的江苏射阳县,政府组织了20多人的“青龙”牌蒜薹促销队伍来到郑州,他们诚恳邀请当地销售、科技等各方人士,介绍推销“青龙”牌蒜薹,仅一个上午就签订了8000吨的合同意向。接下来他们还准备到西安、太原、石家庄等地,射阳人管这叫“促销万里行”。他们已经明白,再也不能只顾低头种地了。
  在近几年来的一片农产品“卖难”、“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怨声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农产品质量不可谓不好,但怎么老是卖不出去呢?除去农产品自身存在诸如质量不稳、附加值低、无品牌、形象欠佳、“土”而不“特”等因素外,笔者认为,这些地方的人们缺乏的恰恰是那位“苹果销售大王”和射阳促销队伍那种强烈的市场意识,更没有他们那种敢于到外面的世界闯市场、做天下生意的胆识与气魄。在当今营销导向的市场时代,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市场受到“洋产品”的冲击,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和残酷,陈旧的观念怎么能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呢?
  西方人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垃圾可言,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使市场的地域与国界之分日渐模糊。我国不少农村地区通过农产品上网销售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愿有更多的农民和农产品经销商能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发,常到别处走走,善于推销,不断创新,进而开拓出新的经营天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善待海洋
  ——来自海洋经济大县浙江省象山县的报道
  朱忠诚
  地处浙江东部沿海的象山县三面环海,全县海岸线800公里,约占浙江省海岸线的1/6,境内海域总面积为陆域的4.5倍,且岛屿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资源大县。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历来为象山人民带来了富足和安康。进入90年代后,敢闯敢冒的象山渔民以股份制的形式发展大马力钢质渔轮,最多时曾达到1700余艘,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支群众外海作业船队。全县年水产品总量超过了40万吨,名列全国前茅,石浦港的所在地石浦镇也连续几年成为全国渔业第一镇。
  随着海洋资源的日渐衰退,过去渔民一网下去捞起的鱼价值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现在捕上来的净是一些小鱼小蟹。五六十年代,由于滥捕大黄鱼,致使这种东海的代表鱼种几乎绝迹,象山县的干部群众意识到了保护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995年,国家作出每年7、8两月为伏休禁渔期的决定,打破了千百年来渔民可随意出海捕捞的传统。禁渔无疑要影响到渔民当前的利益,特别是对于象山渔民显得尤为突出。从1988年起,象山渔民就把造新房、娶媳妇的钱都用于建造大马力钢质渔轮。据初步统计,渔民已投入造船资金16亿元,可以说,把全部家当都压在了渔船上。
  即使是这样,渔民们对于国家禁渔的法令还是十分赞同和支持的,而且还提出了禁渔期应再延长一个月的建议。这个建议已被国家采纳,从去年起禁渔期延长为3个月。
  去年伏休期间,浙江渔业第一村——象山县石浦镇东门渔村的奚海宏、金阿明等县级带头船老大及部分渔民纷纷要求伏休期再提前半个月。据了解,这几年天气热得早,鱼发期也随之提早。东门渔民在6月上旬出海到海礁东至渔山一带渔场捕鱼时,捕上来的基本上是“玉米粒”般大小的小带鱼丝和小鲳鱼子,抓一把足有200多尾。
  禁渔期实施6年来,象山渔民无一违规出海。不仅如此,渔民们还自觉地充当起了海洋的保护者。为了保护幼苗,渔民们放弃使用对幼苗有杀伤力的渔具和仪器。从1997年开始,浙江省和宁波市水产渔业部门在象山港流域进行大黄鱼幼鱼苗增殖放流活动,象山渔民积极参加。在今年7月举行的国内最大的一次海洋鱼苗放流行动中,被评为浙江省“渔业名老大”的象山渔民林永法感慨地说,他前半辈子打鱼7000多吨,现在要开始放鱼护鱼了。去年开渔的那天,象山40多位渔老大还把大黄鱼、蟹、虾、鲳鱼等水产品的幼苗放归大海。他们说:“放养幼鱼苗是为了感谢、回报大海,以前总以为大海是取之不尽的,但近几年渔业资源的衰退已经警告我们,大海同样需要保护。我们渔民是大海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成为最积极的保护者。”
  在象山,渔民如今也有了自己的节日。象山县人民政府从1998年起每年在禁渔期结束之际举办“开渔节”,高高兴兴地送渔民出海,预祝他们满载而归。今年的开渔节把主题确定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在节日期间,象山渔民还将举行“海洋蓝色保护者”行动,发表保护海洋生态宣言。目前,10余名年轻的渔民已奔赴沿海主要渔区,进行倡议和组织签名活动。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怀柔富绿  绿富怀柔
  赵雨舟
  青山绕水生,绿树成荫长。怀柔,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绿色的温馨家园。在从北京市内到怀柔的路上,但见那撩人的绿色映入眼帘,只觉得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对怀柔的好感油然而生。
  怀柔是一个富绿之地。它北依燕山山脉,南偎华北平原,是北京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郊区县,林木覆盖率达67%,居世界前列。怀柔的喇叭沟门原生性森林在华北称雄,占地1.8万公顷,这里山峦叠嶂,林海滔滔,有8600多公顷林龄逾百年的原生性蒙古栎林,有300公顷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胡桃林,还有近330公顷油松林等,是一座由多样生物组成的森林王国。1992年12月,它被批准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怀柔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也达56.16%,人均占有绿地77.2平方米,被誉为“园林式城市”、“森林拥抱的城市”。怀柔已成为首都防风防沙的绿色屏障、生态与饮用水源保护区,成为京城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同时还承担着分流首都人口和产业等卫星城的重要功能。去年11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怀柔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怀柔富绿,更重保绿、增绿。怀柔每年增树400多万株,(怀柔)雁栖工业开发区自1992年建立以来,已种植了5000平方米树木,现又在进行全方位、高标准绿化,这一工程总投资400万元,在2.0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13万平方米的草坪绿化和树种更新。怀柔人民坚持科技第一、环保第一、效益第一,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怀柔人爱绿、护绿,绿也为怀柔带来更多的回报,它使怀柔富氧、富水、富鸟……更重要的是富了怀柔。自世界妇女大会在此召开以后,怀柔每年的经济增长百分比都为两位数,在京郊区县排行第二,人均收入已居第一。怀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做绿色文章,收效显著。县政府在“十五”规划中提出:“绿色”是怀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色调,怀柔要构筑“绿色经济体系”。绿首先通过旅游业富了怀柔,绿也通过农业富怀柔。怀柔农业突出绿色和生态特征,构建北京绿色食品基地,同时加强立足于本地资源的经济产业化集团建设。现在,人人都知道“菜篮子”里需要绿色,而怀柔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就能让“菜篮子”产品更科学、更精致、更实惠。
  当然,绿还通过工业富怀柔。在“绿色方针”指引下,2000年上半年怀柔完成了工业产值近44亿元、销售收入近39亿元、工业税金达16亿元。
  怀柔富了,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怀柔的山、怀柔的水、怀柔的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老区农民卖得“怪”
  彭小衡 邱敏
  “产得多不如卖得怪”,革命老区江西省于都县的农民深得个中滋味。该县农民细心琢磨市场,把准市场脉搏,将寻常农副产品卖了个“轰轰烈烈”。
  禾丰大米搓圆卖
  当地农民以本地早籼米为主料,经过浸、洗、磨、榨、晒等一整套工艺流程,便将一粒粒大米搓成一颗颗洁白如玉的米珍珠。在禾丰,家家户户都要搓些米珍珠用来待客。
  禾丰缺矿产少特产,外出打工的农民特多。他们走出乡村,眼界开阔后,才知道自己守着金矿讨饭。这金矿就是米珍珠。这一发现引来外地客商赶趟儿似地往禾丰跑,一张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让米珍珠大出风头。如今,禾丰每年外销米珍珠超过1000吨,不仅消化了1300吨早籼米,还为每户增收350元。
  峡山野草论两卖
  峡山山多,山上尽是石头,石头缝里满是一种叫大蔸的野草。大蔸很不起眼,它既没有翠绿的叶,又没有绚丽的花,餐风沐雨,憔悴而寂寞地在石头缝里延伸。
  新一代峡山人将大蔸送进了食品研究所。经检测,大蔸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腌制后更增添了几种活性酶。其味苦中有甜,正是流行口味。
  峡山人挂出了“客家仙风食品公司”的招牌,采取分户初加工,统一配料、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发起大蔸财。
  就这样,很不起眼的大蔸,登上了大都市富丽堂皇的超市,且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峡山道菜,市场售价2.2元/公斤,仅这一项使户均年增收670元。
  岭背树叶当茶卖
  “柿乡”岭背,柿树随处可见,山上是柿,田边是柿,庭院里还是柿。岭背柿饼,明清就是贡品。岭背人已做了几百年柿子文章,从柿饼、柿脯到柿糕、柿酒、柿饮料,柿子每年为岭背增收3000万元。
  如今的岭背人,竟打起了柿叶的主意,还请来江西大学生物工程系的教授,专门研究柿叶。
  经过教授们的不懈努力,对高血压、心脏血管疾病有奇效的柿叶茶终于研制成功——岭背树叶当茶卖成为现实。如今,专营柿叶茶的华龙公司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敞开收购鲜柿叶。炒制成柿叶茶后又身价百倍,每公斤520元还供不应求。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暗荒”现象不容忽视编辑同志:
  笔者下乡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不是从提高粮食质量出发,只是简单地将二季稻田改种一季稻。我认为,这是一种变相撂荒行为。目前,这种现象有蔓延趋势。据对宁都山区的5个乡(镇)中的5村典型调查,二季改一季水稻面积共2200亩,占上年早稻面积的30%,其中增加一季稻面积1800亩,属于“暗荒”现象的占60%以上。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大量劳动力弃田外出务工;二是调出的早稻面积一时难以找到适宜经济作物种植,只好改种一季稻。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江西省宁都县农调队 杨 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趣馆”的魅力
  水车、独轮车、石磨……,从这些看似古老的农具中,南京市雨花区江心洲乡农民鲁维胜看到了另外一种价值。他在家乡投资10多万元建成的“农趣馆”,开馆后观者众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5000多人。“农趣馆”的成本早已收回,美誉度也越来越高。
  图①:瞧,这两个小朋友推着磨,新奇又开心。
  图②:游客在农趣馆里参观游览。
  本报记者 顾兆农摄影报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黑龙江省讷河市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上半年产值达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图为该市青色草原种畜场一角。   任春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