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重返自然
  ——为“锦绣中华万里行”而作
  彭利铭
  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江南水墨写生,为当代山水画史添了里程碑式的重重一笔。五十年代,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突出黄土高原的社会变革,以充满浓郁泥土气息的新貌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六十年代,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派”提出“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实现了万里写生之壮举,用传统笔墨表现现实生活。
  九十年代最后一个暮春,来自北京、广西、浙江等地的龙瑞、黄格胜、姜宝林、王镛、卢禹舜、陈平、赵卫、张复兴、满维起、谢冰毅十位中青年画家提出重返自然,并开始了锦绣中华万里行。第一站首选漓江,极具挑战性。众所周知,历代文人墨客多荟于此,创作出了无数表现桂林秀美的作品。这十位画家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们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他们一呼而起,结伴同行,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素材和灵感。他们还将上黄山、走太行、步潇湘、赴四川……完成锦绣中华万里行之举。
  我们还不能把这次行动做一定格,但从多方位去审视是很有价值的。这些艺术家没有忘记时代的重托,没有让“百年漓江一幅画”的状况再延续,要留下我们今天的漓江风貌。其无愧于后世的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标题书法:孙乃
  碧莲玉笋世界(中国画) 龙瑞
  叠彩晨曦(中国画) 王镛
  有雨山戴帽(中国画) 赵卫 (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心香一瓣

  忆念苏光同志
  董其中
  去年12月3日,著名美术家苏光同志走完了他八十一岁的人生旅程。
  苏光同志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1952年调人民日报社,先后任美术组副组长、文艺部副主任。他创作了大量的漫画和一些木刻、年画,出版有漫画集《观瀑图》、《苏光画集》等。其中漫画《哀鸣》、《灾星图》、《鸟儿与草人》,木刻《收获》都是载入美术史册的佳作。1957年苏光同志调回家乡山西,在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美协主席、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坚持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鼓励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是苏光同志的一贯思想。他曾带领美协和画报部分同志,先后到省内原平县施家野庄大队和著名植棉模范吴吉昌所在的闻喜县涑阳大队,一边做美术调查和普及工作,一边体验生活。
  苏光同志提倡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他和一些同志经过一番调查、发掘、整理,编辑出版了《晋南木版年画资料》和《晋南民俗与民艺》,受到普遍欢迎。他身体力行,并带动其他一些同志创作了一批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国画、版画和漆画,其中有些入选国内外重要美展,有些在国内外获奖,有些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陈列、收藏。
  苏光同志时刻想着美术如何为亿万农民服务的问题。他将十六开本的《山西画报》改为四开单张,增加了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和年画等作品,办成了颇具特色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性画报。与此同时,在苏光同志提议下,在我国古代四大版刻中心之一的临汾(临汾一带古称平阳),建立了晋南工艺美术工厂,出版了大量地方实用性年画,对继承和弘扬平阳木版年画优秀传统,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表彰他对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国务院发给他特殊津贴,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反哺和“反哺”(漫画) 苏光 一九五六年作
  ?男耕女织(木刻) 苏光 一九四六年作(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山水氤氲说定初
  娄师白 米祯祥
  湖南画家黄定初痴迷山水画创作,三湘四水,气象氤氲,有笔有墨,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自己的创造,令人赞叹不已。
  看过黄定初画展的陈白一说,黄定初是小个子,画大画,大如一面墙,而且大而不空,让人有东西可看。他把山的千姿百态与厚重不迁熔铸在画面上,堪称大手笔。他也学陈子庄用毛边纸画小画,且小画不小气,看似信手涂鸦,尺方之间却常有神来之笔。其写意山水尤其精到,堪称写意中的工笔,而且工而不板、不滞,鲜活生灵。其中有《新绿》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的生命的涌动,也有《山乡杜鹃红》、《醉乡》孕育着热烈与宁静。他的作品中透出来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创新精神,从内容到形式,从有形的画面形象到无形的画外功夫,没有丝毫的矫揉、苟且与急功近利的痕迹。
  黄定初为画好山水长年沉迷于山间林壑之中,徘徊于溪渚流水之畔,借自然造化之功以修身养性。每于自然山水中有所得后就集中一段时间,潜心创作,心无旁骛地营造自己的山水艺术世界。
  古人曾说:“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黄定初的山水画创作没有“年少赋新诗”的造作,有的是祥和静穆之气与流淌在笔尖墨韵中的真情实感。他对湖南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充满了儿时童真的爱。他出生在湖南双峰的一个山村,他留恋家乡的山林。他自题画作曰,“我与山共枕,山与我相依”。他从儒家的山水观与他所熟悉的千山万壑中悟出了“山如君子”的形象,并且认为“惟君子能道其常”。因此,他给自己规定的创作任务就是以山为师、为友、为伴,进而得山林之气与神,用全心之爱再现山水之美。
  (黄定初1943年生于湖南双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书画研究院专业画家。)
  ↑南岳云烟(中国画) 黄定初 (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边缘的风景
  ——读黄铁山的水彩画
  蒋祖烜
  水彩画引入中国约二百多年,论传统缺乏中国画的渊源,论表现力不如油画的丰厚。往届全国美展都与漫画等归类于“其他”画种。但是,当世纪之交批评的目光和市场的运作开始审视这块“边缘地带”时,水彩画似蓄积着异军突起的势力。
  黄铁山与他的同代画家在从“边缘”向“中央”的渗透与渲染中,成为中国水彩画坛“承先启后的中坚力量”。
  黄铁山1939年生于湖南洞口县,十五岁起,他便与水彩画结缘。
  从大地汲取灵感和营养,以稚子般的好奇心与“生疏感”去追寻对自然的新鲜感受,是黄铁山具有个人特征的重要创作路径。几十年来,他四处追寻,江华林区、湘西山寨、青藏高原、沂蒙老区、非洲旷野……创作了近千幅水彩小品。
  写生,不仅培养了眼力的锐敏与细腻,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气息滋润了诗心,画家永葆对大地不倦的新鲜之感与崇敬之心。感人的美景便由此生成。
  《金色伴晚秋》是黄铁山八十年代初的现实题材力作。
  作品描绘一山区农妇沉醉于金秋收获喜悦的图景,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改革巨大变化的历程。而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准确把握,更表达出一种创作上的觉醒。
  《西藏组画》是黄铁山与以往写生式的小情小景的分水岭。作品铺陈出一种凝重与雄浑,这是以往水彩不敢企望也难以企及的境界。高原天遥地阔的厚重与瞬息突变的神秘,震撼着画家的心灵。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催生出更有力度与重量的作品。《朝山》、《藏春日当午》,选择逆光的效果,使高原的神石与民居在日光照耀下产生反差强烈的光影变化;《暮归》中牧民以稳健的步履迎接由远而近的乌云与风暴的沉着,衬托出人的信念与尊严,给人以激情和思索。
  稍后的《沂蒙山组画》则把风景画提升到新的境界。在《沂蒙初冬》里,他发现了冬天田野的盎然春意;《沂蒙白杨》以象征的手法讴歌了北方农民的挺拔坚强的气概;《沂蒙山居》则流溢出与父老乡亲忧乐与共的真挚情怀。
  ↓圣彼得堡俄罗斯组画之一(水彩画) 黄铁山 (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从容凝重 外敛内刚
  ——读李广桐书法
  邓福星
  李广桐书法如其人,从容凝重,外敛内刚。其书儒雅蕴藉,文采风流,洒脱自然,但却含内力。
  广桐行、草、楷、隶、篆皆能,尤长于行草。其早期书法多脱于帖,后又转碑,故其书益发沉稳、厚重,即使草书,亦不见轻浮飘忽之笔,而多端庄严整之态,耐人寻味,经得住细细品读。初看时,先觉得从容不迫,平淡自然,不做作,不摆架子,兴之所至,率意而为。于行草中糅入隶法,甚或汉简,不作剑拔弩张,而松弛自如。待细审视,又发觉字字都有分量,含一种内在张力,字之结体与字法布局本应如此,照此落定,不可再加移改。这实为“内刚”的体现。
  书法艺术的风格,往往与书家本人的品格、习性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广桐多年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平时奉公克己、勤于职守,养成认真严谨、处事有度的习惯,这些亦间接地融入其书法中,遂造成其中的“含忍之力”,形成其书法凝重、沉稳的一面。同时,广桐亦因工作之故,多深入在群众中,质朴平易,此或与其书法中自然率意的方面有关。广桐曾当过编辑、记者,喜读书,能诗文,文学修养深厚,感悟力强,故其书法亦颇如其人,富有浓厚书卷气。
  ↑王维诗(书法) 李广桐(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因喜宁静爱画冬
  ——记青年画家马刚
  郑剑
  马刚生于1968年,是河南省中国画院专职画家。近年曾先后应邀到美国和法国办画展。有人评价马刚的画是“中西结合”,既有油画逼真的创作技法,又包含国画悠远的理念风格。马刚特别喜爱画冬,他获奖和被收藏的也多是“冬景”系列的作品。在“冬景”中,萧瑟的雪地、昏暗的太阳、清冷的河流、孤零的小舟、枯瘦的树干,描绘着一种宁静、孤独、悠远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近似永恒的静穆之中,感觉某种奇特的美。
  一个农家子弟,何以走上艺术之路?又何以钟情于冬?马刚说,他画画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先是喜欢,后来不知不觉地沉醉与痴迷。而对冬景的偏爱,则源于对生活的回忆和思索。儿时上学常坐的渡船、冬天河面上结的厚厚的冰、冰面最先融化的一汪河水、河水中倒映出的一片蓝天……马刚说,这一切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而冬天的这一切又是那么宁静、安详,使人的思想不掺杂一丝杂念,与自己的性格非常相合,不知不觉地就喜欢画起冬来。
  听着马刚的介绍,看着他的画,感觉一样地悠远、宁静,就好像从他的个性和作品中受到了感染。
  ←冬景(油画) 马刚 (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意大利艺术家在京“公开旅行日记”
  意大利艺术家奥玛·加利阿尼近作展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行。
  最近几年,奥玛·加利阿尼以“献给劳拉的祷文”为题,创作了一批作品。这次在京展出的,是这批作品中的“最后变奏”。艺术家试图把以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放置在东方宗教及传统文化的神秘气氛中。他是虔诚的,又是十分灵巧的,他以“传统演绎现代”的方法及其成果,被专家认为既是一部公开的旅行日记,又是东西方文化一次有深度的交流。   (闻意)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立陶宛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立陶宛美术展所展出的七十件作品,分别出自近五十位立陶宛艺术家之手。从立陶宛艺术家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立陶宛特有的文化背景影响下,艺术家们以富于个性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各自抒发了独特的情感,因而取得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欣赏这些作品对于我们的艺术家和广大观众来说必将得到有益的启示。 (钱守仁)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陈其铨教授书法展在京举行
  为促进祖国内地与台湾高层次文化交流,陈其铨教授书法展将于八月十日至十三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陈其铨先生自幼习书,七十春秋笔耕不辍,诸体皆通。他现任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新加坡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台湾弘道书艺会会长、广东嘉应大学客座教授。此次以他为主的弘道书艺会的一百六十余幅作品和北京四十余位名家作品将同时展出,可谓海峡两岸书友的一次盛会。 (利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