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主动权从哪里来
  津江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时代感,加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从哪里来呢?
  一切工作的主动权,都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一致。这种主动权,相当于哲学上讲的自由。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在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上下功夫。
  一要勤学。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主要任务、指导思想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全面贯彻,学以致用。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应当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因此,我们还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经济知识和其他方面必备的知识。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根底和知识根底,才能适应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要求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它要求我们认真探求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实事”的变化而遇到的一系列新课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矛盾和斗争,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引起了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做到从客观实际和人们思想的变化中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三要知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群众,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依靠力量。不了解群众,不反映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有的放矢,也不可能有群众基础。只有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摸准社会的思想动态和走向,才能增强预见性;只有深入体察群众的情绪和意愿,熟悉各类不同人员思想活动的特点,才能增强针对性;只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要,知晓工作对象的所急所求,才能增强实效性。这是取得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的有力保证。
  四要躬行。认识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完善和发展,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前进。不亲自投身于实践,根本谈不上正确认识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要善于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和全面落实党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一整套理论和方针原则;善于通过实践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使正确的得到坚持,不完善的得到补充,不适应的得到改进,错误的得到纠正;善于通过实践开发蕴藏于群众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宣传各种好思想、好办法、好典型;善于通过实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旗帜鲜明地维护真理,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进行不懈的斗争,不断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总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也只能来自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就能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张峰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恩格斯这段话,不仅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科学精神,而且明确概括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为什么说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呢?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谈起。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繁芜丛杂的社会现象发现,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在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那么,生产力本身又是靠什么来推动的呢?要靠科学及其生产应用形态的技术。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最终意义上说,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也正是有鉴于科学在历史上所起的这种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体现科学发展程度的生产工具当作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当作区分不同社会经济时期的物质标志。
  人类社会历史进入近代以来,在科学进步基础上产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引起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明朗化,从而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主体力量。恩格斯曾指出:“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特别是在欧洲,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一边,而另一边的绝大多数人则一无所有,起初使得资产阶级赢得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尔后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发生阶级斗争,而这一阶级斗争的结局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垮台和一切阶级对立的消灭。”马克思甚至更形象地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科学之所以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还在于科学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实财富的创造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当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邓小平依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把握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论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认识,为我们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今天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的科学发现已经成了科学的常识,他们所评价的工业革命也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对科学发现的强烈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高度推崇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所概括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论断,对于我们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挑战·机遇·方略
  ——“面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方略”研讨会综述
  钟言 武宣
  最近,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召开了“面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方略”研讨会。来自各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应采取的方略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经济领域、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研讨中,大家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并认为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与会者指出,面对新的世纪,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很好的机遇,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主要有:邓小平理论日益深入人心,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很好的思想理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不断强化的舆论氛围;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比较好的物质基础;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较好的外部环境;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见旺,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
  与会者认为,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立面向新世纪的工作方略。这一方略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抓住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抓紧抓好。理想信念是立身、立党、立国之本,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精神动力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四有”公民,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坚持正确的方向。在新的世纪里,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紧紧抓住;而且一定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的指示,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对象。
  第二,扩大覆盖面,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抓紧解决一些领域、一些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无人负责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新经济组织不断产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加,民办学校不断出现,进入新的世纪后,它们还会有更大发展。但在这些社会组织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很多。同时,退(离)休人员在增加,流动人口在增加,进城务工人员在增加,社区人员在增加,他们都已脱离原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很多也未在新的网络覆盖之中,处于无人管状态。这两类情况如果长时间存在下去,将会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新世纪里,必须下大力解决扩大覆盖面的问题,努力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覆盖。
  第三,寻求与管理的最佳结合。管理作为人类共同劳动过程得以有序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未来社会将愈加显得重要。与会者认为,与企业管理相融合,是新世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略。这将使我们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需要,将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一个新的跨越。有的同志把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思想政治工作三者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鸡蛋”:企业管理是“蛋壳”,生产经营是“蛋清”,思想政治工作是“蛋黄”。犹如蛋黄与蛋清必须在蛋壳中有机结合,才能孕育出生命一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只有通过企业管理这个“蛋壳”才能得以实现。创建企业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第四,建构有效的运行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具有可靠保障。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抓不懈。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长期良性运行,以便迎接各种可以预料的和不可预料的挑战,必须建构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应包括启动机制,即科学决策、动力激发与计划实施机制;调控机制,即建立目标管理系统、健全反馈体系、强化调控权威机制;考评机制,即建立考评制度、严格考评程序与标准、坚持考评与指导相结合的机制;保障机制,即组织领导保障、机构队伍保障、经费及物质保障、法规制度保障机制。


第9版(理论)
专栏:

  实施创新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
  孙淑义
  内容提要:●科技体制创新,就是建立有利于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相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融合的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科技进步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在动力。
  ●产业结构创新,就是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基本要求,把新兴产业培植成支柱产业,用新技术、新装备把传统产业改造成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管理方式等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具有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市场主体。
  ●发展环境创新,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吸引力,再造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加入WTO日益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体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战略任务。研究和实施创新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内外实践的经验教训,在创新中应该牢牢把握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的基本原则;坚持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综合经济素质和实力、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的基本目标。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原则和要求,才能清醒地而不是盲目地、稳妥有序地而不是头脑发热地去对待和处理创新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创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当前在经济工作中要重点实施好“四个创新”,即科技体制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发展环境创新。
  实施科技体制创新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积极性等老大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建立有利于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相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融合的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科技进步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在动力,仍然是实施科技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
  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确立人才是知识经济“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做到吸引人才有新思路,使用人才有新机制,千方百计地培养和吸引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保持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有求贤若渴的紧迫感和诚招天下贤才的宽阔胸怀,树立对人才“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快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要设立政府科研开发基金,按照“打基础,抓重点,求突破”的思路,在抓好一般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办好技术中心,使之成为科研开发的龙头,带动其他企业增强自身的开发能力。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密切结合,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国内外名牌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合作关系,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开展双边和多边技术合作,使科研开发直接面向市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按市场规则把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起来,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的技术开发体系,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科研机构的科技开发,使科研机构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实现有效组合,以科技增量盘活企业存量,提高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
  高科技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与国际接轨的引进人才和项目、孵化培植高新技术企业的机制,增强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高新技术开发区真正成为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和孵化器。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前提条件。要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战略性投入的意识,形成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银行贷款支撑、社会投入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设立政府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开发费用在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通过股权出让、资产重组、吸引外资、股票上市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加快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对高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贴息贷款、股权投资和融资担保,吸引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和技改贷款,从而聚集和利用各方面资金扩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产业结构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核心和动力,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整体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产业结构创新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基本要求,把新兴产业培植成支柱产业,用新技术、新装备把传统产业改造成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发展再造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创新的方向和龙头。要立足于现有科技基础,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重点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尽快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优先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重点项目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研发力量、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全力扶持,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使之尽快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把先进科技与传统支柱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结合起来,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是产业结构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措施。要优先发展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服务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对传统产业整体技术进步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推广应用投资少、见效快的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技术档次和科技含量,加速传统产业升级的步伐。
  积极引进、消化国外高新技术,是迅速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抓住我国即将加入WTO这一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把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求突破其原有水平,实现创新和提高。
  推进企业制度创新
  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必须在企业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管理方式等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实现企业制度的全面创新。当前,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具有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市场主体。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创新。国有企业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必须对产权结构进行调整,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减少行政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四自”机制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择优扶强,竞争创新,有进有退,整体搞活”的方针,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吸引外资、个体私营、集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到国有企业参股,改变国有企业股权单一的状况,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其控制力和竞争力。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中小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制实现国有资产的置换或国有资本的退出,鼓励企业经营层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职工自愿入股,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运作和保值增值。
  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实现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把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企业改制的重点,严格按《公司法》对企业改制进行规范化操作,明确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委会和职代会的监督作用,使企业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和规范的运作机制。改革对企业的领导方式,按照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培养、选拔、任免、管理的新机制,对经理人员实行在考核、竞争基础上的择优聘任,并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市场化配置。
  强化科学管理意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要以加强成本管理为主线,突出抓好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基础管理,通过强化管理和管理创新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民主管理,提高企业进行战略研究的能力,增强其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行“厂务公开”,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依靠战略管理和职工参与管理来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和长期效益。
  激发经营者的创业积极性,实现分配制度创新。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实行给予期股、期权激励的办法,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利益机制,把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使其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长期保持创业的内在动力。要进一步改革对企业的科技、管理、销售骨干的分配机制,积极鼓励以技术、智力、才能等要素入股参与分配,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对企业发展的关注和投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化发展环境创新
  投资环境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力实施环境创新,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再造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硬件优势。现代城市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和交往的中心,其所能提供的交通、通信、能源、居住、娱乐等代表当代人类生活水平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构成其环境硬件,是城市比较经济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汇和辐射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形成和强化城市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源,加强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增强对企业、人才、资金的吸引力和对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服务优势。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政府职能定位,使政府把主要精力转到研究发展战略、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上来,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把一般性社会服务交给各种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和中介机构,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化的社会运转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力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创造市场优势。市场是各类经济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积极建立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的统一市场,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提供有利的载体和条件。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增强各类经济主体的契约和信用意识,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改项目投资、高科技企业创业,还是小城镇建设、各类市场建设,都应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充分吸引各类经济主体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营造优越的市场环境。
  “四个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科技体制创新是核心,产业结构创新是关键,企业制度创新是动力,发展环境创新是保障。科技体制创新是产业结构创新的先导和支撑,产业结构创新是科技体制创新的载体和目的,企业制度创新直接影响科技体制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的进度和成效,发展环境创新是其他三个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四个创新”统一于创新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这一基本要求,服务于加快经济发展这个根本目标。因此,只有站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高度,全面推进“四个创新”,才能使之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国民经济在创新中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