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努力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
  盛华仁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显示了党中央对搞好国有企业的坚强决心和非凡胆略,对全党全国起到了极大的动员作用,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并对国有企业跨世纪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振奋精神,知难而进,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取得重大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提出之初,就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给实现三年目标带来诸多困难。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25亿元,比1997年下降34.9%。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达到967亿元,比1998年增长84.2%,创五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903亿元,同比增长2.06倍。经济效益增幅之大,是近几年没有的。
  大多数地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25个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整体盈利。13个地区利润增加,10个地区转亏为盈,6个整体亏损地区中5个净亏损减少。作为三年脱困重点地区的东北三省,都实现了大幅度增盈。预计到今年底,除个别地区外,绝大多数都有望继续增盈或扭亏为盈。
  重点行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与去年同期相比,14个重点行业中,冶金、石化、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医药、烟草、黄金行业盈利增加,电力行业继续保持较高盈利水平。其中,冶金行业93户重点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54.3亿元,增长3.5倍;石化行业实现利润394.3亿元,增长2.7倍。作为三年改革与脱困突破口的纺织行业,在提前一年实现整体扭亏的基础上,国有纺织企业实现利润24.1亿元,同比减亏增盈36.6亿元。有色、建材行业扭亏为盈。煤炭、军工行业亏损减少。
  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取得新的进展。1997年党中央提出三年目标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达6599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今年6月底亏损户已减少3626户,占总亏损户数的54.9%。可喜的是,连续6年整体亏损的国有小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上半年亏损额减少到21.8亿元,同比减亏41.1亿元,工作做得好,今年有可能转亏为盈。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央采取的政策措施正确有力。为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央出台的搞好国有企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加大企业兼并破产力度和债权转股权、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直接促进了企业扭亏脱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其次,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把实现三年目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建立了明确的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做了大量工作。第三,作为三年改革与脱困主体的企业,普遍加大了改革和管理的力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大企业着力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为尽快摆脱困境和提高竞争力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实现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信心。实践证明,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三年改革与脱困的奋斗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斗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举国上下凝聚在这个目标下,统一意志,共同努力,战胜重重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才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   实现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还需继续努力
  实现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前景良好,充满希望。两年多来已经取得的成绩,为实现三年目标奠定了基础;国际经济形势趋好,国内经济进一步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为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好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搞好国有企业的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兼并破产、债权转股权、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其效应将会进一步显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还面临不少困难。企业效益的好转,除企业自身努力外,国家政策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也是分不开的。目前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换,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已经脱困企业的基础还很不牢固,多数脱困企业的盈利水平不高,内部管理还不扎实,市场应变能力不强。这两年比较容易脱困的企业大多已经脱困,尚未脱困的企业大都人员多、债务重、技术落后、设备老化,这些企业摆脱困境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由于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一批应该退出市场的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这些都增加了实现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难度。
  还要看到,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这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企业长期存在的机制不活、人浮于事、债务过重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相当弱,真正走上良性循环还缺乏机制保障和技术支撑。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必须谦虚谨慎,保持清醒,绝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切不可有丝毫松懈。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国有企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一定要继续艰苦努力,切实抓紧工作,确保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实现。   再接再厉夺取三年改革与脱困的决战胜利
  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重大政策措施都已出台,现在的关键是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抓好落实。要坚持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把改善质量和提高效益放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搞好总量调控,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新的重复建设。把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重在企业机制转换和技术创新,使三年改革与脱困成果更好地体现在效益提高、机制转换和竞争力增强上,保持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当前,要继续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兼并破产力度,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关闭破产的力度。从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着眼,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紧解决煤炭、有色、冶金、制糖、毛纺、丝绸和军工等重点行业中需要退出市场企业的关闭破产问题。通过对一批扭亏无望的企业、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关闭破产,力争多消除一些亏损源。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部分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有效通道,做到企业发展有路、退出市场有门,使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二是抓紧实施债权转股权,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年推荐的拟债转股的企业,绝大多数已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要狠抓这些企业债转股方案的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使债转股真正达到既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银企互利”的目标。要把债转股与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已安排的技术改造项目,要落实改造方案,加快审批进度,确保企业资本金、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及时到位,并要加强监督管理,如期实现技术改造的标志性目标。技术改造必须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扩大出口,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中改造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优势产品,切实防止重复建设。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已建立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实现我国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四是继续贯彻“抓大放小”方针,积极推进企业战略性改组。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对这几年已经组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优化重组,提高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生产能力较大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国外建立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基地。继续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抓紧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矛盾。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是坚持从严治企,全面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管理的指示精神,针对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突出抓好成本、资金、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深入开展学邯钢、学亚星活动,促进企业进一步面向市场,全面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各项费用,提高竞争能力。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坚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国特点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管理体制。
  六是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按照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已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进一步严格规范和完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做好企业的上市工作,特别是石油、石化、电讯、冶金、铝业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上市工作。
  要继续按照市场需求,搞好总量调控。以煤炭、钢铁、制糖三个行业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压缩长线产品的生产,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开拓和规范市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今年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的决战之年,现在只剩下五个月时间。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四中全会精神,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夺取三年改革与脱困的决战胜利,为国有企业的跨世纪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版(经济)
专栏:

  抓住新一轮提速契机 大力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客运将以崭新面貌面世
  本报讯 铁道部抓住今年10月份将实施第三轮大面积提速并调整列车运行图的契机,推出强化客运服务质量新举措,制定了较大车站和特快列车质量标准各30条,决定在实施新图前集中解决好社会反映突出的6个重点问题,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较大车站和特快列车质量标准各30条,对站车设备设施、卫生环境、人员素质、服务质量、运输组织、管理工作都提出了具体标准。对车站计算机售票、旅客揭示引导、候车室条件等,以及特快列车颜色、方向牌、座位、卧铺、卧具、餐饮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同时,针对旅客反映比较强烈的卫生、厕所、卧具、饮水、空调、待客6个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解决。为此,铁道部向社会作出六条承诺:站容车貌庄重美观,整洁卫生;站车厕所设备功能完善,清洁卫生,保证旅客的正常使用;列车卧具干净整洁,及时更换,列车终到后收取;站车饮水供应满足旅客需求;空调列车、候车室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热情服务,礼貌待客。铁道部要求较大车站和特快列车率先尽快解决这6个问题。同时,铁道部树立了北京站和21/22次列车服务质量样板,在全路推广。 (张福纯)


第2版(经济)
专栏:

  陈锦华在山东考察谈“十五”规划出发点
  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本报青岛8月2日电 记者周泓洋报道: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日前在山东就“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在考察中指出,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应该成为制定“十五”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结构调整要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科技为动力的结构调整机制。“十五”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还要充分考虑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入世”后面临的新形势,更加重视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
  全国政协常委们顶酷暑冒高温,围绕“十五”规划制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细致地考察了济南、淄博、潍坊、威海、烟台和青岛6城市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和24家企业。围绕着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结构调整问题召开了两次专家、企业家座谈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在考察中指出,“十五”规划的制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生产能力扩张,忽视生活水平提高的倾向,把注重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制定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向人民的一种承诺,使人民看到希望,增强信心。这样的规划,就能对人民更具有感召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陈锦华说,进行结构调整应该扩大视野,找准坐标,充分考虑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析对比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优势,找到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从而确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韩就大蒜贸易问题达成协议
  本报北京8月2日讯 记者龚雯报道:今天,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胡楚生在中韩双方互致照会,确认两国关于大蒜贸易协议正式生效后,发表谈话指出,鉴于中韩两国政府已就大蒜贸易问题达成协议,韩国政府已对高关税保障措施作出了实质性的修改,中国政府决定自即日起,解除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的措施。
  胡楚生说,应韩国政府的要求,中韩政府代表团就两国大蒜贸易问题举行了第三轮磋商。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和友好协商,中韩两国政府于7月31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大韩民国政府关于大蒜贸易协议》。协议规定,2000年韩国以低关税进口中国大蒜3.2万吨,年均递增5.25%。该协议有效期为3年。
  胡楚生指出,今年6月1日,韩国政府在中韩贸易中方长期大量逆差的情况下,未经事先磋商,单方面随意动用保障措施,对主要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进口关税,对中国大蒜出口造成严重损害,进而影响了两国贸易的正常发展。为此,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于6月7日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
  胡楚生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同韩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并一直为此做出积极努力。


第2版(经济)
专栏:

二季度房地产价格稳中有升
  本报北京8月2日讯 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查,二季度,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升温,房地产价格亦稳中有升。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0.5%,住宅价格上涨1.6%;非住宅用房由于供大于求的态势没有改观,其价格继续保持降势,同比下降3.5%。   (计新)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铁四局在秦沈客运专线8项创“鲁班奖”国优工程之一的小凌河特大桥施工中加大科技投入,精心施工,确保工程优良率达100%。图为职工精心绑扎钢筋笼。 李猛 朱明 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缉私警察聘特邀督察员
  本报北京8月2日讯 记者赵志文报道:来自全国政协、中纪委、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9个单位的10名缉私警察特邀督察员,今天从海关总署副署长兼公安部副部长牟新生手上接过了聘书,他们将对缉私警察的执法执纪情况进行监督。


第2版(经济)
专栏:

  华融收购不良资产3792亿元
  本报北京8月2日讯 记者施明慎今日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获悉:截至7月20日,该公司已收购工商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3792亿元,涉及近7万户企业,预计8月中旬4077亿元不良资产的收购任务将全面完成。在抓紧收购不良资产的同时,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国家经贸委推荐的493户债转股企业进行了认真评审,金额达1120亿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半年检验检疫量大幅增长
  本报北京8月2日讯 记者龚雯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上半年我国检验检疫部门大胆进行检务改革,检验检疫批次和报检报验比率均大幅增长,其中进出口商品检验批次、货值增幅达60%以上。据统计,上半年共对6861万出入境人员进行了卫生检疫。


第2版(经济)
专栏:

  贵州广东签订黔电送粤协议
  本报贵阳8月2日电 记者胡跃平报道:贵州省政府与广东省政府昨日在贵阳签订了“黔电送粤”协议书:贵州电网将确保2003年向广东送电150万至200万千瓦,2005年向广东送电300万至400万千瓦。远期将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加大“黔电送粤”力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