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52)

  这样的文凭,值几何?
  高明的魔术师有这样的本事,魔棒一挥,嗨!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了。我认识的这位周县长虽非魔术师,却也有同样的能耐。1994年,我到鲁西某县采访农业综合开发,时任副县长的他曾接受过我的采访。中午吃饭时,也许是多喝了几杯酒的缘故,他长吁短叹:“像咱这号人,如今不吃香了。现在干啥都讲文凭,咱呢,初中没毕业就响应党的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先插队,后当兵,满打满算加起来,也只念了六七年书……有啥办法?看别人进步吧。”
  说也巧,今年年初,我到山东采访,在另一个县遇到了他,他已升任县长了。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经济学硕士。
  “真不简单!硕士都拿到了!”我指着名片。周县长倒坦率:“嗨!蒙事儿。老弟,不瞒你说,到现在为止,开了哪些课?我都说不清。作业、毕业论文也全是找人搞的。”
  类似周县长者,并非个例。时下,搞文凭,成为某些基层干部热衷的要务。在某县采访,县领导介绍:“我们县政府班子里的成员,全是大本以上学历,正副县长7名,有4名还是研究生呢!”不过,私下里有人告诉我,一色水货!7人中只有一人正经念过师范。
  众所周知,提高干部素质,是搞好工作的关键。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干部在青少年时期没能接受正规教育,那么,通过继续教育充充电,完全是必要的。问题是,有些干部,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素质,而是把它当作升迁的筹码。他们不是通过刻苦学习去拿文凭,而是靠投机取巧达到目的。据报载:陕西省富县3名副县长在报考本科函授生时,分别由各自的秘书冒名代考,被发现后,舆论大哗。类似的事儿,在采访中我还听到不少,譬如,有的县领导委托教委主任选拔县高中的尖子生为其代考;有的领导让秘书把考试重点输进商务通;有的考前数天就拉着土特产到学校“活动”;还有些人出钱买通监考老师……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出现这种状况,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与有些地方的用人机制有关——不是凭实绩用干部,唯文凭是从。于是,那些无力拿到文凭者,只好弄虚作假了。
  出现这种状况,某些学校也难辞其咎: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只图经济效益,只要你交足钱,是不是达到相关要求,不管!更有甚者,为了钱,作奸犯科。据“焦点访谈”报道,前一时期,湖南某职业中专,为了拉生源,校方亲自雇人帮考生代考。
  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下去,危害大矣!你想,眼下农村面临那么多热点问题,你不去解决,却一门心思经营学历,工作能干好吗?同时,还败坏了一代学风,莘莘学子十几载寒窗得来的东西,你唾手可得,学子们心绪又如何?
  再来算算经济账。一位抓组织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告诉我,全县干部正在读研究生的有24人,读本科的98人,读专科的167人。研究生3年下来,学费、路费、吃、住等加起来,至少二三万块钱;学个本科,少不了1万元;函授大专也得三五千。这些钱谁来出?很少落到自己头上。培训费、课题费、资料费、接待费,五花八门,总之,报销了事。这位副书记说,有一个乡,正副书记、乡长共有7人念在职研究生。3年间,这些人共花去了乡财政20多万元。
  花这么多钱和精力,去换个“空壳文凭”,你说,这叫啥事儿呀!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应建立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陈清泰
  作者认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化、广覆盖、可持续和低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要的制度保证,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它涉及几千万职工,必须慎重选择方案,积极推进,实现平稳过渡。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失业人口加下岗职工的人数一直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还不完善,职工接受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有力的临时性措施,按企业、社会、财政各承担1/3的原则筹集资金,以国有企业为依托成立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来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困难。与此同时,退休人员生活保障的困难也暴露了。我们现在的养老体制说是一种“社会保障”,但大多数还是以企业为载体,缺乏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效益不好特别是亏损企业的养老金拖欠已成常事,不少退休人员看病的医药费企业也无力报销。企业一旦被兼并、破产,这两方面矛盾就更尖锐。为了保持社会稳定,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亿元,保证下岗职工按时领到基本生活费,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个确保”。此外,国家为下岗职工设置了“三条保障线”,即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三年仍找不到工作,则进入城镇失业保险制度范畴,如两年后还无着落,即由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救济。
  这种制度设计是否可靠,国内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目前的城镇失业保险制度,也只能支撑每年100多万人的保险金发放,再涌入大量下岗职工恐怕难以承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也存在类似情况。但是,如果总是把问题放在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不仅国有企业的负担减不下来,而且劳动力的可流动性也无法实现。
  那么,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呢?
  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条。首先是社会化。“社会保障”就是改变小团体保障,只有独立于企业之外,才可能具有社会共济的性质。其次是覆盖面要广。不能只覆盖国有企业,否则就不能叫社会保障。第三是在经济上要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不是为了处理短期的支付危机,要从制度设计上解决长期的资金平衡问题。第四是低水平。根据国情,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只能是维持在社会平均较低水平上的“基本保障”,但可以以商业保险做补充,体现差别。当然还可以总结出一些其它特征,但我想主要就是:社会化、广覆盖、可持续和低水平。
  对于养老保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是主张实行完全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制度;另一种是主张实行彻底的个人账户积累制度;第三种是主张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国内学术界对第一种主张的批评是它难以应对人口老年化的危机,对第二种主张的批评是缺乏社会共济,对第三种主张赞同的较多。
  首先是替代率问题。对总替代率,学者的不同意见分布在50%到80%之间;在分配上是社会统筹部分比重大一点还是个人账户部分比重大一点?意见分歧较大。其次是缴费办法。一种主张是社会统筹部分只由企业缴费;另一种主张是两个部分都由企业、职工共同缴费,而且费率也各承担一半。第三是管理办法。一种意见主张由政府统管;另一种意见主张社会统筹部分由政府统管,个人账户部分由非政府机构管理,政府负责监督。第四是个人账户是实账户,还是只作为一种记账办法?两种观点完全不同。第五是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多数人认为问题不大,少数认为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风险很大。第六是隐性债务或转制成本问题。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各种估计之间相去较远。第七是筹资模式问题。一种意见主张出售部分国有资产来筹集转制成本,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通过提高缴费率来逐步消化,还有一种意见主张发永久性国债。
  党的十五大以来,改革开放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首先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踏步前进。其次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了最后程序。第三是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仍在继续。第四,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市的二、三产业。这些人总要逐步进入制度化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因此,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社会化、广覆盖、可持续之外,只能维持低水平,同时要具备开放、可选择的特征。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菜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蔬菜任你挑选。可常有人警告你:韭菜农药残留太多,黄瓜不洗不能吃,青菜也要多泡一阵子才能下锅……人食五谷杂粮,这整天提心吊胆的咋成呀?于是,“放心菜”应运而生。商家承诺,“放心菜”没有农药残毒,保您安全。那么—
  “放心菜”如何让人放心
  本报记者 张毅
  不久前,北京市推出放心菜的举措成了条大新闻,经过抽样测验和严格审查,市政府对几家蔬菜基地和直销柜台授予“放心菜”匾牌,那里的菜没有农药残毒,保证安全可靠。买菜用不着专挑带虫眼儿的了,老百姓拍手欢迎。
  这样的蔬菜,咋放心?
  事故发生在1999年11月,陕西西安市郊区。8个人在餐馆里饱餐了一顿韭菜饺子之后,被送进了医院。检验结果是:急性中毒,他们吃的韭菜有机磷残留超标。
  翻翻以往的记录:1994年因农药引起食物中毒事件210起,中毒人数4161人;1995年山东博兴、德州27人吃韭菜中毒;1997年,陕西铜川有25人先后因食用喷过农药的瓜果、蔬菜而中毒。
  湖北农药检定所的检测结果表明,武汉市市场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一度达到30%。1999年8月的一项检测结果显示,北京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105个蔬菜样品中,8个样品存在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问题。农业部药检所在5个省抽取的50多个蔬菜品种1300多个样品中,农药残留合格率不足80%。
  长期以来,大家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诸如农药残留的问题。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单位从过去的60多万个生产队一下扩展到现在的2亿多农户,直接接触或使用农药的农民约有3亿人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又缺乏文化科技素质的施药群体,监督、管理难度实在太大。因此,违反规定、滥用农药现象屡有发生。
  今年早些时候,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对农药残留问题先后作了两次重要批示,指出滥用农药,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危害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加强对农药使用的指导、管理和监测工作,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
  “放心菜”走出深闺
  要让大家吃菜放心,先从源头抓起。在国际上,有5种高毒农药是被列入“黑名单”的,分别是:甲胺磷、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磷胺。目前,我国杀虫剂占农药总量的70%,有机磷占杀虫剂的70%,而上述5种高毒农药占有机磷的70%。日前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停止批准新增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登记,以有效减少高毒农药在登记产品中的比例。同时,鼓励和扶持生产企业发展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新品种,积极开发生物农药,尽快淘汰和取代一批对人畜毒性高、残留量容易超标的农药产品。
  与此同时,农业部已经在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浙江等5省市建立了15个农药残留监测点。一些地方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湖北省组织了35个市、县参与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杨明华道出了创建“放心菜”活动的初衷:一是从消费者的健康考虑,二是从生产者的利益着想。哪儿的菜都不好卖,市民又吃不到放心的菜,市场要求我们进行结构调整,还愣着干吗?一箭双雕!那些试点专柜反馈的信息表明,实施“放心菜”挂牌以后,尽管价格比平常高出10%左右,销售还是增长了20%。
  市场经济把大家的嗅觉训练得非常灵敏。北京的“放心菜”让其他各省市的蔬菜产地颇不“放心”。此举既出,外地农产品能否顺畅进京?消息发布的当天,河北廊坊就询问蔬菜准入问题。紧接着,石家庄、沈阳、海南岛也来人来电考察情况。山东寿光也加强了自己如何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宣传。
  大家呼吁已久的“放心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对传统蔬菜营销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到时候,究竟哪家受宠,市场会给出公正评判。竞争的结果应该让消费者越来越放心。
  “放心”与经营者利益紧相连
  “放心菜”的面市令消费者踏实了不少。然而,高兴之余,吃亏惯了的消费者还是心里打鼓:冰箱、彩电、VCD出现假冒伪劣还能看出来,要是这“放心菜”有名无实,你咋办?总不能家家户户配个显微镜吧!
  发展“放心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在农业部药检所,记者见识到一种他们自己开发的蔬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使用起来轻便简捷,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高。把从菜市场取来的样品往机器里一放,平均40分钟,放不放心明明白白。
  药检所副所长杨永珍说,尽管技术上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会碰到很多麻烦。关于农药残留监测,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执法主体,没有具体的技术标准和处罚尺度。你有什么资格检测我呀?你凭什么检测我呀?我超不超标又怎么着?人家较起真来,你还真没辙。再者,农药残留监测,面广量大,我们目前的监督力量很难应付。对这一整套监测体系的建立健全,期待着在各地政府的重视下,能够加速进行。
  “放心菜”的市场前景已经浮出水面,引导经营者自主地建设这个市场,只有生产者或经营者意识到“放心”与他们的利益紧密相连时,那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才会得到根治。比如,北京市选了几家有名气、有信誉的蔬菜生产或销售企业,挂牌销售“放心菜”。企业自然会鞭策自己,要保证质量,否则,出了问题,就要砸牌子。因此,品牌战略在这个领域里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题图:江苏盱眙农副产品市场。周海军摄(附图片)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梳子卖给谁
  高云才
  在湖北宜昌农贸市场,刚把一担蔬菜卖完的柳老汉正用衣袖揩着汗水。一个小贩走过来,生拉硬扯,要老汉买他一把梳子。老汉摸着自己的秃脑袋,问:“你看我要梳子干吗?”小贩不依,价格从25元一把一直“让”到5元。老汉实在拗不过,说:“买就买吧,兴许老伴用得着。”小贩欢天喜地地走了,老汉拿着梳子发愣……
  看到这一幕,笔者联想到启动农村消费,基础设施不具备,确实是个大问题。柳老汉的家庭消费就很能说明当前启动农村消费的梗阻在哪里。
  柳老汉家离宜昌城10公里,盖了6间簇新的大瓦房。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外边打工。他的大儿子说,好不容易靠打工挣来的钱都用来买电器了,然而——
  洗衣机,从旧货市场买来,花了256元。村里没有自来水,这洗衣机只好用来盛米,当米缸用。
  电冰箱,城里一位亲戚淘汰的。我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给了300元,总算两不欠。但这冰箱一接上电,就嗡嗡响,吵得人连觉都睡不着。村里的电工说,是电压不稳,忽高忽低造成的。另外,这冰箱一年四季都不凉,城里的亲戚说,冰箱中的“氟”不够了,要添加。可是,要把这死沉死沉的冰箱往城里拉,光费用就不少。唉,现在,这个冰箱只好当碗柜用。
  电话,倒是新的。小儿子赶时髦,说装电话做生意。装电话共花了1000多块,我还从来没有听说儿子用电话做成了什么生意。真是浪费,一个电话不打,一个月还要交8块钱,叫“座机费”……
  其实,在农村,有类似柳老汉家情况的人不少。全国有9亿农业人口,假如每人消费50元,整体消费水平就达到450亿元。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会在城市工业产品消费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成为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但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没有或质量不过关,要启动农村消费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自来水的洗衣机和电压不稳的冰箱、电视机,都会成为摆设。而整体经济环境和经济水平没有跟上来,电话谈生意就成了为时髦而时髦。在基础设施并不具备的条件下,强行向农民推销工业消费品,是不是像卖梳子给头发不多的老汉那样,让人啼笑皆非呢?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读者来信

  农牧区“隐形市场”待规范编辑同志:
  笔者在一些比较偏远分散的农牧区发现,由于那里的农牧民单纯地独立交易,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便出现了不便于监督的“隐形市场”,让某些见利忘义者有了可乘之机。有不少专门从事收购畜牧产品的小商贩,穿行于牧区进行收购。据了解,一张在山外可以卖到50元到80元的羊皮,花10元钱就可从牧民手中购得。而羊毛的价格就更离谱,购销价格相差至少5倍以上。某些商贩收购农副产品,随意压低价格,或者用质次价高的商品来与农民交换产品。
  要消除农牧民致富的不利因素,使他们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下大力改善偏远农牧区的经营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尤为重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从中多做些指导性工作,给偏远农牧区群众提供切实可行的中介等服务。同时,还应当采取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流通渠道,以保证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步入良性循环。
  新疆库尔勒
  孙力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消防通道何时通
  安徽省临泉县泉河商城有200多个经营户。沿街两边的门面经营户,占道设摊,人流只能从路两边的狭窄过道通过。顶棚采用易燃的布匹随意拉接连成,电线乱拉乱接。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很难及时到达指定位置进行有效灭火、施救,容易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
  上图:个体户乱接顶棚,影响消防安全。
  左图:室外消火栓被货物和自行车严重堵塞。郑体兵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