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在改革中不断奋进的供销合作社
  基层社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专业合作社受到农民欢迎
  1995年以来,全国供销合作社一直把基层社改革作为重点,不断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人员结构,转变职工身份,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对社有企业及门店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革;根据经济区域,因地制宜地调整基层社建制;搞好资产运营,盘活存量资产;在改革中逐步完善了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了民主办社原则。截至1999年底,全国共有基层社27537个,比1995年减少4463个,减少了13.95%。在全部基层社中,实现盈利的基层社14920个,占总数的54.18%,大多数基层社进行了改革转制,扭转了基层社长期严重亏损的局面。
  目前,各地供销社共领办专业合作社24402个,入社农户685.9万户,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73.9亿元,向社员二次返利5.9亿元,为农民社员增收26.8亿元。在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多的地方,专业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的供销社体制脱胎换骨的改造,而且有利于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绩斐然
  供销合作社以庄稼医院、村级综合服务站和乡镇中心商场、集贸市场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系统共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站12.5万个,平均每6个行政村有一个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2.8万所,庄稼医生4.7万人,平均1.6个乡镇就有一所庄稼医院;其它各类经营服务网点48.5万个,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截至1999年底,全系统共有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各类加工企业1.12万个,实现总产值720亿元,比1995年增长20.7%,其中大型龙头企业已达106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利税8亿元,每年带动周围的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331元。
  不断适应需求变化
  大力开拓城乡市场
  各地供销社坚持立足城镇,面向农村,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抓好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全国供销社遍布城乡的各类零售网点设施总建设规模已达7800多万平方米,兴办的各类大中型综合性商场近万家,其中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有近200家,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3000多家。各类商品批发交易市场2500个,年交易额1000余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约1000个,年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的48个。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各类旅游饮食服务网点4.5万个,大中型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达540多家,其中涉外宾馆和星级宾馆近100家。
  扭亏增盈取得明显进展
  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到1999年底,总社直属企业扭亏为盈,全系统也遏制了多年来连续增亏的势头。今年1至7月份,全系统盈利企业实现盈利17.79亿元,同比增长52.1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亏32.94亿元,减亏幅度为45.02%,全系统盈亏相抵减亏63.48%,年底扭亏增盈大有希望。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995年以来,各地供销社把扩大对外开放步伐作为深化改革,强化为农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目前,我国供销合作社已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社组织和有关的国际组织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合作社运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经贸工作从小到大,从散到专,1999年自营进出口额(不包括出口供货和接收进口)达到23.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9%,比1995年增加了5.7倍,外贸业务量(包括出口供货和接收进口)占供销社整个经营额的近1/12,供销社进出口业务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外贸的发展速度。
  (钟河)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探索中国特色合作经济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 白立忱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自1995年5月恢复成立。五年来,各级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统揽全局,立足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求生存,谋发展,在困境中拼搏,在开拓中前进。全系统办社思想逐步统一,既坚定民办目标,又着力推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与机制转变;改革逐步深入,在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狠抓扭亏增盈和清理整顿社员股金工作,经济运行状况明显好转;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新的贡献。
  总结五年的工作,我们有发展,有突破,有贡献。但是,长期积累、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改革尚未全面突破,困难尚未完全摆脱,还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逐步解决。
  特别在当前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之后,如何建立有利于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体制和机制,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从国际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持续增收中,合作经济组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合作社必将在21世纪成为中国农村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供销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理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担当历史重任。
  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对本系统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都是一件大事。全系统干部职工要趁此契机,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两个5号文件精神,坚定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改革,真抓实干。
  今后五年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基层社实现初步改造,社有企业改革基本到位,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较大进展,联合社职能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跨区域、多层次、开放型,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新模式、新框架。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推进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领办专业合作社,改造基层社。适应市场经济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要积极稳妥地发展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基层社要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改造自己。基层社可与农户共同出资兴办专业合作社,按合作制原则规范运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为真正民办的合作社组织。这样既盘活了基层社资产,分流了富余人员,深化了为农服务,又从机制上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从体制上解决了与农民的经济结合问题,实现了对基层社的改造。
  基层社要加大改革力度,强化综合服务,增加民办成分,向办成真正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靠近。通过改造,逐步形成以专业为主、兼有综合的基层社新格局。
  发展专业合作社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农民自愿,切忌盲目铺新摊子、搞重复建设,决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走“官办”的老路,避免增加人员,加重包袱。
  要打破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建社的模式,按照区域经济的要求,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基层社布局。调整后的基层社要扩大核算单位,建成大社、强社和中心社,这一类中心社要探索实行社企职能分开,母体坚持合作制,与企业是资本经营关系,并利用社有资产领办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县一社。小社可撤社留店或成为分社,继续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要通过调整淘汰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基层社。
  (二)积极探索,继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社有企业改革既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放开搞活,又要坚持为农服务方向,体现合作经济特色。
  要大力推进企业战略性改组和调整。从增强市场竞争力出发,集中力量办好农资、棉花、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创利水平高的企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企业;通过破产、关闭淘汰一批严重资不抵债或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
  要通过股权多元化,对符合条件的社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构筑社有资产全资、控股、参股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体制上与市场经济接轨。企业在公司制改造中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其重点是在公司内部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和职责,形成法人内部各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和权力制约。要充分利用“系统”这一无形的经济资源,应用经济手段,发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
  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在制度创新的同时,要加快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推动社有资产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社有资产从劣势、低效企业向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集中。要逐步形成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管理和技术不断创新的经营机制。
  要以完成国家宏观调控任务和市场化经营为目标,深化棉花和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分销网络,发展集团化经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保证农资市场和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棉花流通按照储备与经营分开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交易网络,推进棉花经营的市场化进程。农资、棉花经营企业都要拓宽经营领域,继续做好减员增效工作。
  (三)大力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在农资、棉花、茶叶、食用菌、果品、蜂产品、畜产品等供销合作社优势行业中,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龙型经济,实现市场与农户的有效对接,让农户得到更多利益。要利用、改善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络,做好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广泛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城市供销合作社要利用其辐射功能,为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服务。
  (四)转变联合社职能,实行开放办社。各级联合社要着重解决职责不清、功能不适应、服务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联合社要为成员社做好协调、信息、培训、科技等服务,并与成员社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共同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开放办社,加强联合,是各国合作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供销合作社也要面向社会,在社会上提倡大力发展合作经济,提倡合作经济组织的大联合,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开放,吸收其加入各级联合社,为其提供服务,推动我国合作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供销合作社企业明星榜选登
  山东魏桥纺织集团 原是基层供销社的一个小型棉油加工厂,后发展成为集棉油加工和纺织、染整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下辖13个分厂、3家合资企业,总资产达21亿元,是山东省136户重点企业集团之一,经济效益以年均35%的增幅递增,生产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多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前茅。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实现利税2.4亿元,其中利润1.4亿元,自营出口创汇5832万美元。今年1—6月份已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利税2.15亿元,自营出口创汇5108万美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安徽省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先行”的经营理念,通过建立集团技术开发中心,走产学研联姻之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1999年共实现工业产值7.21亿元,销售收入3.61亿元,利税总额5034.86万元,其中实现利润3404.75万元,年递增率都在20%以上,成为黄山市工业的第一利税大户,被国家经贸委批准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并获科技部“火炬优秀企业奖”、“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销售收入500强”等荣誉称号。
  江苏苏果超市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6年,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经营网点300多家,其中直营店130多家,大型配送中心一座,1999年全公司共实现销售25亿元,居全国连锁企业销售第七位,同时上缴税费2400多万元,实现综合经济效益3800多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省内商业流通企业的前列,现有员工4000余名,其中70%以上都是下岗再就业职工。截至2000年6月底,销售14亿元,综合经济效益1717万元,为江苏省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江苏省果品食杂总公司,最初只有28万元资产,十几个人。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供销合作社劳模群芳谱选登
  王国明 北京市昌平县西峰山供销社北庄分销店营业员,自1976年参加工作后,主动提出到条件艰苦的北庄村建了个分销店,为群众送货上门。10多年来,他从背篓送货,到骑自行车送货,行程10余万公里,送货总量50多万公斤,磨破自行车外胎41条,登记送货的本子用了58个,被群众誉为“背篓精神”新一代接力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营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等单位授予的“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
  刘铁庄 河北省廊坊市供销社主任,199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多次荣获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目前是省九届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他在任廊坊市农资公司经理期间,大胆创新,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实行化肥规模经营,年销售化肥达50万吨。1998年担任市社主任后,不断深化改革,实施市直企业整体运作,集中优势抓化肥、食糖、食用油、棉花等骨干业务,重点突破,使几大公司迅速崛起;运用房地产开发、租赁经营等手段开展资产运营,直接创收1100万元。同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市直企业全部扭亏为盈。两年来市直企业报表体现利润近千万元,同时消化历史经济包袱7000万元。
  范春生 江西省高安市大城供销社赤土分店营业员。自1978年从部队退伍后,他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挑着箩筐送货下乡到村到户。在他的努力下,分店零售额从1978年的18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88万元,创分店商品零售人均劳效全省第一。20年无私奉献使他与赤土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乡亲们得知市社要调他到市农资公司时,纷纷找到市社领导,硬要他留下来。他们说:“春生不能走,要换别人来,我们不答应。”他连续10多年被评为供销社先进工作者,199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全国第二届“十佳营业员”称号,199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获全国总社和人事部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棉花流通逐步走向市场
  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承办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自1999年10月试运行以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交易市场各会员单位通过计算机系统报价、竞价,进行充分、有效、有序的竞争,现已竞卖成交国家储备棉和“出疆棉”72.35万吨,平均价格低于国际棉花市场价格。竞卖期间,交易市场在国际互联网设立网站,每天公布成交数量及成交价格等信息,成功地引导了国内市场的棉花价格。国家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对棉花供求和价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控,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图为交易市场交易大厅。郭勉摄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甘甜的金秋
  ——马兰峪供销社发展专业合作社纪实
  马章 赵光辉
  马兰峪供销社是河北省遵化市的一个基层社,他们依托“京东板栗”这一当地久负盛名的优势产品,面向市场,组建板栗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把这一当地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既助农增收,也壮大了自己。
  马兰峪的“京东板栗”声名远扬。然而,长期以来,一家一户分散、落后的传统种植方法,粗放的管理和不尽科学的采摘方式,无序的市场经营及储存保鲜手段的缺乏,制约了它的发展。由此形成的“卖难”使板栗竟成了农民的“窝心果”。马兰峪供销社把目光盯住了农民的需求。他们说,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应当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中承担起重任。于是,板栗专业合作社便应运而生。
  1997年,该社组织138户农民,成立了板栗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形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板栗获得大丰收,而市场价格却一路下跌。马兰峪板栗专业社冒着市场风险,坚持按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入社社员的栗子180吨。经供销社多方努力使当年生意不赔不赚,赢得了栗农对供销社的信任。1998年,入社社员便增加到380户。而这年专业社板栗收购量达到了380吨,为社员增加收入76万元。现在,板栗专业社的社员发展到1000多户,板栗树增加了8万多株,板栗年购销量超过500吨,使板栗的产业化生产上了一个台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供销社也从专业社的经营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近年来,马兰峪基层社下属的31个经营单位无一亏损,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长期以来,马兰峪供销社在板栗购销业务上的买断式经营承担着市场风险,经营难成气候。板栗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使供销社掌握了板栗经营的主动权,使供销社可以全力投入板栗市场的经营。为了把板栗经营业务做大,1995年供销社筹集资金850万元,建成了一座拥有2350吨库容、华北地区最大的板栗恒温保鲜冷库,实行收购、加工、保鲜、出口一条龙作业,缩短了板栗的收购期,延长了板栗的保鲜期,也使供销社做到了收购无顾虑,储藏有保障,加工有条件,销售无风险,可常年保证板栗供应,为当地板栗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占领国际市场提供了物质保证。去年马兰峪供销社板栗自营出口300多吨,辐射带动5000多户,为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马兰峪供销社还不断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近年来,他们分别在广州、深圳、珠海、北京、上海开设了办事处,经营糖炒栗子业务,并注册了“金甘栗”品牌。去年他们在国内各地销售糖炒栗子270吨。
  板栗经营为供销社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巨大拉动力。在马兰峪采访时,供销社的同志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供销社化肥销售3000吨,其中15%是由板栗经营实现的。他们还自行研制开发栗子筛选机和栗子炒锅等机器设备。板栗经营使供销社的总体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由一个经济包袱高达400多万元的基层供销社,成为一个年创利税110多万元的盈利大户。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农资超市进乡村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农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农资流通新格局。各级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切实转变经营机制,广泛开展联合与合作,大力发展以总经销、总代理、连锁配送、联营联销为主要形式的现代经营方式,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重塑了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在农资流通中的龙头形象。图为江苏省农资(集团)公司常州奔牛镇苏农超市送肥下乡。
  沈贡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