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扬帆导航济沧海
  ——中央两代领导核心关怀经济特区纪实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贺劲松 李南玲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和《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条例》,决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
  20年来,中国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从这里,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博大的胸怀;从这里,中国掀起改革、腾飞的巨澜。
  如春风,如雨露,如阳光。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特区一以贯之的关怀,有力地保证了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正确航线上扬帆奋进。
  “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7年夏季,邓小平同志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致力于把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时任副总理的谷牧同志带领一个包括6位省部级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出访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
  据谷牧回忆,代表团出发前,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饭店听取出访的汇报,并指示代表团要“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些问题”。小平同志的指示,使代表团深感这次出国考察责任重大,因此出去之后一直“马不停蹄”,尽量多搜集资料信息,多思考研究问题。
  代表团回国后,邓小平同志又专门找谷牧去谈话。听了谷牧汇报的出访情况后,小平同志讲了一番话,中心意思是:一、引进这件事要做;二、下决心向国外借点钱搞建设;三、要尽快争取时间。
  根据中央政治局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7月下旬,国务院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四化建设的务虚会。务虚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多次进行讨论,最后体现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神州大地迎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曙光,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由此被郑重确立。
  1979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郑重地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的倡议,分别于同年7月和次年5月,正式下达文件,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79年12月,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响应小平同志的号召,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并原则通过了经济特区条例。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了。
  江泽民同志作为最早参与创办经济特区的领导同志之一,参与规划并亲自指导了经济特区最初的创建。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作为国家在这方面的职能部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特区初创时,江泽民同志担任这两个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多次深入各个特区,参与研究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工作,参与制定中央对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江泽民同志就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不久,便来到广东汕头,对汕头经济特区的筹建、规划进行考察和指导。同年8月上旬,他在大雨中来到深圳,随后又去了珠海,对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筹建进行全面考察和指导,并为特区条例说明作充分的准备。8月下旬,江泽民同志受国务院委托,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同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江泽民同志率团考察了世界上包括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墨西哥、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出口特区”、“自由贸易区”等,回国后起草了《出口加工区考察报告》,为我国创办经济特区收集、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第一手材料。
  1981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向委员们作了《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的议案的说明》。会议审议后认为,这项建议有利于经济特区的建设顺利进行,能够使特区的经济管理充分适应工作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特区的作用,决定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有关的法律、法令、政策规定的原则,按照各该省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江泽民同志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1995年12月,他在深圳会见到访的外宾时,还深情地回忆起1980年筹建经济特区时,自己第一次到深圳时见到的情景。那时的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他到深圳下车时正碰上暴雨。罗湖口岸一片汪洋,来往的行人卷起裤管、提着鞋子在街上穿行,当时的落后情况可见一斑。
  建立经济特区20年来,翻天覆地“一夜城”,深圳旧貌变新颜。如今,繁荣的深圳,人口已达400万,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50年甚至70年时间才能走完的路,充分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杀出一条血路来!”荡气回肠的巨人之声,言犹在耳。沐浴着新千年的曙光,回首风云激荡的现代百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经济特区发端,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当代华夏儿女谱写了中国改革、发展、开放最伟大的历史篇章。
  “不是收,而是放”,“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搞好沿海对外开放,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经济特区一成立,就迎来各方关注的目光,各种议论也接踵而至。
  “在社会主义国家兴办主要是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经济特区,马列主义的著作中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此先例。”一些人对发展特区忧心忡忡。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亲自出来表了态。1984年早春,1月22日到2月16日,他先后视察广州、深圳、珠海、厦门和上海。他说,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现在来看看办得怎么样了。小平同志此行中,还分别对深圳、珠海、厦门3个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些简短有力的话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充分肯定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和实践,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邓小平同志回到北京后,就对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发表重要谈话,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1984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营口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原隶属广东省的海南行政区正式改制为省,同时通过了《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省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办成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4月18日,我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同年6月正式批准成立浦东新区。
  邓小平同志对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指示,不但让特区坚定了前进的信心,而且使整个中国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轨道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1992年1月至2月,又是一个东风送暖、满园春色的季节,邓小平同志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上海。
  在深圳期间,邓小平同志边观光市容,边同广东省、深圳市负责人亲切交谈。他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交谈一开始,小平同志就一语破的,让大家振奋不已。在之后的考察中,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著名论述。
  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激励下,各个特区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等方面继续进行大胆探索。
  在经济特区,人们在诉说这些发生在春天的故事时,无不对小平同志充满崇敬和感激之情。
  在经济特区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江泽民总书记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199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海南经济特区考察时指出,中央关于兴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在海南实行的各项政策不变。海南省吸引外商投资,进行成片开发,党中央和国务院是支持的。海南要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开发,改变经济比较落后的面貌。
  199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对广东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后指出,广东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充分说明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今后要再接再厉,更坚决、更扎实地贯彻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搞好沿海对外开放,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同一年,他还参加了深圳、珠海各界人士隆重庆祝经济特区创建10周年纪念活动。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参加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庆祝活动时重申,“经济特区建设卓有成效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举办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地区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
  江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了人们改革开放和建设特区的信心和决心,使特区这艘中国对外开放的“先锋舰”继续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
  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怀下,“八五”期间,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历史性贡献。特区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全国5个特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810亿元,财政收入接近180亿元,比1990年增长2倍多,上缴国家税收比“七五”期间有了大幅增加,对内地及贫困地区起到了辐射、带动和支持作用。
  走过创业的艰辛,走过成长的坷坎,进入90年代中期,经济特区好比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开始阔步迈向新的发展时期。
  “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及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全国迅速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这种局面下,全国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怎么办?应该以什么姿态投入到新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去?都是急需回答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1994年6月19日至21日,江总书记视察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为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
  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他希望经济特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遵循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全面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投资环境、增进经济效益、健全民主法制、搞好精神文明,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总之,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再度到深圳视察。他在考察中指出,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的确起了探路和示范作用,为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希望深圳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继续发扬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已有的成绩,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发展高新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狠下功夫,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创各个方面的新优势,更好地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在考察期间,江总书记还为特区亲笔题写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0个遒劲的大字。
  经济特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新一轮腾飞。
  5年来,特区建设者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提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统揽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主要依靠政策优势向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增创新优势的转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两个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这5年间,各经济特区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拿深圳特区来说,1999年与1994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615亿元增加到1436亿元,年均递增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万元增加到3.59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9万元增加到2.02万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349.8亿美元增加到504.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183亿美元增加到282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74.4亿元增加到184.8亿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深圳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5年累计上划中央财政收入1020亿元。
  在这5年间,各经济特区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这5年间,各经济特区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交好“两份答卷”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并抓出了自己的特色。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提升了特区的形象,改善了特区的投资环境,为特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特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
  2000年2月,千年之交的春天带给人们新的希望。江泽民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深圳等地,发表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三个代表”等一系列治党治国的重要讲话。视察中,他专程到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与村党支部成员、村民党员代表就基层党的建设进行座谈,发出把党建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的号召。
  在深圳视察期间,江泽民同志和历次到深圳时一样,特别重视和关心特区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他指出,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艰巨了。如何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加紧研究和实践。要抓紧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我们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抓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抓紧建立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一整套制度和机制。他还指出,东部地区应积极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并通过产业转移的协作,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经济特区、为全国在新的世纪里迎接各种挑战和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发出了乘胜前进的号令。
  回首我国经济特区走过的20年不平凡历程,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勤劳、智慧、勇敢的特区人民创造出无数的奇迹,与全国人民共同写下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宏伟篇章。
  可以告慰小平同志的是,他一手倡导创建的经济特区如今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社会稳定。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到如今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目前综合经济实力已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第一位。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特区欣欣向荣。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开发、开放的浦东新区异军突起,为大上海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经济特区正按照江总书记关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富而思进,满怀信心地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深圳人民许下诺言,将于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示范市。
  我们坚信,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经济特区一定能在新的航程中创造新的辉煌。(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构建服务新体系
  ——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丁伟
  家住上海普陀区的市民周立志,最近逢人便说成立华山集团医院的好处。去年年底,老周患垂体瘤住进市纺织第一医院,由于受定点医疗的限制,他想请大医院的名专家诊治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今年年初,纺一医院成为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的分院后,华山医院的几名专家长驻纺一医院,老周终于如愿以偿。
  这个发生在普通市民身边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重组热潮逐浪高
  上海是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资源总量和每千人口床位数、医生数等指标均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同样是在上海,“看病难”、“住院难”等问题却长期困扰1300多万申城市民。在一些有名的大医院,门诊大厅里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为挂一个专家门诊彻夜守候、为等一张紧俏病床四处托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资源充裕与紧缺为什么会同时并存?主要原因是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医院拥有一流的专家和先进的设备,患者纷至沓来,人满为患,而许多中小医院却由于功能单一、定位雷同,陷入患者寥寥、资源大量闲置的境地;另一方面,医院分布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区和城乡结合部却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只有通过结构调整的办法来解决,就是通过关、停、并、转、迁和联合重组等方式,在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规模布局和功能划分,使资源配置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和质量转化。
  计划经济模式下,上海的医疗机构由市属、区县属、医学院校属、企业属和军队属5路大军组成,条块分割成为制约改革的症结。要使资源分布更合理、服务更公平,就必须是全市一盘棋,资源社会化。
  1998年12月,上海市政府要求:打破医疗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限制,逐步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位于城市的企业医疗机构要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纳入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1999年,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的纺一、纺二医院成建制划转到所在区,由区政府对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通盘规划,在全国率先揭开了企业医院属地化的帷幕。
  从那时到现在,上海医疗系统资源重组、集团经营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1999年9月,宝山地区的宝冶医院、五冶医院等4家企业医院合并为中冶集团职工医院。今年7月,龙华中医医院与天山、奉贤、嘉定、普陀4家中医医院联手,成立龙华中医医疗集团;瑞金医院吸纳卢湾中心医院、市政医院、闵行医院,正式组成瑞金医疗集团,成为医疗界的“航母”;以引进人才脱颖而出的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与第四人民医院开展了相关合作……
  通过一连串“合纵连横”,近年全市共减少医疗机构1457家,占原有医疗机构的24%,其中关闭34家。
  优势互补效益增
  联合重组过程中,上海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后探索出企业医院属地重组、同类医疗机构撤并组合、不同隶属关系医疗机构合并合作、以技术合作为纽带组建集团等多种模式。形式尽管多种多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重新组合,优势互补,使现有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注重以大带小是申城医疗资源重组的一大特色。瑞金医院的门急诊量居全市之冠,常年有几千多号病人排队等着住院。然而,仅两站路之隔的卢湾区中心医院,虽然新建了漂亮的高层病房大楼,可由于医疗技术实力不强,长期效益不佳。在大医院的包围下,市政医院更陷入了“大饭店门口摆粥摊”的窘境,每年的手术量仅60多台。集团化后,瑞金医院对集团成员重新定位:总院以诊治疑难病例为主,一般病例逐步向卢湾分院分流,市政医院则成为集团的康复基地,收治康复期的慢性病人。通过合理分工,集团成员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效益同步提高。今年上半年,市政医院的住院病人增加了4倍,床位使用率从过去的55%提高到现在的130%,卢湾分院的各项医疗指标也直线上升,门急诊人次从21.7万上升到36万。
  以专科特色为纽带、扩展“名牌”效应是上海医疗资源重组的又一创举。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闻名海内外,年开展手术2500多台,床位尽管由原来的70张不断扩充到200张,但仍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手术待床时间常常超过3个月。集团医院成立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利用普陀、浦南等4家医院的闲置资源,新增病床285张,相当于再生了一个神经外科。集团运行3个多月来,各分院共收治“积压”患者300多人,手术待床时间降到10天以下。
  上海的实践证明,医疗资源重组不单单是数量的变化,更能收到“1+1>2”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区服务惠万家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老人已达23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8%。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市民健康的首要因素。如何适应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利,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功能为一身的基本卫生服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上海市抓住医改机遇,提出“建设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的口号,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列为政府十件实事工程之一,加快基层地段医院转轨步伐。目前,全市已经建成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0个服务点。今年年内,原有的95家地段医院将全部转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覆盖每个街道,居民一般至多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一个卫生服务点。
  基本卫生服务,不等于低级卫生服务。上海加大了对基层预防保健经费投入,今年底将达到每万人口8万元。此外,为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上海建立了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并引入竞争机制,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医师挂牌服务,病人可以自己选择医生。
  经过积极转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段医院在新的功能定位下频出新招。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105万份健康档案,占总数的92%;长宁区北新泾、静安区曹家渡等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同3000多户居民签订了保健合同。
  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上海原有的市、区、地段三级城市医疗体系被打破,一个功能更多样、布局更合理、可满足多种需求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第1版(要闻)
专栏:

  500亿国债:为经济再添一把火
  ——促进全年经济增长系列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李建兴
  8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国务院关于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消息披露后,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8.2%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扭转了GDP增幅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形成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形成良好增长势头的主要因素,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至今年为止,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持续3年。1998年年中,增发了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1999年年中,增发了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今年年初,发行了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正如经济专家分析的那样,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顶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为推进改革、发挥现有的生产能力、缓解就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而且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今天经济发展的好局面。
  此外,经济增长的另两驾马车:消费和出口也功不可没。
  保持良好势头需再添一把火
  能不能保持今年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关键是看固定资产投资能否跟上。去年的教训是上半年投资增长15.1%,下半年由国债形成的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导致了全年的投资增长只有5.2%。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2.5%,这是年初发行的1000亿元长期国债陆续到位产生的增长效应。随着年初的1000亿元长期国债使用完毕,固定资产投资后续资金不足的矛盾将会在第四季度突出地表现出来。有鉴于此,增发一些长期国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增发国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年,西部地区在建的国债项目和其他大中型项目建设需加快进行。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事业、生态环境也亟须大量投资。
  还有一个原因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就在家门口。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装备工业的整体水平。所有这些,都需要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增发500亿元国债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就像在旺盛的火堆中加一把柴火,火会烧得更旺,经济增长的基础会更稳固,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更顺利实现。
  增发500亿国债不会有大的风险
  增发500亿元国债的消息披露后,有人担心债务规模一下子又扩大500亿元,会不会带来风险。
  应该说,国债客观上存在适度规模问题,国债规模并不能无限度地扩张,但在具体一个国家的实践中,是很难把握国债的具体数量界限的。
  让我们来看看国际上流行的国债规模的警戒性指标之一——国债负担率(累计国债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数字。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10606.85亿元/(GDP)82054亿元=12.93%<60%(均为1999年数字)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性指标为60%。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12.93%看,我国的债务规模处在警戒线之下,还有一定的发债潜力。
  再从储蓄率角度观察。多年来,我国储蓄率较高,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大量存款资金滞留在银行贷不出去,还要按期支付利息,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通过中央财政向国家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并将国债利息支出打入预算,既可以有效发挥银行资金的作用,改善银行资金质量,又可以增加建设资金,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
  还有,到6月底,外汇储备达到1586亿美元,粮食储备也很充裕。土地、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些都为增发500亿元国债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此外,就是项怀诚部长说的,国债资金来源于银行储蓄存款,是人民的血汗钱。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有国债资金用好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
  所有这些都表明,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不会有大的风险。


第1版(要闻)
专栏:

  出征第二十七届奥运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
  311名男女选手将参加25个大项174个小项的比赛
  本报北京8月27日讯 记者薛原报道:参加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今天在京宣布成立。代表团团长由袁伟民担任,副团长于再清、李富荣、段世杰,秘书长吴寿章。袁伟民将率领488人的队伍出征悉尼,其中运动员为311人。中国代表团参加本届奥运会的目标是:力争夺取的金牌总数超过上届奥运会,努力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第二十七届夏季奥运会将于9月15日至10月1日在南半球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本届奥运会设28个大项300个小项,共有19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是奥运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体育盛会。
  上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了16枚金牌,位居第四。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将参加除马术、手球和棒球以外的25个大项174个小项的比赛。参赛的311名中国运动员中,男选手107人,女选手204人。其中包括刘国梁、孔令辉、占旭刚、伏明霞、熊倪、张山、李对红、王义夫、杨凌、葛菲、顾俊等前奥运会金牌得主。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让群众在改革中受益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推动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他们创造的医疗机构医药收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企业医院属地重组、实行全行业管理等做法,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新鲜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上海医改取得扎实成效,关键是从实际出发,为群众着想,通过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解决“看病难”、“住院难”、“看病贵”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无论是重组医疗卫生资源,还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改革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得以顺利进行。
  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这项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部门应当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高度重视,扎实工作,坚持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改革的着力点,使群众在改革中受益。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不能不了了之
  谭新民
  今年4月,安徽省法制局下发《关于做好新闻曝光案件追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新闻单位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舆论监督,并建立健全案件追查制度,做到有案必查,限期结案,给读者和观众一个明确说法。
  近年来,各地新闻舆论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这对于倡导文明,弘扬正气,克服各种丑恶现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些地方对新闻单位正确的批评监督,不予理睬,甚至知过也不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闻监督与司法实践脱节,对相关单位和个人缺乏制约。
  安徽建立“新闻曝光案件追查制度”,使涉案单位和人员不能敷衍搪塞,不了了之,从而提高查处率和结案率。这样做也有利于新闻单位增强责任感,以保证舆论监督的真实和准确。


第1版(要闻)
专栏:

  向往西湖博览会
  本报记者 袁亚平
  71年前的1929年,杭州市曾首次举办西湖博览会,历时137天。
  71年后的今天,西湖博览会又将重启。西湖博览会10月20日至11月10日将在杭州举行。杭州将以西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良好的投资贸易环境和生气勃勃的城市形象,推出全新的“西湖博览会”品牌,通过系列会展、会议和活动,将杭城的商贸、旅游、文化交流、科技研讨等融为一体,来吸引国内外的专家、游客、企业家和投资商。
  最兴奋的莫过于杭州市民。从7月初开始,各界群众踊跃报名,近万人成为西湖博览会志愿者,其中翻译、礼仪、会务等志愿者专业服务队4000多人。近万名志愿者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左右,博士、硕士也不少。翻译英、法、日、意大利、德、俄、捷克、韩等语言的志愿者一应俱全,有些还精通好几国语言。
  在杭州数千辆出租车中,报名产生“志愿服务车”。这些车将有特殊标识,方便大家辨认。这些车的司机将在车上准备杭州市地图、火车和民航时刻表等物品,给客人提供服务。
  在西湖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热线电话不断,人群不断。一位91岁的傅老先生专程送来了对联,一位王姓市民坐着轮椅送来自刻的《西湖诗词竹简》。还有许多市民响应征集1929年西湖博览会纪念品的倡议,让71年前的藏品再现当今,有邮票、明信片,有照片、照相机,有茶盘、弹棉花机。一位上海收藏者特地把一枚当年西湖博览会银质纪念章带到了杭州。
  “西湖博览”网站英文版本已正式开通,从旅游、会展、投资三方面展示了杭州的优势,提供了国外访问者感兴趣的各种信息。
  “我来自西湖,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西湖博览会!”260位西湖博览会民间使者,沿青岛、威海、蓬莱、烟台一路宣传。当地人羡慕地说:“看到你们这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增添了我对西湖的向往之情!”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浙江取消多项检查项目
  浙江省委、省政府日前决定再次取消7项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项目。今年7月7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首批取消此类项目147项。至此,浙江连续两次共取消154项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项目。(袁亚平)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苏锡常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
  江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8月26日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苏锡常地区(除宜兴市、金坛市、溧阳市),2003年12月31日前,在地下水超采区实现禁止开采地下水,2005年12月31日前,全面实现禁止开采地下水。自本决定施行之日起,该地区一律停止新打深井。(顾兆农龚永泉)


第1版(要闻)
专栏:

  8月27日,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轮“华盛顿”号首航上海港取得成功。这艘隶属于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的轮船,是目前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第六代集装箱万吨轮。图为“华盛顿”轮正在上海港外高桥新港区装卸集装箱。 新华社记者 陈飞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陕西宁陕县关停林场
  陕西省宁陕县日前采取果断措施,关停全县境内所有国有林场和乡村集体林场,停止一切乱砍滥伐行为。昔日斧砍锯转的轰鸣声和贩运木材的车辆已没有了。(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