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纵横

  中华文明的崭新载体
胡占凡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梦想?——有朝一日,你自己拥有一座中文图书馆,里边的图书资料信息应有尽有,而且这座图书馆又不需要占用你一寸居住空间,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甚至包括图像、音响、影视、图表、数据等等,总之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每一滴信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方便之极胜于探囊取物。
如果这是个梦,那么这个梦有个名字:“数字图书馆”。它是个没有时空限制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空中文献信息中心,其实质就是网上信息的有序组织。
好梦就要成真: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工程方案已经摆在政府的工作案头。政府不仅高度重视,还要求这项工程要在全球后来居上!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在告诉我们:中国图书馆业的一场新的革命开始了,中华文化的电子大门已经开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从此有了一种崭新的载体,它以新的面貌开始与每个家庭和个人进行点与点的对接,并大踏步地走向全世界。这项极具创新意味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将一改传统的信息存储、加工、管理、使用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一座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文化保障系统,它可以有效地为中国在新世纪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流通环境。
似乎以什么来赞誉由文化部牵头实施的这项浩大的知识工程都不为过,它来得太及时、太必要了。不信?请你现在就打开互联网,我们来数一数,上面的中文信息的比例是多少?英文又是多少?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中,90%以上是英文的。可以说,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方块字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这无论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还是与中华几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成果,都是很不相称的。我们的民族英烈、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生旦净丑、蒙医藏药等等光彩照人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时代精英、各界俊杰、科技成果、经济信息、文化教育等当代文明也很难厕身其间。
事实上,正是看到了这个严峻的现实,有关方面对中文技术处理和网上传送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我们完全可以用“极其”两个字,来形容中央和有关部门对中国互联网建设的重视程度,中国近期内互联网建设的飞速发展就是明证,几大重点网站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更新就是明证,数字图书馆的启动就是明证。
中国作为大国、古国,她的优秀文化的质和量在全世界力拔头筹,这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这些文化精粹要为世人所知、所学、所敬,就必须借助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而言,就传播的有效性而言,大概目前还找不出有比网上传递更为快捷、普及、直观、形象、准确、密集、方便、经济的手段。既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既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既然我们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既然我们要大力推进我们的改革开放,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中文信息成为互联网上的中坚力量?尽管这很不容易!


第4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追踪报道

  请爱惜“联想”这块招牌
——对富士数码相机说明书的再调查
本报记者 任建民
7月30日,本报以《柯达富士有错不改》为题,对柯达和富士公司宣传其生产的数码相机时,不提供完整准确的说明材料,从而可能误导消费者的事情作了进一步的报道。
文章见报后,富士摄影器材公司北京办事处的姜女士约见本报记者,说明富士公司已经在媒体报道后更改了说明书和相关的宣传材料。
为了证明改正的结果,8月4日下午,姜女士陪同记者前往北京部分销售富士数码相机的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北京蓝岛大厦,姜女士可谓出师不利。在这里四层的相机销售柜台,富士4700Z数码相机标价9000多元,机身上没有任何分辨率的标志,中文说明书“规格”一项中,写着:“CCD传感器,1/1.7英寸超级CCD,430万像素。”
姜女士有些吃惊,口中说:“新的说明书明明已更正为240万像素,我亲自做的……”再看英文说明书,在对应的位置上,确实写着240万像素字样。就是说,富士的英文说明书已作了更正。
再仔细看说明书,姜女士又高兴起来,说:“这是联想的责任,与我们无关!”这本说明书上印着联想的标志,保修证书上印着“北京中关城电脑科技有限公司”的公章,据了解,这是联想集团的一个下属公司。姜女士介绍说,目前市面上的富士数码相机来自两个不同的渠道,一个是她所在的北京办事处,通过香港进货,另一个是联想,直接从日本进货。英文说明书是由富士公司提供,而中文说明书则由两家分别翻译印刷。
为了证明她们这个渠道的“无辜”,姜女士和记者来到燕莎商城。这里的富士4700Z数码相机标价11000多元,说明书中英文一致,都注明这款相机的CCD是240万像素。记者在7月30日的报道中也提到,本报6月20日第一篇报道《富士柯达有“玄机”》发表后,联想公司的一位女士曾打电话来,称只有联想才能代表日本富士公司,并要向本报作解释,但此后再无音讯。此举说明联想公司知道自己的问题,但为什么富士北京办事处改正了,联想至今不改呢?
8月7日,记者打电话到中关城公司数码二部,该部的经理刘先生矢口否认没有改正的事实。他说:“我们从5月1日起就收回了有问题的说明书和宣传材料。”他说,蓝岛可能是“漏了”。蓝岛店员说,相机是几天前刚从一个叫万维宏的公司进的。万维宏一位王女士经过仔细核对后告诉记者,她们公司7月3日才从联想进第一批富士4700Z相机,提供给蓝岛、百盛和崇光等几个大型商场销售,“5月份还没跟他们(联想)做呢!”
8月11日,记者收到富士北京办事处传来的“联想更改后的产品说明书”样张,姜女士在上面写道:“此说明书正在更换过程中。”记者当即再打电话到中关城公司,经理刘先生不在,该公司的一位女士说:从昨天开始更换富士相机的说明书,能换的已经都换了。
至此,“富士数码相机事件”该告一段落了,所有市面上的4700Z相机都换上了完整准确的说明书。但反思这件事,联想的个别部门在这件事上有几点不当之处:第一,不该把英文说明书译成中文时故意夸大产品指标。因为“240”是阿拉伯数字,在其他所有指标从内容到位置都严格对应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误译”的情况。第二,被媒体披露后仍不改正。刘先生也承认,如果不是记者和姜女士实地考察,出现在蓝岛的问题仍会存在,他因此“感谢记者”。第三,在事实面前,仍极力掩饰。直到8月11日,记者把全部调查过程告诉刘先生时,他仍然坚持“5月1日就开始回收”的不实之言。说“那是5月份出的货”,中文说明书把240万像素写成430万像素是一个“失误”。
联想作为民族IT业的一面旗帜,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相当的地位。这次的说明书问题,有着明显的欺骗消费者的成分。联想个别部门的这种行为,如果不是媒体披露,短期内可能会促进产品的销售,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在联想这块金字招牌上抹黑。


第4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在特区的怀抱中成长
——深圳中兴通讯以技术创新促发展
侯炳宽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也是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知名高科技企业。中兴通讯坚持技术创新,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80多种通信产品,广泛运行在中国各类通信网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总资产超过40亿元的中兴通讯,已在通信网络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全面突破,成为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带头兵。 自主创新 全面突破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已在深圳、南京、上海、北京、西安及美国、韩国等地设立了9个全资科研机构,并与美国德州仪器、摩托罗拉、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加上企业博士后工作分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等,构筑起强大的技术创新载体。中兴通讯在移动通信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展,GSM移动通信系统今年已经开始产生效益,在国内首家推出的全套商用化CDMA移动通信系统开通试验局。今年6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发成果验收演示会”上,中兴的系统是唯一打通电话的设备,得到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计委领导人和在场专家的高度肯定。
中兴通讯作为信息产业部指定的市话无线接入设备的供应厂家,其宽带化的市话无线接入设备已经在国内10多个省、区20多个城市获得应用。作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中兴通讯在无线通信尤其是移动通信领域取得的进步,将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数据通信领域,中兴通讯的ATM、IP系列产品已在市场规模商用,国家863计划中的高速路由器项目研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光通信领域,中兴通讯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承担的863计划中光通信重大课题———光分插复用设备(OADM)的研究进展顺利。此外,中兴通讯承担的863计划中实用化宽带接入单元以排名第一的成绩通过863专家组的中期验收……所有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及其商用化,都为中兴通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中兴通讯15年来走过的历程,人们对我国民族通信产业的崛起与深圳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创业维艰 大胆探索
1985年2月,由航天系统691厂、长城工业深圳分公司共同投资创办的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中兴维先通挂牌,1993年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从来料加工、转口贸易、交换技术引进到交换机的自主研发,一批中兴有志之士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经过不断地抉择和调整,最终走上了致力于民族通信产业发展的道路:率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数字程控交换机(ZX500)以及国内首批获得邮电部入网许可证的2500门数字局用程控交换机(ZXJ2000),开国产交换机挺进农话市场之先河,打破了进口设备垄断中国通信网络近10年的“七国八制”格局。
1993年,中兴ZXJ2000在国内农话交换网上初露锋芒,并占据了当年我国农话交换市场新增份额的18%,名列同类产品之首。与此同时,中兴新通讯致力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换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批万门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ZXJ10)。在交换机的研发中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兴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强大支柱。到1999年成功开发出业界最大单板交换容量的64k×64k网板时,中兴通讯多元化通信产品已呈全面开花之势。
随着自身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国内通信市场不断发生的变化,1996年中兴新通讯明确提出了三大战略转移:从单一的交换机向多元化产品扩展、从农话向市话拓展、由国内向国际市场拓展,这标志着公司开始了向国际化网络与通信设备供应者的战略性转变。中兴新通讯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网络骨干设备制造商之一。 机制改革 快速发展
1997年11月18日,中兴通讯在深圳上市,在管理、科研等方面全面创新,凭借稳健务实的财务政策,将技术、资金、人才结构和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步入了高速增长期。
1998年,中兴通讯进行了准事业部制改革,使企业高层从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把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各事业部,企业内各部之间形成了财权统一、责权明晰的有机体,将大企业的统筹力量与小公司的灵活运作相结合,进一步理顺了内部管理。
另一方面,中兴通讯将人才的引进、培养放在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进行。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从各方面激活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凝成推动企业创新的强大动力。
目前,中兴通讯拥有员工8000人,其中本科以上的占80%,硕士2500人,博士、博士后200余人,形成了典型的“哑铃型”人才结构——研发人员占公司全员近50%,市场人员占30%以上,而管理和生产人员不到公司员工总数的20%,强大研发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保证,为中兴通讯的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1997年的销售额13.5亿元,1998年的42亿元,1999年的52亿元,到2000年80亿元的销售计划,清晰地反映出中兴通讯的高速发展。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兴通讯一直保持了稳健的走势,股票市值已经超过150亿元,成为深沪两市高科技板块龙头股。 立足国内 放眼世界
1995年,中兴通讯开始推行三大战略转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并走出了一条以交换机出口为先导,带动多元化产品全面出口的道路。目前,中兴通讯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销、工程服务处,产品已经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年销售额近3亿美元,国际化战略发展到人才国家化、资本国际化等方面。
作为一个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兴通讯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市场竞争的问题,而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中兴通讯主动出击,除了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职务升迁等各方面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还在美国、韩国等地设立研究所,就近吸引当地高科技人才,国际市场人员本地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靠企业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兴通讯,意识到国际资本运作的重要性,危机感、紧迫感促使中兴人要加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才能引进高素质的国际一流人才,在世界范围兼并、整合,高速成长。
中兴通讯15年来的快速发展,除了企业自身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以及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外,改革开放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契机,尤其是深圳特区良好的环境、特区政府为高科技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放眼未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门之外更广阔的天空正等待着中兴通讯展翅翱翔。


第4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本期聚焦

  数字图书馆,离我们有多远?
本报记者 丁玎 杨明方
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支柱,数字化和网络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由于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也将是信息高速公路上最大的信息源,因而图书馆的数字化就成为现今人们关注的焦点。
动人前景:数字图书馆是个什么样
设想您是一位普通读者——
有了它,您只要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一次性地输入某个关键词,全国任何一家图书馆有关这个内容的藏书和多媒体信息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您眼前;
有了它,您再也不会有兴致勃勃地去图书馆借书却被旁人捷足先登的烦恼,再也不用为查一个资料行万里路、跑遍各大图书馆去苦苦寻觅,您完全可以足不出户读万卷书,逍遥畅游于知识海洋中;
有了它,您还可以打开一本E-book(电子图书),听到与常规书同样的翻页声,闻到清新的油墨香,聆听生动的讲解……
这些也许曾是您的梦想,但它——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将使美梦成真。
8月21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向我们演示了中国数图网(www.d-library.com.cn)数字图书馆的实验演示系统。该系统以千家诗、中国古代建筑、北京故宫、海洋世界和宇宙的结构5个资源库为例,读者可以通过全文检索框直接输入“故宫”,就能一举网罗大量常规网络难以收齐或四处杂陈的信息资料。这显示了数字图书馆的一大主要特征———跨库检索功能。它突破了一般网站只对信息资源的主题、标题进行标引而造成的检索局限性,通过对资源内容的精当标引,实现跨库检索,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全面地收集到所需资料。
目前,国内外对“数字图书馆”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大致说来,数字图书馆就是采用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上信息分散的现状。专家预测,它的建设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电子时代的大门。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技术,可以经济、快速地传播,方便地被人们利用,从而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也正因为如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自1998年7月被提出以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和平介绍,今年初,文化部与21个部委、单位协商组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目前,联席会议办公室正在组织制定“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实施方案”,着手数字图书馆有关标准规范的研究以及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巨大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起一批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影视中心等为代表的资源库,形成巨大的知识宝库;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网络体系,为用户提供对各种资源库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开发智能化中文用户界面和廉价的用户接入设备,使用户可以远距离地、像收看电视一样方便地获取网上资源。
技术瓶颈:中文信息数字化是道坎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互联网的信息中,90%以上是英文,中文信息少得可怜;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目前分别仅占0.01%和0.05%。在我国的IT行业流传着一句话:中国的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是“INP”。因为中国的互联网信息只有“News”(新闻),除此之外就是“Nothing”(什么也没有)。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中文信息的数字化问题。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中文图书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转化成网上中文信息数据库。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工作组组长孙承鉴认为,建设数字图书馆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良好的网络环境,应建立在宽带网的基础上;二是要有大量的数据资源,目前网上的数据资源作为基础资源还不够,还要进行加工;三是要有软件技术的支撑,解决资源的存储、检索、组织等问题。
数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田捷博士告诉记者,对中文信息的处理,第一步是非键盘输入,第二步是高效地压缩,第三步是获取信息的权限问题,实现受控阅读,以有效地控制盗版。
田捷介绍说,数字方舟日前推出了一套数字图书馆技术,包括自动化扫描与信息编辑加工系统、数字媒介存储与检索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发布系统等,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文纸介质信息的数字化问题,每分钟全自动扫描录入图书资料可达160页(双面),而且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图像压缩技术,使得相同容量的信息,其存储空间更小,传输速度更快,并可根据传统习惯组织成书本、档案册、票据本等。它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一些研究者指出,数字图书馆是以各种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系统,发达国家虽已有规模型的成果问世,但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许多技术仍在探讨之中。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在整体规划、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这次数字方舟公司的技术突破,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了佳音。
社会环境:尚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在回答记者“数字图书馆离我们还有多远?”的提问时,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周和平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只能说,数字图书馆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数字图书馆的建成还有一段艰难曲折的路要走。除了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面临着其他挑战。
版权问题十分棘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资源,而资源的加工首先遇到的就是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问题。其实,这也是世界各国在网络时代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对于图书馆来说,可以花大力气把馆藏文献转换成数据文本保存起来;但按照现行法律,如果要把它放到互联网上,则必须获得作者或出版者的授权。正是因为牵涉到版权因素,目前已经开通运行的数字图书馆试验网的网上资料非常有限。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也非常不利。因此,当务之急是在网上作品的著作权方面制定出短期内可行的方案及长期的立法保证。
重复建设令人担忧。目前,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宏观规划,各单位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大多处于各自独立、相对分散的状态。因此,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着潜在的重复建设问题。实际上,数字图书馆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项目,也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来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周和平说,理想的模式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各级地方图书馆从地方信息资源做起,用统一的标准建设各具特色、有所分工的数字资源库,实行资源共享。举个通俗的例子,只要有一家图书馆对《红楼梦》进行了扫描、加工,其他图书馆就没有必要重复劳动,可以直接分享或有偿获取这些数据资源,从而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第4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小资料

  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展
美国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公布了一项为期4年、投入2440万美元的“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同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数字化项目,将使该馆馆藏逐步实现数字化,并领导与协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将其收藏的图书、绘画、手稿、照片等转换成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图像并存储起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利用。
法国1995年3月新建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正致力于将该馆收藏的100万册图书数字化,形成两个大型数据库,共包括约200万条书目数据。该馆特别重视“文化遗产”数字化,将该馆收藏的艺术精品及分散在法国各地的古书艺术插页用彩色高分辨率扫描仪录入光盘。
日本日本国会图书馆从1994年开始实验建设电子图书馆,其关西新馆就是要建成日本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该馆将成为日本文献和信息提供中心、亚洲资源信息中心。
德国1996年8月,德国联邦内阁会议正式通过了德国1996—2000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中心内容是建立全球电子图书馆和开展电子出版业服务。
俄罗斯1999年2月俄联邦政府批准俄罗斯科学部、文化部、教育部等9个主管部门参加《俄罗斯电子图书馆》部际规划,年总预算大约2亿卢布(相当于620万美元)。此外,1995年5月29日,法日美英加德意7国的国家图书馆在法国成立了G7全球数字图书馆集团,后来俄罗斯也参加了这个全球信息社会电子图书馆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从现存的数字化项目中组织一个大型的人类知识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为广大公众服务。


第4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8月21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的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展览会,吸引了国内外的400家厂商和网络公司参展。图为以全新面貌亮相的人民日报网站——人民网展台引得众多观众驻足观看。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