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书简

  春风普度玉门关
  ——臧乐源致臧克家
  爸爸妈妈:
  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把我吹到了新疆。我是应塔里木油田的邀请,前来和他们谈谈关于理想信念和党建方面的学习体会的。
  短短几天,我在极度的兴奋中度过,脑子里装得满满的。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境,在这里是领略不到了。
  塔里木油田虽有几十年的开发历史,但大会战是从1989年开始的,到去年整整十周年。这十年真是战果辉煌啊!单就原油产量来说,从三点四万吨猛增到四百二十多万吨,其增长速度不是高速而是神速。油田职工谈到这一点,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这奇迹不是轻易得来的,是广大油田职工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们在茫茫大沙漠里,有时在四十二摄氏度高温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那艰苦,那辛劳,那耐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扎根于沙漠,不畏严寒酷暑,生长着,发展着,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我敬仰胡杨,特别在路边两棵大胡杨前,拍了一张照片,留下这瞬间的永恒。
  塔里木油田职工,有着为祖国献石油的强烈心愿。这里流行着一句很普通又很响亮的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油田建设者们在一望无垠的大沙漠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铸造着自己辉煌的人生。在塔里木沙漠公路的起点,有两行醒目的大字:“千古梦想沙海变油海”,“今朝奇迹大漠变通途”。他们成功地修筑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全长五百二十三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在流动性沙漠中修建的高等级沙漠公路,汽车跑在上面既快又平稳。这沙漠公路,也同样凝聚着石油建设者的勇气、气魄和智慧。为了固定住公路两边的滚沙,他们在沙里插上了大量的芦苇,交织成无数的方格,仿佛是一张大网,把流沙锁住。这长长的公路则像这大网的纲绳一样。干黄的芦苇带着它特有的韧劲,在风中摇曳,构成了一幅很别致的沙漠风景画。
  一到石油公司的所在地库尔勒,我就住进了油田的接待公寓,够三星级,很现代化。这座小城,是沙漠中的绿洲。天蓝蓝的,草青青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一排排职工住宅楼整整齐齐,最近又建成了几幢十几层的,每户居住面积大多在八十五平方米以上。每一居住小区都有一个很别致的小桥流水式花园。库尔勒不仅有科技大楼,也有漂亮宽敞的多功能医疗中心、教育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周末,在文化广场有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我到过一所石油小学,那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良好的设备,比沿海地区的不少小学都好。
  我很赞赏他们的福利待遇向一线职工倾斜。我到过一口正在钻探建设的油井,职工住在简易的临时住房里,日夜奋战着。但待遇好,吃饭不要钱,工资奖金高,一年有几次较长的假期,有时一次就是两个月,路费按机票报销。因而职工满意,工作劲头也大。
  西部大开发,人们最担心的是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塔里木油田很注意这一点。从1992年起,就开始实施沙漠绿化工程。选择推广了红柳、沙拐枣、梭梭草等植物,用沙漠地下水进行防沙绿化滴灌,获得成功。目前已在沙漠腹地建成防沙林和草坪四百四十一亩,其中生物防沙和绿化带六点二公里。1997年油田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沙漠变绿洲,是他们由衷的渴望。刘淑华是石油工人的后代,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油田工作。她和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营造了一个“大漠趣园”。这是一个高大的温室,但又不仅是温室,而是一个很美的园林。南国的阔叶树也长得很繁茂,各色鲜花异彩纷呈,流水绕过假山,小桥横跨流水,芳草如茵,曲径清幽,处处让人感受到油田职工的审美情趣。这里四季都是春天。
  西部大开发在这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关于“西气东输”的决策,更鼓舞着激励着油田全体职工,因为西气就在他们这里。油田已把油气并举、西气东输定为发展战略,并制定了探明油气储量、油气产量令人振奋的增长目标。我特意到未来“西气东输”的起点看了看,还留了影。
  我还顺路看了看新疆的农村。在库尔勒郊区,农民种植着大面积的香梨树,已硕果累累,路那边有几排高高的白杨树,路这边,在一排排瓦房前,有好多大桑树,桑葚有红有白,司机同志摘了一些,让我尝尝。甜甜的略带酸味。弄得我手上都染成了红色。这勾起我六十年前的回忆,那时我多么天真顽皮,树上的桑葚,熟的不熟的,都摘下来往嘴里塞。这时一位维族年轻人来了,说着流利的汉语,他要搭车进城给母亲买药,边说边把新摘下的小杏送给我们,并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他指着一个大门说:“57号。”还说香梨熟了,可以来吃,如来购买,一定优惠。相处片刻,很亲切融洽。今年的端午节,在新疆吃了粽子,还吃了桑葚、杏子,喝了两杯浓浓的牛奶,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明天就要飞回济南了,但塔里木油田的美丽画面,将永远鲜亮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塔里木人爱塔里木,我也爱上了塔里木。你们读了我这封远方来信,一定也会爱上生机勃勃、潜力巨大的塔里木。
  天热起来了,望爸爸妈妈多多保重,祝身体健康!
  乐源
  2000年6月9日于沙漠绿洲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华山歌者
  杨守松
  我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智取华山》。还是念小学的时候,晚上在北风呼啸中跑了七八里路去看电影。华山就这么印在我脑子里了。可直到整整半个世纪以后,我才到了华山。华山很险,又很高,徒步登攀没足够时间,也很累,弄不好还会出危险,也就随大流,坐索道,再量力而行,随意登山。我这人算是要强的了,我总是想多跑多看。可我才上了一个低峰,便气喘吁吁了。我想年龄不饶人了,五十好几了还逞什么能呢?这时忽听得笛声响起,悠悠扬扬地盘旋而来。曲子也很熟,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就有些精神起来,心想这华山旅游真是善解人意,于山峰云树间播放出令人兴奋的曲子,不啻是为游人鼓劲加油呢!也就提神攀上了一块巨石——见有一老头在石上吹笛,原来笛声是他吹的而不是广播里放的。这就让我更加振奋了。老头的脸很小,面容显得有些枯,但腰间的红布带和刺猬般根根竖起的白头发却显得很精神。
  老头叫程玉良,是华县金惠乡罗凹村人,今年六十九岁了。
  六十九岁的老人在华山上吹笛子做什么?老头的眼睛又小又亮,看人时总笑盈盈的,他说他是捡塑料瓶子的。登山人喝了矿泉水什么的就把瓶子扔了。他就捡。一只瓶子三分钱。一百个才三元钱。他吹笛子也是“苦中作乐”,而且,一吹就有精神了,你们听了也有精神,也高兴,所以我就吹!我说你常年都在山上吗?他说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一个月要磨破三双(布)鞋。说话时他见石隙里有塑料瓶,便迅疾伸手去掏出,又用脚踏瘪,然后放在塑料袋里。这时我才发现他另一只手里还有只口琴。我说你也会?他笑而不答,换了个手就吹起了口琴,吹时胸脯大幅度地起伏着,一边吹就一边走了,听他看他的游人很多,他也习惯了。
  他的职业是挑夫。
  我跟在挑夫后面,我给了他二十元零钱,我说我和你一起走好不好?他说“奉陪到底”,就颠颠地前面走了。他走路有些一颠一跳的,他的白发在阳光下一闪一亮的,他笛子和口琴轮流着吹。突然他消失在一块山石背后。我好生奇怪,摸索着跟进去,才发现两块巨石之间有一个天然的岩洞。洞里有五六平方米大,他的朋友在山上工作,并且就以洞为室,晚上睡在里面,他拾来的饮料瓶也贮存在这里。他山猴似的爬上梯子,把东西放好了就下来。我参观了他朋友的“卧室”又跟着他走。他依然像个田鸡似地一跳一蹦的,更欢更快地跳上了山路,他又吹起了响亮的“山丹丹”……
  我也说不清楚我是怎么和老人失散的。山路曲折,游人很多,而我在跟着老人的同时还要左顾右盼看风景,就这样,又剩下我独自一人去登山。
  山越高便越险,从苍松岭到五云峰,我几乎是步履蹒跚步步维艰了。“自古华山一条道”,不是说山路少而是强调山之险。险峰更迭,山路艰难。我不时地歇下来,借摄影的时候缓解一下筋骨的疲惫。回头一看,我是同行中爬得最快也最高的了,可是我也付出了几次风干了的汗水呀!在到了金锁关时,千万把金锁银锁似的长龙使我找到了兴奋点,人也感觉有了些精气神了。忽听山间吼出了裂石撕云般的一声秦腔!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瞬间我感觉到了华山也因之而激奋地律动起来了。我情不自禁为之一振,我循声疾步而去,远远地就看见程玉良老人一步步攀援缓势而上了。老人肩上扛着一根大铁管,是送到峰顶作栏杆拴铁索用的。一根铁管重六十斤,背到山顶,以每十斤三元钱计,劳务费是十八元——所有货物,一概如此计价。
  我发现所有的游人,所有的登山者都驻足凝望老人。
  我招呼老人歇一息,我说,我们刚才失散了现在又相遇了。他似乎已经记不得我了,我相信,华山每天都可能有我这样的游客。老人十二岁就上山砍柴、割房条子,当然他也从十二岁起就唱山歌了。他挑了半个多世纪的山也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山歌,他才能够这么边爬边唱边挑边唱的……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访韩四首
  沈鹏
  与韩国书家权昌伦合办书展开幕
  黄水东流接汉江,
  华文朝语共源觞。
  方提彩笔歌千纪,
  又结墨缘滋十方。
  旧雨喧谈唯食寝,
  新交笑语尽清凰。
  未谙何以言称谢,
  且把拼音记一旁。
  济州岛翰林公园
  丽日当头行脚迟,
  伽耶琴韵发幽思。
  茅檐往昔宗家住,
  留有屏风写宋词。
  公园中见新婚青年留影
  碧树丛中油菜薹,
  红裙紫衫两飞回。
  浮生乐事留泥爪,
  比翼鸟从天半来。
  秋史金正喜谪居址(注1)
  《岁寒图》写岁寒心,(注2)
  寂寞清居待罪身。
  不是抗时违世道,
  宗师哪得笔通神?
  (注1)金正喜(1786—1856)号秋史,阮堂,老莲。金正喜书法一反数百年萎靡之风,在韩国尊为书圣。因政见不同,被流放济州岛。
  (注2)《岁寒图》,为金正喜代表作。横幅,有长篇题记。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大地漫笔

  “清正廉洁向我看齐”
  王群生
  因鄙人被聘为市特约检察员,故前两天列席了“市检察机关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暨检察长座谈会”。会上,看到被表彰的一批优秀检察官,他们在“社会稳定”、“反腐倡廉”的特殊战斗前线,与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分子,与五花八门的贪污受贿人员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所表现出的义无反顾的气概,确实使人敬服、令人感佩。
  更让我感慨的是,一位检察长就敢于在干警大会上宣布:“在清正廉洁的问题上,大家向我看齐!”
  我想,这位检察长确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敢于公开叫阵、亮底,将自己主动置于群众与组织的监督之下,做一个敢于让群众与组织随时予以检验、考核、督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公正执法的执法者。
  我为这公开亮相的“向我看齐”叫好。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尽显英雄豪气
  刘源
  《亮剑》这本书是我十年来看到的最好的军旅小说。我用了四个晚上把它看完了,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拍案叫绝。感谢作者和出版社,给读者提供了这样一部情节紧张、扣人心弦的小说。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令人过目难忘,有一种令读者悲喜交集的情感张力。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回顾那段逝去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反思,读罢令人的心灵为之一振。
  在我看来,作家有两类。一类是能把假的(虚构的)东西写成真的,让你感到他创作出来的东西非常逼真,非常可信;另一类是能把真的(真实的人和事)硬是写成了假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写出来却叫读者感到很虚假。而《亮剑》的作者无疑是前一种。在这部小说的前半部,没有打过仗的作者用神来之笔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人,写得活灵活现。以至于不少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在问:主人公李云龙是哪个部队的,这人还在吗?
  有人说,这部小说的前半部情节紧张,人物鲜活,无论是写厮杀还是写爱情都达到了空前的境界;小说的后半部有些沉闷。我却认为此书深刻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后半部。尤其是对“文革”的反思,可以说是全书的最高潮。对李云龙、赵刚的描写,符合时代特点,思想变化的脉络真实可信,而悲剧的结局不仅没有戚戚落败之哀,却更显英雄豪气。对军政委马天生这个人物描写得也到位,在“文革”中这样的人物简直比比皆是,是时代的产物,尽管有错误,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人,严于律己,从他身上体现出特殊的政治环境对人的异化,这个人物非常可信。
  类似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的事情,虽然也有人写过,但这本书中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的表现,刘伯承批评李云龙、丁伟,给人的印象都极深。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李云龙和国民党的战将楚云飞的关系。他们作为对手在战场上厮杀了半辈子,特别是在淮海战场上。他们虽然是对手,但他们身上流淌的却是炎黄子孙、中国军人的热血,一旦我们民族的尊严受到挑战、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时,像李云龙和楚云飞这样的优秀军人仍然会像当年在抗日战场上那样,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浴血疆场。小说的结尾是感人至深的,楚云飞对李云龙的悼念对整部小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表现的是意识形态观点不同的两支军队之间,一个优秀军人向另一个优秀军人表示最大的敬意。这实际上把当年许多人共同的悲痛、惋惜和追忆,具体化为对一个军人的悼念,耐人回味,启人深思。
  总之,我认为《亮剑》讴歌了一群优秀的中国军人的战斗历程,书中刻画的是英雄群体,他们代表的是我们民族的魂。我真诚地希望广大青年读者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亮剑》都梁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三联新书
  《万里行记》曹聚仁著
  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他于饱读万卷书外,更以徐霞客为师范,走出书斋,身行万里路,并将经历笔之于书。本书合史地人文于一体。
  《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石元康著
  本书从多层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向现代化迈进中所遭遇的一系列哲学理论或现实层面的诸多问题。作者采取对文化进行哲学反思的视角,在对中国传统与现代性分别作了内容和特质上的分疏与探究后,初步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化这个目标对我们是这么艰难”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经济学的世界》(上、下)高希均、林祖嘉著
  本书是以向社会各界普及现代经济学知识为出发点的经济学入门读物,是对经济学知识普及化和本土化工作的探索。与一些照搬西方的同类书相比,本书更强调面向非经济学专业人士,更强调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诸葛铠著
  漆器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本书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背景,用讲故事的方式,描绘了漆器纹样中保留的丰富的古代文化,回溯漆器的生产和发展,介绍古代漆器的美学价值,分析古代漆器的文化内涵,揭示渗透其中的社会意识。所附插图五彩缤纷,展示了中国漆器的独特魅力。
  《艺术概论》蒋勋著
  作者专攻艺术史,从教大学艺术课程多年,认为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这是一本有趣的、易读的、启发生命的教科书。
  《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
  [美]费里曼·J·戴森著 覃方明译
  作者展望二十一世纪,认为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是新时代中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他乐观地看到,科学技术人员不故步自封,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就能使太阳能技术、遗传工程和通讯技术得到发展,提供使世界迈向更加公正平等的未来的潜力。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小人书热的冷思考
  韩征 雪虹
  夏日的北京热浪滚滚。在北京中国书店举办的“第二届连环画展销系列文化活动”的十多天里,京城和不少外地读者争相购买小人书达五万册。一时间,出现了“小人书热过六月天”的火爆景观。
  为什么巴掌大的小人书,会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原本寂寞多年的小人书,再度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对“小人书热”应有一点思考。
  思考之一:谁在热买小人书
  在对数十位购书人采访后得知,购买者分三种人。
  其一,是以怀旧的心理前来购买。“我是伴着小人书长大的。小人书带我找回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
  其二,是为了收藏。这些人对小人书的版本、作者、品相很有研究。其中不乏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收藏小人书的,如小人书收藏大户王家龙先生。据了解,他在近五十年里,收藏了一点八万册小人书,其品相之好、品种之丰、版本之全,在全国享有盛名。当然,收藏者中也有像集邮票和钱币那样,看重的是小人书收藏投入少升值快。
  其三,小人书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吸引人们前来购买。这些人大多是美术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这些人对老一辈艺术家在创作上的精益求精而着迷。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无疑都促成了现在的小人书热。但我们认为:现在的“小人书热”是假热,最多只能称之为“小人书收藏热”。
  在小人书没有新的题材、新的内容、新的创作形式时,谁能说,读者买旧版小人书和重复印刷的小人书就是真正的小人书热?
  思考之二:小人书大人买之怪现象
  在半个多月的展销中,约有近万人次来中国书店购买小人书。奇怪的是,以往备受孩子们喜欢的小人书,如今却成了大人们的钟爱,在这万人购买者中,小读者竟不足三十人。小人书的读者群出现了断档现象,这不能不引起连环画创作者、出版者、经营者的注意了。
  不可否认,三十岁以上的人对小人书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情结,在他们的童年里,有谁没有几本小人书相伴呢?可以说,他们是伴着小人书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小人书的教育。
  而现在的孩子们,可供娱乐的东西越来越多……小人书不再是孩子们消遣娱乐的唯一;另外,国外的一些儿童文化宣传品、娱乐品不断引进,现在的孩子们有哪个不知道《机器猫》、《奥特曼》、《美少女战士》?究其原因: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子天真地对笔者说:“我妈妈喜欢小人书,我喜欢卡通。因为,卡通里的人物特别可爱,字很少,又是彩色的,好看又好玩。”
  思考之三:小人书冷饭热炒
  此次中国书店举行的“第二届连环画展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近万名读者前来光顾,令主办者和连环画创作前辈深感高兴和欣慰。但高兴之余,也许更多的是尴尬。在五千余种,六万余册的旧版小人书中(包括近百种老版新印的小人书),竟没有一本新创作的小人书,令主办者和读者深感遗憾。
  小人书到底怎么了?一位连环画创作者一语道破:传统小人书不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稿酬低,画家不肯画;定价低廉又使出版社和书店的利润都很有限,故此,没人愿意经营。
  由此不难看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没有给创作者合理的稿酬、给小人书以合理的定价之时,当读者出现怀旧心理和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出现小人书冷饭热炒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思考之四:小人书的出路
  从中国书店举办的此次活动中读者对小人书所关注的热情程度可以得知,尽管卡通抢占了孩子们的市场,但国产小人书仍以最普及、最具民族性、最具大众性的艺术,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是有一定的潜在市场的。但小人书必须要有自身的改革,虽然传统的小人书在艺术表现上有很高的水准,但一图一文的简单对应形式,静止不动的画面,令许多孩子和年轻人觉得枯燥。人们呼唤小人书在保留传统优点的同时,也须跟上时代的脉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一个创新。
  赵宏本绘连环画《桃花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选页(附图片)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专家荐书
  推荐人:翟凤英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公共营养研究工作。
  《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第一、二卷)
  葛可佑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一卷全面介绍了经济改革时期,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和发展趋势,对食物生产、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卷介绍全国及各地区儿童及青少年的膳食与营养状况。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主编
  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集了营养专家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的主题就“膳食指南”有关内容进行的广泛深入研究的十六篇论文,是当前对“膳食指南”的认识和实践的总结,也是修订“中国人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科学依据。
  《中国八省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第一卷)
  葛可佑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协作,在江苏等八省开展了中国人口、经济变化对人群营养、健康影响的纵向调查。该书包含了对1989年及1991年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和主要数据。
  《中国膳食营养指导》陈春明主编 华夏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通俗易懂,是适于广大群众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科普读物,它使人们学会如何科学合理、经济实惠地选择食物,如何烹调营养平衡的膳食,提高健康素质。
  800图书网供稿(www.book800.com)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书简

  读信题记
  臧克家
  我今年九十有五,健康状况和同年龄段的人相比,还算不错,但也步履维艰,起坐已需相扶将,更不必说出门远游了。因而读亲友的信成了我联系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长子乐源时有信来,内容颇丰,实获我心。乐源系山东大学哲学教授,多写论文,信亦如之。然年来写信,叙事、抒情两有之,读来颇能动人。近接他远方来信,带来西部大开发的讯息,令我目光远射,心扉大开!美哉!不亦乐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