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闭幕
  李鹏主持并讲话 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等
  本报北京8月25日讯 记者傅旭、胡健报道:今天上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通过了修改专利法的决定等。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主席令公布了修改专利法的决定,李鹏委员长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
  在今天的会议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维澄作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草案修改意见的报告,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光毅作关于财政部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和2000年中央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审查报告。
  在听取上述报告和汇报后,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3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和今年中央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立陶宛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补选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任免名单。
  会议的议程进行完毕后,李鹏发表讲话说,本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
  他说,会议通过了修改专利法的决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次修改主要是对专利管理体制和机构,专利申请和审查,专利权的保护和侵权纠纷的处理等问题,确定了新的规范,为进一步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议再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渔业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还初审了引渡法等四部法律草案。
  他说,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和调整2000年中央财政预算的议案。为保持和发展当前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发国债是必要的、可行的。国务院要认真管好用好国债资金,确保国债投资发挥预期效益。全国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国债使用的监督,年内听取一次国务院的专题汇报。
  李鹏指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情况的报告。委员们通过认真审议,对这个报告表示赞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突出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要狠抓基础义务教育,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国务院提出的目标是明确的,采取的措施是得力的。要扎扎实实地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不断推向前进。
  李鹏说,会议听取了执法检查组关于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我国的土地资源形势仍很严峻,要达到耕地总量平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执法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提高对保护耕地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土地忧患意识,提高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大土地管理法的执法力度。
  李鹏说,根据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委员们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这是十分喜人的。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变化还是初步的,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发展中有些结构性和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好转。国务院还要作坚持不懈的努力,以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李鹏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防止忽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倾向。引导和帮助农民努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减缓是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认真落实增收减负的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李鹏指出,要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为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要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开发和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最近一段时间,一些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坚决遏制事故上升的势头。
  李鹏强调,为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资金足额到位和及时发放。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推进的方针。
  李鹏最后说,2000年是完成“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国务院要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实施“十五”计划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姜春云、邹家华、王光英、程思远、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彭珮云、何鲁丽、周光召、曹志、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和秘书长何椿霖出席会议,国务委员王忠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列席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圳:面貌日新 成就辉煌
珠海:沧桑巨变 跨越发展
汕头:奠定基础 突飞猛进
厦门:通达四方 欣欣向荣
  本报深圳8月25日电 记者任维东报道:深圳经济特区,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辉煌成就,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成立于1980年8月26日的深圳经济特区,其前身宝安县人口仅有31万。深圳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勇于改革创新,以“拓荒牛”的精神,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率先从计划经济体制中“杀出一条血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成果显著。
  如今,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拥有良好基础设施、优美环境和4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接近或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水平。
  从1980年—1999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分别是31.2%、41.8%和45%。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36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人均35908元,居全国之首;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外贸出口282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镇及镇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07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万元;近5年累计上划中央财政收入就达到1000亿元。
  本报珠海8月25日电 记者赵京安报道:“珠海经济特区好”。邓小平留下的题词已成为这片热土的真实写照。20年沧桑巨变,珠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6.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9年特区成立前的71.8倍,20年来,市场增长2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6万元,是1979年的21.4倍,年均增长16.5%;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20.2亿元,是1979年的84.4倍,年均增长24.8%。
  从1979年到1992年,珠海用13年的时间实现了人均GDP从579元到1万元的跨越,甩掉了“落后”的帽子;从1993年到1997年,仅用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均GDP从1万元到2万元的跨越,走向小康。珠海的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大产业比例从1979年的38.5∶30.6∶30.9调整为1999年的4.6∶53.6∶41.8。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50.2亿美元。城市人口达到123.6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68.5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2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年均增长20.2%和15.4%。
  珠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1998年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在1630平方公里的珠海土地上,已经建成了设施先进的珠海机场,建成了300公里的高等级城市道路,进一步拓展了珠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本报汕头8月25日电 记者侯伟生报道:汕头经济特区设立近20年来,特区面积从1.6平方公里扩大到234平方公里,各项建设事业突飞猛进。
  汕头特区把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作为特区发展的战略重点,1981年至1999年,汕头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93.3亿元,其中交通、通信、能源投资255.3亿元。如今汕头特区已形成了海陆空交通综合配套,水、电供应充足,通讯发达的基础设施新格局并具备良好城市功能。
  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加上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以及政策、土地等因素,使汕头特区吸引力不断增强,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外向型经济得到确立和发展。工业快速发展,形成超声电子、纺织服装、化工、机械、食品、医药六大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3.8%。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从传统的商贸业、饮食服务业发展到新兴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且日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1992年以来,汕头特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和“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1999年,汕头特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9.38亿元,比1981年增长34.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792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83元。
  本报厦门8月25日电 记者郅振璞报道:厦门特区成立20周年之日,记者在厦门港东渡港区三期工程工地看到,一批批消拖两用船、门机、正面吊等现代港口大型机械正陆续开进,通讯、导航等智能化设施正在调试。
  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之初的1980年,厦门港的货物吞吐量仅190万吨,旅客吞吐量4、5万人。20年来,厦门港吞吐量经历了3次大飞跃:1988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6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1106标箱;199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22.5万标箱;去年全港货物吞吐量是1773万吨,居全国港口第十三位,集装箱吞吐量85万标箱,居全国第六位。
  8月16日下午,该港有史以来停靠的最大的集装箱船“铁行渣华美卡多”号驶入海沧港区,标志着铁行渣华牵头、由NYK、东方海外、阿拉络依等3家世界级船运公司参与开辟的厦门至欧洲的直航线正式开通。至此,厦门港区已开通通往美国西海岸、欧洲、东亚、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4条航线,每月248个航次。预计今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将突破2000万吨,集装箱突破100万标箱。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
  ——写在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
  本报评论员
  8月26日,在我国对外开放史上是一个特殊而闪亮的日子。20年前的这一天,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南方大地上诞生,同时设立的还有珠海、汕头、厦门特区(8年后又设立了海南特区)。这些经济特区的开辟及其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蓝图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20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肩负着邓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郑重嘱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排头兵”、“试验田”和“窗口”,特区人以“敢闯敢试敢冒险”的气魄,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是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而采取的战略,也是近2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显著特征。开办经济特区,凝聚着党的两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创举和成功尝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特区发展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先行一步”,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扩大开放以及“两个转变”、“两个文明”等方面,为全国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鲜活样本,并促进了港澳的繁荣稳定。20年里,自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圳等特区不断以自身的实践成果印证,社会主义完全能够创造出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益、更高的文明,从而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了强国富民的信心。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局面,新的形势,对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明确指出“三个不变”,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这表明,推动经济特区的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区效应还需发挥得更充分,特区还要保持它应有的特色,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有所作为。
  特区的“特”并非凝固不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区的特色也要相应变化、丰富。特区还要“特”,不是指原先的减税让利放权等特殊政策,而是着重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完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形成新优势、新特色,也就是“二次创业”。二次创业既是对第一次创业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对第一次创业的拓展和超越。
  开放是经济特区实践的主旋律。20年特区建设的历程说明,要发展就必须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既是改革的推动力,又是改革的重要手段。深圳等经济特区正是广泛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了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等,才有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今天,经济全球化已不可逆转,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必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扩展到更宽的领域,这一大趋势,对经济特区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近几年,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为“二次创业”构筑了坚实的基础。未来5年,深圳将最早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为此,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挥好“试验场”和“窗口”作用,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继续勇于开拓,走在全国前列。
  20年峥嵘岁月稠。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望历史,经济特区,无疑是其中醒目的坐标。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深圳时对经济特区提出殷切期望:“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我们祝愿,无论前面还有多少艰难险阻,经济特区的开拓者都能不负众望,谱写出新的华章,以更辉煌的成就向世人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展示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命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六次法制讲座
  李鹏强调要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本报北京八月二十五日讯 记者傅旭、胡健报道: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天举行第十六次法制讲座。讲座的主题是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李鹏委员长主持讲座并发表讲话。他说:社会保障立法要体现改革的精神,要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认真总结我国多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改革的经验,把一些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成熟的政策和规定上升为法律。
  李鹏说,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无论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迫切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中央提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任务抓紧抓好。
  李鹏强调,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当前还必须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将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还比较滞后,还没有制定出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专门法律。随着改革的深入,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规范社会保障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抓紧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已势在必行。
  李鹏指出,社会保障立法一方面要立足于我国国情,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有益的立法经验,加以吸收和改造,为我所用。现在,首先是要制定出社会保险法,以解决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制定社会保险法已经列入本届常委会立法规划,有关部门要抓紧工作,如期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社会保障方面的其他法律也要抓紧调研、论证和起草。同时要注意与其他法律的配套和衔接。社会保障立法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使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今天的讲座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龙翼飞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为题的讲座分为三个方面: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我国的社会发展、当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他重点阐述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当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类型、国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议等内容。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姜春云、邹家华、王光英、程思远、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彭珮云、何鲁丽、周光召、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和秘书长何椿霖,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等听取了讲座。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文见人民网。网址:www.peopledaily.com.cn)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乌兹别克斯坦客人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钱彤)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防部长尤里·阿格扎莫夫中将一行。
  胡锦涛说,中乌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前不久江泽民主席与伊斯兰·卡里莫夫总统在杜尚别再次会晤,就双边关系、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为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锦涛说,乌兹别克斯坦重视发展乌中友好关系,在台湾问题上一贯支持中国,对此我们给予高度评价。我们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地区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他说,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两国、两军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共同打击严重威胁有关国家稳定和地区安全的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及跨国犯罪活动,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维护本地区的安宁、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格扎莫夫说,乌中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高层互访不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取得了进展。他此次访华是为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所采取的重要步骤,希望通过访问建立和发展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友好合作。乌方可以学习和借鉴中国军队建设的有益经验。他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将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阿格扎莫夫转达了卡里莫夫总统对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副主席的问候,胡锦涛对此表示感谢。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隗福临上将,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伊斯马季拉·埃尔加舍夫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尼泊尔外交大臣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谭国器)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尼泊尔外交大臣恰克拉·普拉萨德·巴斯托拉。
  胡锦涛说,中尼建交45年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中尼两国已建立起以诚相待、互相尊重、完全平等、互利合作的友好关系。我们高度赞赏和感谢尼泊尔在人权、西藏、台湾等问题上给予中国的宝贵支持。
  胡锦涛强调说,中国历来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权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中方愿继续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世代友好的中尼睦邻伙伴关系做出努力。我们相信,在新的世纪,中尼友好合作关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巴斯托拉表示,尼泊尔政府和人民十分珍视尼中传统友谊和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的尼中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尼中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必将在新世纪中得到新的发展。
  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部长助理王毅,尼泊尔驻华大使阿查里雅等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在中科院考察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时强调
  深化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秦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上午在考察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时指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顺利进展和明显成效的情况表明,江泽民同志倡导开展这一试点工作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继续努力,深化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环境。
  李岚清在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和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陪同下,首先考察了中科院生命科学园区、遥感应用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和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有关负责人和科学家进行了座谈。杨乐、王恩哥、冯玉琳等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所在单位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科研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科研人员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
  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和路甬祥的汇报后,李岚清指出,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动力。我们所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它从制度、体制、机制和观念上解除了长期束缚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旧框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使科技人员中蕴藏的巨大能量进一步得到了释放,使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不仅对中科院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体制,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李岚清强调,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环境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改善科研基础设施,为实现科技跨越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第二,要完善政策,支持科研机构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锐意创新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评价体系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事业的发展吸引人才,以较好的待遇留住人才。第三,要给科研事业当好“后勤部长”,要创造良好环境,通过走后勤社会化的道路,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同时,切实加强科研单位内部的文化建设,保持宽松的民主的学术氛围,努力形成鼓励探索和创新的人文环境。第四,要建立健全法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陪同李岚清考察的还有北京市市长刘淇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徐荣凯、张国宝、吕福源、张华祝、张佑才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