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展示钢铁长城的辉煌
  ——介绍十六集专题片《中国军队》
  由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制作的十六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军队》,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以来,以其翔实的资料、宏大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军队建设成就的系列电视纪录片。该片以中国军队的作战训练为主线,通过各军兵种有代表意义的作战部队,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能力。
  该片与以往的军事题材的专题片有很大不同,在选材上做了一些大胆尝试,第一次把我军主要作战部队作为表现个体,分别介绍了陆军集团军、陆军航空兵、海军驱逐舰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空军航空兵、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空降兵、第二炮兵、驻香港部队、后勤保障部队、三军院校等各种类型部队、院校的发展沿革、武器装备和战备训练情况。这部片子讲述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如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地空导弹打游击、螺旋桨打喷气式、远航南极等;记录下导弹驱逐舰越洋远航、直升机超限飞行、陆战队孤岛生存、空降兵远程奔袭演习、各型导弹精确发射等精彩镜头,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风采,是系统展示我军全面建设的一部力作。
  这部片子采用的是以客观纪录为主体的纪录片形式,以画面形象和现场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有机地将画面、解说词与纪实、访谈形式融为一体,以“客观、平实”为基调,追求“大气、豪气、骨气、灵气”的神韵,虽然各集独立成章,又共成一体。不是静态展示,而是动态伴随纪录。从整体构成到具象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度和艺术感染力。这部大型电视系列片的组织拍摄,历经两年时间,得到了军队高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队的指导和支持,先后有军内外上百名电视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制作,调用了一大批珍贵的军事训练和演习的资料素材,有些大规模军事演习场面是第一次披露。片中展示了我军新型作战坦克、步兵战车、武装直升机、地空导弹、歼击机、导弹驱逐舰等高技术含量的武器装备,不少新型兵器属首次亮相。
  在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在目前国际环境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我军是否有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这部片子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正如许多观众所说的那样,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军队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再加上有这么出色的官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能够再创辉煌,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魏雯丽 何伟)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为人民鼓与呼
  电影《生死抉择》导演 于本正
  编者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片《生死抉择》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各界观众的普遍欢迎。为了加深广大读者对影片创作的了解,我们特发表导演于本正的文章,以飨读者。
  回顾电影《生死抉择》的整个创作过程,更认识到我们文艺工作者肩上担子的沉重和脚下道路的曲折。
  这次拍摄《生死抉择》,并不仅仅是完成领导所交给的一次任务,而是看到了社会和党内腐败现象的严重与群众与日俱增的反腐呼声,也看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被《抉择》一书所揭露的问题、揭示的主题所震惊,并感动于作者张平在小说后记中所表达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才使我抛弃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
  说实话,一开始是有些顾虑的。主要是因为,尽管小说写得惊心动魄,颇有力度,但电影不同于小说。小说中许多具有振聋发聩效果的内容若搬上银幕,其结果又会如何呢?因此,一开始,是在有所保留的情绪下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阅读小说和与原作者张平的交谈中,在与两位编剧反复不断地修改剧本、提炼主题的过程中,渐渐地从内心深处涌动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正如张平在小说“后记”中所说:“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决不可以远离时代与人民。不关注时代与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文学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热爱文学?”影视作品,也是与这同样的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的眼光、胆识,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生死抉择》策划、剧本创作、拍摄中,上海市委领导同志、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志所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一直温暖和支撑着我们,坚定着我们的信心。
  创作过程中,有关领导多次指出:反腐败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不改革,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出路,但腐败严重地干扰了改革。因此,无论当前腐败现象有多么猖獗,还是要看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看到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的国家是有前途的。
  为此,我们的影片在小说所提供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提炼:一方面不是就事论事地仅仅满足于展示腐败,而是深刻发掘腐败猖獗的体制机制上的诱发因素和社会根源,并加强了改革背景的描写,把腐败反腐败的斗争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紧紧纠结在一起,揭示出腐败分子企图利用改革浑水摸鱼、蒙混过关的祸心,表现了腐败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例如,我们增加了腐败分子打着改革旗号,利用中阳纺织厂面临资产重组的机会企图“金蝉脱壳”的内容,使得剧情更加紧张曲折,双方的斗争更加变化莫测。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强了对反腐败的社会正面力量的描写,表达出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健康的,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是有希望的主题。我们在主人公李高成身上赋予较多人性的基础上也寄予一定的理想色彩。他在事件的漩涡中间与腐败分子做斗争,与陷入泥潭的亲人划清界限,在自己的内心矛盾中苦苦挣扎搏斗的时候得到了党、同事和工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最终在大是大非的斗争中站稳了立场,给予腐败分子以致命的一击。影片完成后,许多观看过试映的同志都称赞影片在揭示腐败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的同时,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凛然气概和整个社会所洋溢着的浩然正气,使观众看到了希望所在,令人震惊,促人警醒,让人振奋!
  确实,这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应景之作,无论对于上影还是我个人,都可以说是一部倾情之作,是一部融合着我们的身心、融合着我们的热情和思考,体现出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这次创作实践,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为人民鼓与呼”,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文艺创作,特别是影视文艺的创作,一定要关注并且表达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才会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赵雨舟,武汉,学生——
  文者,艺之基石
  如今的演艺圈有个怪现象:演员高歌一曲,听众尽饱耳福;演员出言一句,听众大呼低俗。不过大家都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尽管大家都抱着一种习以为常的态度,但其实,文化与演艺是密不可分的:“文”者,文化、文明也;“艺”者,艺术也;合称“文艺”,其密切关系足见一斑。对于艺人来讲,艺必有所专、业必有所精,有艺才能演,艺是演好之关键;同时,较高的文化素养是艺之基石,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艺之必具。因此,我个人对今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价较高,它既吸纳了文化素养的考核,又安排了合适的比例。虽然,大赛让某些人出了丑,但却使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以此为诫,在苦练专业内功的同时,注重自己的文化素养,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深得人心、久得人心的艺术工作者。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节目主持人的通病
  马天保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为繁荣电视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广大观众对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三大素养”(形象、文化、气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希望他们尽快治愈如下通病:
  奇装异服。有些主持人的“亮台服装”蓄意猎奇,观众一见就反感。例如男主持人穿什么大花衣或紧身装,还留有长发,在台上一扭一扭,不时地摆头或用手捋头发;女主持人穿什么“发糕鞋”、“袒胸裙”,显得不伦不类。
  怪声怪调。不少主持人在台上故意高声大喊,别腔扭调。演播厅现场的观众对此无可奈何,场外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厌烦。尤其是“高八度”的“哇”、“哦”、“呀”……频频伴以手舞足蹈大肆鼓噪。还有主持人在“指点”或“率领”这“先生”那“嘉宾”进行娱乐的过程中,说话嗲里嗲气,表情神里神气,动作俗里俗气。
  迫人捧场。演艺的内容有幽默感,观众自然会报以笑声或掌声,但有的主持人却巴不得观众笑声不断、掌声雷鸣,反复以“快,欢迎”、“大家喜欢吧”、“来,鼓掌”而迫使捧场,甚至责问“冷漠”观众“为什么不作声”、“干吗没劲”?主持人往往自逗自乐,笑得前仰后合,而观众却觉得一点也不好笑。
  啰啰唆唆。主持人语言不精练,生怕观众听不懂而啰唆,常有一些口头禅“这个、这个”、“嗯、嗯”、“反正”……表露于众目之下。有时故作多情地“拉家常”,其实废话连篇,把观众的时间和心情搁置一旁。
  自傲非礼。部分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一上台就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傲劲儿,在“自以为是”的心理驱动下,导致言行失当,不尊重同事和嘉宾,爱争言抢话,好说过头话,喜欢台下观众像小孩一样雀跃应声“好、好”、“可以、可以”、“欢迎、欢迎”,甚至对观众有戏弄之意。我曾看到有的主持人对观众说“你好傻哟”、“你爸爸好像猪”、“你爱人有第三者吗”、“那个方阵当哑巴了”;当主持人不需要别人“配合”时又不耐烦地说:“这没你事儿了,去!”这不仅刺伤了“热心配角”的心灵,而且令遍及城乡的电视观众顿时瞠目,更是有害于当代电视文化。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争鸣录

  也说晚会
  郁钧剑
  最近一个时期,新闻传媒发表了不少对综艺晚会“多”与“滥”的批评意见,如场面过于奢华,没有节制的人海战术等,也发表了观众对晚会没有必要“一刀切”的中肯意见。笔者作为一名多次参加了晚会的表演者,完全同意上述种种观点,同时也想谈谈一些自我感受。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人民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激动人心的年代。中国人民历来就有逢五逢十喜过大节的传统习俗,那么载歌载舞的晚会正好是表达这种喜悦心情的载体,因此像《光明赞》、《回归颂》、《祖国颂》等晚会,不仅反映出一种自豪感、成就感,一种精神面貌,也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从艺术特点来看,上述几台晚会,能直面社会与时代的重大主题;从表现形式上看,讲究技术技巧,要求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起到了鼓舞人的作用。
  纵观每台晚会,几乎都囊括了国家级文艺团体的名演员。在晚会中,不少名演员是数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段舞,但大家都毫无怨言。还有不少名演员每次排练、走台,直至演出都是自费坐出租车前往,在表演角色上听任安排,在劳务报酬上也无索取。可见,晚会,不仅仅只是展示演员演技的舞台,而且也具备了培养演员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功能。
  笔者认为晚会之所以遭到批评不是因为它的本身,而在于它的“多”与“滥”。而造成多、滥的根本原因是,同一主题的晚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办,而且互相攀比,都办成了所在地最豪华、最耗资的晚会。据报载,许多晚会的投资均在千万元左右,最少的也要数百万之巨。如按同一专题的晚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重复办计算,一共要花掉多少钱?这样又怎不令人痛心!这是指“多”,其次是“滥”。同一主题的晚会,因为主题相同,所选的曲目也必然是大同小异,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这些歌曲的原唱者就那么几位演员,各级的晚会往往又都想请原唱者出现在自己的舞台上,愿望是好的,但却势必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滥”的现象还在于伴舞无序,人海战术。其原因是编导者日益追求场面宏大,场面大则人数多,为求整齐,动作越编越简单,越简单就越粗糙。如此恶性循环,必定造成伴舞游离于歌曲主题。如一首西北的歌,也不管是新曲还是旧调,一定会有一群头扎白巾、光着上身的小伙和一群穿着花袄花裤的姑娘在歌者身后做一种憨状,完全不顾歌曲唱的是什么。
  对晚会的批评,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如认为没有出精品,出新人。笔者认为这种意见当一分为二。因为每次晚会其实都有新人新作,但推不出来也很正常,这是因为晚会本身就不是出新人新作的载体,而是一种礼仪性的庆典。它的构成意识主要是营造一种喜庆吉祥的氛围,比例上多用老的经典力作和名演员也是想增强氛围的“分量”,而出新人新作的载体应当靠诸如“音乐电视”、“歌手大奖赛”、“歌曲排行榜”等来完成。
  还有一种意见是全盘否定伴舞形式,笔者也未敢苟同。因为载歌载舞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民族民间艺术的起源。
  载歌载舞是中国原始社会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至唐朝达到鼎盛。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踏歌”的歌舞形式。公元713年,数千名宫女与民选女子,衣罗绮锦绣、饰金银珠翠,在火树银花间“踏歌”三天三夜。谁要是不想看歌伴舞、舞伴歌,而是想听整首歌或看整段舞是件很简单的事,完全可以去音乐厅或是剧场去听音乐会或是看歌舞晚会。因为晚会要的就是“信息量大”,要的就是非歌非舞,以期达到一种与“礼”联系在一起的形式。
  晚会庆贺的基本都是大日子,如不庆祝,于心于情于理都不忍。那么摆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一、同一主题的大型晚会如果中央办了,各地一般就不应该再办。二、充分调动有优势的地方电视台的积极性,把大型晚会“下放”到各地轮流办。三、可由中央电视台和部分地方台在不同的日期里分别播出一台不同演员不同内容的晚会,以满足老百姓有选择看文艺节目的需求。四、严格控制国家财政投资晚会,但应允许用广告费办晚会。这也是使文艺进入市场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爱乐乐团
  创业顺利
  5月底宣告成立的中国爱乐乐团已经基本完成了招聘工作。据爱乐乐团负责人介绍,招聘消息一出,国内外的三百余位艺术家便闻讯赶来报考,考试非常顺利。评委会由艺术总监余隆担当主任,除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出任评委外,悉尼交响乐团首席卡尔·皮尼和香港音乐学院院长甘姆敦也参与其中。目前已有一百零六人受聘,十位属外籍,来自美、德、英、新加坡等国。澳门室内乐团首席陈允、马尔默交响乐团首席马晓明、原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吴阳此次并列中国爱乐乐团总首席之位。
  中国爱乐乐团可以说是现在人员编制最多的国家级交响乐团,共一百二十人,如今尚未满额,是因为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准备最近还要专程赴欧美继续精心选聘。为了保证乐团的高水平,经过细心全面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小号和圆号的首席与副首席,长号的首席与副首席,长笛、大提、贝司、大管的首席,以及低音黑管、低音长号、大号等,国内现存人才较弱,不能不从国外寻找,其中有八位至今阙如。
  对爱乐乐团聘用三位总首席的做法,乐团负责人解释说,在国外这也是通行的一种方式,可以各展所长,轮番出场。
  中国爱乐乐团将于10月初开始排练。盛大的首场音乐会定于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
  (佳艺)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为迎接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中外明星将聚集中华世纪坛
  为迎接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乐队和演唱组合将在倒计时一周年之际齐聚北京中华世纪坛文化广场。
  为唤起公众的参与,扩大这届大学生赛事在国内外的影响,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音乐台、北京文艺台将于8月27日举办演唱会,举办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文化广场是首次启用。这台演唱会的阵容堪称当今国际乐坛一时之选,其中有中国的臧天朔乐队、花儿乐队;日本的中内雅文;韩国的BABYV.O.X演唱组、太四子演唱组;美国的TheSpiritValentine乐队以及挪威的Charmed女子演唱组。中内雅文曾是风靡一时的JAYWALK乐队的主唱之一,自《不可言喻的夏天》之后走红至今,许多当红歌手几乎都曾翻唱过他的名曲。BABYV.O.X与太四子的形象服饰和演唱曾影响了韩国青少年的时尚。TheSpiritValentine乐队则以高水平的吉他演奏,即兴的表演以及激情的节奏享誉国际乐坛。Charmed组合承继了北欧流行音乐清新畅晓、色泽亮丽的传统,以美丽和不俗的演唱实力成为欧洲流行乐坛最引人瞩目的乐队之一。(思凡)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在泰晤士河畔“为中国喝彩”
  经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和派格公司将再次联手,于8月23日在英国伦敦千禧之宫举办“为中国喝彩——伦敦泰晤士河之夜”音乐歌舞晚会。
  “为中国喝彩——好莱坞音乐歌舞焰火晚会”1997年7月曾在美国好莱坞碗形剧场举行,1999年10月的“为中国喝彩——俄罗斯克里姆林宫音乐歌舞晚会”也获得了成功。
  此次的演出地点是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千禧之宫,是伦敦的21世纪标志性建筑。在这样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国际大舞台上,中英两国一流的演员将同台演出音乐歌舞节目。胡咏言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为中国喝彩”序曲,廖昌永将演唱《黄河颂》和《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咏叹调。爱尔兰“舞之魂”的踢踏舞,女歌手朱哲琴的《阿姐鼓》,塞德勒斯·威尔斯皇家芭蕾舞团的优美节目也将登台。
  曾经为十多部美国好莱坞影片创作音乐的丹尼尔·沃策尔为此次演出创作改编了钢琴与二胡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前首相希思将为此次演出再次执棒。
  (王美)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文学消夏星期义务讲座
  中国现代文学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于暑期举办“文学消夏星期义务讲座”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参加。已经进行的舒乙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瑰宝”、兰棣之的“作家创作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文学的症候式分析”及陈平原的“通俗小说在中国”,分别围绕一个专题,以个性化的语言,凝炼而又缜密的讲解,展示了各自在该领域研究的心得和成果。8月20日和27日,吴福辉和王富仁还将分别就“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和“中国文学中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进行讲演。(木土)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浙江省的小戏集锦《水乡春来早》近日晋京演出。这台体现了近年来浙江群众戏曲水准的新创剧目,是从6月份全省小戏曲调演中遴选而来,汇集了浙江最具代表性的越剧、婺剧、睦剧以及鹦歌班等四个地方剧种。五个小戏,风格迥异,地域特色鲜明,将沐浴改革春风的浙江农村大地今天的火热生活,通过戏曲表演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图为湖州市获小戏曲调演创作表演双桂冠的越剧《瓜园会》剧照。(陈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