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技)
专栏:

  遥望银河忆巨星
  ——记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慈云桂教授
  卢锡城 刘世恩
  翻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画卷,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的巨型计算机,在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阵地最前沿,始终活跃着一位优秀的技术带头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学部委员)、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及研究所的创始人慈云桂教授。
  慈教授在国防科大工作40余年,从1957年开始涉足计算机研究。由他开创的“银河”巨型机研究,不仅终于使我国跻身于巨型计算机“国际俱乐部”,而且培养出一大批计算机科技英才。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此后10年间,中国在这一领域却还是一张白纸。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研,1958年,在冰城哈尔滨,四十出头的慈云桂率领9人研制小组,拉开了研制中国第一代电子管专用计算机的序幕。从仅有的一本十几页的国外资料入手,他们开始描绘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蓝图。
  经过近百次的试验和修改,1958年9月,我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计算机诞生了。第二年,在国庆10周年的展览会上,周恩来总理和朱德、陈毅元帅走近计算机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临走时,周总理握着慈云桂的手说:“要发展我们自己的计算机啊!我们起步晚,但也要赶超。”总理的嘱托成了慈云桂一生拼搏的动力。
  1961年,慈云桂奉命出国考察。访问归来,慈云桂以科学家特有的敏锐大胆地提出: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立即进行计算机换代。到1964年末,一台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的晶体管计算机441B/I型机问世了。在1965年国家正式进行的验收中,这台机器连续268小时正常运转,没有出现任何故障。这在当时国外的计算机中也是少见的。
  1965年,441B/I型机鉴定会刚刚结束,慈云桂就提出研制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使得他周围的人连连感叹:“实在跟不上慈教授的步伐。”原来,1964年4月,美国宣布已制成世界上最早的集成电路计算机IBM360,世界计算机开始进入第三代,慈云桂怎么能坐得住呢?
  然而,不久,“文革”就开始了。慈云桂被打成“特务”,关进牛棚,但他始终没有屈服。1969年11月,国家急需研制一台大型计算机。慈云桂由专案组“护送”到北京参加方案讨论会。在会上,慈云桂不顾专案组事先宣布的“只准听,不准表态”的禁令,陈述了自己在牛棚里精心设计的国产化、集成电路化、百万次级、双机系统的计算机方案,领受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艰巨任务。
  艰难的道路,一走就是8年。1977年夏,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1—3终于呱呱落地;次年10月,二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151—4通过国家验收。1980年,这一计算机系统装载在“远望”号测量船上,南征太平洋,为完成我国首次洲际导弹飞行测量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长时间的跋涉,慈云桂没有休息的机会。因为早在151—4型机通过鉴定前后,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断,研制亿次计算机的任务就正式交给了国防科大的前身———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慈云桂担任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从百万次到一亿次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慈云桂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当众发出誓言:“我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
  慈云桂的誓言没有落空。5年攻关,他带领大家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决策,攻克了100多个技术难关。1983年11月,由张爱萍将军命名的“银河”亿次计算机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鉴定,无故障时间长达441小时,远远超过了鉴定大纲的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生涯中,慈云桂爱才如命,知人善任。无论是计算机系和研究所的第二任、第三任领导,还是他的“四大金刚、八员干将”,以及他的许多学生,都是从二三十岁起就被委以重任,在关键岗位上锤炼成长起来的。他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如今大都成为了计算机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有的已经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在他的身后,巨型计算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银河”系列巨型机始终紧跟国际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潮流,代表着我国巨型计算机研究的最高水平,并在国防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望银河,群星璀璨。慈云桂教授虽然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但他开创的事业始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投身其间,“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正在“银河”的故乡发扬光大。


第7版(科技)
专栏:

  基因疗法盯上了胖子
  姜岩
  对于全世界的胖子和瘦子们来说,今年3月4日也许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宣布,全球体重超重和不足的人口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持平,各自达到12亿。也就是说,胖子的数量即将开始超过瘦子。
  营养条件的改善固然可喜,但胖子多了也并非好事。一般认为,肥胖是由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尤其是过量的脂肪摄入,以及不好运动的生活方式,从而造成脂肪在体内的过度蓄积。
  尽管导致肥胖的综合机制之谜尚未揭开,但科学家还是发现了一些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例如,美国费城杰弗逊医学院的专家就宣称,过度肥胖的根本原因是体内由肥胖基因产生的一种激素含量过高。
  早在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就宣布发现了一种“减肥”基因,它能促使人体细胞消耗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只要找到控制这种基因的手段,肥胖症患者就可以轻松安全地实现减肥。1999年11月,澳大利亚科学家说,他们发现了另一种控制食欲、影响人体脂肪含量和体重的基因。
  今年3月,美国新泽西医学和牙科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基兰·哈达等人发现,当老鼠身上一种被称为HMGIC的基因受到干扰后,这些实验鼠即使在半年时间里狂吃高脂肪食物,也丝毫没有肥胖之虞,因为它们无法制造储存脂肪的细胞。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翰·克拉普汉姆等人今年7月更宣布:他们培育出了一种终日暴饮暴食却始终“亭亭玉立”的转基因实验鼠。研究人员将一种人体基因植入实验鼠体内,使鼠肌肉细胞线粒体大量产生一种名为UCP—3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加快新陈代谢,帮助机体将食物转化为热量散发掉,而不是转化成脂肪存储起来。科学家们希望能据此研制出治疗肥胖症的基因药物。据认为,这样开发出的基因药物将从根本上防止体内脂肪过多积累,不像现有减肥药那样,须通过抑制食欲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尽管基因疗法前景诱人,不过科学家强调,目前,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仍是最佳的减肥方法,基因药物只宜用于辅助治疗。科学家们强调,在真正有效、可行的疗法问世之前,肥胖症患者不宜过分信赖市面上的减肥药。(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认清差距 直面挑战
  ——审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编者按:不久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公布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科技竞争力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之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二十八位。如何客观看待这种竞争力排名?又如何客观地看待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现从《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研究组所撰的《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节选若干段落,供读者参考。
  与科学研究的能力相比,当今各国更关心的是技术创新的能力。注重创新能力不能只看几个科技投入的指标,还必须关注科技与产业的网络联系状况,创新的环境,创新系统的效率。也就是说,只有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才能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我们用科研与创新投入、科研与创新产出、科技与产业联系水平、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的指标来分析我国科研创新的能力水平。
  在看到我国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在不断上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深层次的问题还很多。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界对科研与创新的投入太少且呈下降趋势,是我国当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在独立科研体系这一支力量不断企业化的背景下,如何尽快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是我国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因此,在未来,应通过各种政策和激励手段来增加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投入。
  第二,我国的科研系统基本上还是一个效率较低的系统。与国有企业一样,许多科研机构缺乏一套有效的责权利统一的管理体系。在科研系统内部,人浮于事的现象也不少。因此,如何把科研机构改造为一个产权清晰、责权利明确的机构,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现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时候。
  第三,在创新资源配置方面,投放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经费远高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技术改造与研究开发脱节,创业投资少,投放在人才上的资金少,企业没有成为研究开发主体,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
  第四,科技与产业的网络系统还有待完善。中国创新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技系统自办产业的多,与企业联手进行技术创新的少。当前,创新机构之间缺乏相互信任,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体制问题和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在科技系统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
  第五,科研与创新的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信息设备方面,但在互联网方面,我国追赶的速度很快。
  最后,人才的危机愈显突出。与科技创新能力相对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下列特点:———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但附加值比较低。1994年至199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依次为9.4%、27.7%、17.6%、21.7%、17.1%。但是,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关键技术、零配件主要靠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因此附加值较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产值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而
  199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3.9%,低于全部制造业25.6%的水平。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从技术水平看,我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15到20年;集成电路大生产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落后两代,有5至6年的差距。计算机处理芯片、系统软件、视频压缩及解压缩芯片等关键部件大多使用外国产品。由此说明,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仍处于总量扩张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阶段性差距。
  ———高技术产业成为一些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结构趋同。
  ———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很大,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我国高技术产品每年贸易逆差近10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专利基本上被外国公司所垄断。我国收到的各类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以国外申请为主,1997年、1998年分别占到67.8%和71.2%。
  ———三资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举足轻重。在1998年,三资企业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4%;从出口总额看,国有企业仅占24.7%,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则占39.9%和30.8%。在进口方面,情况正好相反,国有企业占进口总额的40.5%,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则占31.7%和24.0%。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期的临近,中国高技术产业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技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技术供应方面的自然垄断地位,而这种技术独占权将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市场垄断权,因而在技术转移方面将出现更多的限制性商业做法,迫使企业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以获得外国先进技术供应。我国企业因此将面临更大的研究开发压力,知识产权争端将更加频繁。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不加强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和创新,我国将很可能不仅是跨国公司高技术产品的组装基地,而且也将迅速变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技术产品销售市场。
  为了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的科技体制、经济体制、融投资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努力营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建立适应科技全球化要求的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第7版(科技)
专栏:

西部开发正逢其时
  ——访著名农业科学家布劳格博士
本报记者 蒋建科
不久前,在西苑饭店一间普通的客房里,记者有幸采访了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博士。
  布劳格博士一行刚刚从我国西部考察归来。“中国政府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很及时、也很重要,”一见面,布劳格博士就这样说道。
  布劳格博士早在1974年就来过中国,他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20多年来,布劳格博士先后10多次来华,亲睹了中国20多年
  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对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特别表示钦佩。布劳格博士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是政府用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重视农业科研和新技术推广的结果。最近10年来,中国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快的发展,这些成就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大量增产。
  布劳格博士早年在墨西哥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开发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他培育的矮秆小麦品种在60年代的墨西哥掀起了一场小麦生产的革命。60年代中期,布劳格博士将他的高产小麦带到了亚洲,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创了谷物生产的“绿色革命”。这项技术随后传到中国、中东、南美、北美等几乎所有的春小麦种植区。它的影响之巨大,使过去35年里,印度的小麦产量从1200万吨提高到6800万吨,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从450万吨提高到1800万吨。如今,布劳格博士和他的同事培育的高产小麦种植面积已超过6500万公顷,使上千万人免于挨饿。1970年,布劳格博士因对消除世界饥饿所作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布劳格博士此次是应中国科协的邀请,对我国西部的新疆、四川进行了长达16天的考察。布劳格博士说,中国重视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中国农科院等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以及国际水稻所等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参观了新疆农科院长绒棉研究所、四川农科院和四川农业大学后,布劳格对他们在作物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评价。在参观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时,看到科研人员在一片荒漠的沙丘上建起了1万多亩的绿洲,他不禁连连称赞。布劳格博士还说,中国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之间的紧密结合,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像新疆玛纳斯新天葡萄酒厂、石河子番茄汁加工厂以及吐鲁番溢达棉纺织厂等,他们都实行了生产和加工紧密结合,而且起点高。
  在新疆自治区和四川省召开的座谈会以及学术报告会中,布劳格博士等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及农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新疆是灌溉农业,需要新建一些水利工程,增加一些新的水源,同时要注意节水灌溉。其次要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注意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的选育和应用,注意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第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与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协作,积极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第四,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条件。新疆部分胡杨干枯,沙漠扩大,值得重视,布劳格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第7版(科技)
专栏:

  苍南来了博士后
赖纯阳 饶道安 吴绍松
今年7月,浙大专家苍南恳谈会在浙江大学博士后苍南科技开发基地举行。这是该基地去年8月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二次大型活动。一年来,博士后基地穿针引线,为苍南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塑编、印刷、纺织、食品加工,这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是苍南县国民经济的主体,由于产品缺乏科技含量、技术附加值低,一些企业的运作日渐艰难。去年8月,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后联谊会和苍南县人民政府接上了头,双方决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推动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
  一年来,基地把帮助企业解决研究、试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当作自己的任务,广泛征集各种技术需求,经分类整理后交给浙大联系解决,使绝大多数项目找到了对口的专家,已有12个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基地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项目,目前有“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编织袋”、“印前彩色图像色彩矫正软件开发研究”等三个高新技术项目正在实施。
  与此同时,基地还帮助企业和浙大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引进博士后、教授等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挂职,使见多识广的博士后们在苍南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第7版(科技)
专栏:

  炼铁高炉护养是世界性难题,高炉每隔3到5年就要停产检修,一次中修需耗资数千万元。武汉钢铁集团公司5号高炉从1991年起实施新型养护技术,运行9年来没有进行过中修。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第7版(科技)
专栏:

  是新能源的宝库,还是潘朵拉的盒子?
  海底可燃冰“热”得发烫
  王健
  据报道,日前,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其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一时间,海底可燃冰的消息被一些媒体争相报道,“温度”高得“炙手可热”。
  事实上,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它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
  可燃冰最初被发现,并不是在海底。早在20世纪30年代,工程技术人员就发现,一些输气管经常会被奇怪的冰块堵塞。化学家对这些冰块进行分析后得知,这是甲烷等气体被关在冰晶体中形成的。当时,这些甲烷水合物被视为一种麻烦,而不是一种新型的能源。
  直到60年代,苏联科学家才意识到,在自然界也许存在这种水合物,并预测到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新能源的前景。
  1972年,在开发北极圈内的麦雅哈天然气田时,人类第一次发现了这种以矿藏形式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美国科学家在地震研究中证实,在海底600米处就存在这种水合物。
  1996年夏天,德国科学家搭乘一艘海洋考察船对北太平洋水域进行考察,以寻找这种神秘的冰晶体。结果,水下摄像机在800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晶莹的亮光。科学家们迅速从海底取出了样品。为了证实这就是充满甲烷的冰晶体,一位科学家从这种冰块上取下一小块,用火柴点燃:冰雪般的东西开始燃烧,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直至冰块变成了一滩水。
  后来的实验证明,1立方米这种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
  然而要从海底将这些东西发掘出来,却并非易事。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就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它所产生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世纪之交,在一座新能源的宝库面前,人们不得不审慎从事——谁能肯定它不是潘朵拉的盒子?万一打开了就关不上了呢?


第7版(科技)
专栏:

  读史 中华科技源远流长
  什么是“北方七宿”?什么叫“压雪保泽”?怎样“过洋牵星”?“九宫术”是数学还是宗教?“外八卦”是拳术还是穴位?对于那些连二十四节气都记不全的当代年轻人来讲,读一读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是不无裨益的。
  这部连索引在内不过700余页的辞典虽然部头不大,却耗费了60多位知名科技史专家11年的心血。它涉及我国延绵五千年的科技文明,共收词条4000余个,为学习和了解中国科技史提供了一个窗口。
  熟读历史,不在厚古薄今,而在温故知新。过去,由于简单、教条化的宣传教育,使得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形成了一种误解,似乎中国古代文明除了四大发明别无他物。事实上,不带任何成见地全面了解一下中国科技史,不仅有利于我们思考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代脉络,为将来的发展汲取养分。《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 (平心)


第7版(科技)
专栏:

  灭虫 生态治理兵不血刃
  在新疆棉区,一度“吃遍田间无敌手”的棉花害虫终于尝到了天敌的厉害。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实施的棉花害虫生态治理,在初步推广的过程中就大显神威,让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了近2000吨。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在许多地区的农业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棉田害虫的天敌来源减少,致使棉花主要害虫棉蚜和棉铃虫等危害加重。大量化学农药的施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被破坏。
  中科院的技术人员通过对新疆绿洲农业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农区草产业,实施棉花害虫生态治理”的技术,就是在农田防护林遮荫部分土地种植优质牧草苜蓿,利用苜蓿带中大量自然存在的害虫天敌控制棉花害虫。在防护林遮荫部分土地上,由于阳光不足,棉花和其他农作物生长不良,而苜蓿是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属喜荫植物,在树荫下不仅生长良好,还有固氮作用,可以增加防护林带的营养供应,可谓一举多得。(刘文)


第7版(科技)
专栏:

  创新 技术保障服务先行
  在彩电业争相降价竞争的今天,创维集团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魏晓健日前在京宣布,该公司的市场重心不在大打价格战,而是苦练内功,提升企业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创维集团在数字电视方面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团决策层认识到,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强调技术上的进步而忽略了服务创新,照样难以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从去年年初开始,创维集团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战略,一方面继续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力度,力争在数码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在经营理念上大胆创新,在服务网络、服务规范、服务形象等方面狠下功夫,精心打造服务品牌。
  “承诺我们所能做到的,做到我们所承诺的”,基于这一点,创维集团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新内容,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单一服务向多维服务转变,从粗放式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近日,他们又提出了“顾客——您是总裁”的全新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境界。(刘燕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