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考场公正的捍卫者
  ——访湖北荆州市女教师王晓兰
  本报记者 杜若原
  编者按:经过一番努力,本报记者采访了抵制高考舞弊的王晓兰老师。我们在这里向王晓兰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考试舞弊是腐败,它在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希望加强法制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使考试的公正原则得到有效维护。
  在不经意间,荆州小学51岁的王晓兰老师成了新闻人物。从走上报纸和电视的那一刻起,她的心灵和生活也就失去了平静。
  王晓兰老师参加过湖北荆州市的多次高考监考,认真而又沉稳的性格,是她担当这一职责的良好禀赋。一年年的高考顺利过关,不料今年监考却遇到一件尴尬的事。
  7月8日上午,王晓兰与一郭姓青年女教师在江陵中学第13考室监考。郭老师的同事张某、吴某在第11考室监考数学。张某请吴某为正在第13考室考数学的其好友之女代做数学答案,并说13考室郭老师答应传递。吴考虑到与张相熟,就答应了,在监考时利用缺考试卷,在草稿纸上做了B卷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和1道解答题,张某将作弊卷递到了郭老师手里。
  郭老师第一次遇上这种事。考场纪律如山,令她顾虑重重,越掂量越觉得问题严重,于是悄悄说给王晓兰老师听。王晓兰一脸严肃,果断地对她说:“你还要不要饭碗?这种事坚决不能做!”掷地有声的两句话,让内心紧张的郭老师满头渗汗。
  郭老师没有把答案传给考生,而是揉成一团,扔在了墙角。王晓兰老师将答案拾起,报告了主考。考点主考沈乐金闻讯立即会同省、市巡视员和考区负责人进行调查、核实。一次眼看就要发生的作弊被制止了。取得证据之后,监考老师张某、吴某被撤换。事后,荆州区教委对张某、吴某给予行政处分。
  王晓兰作为监考老师的优秀代表,受到了荆州市教委、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表彰。王晓兰对此看得很淡,她认为自己只是履行了职责,做了应该做的事。她告诉记者,张某、吴某在考场的行为,已被不少考生觉察,如果不加以抵制,其后果将难以预料。
  高考过后,王晓兰如释重负,心情愉快地回到家中。她接到不少熟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做得对。但她也从一些同事眼中看到一种异样的目光,也有人说她太“傻”,何必那样得罪人……恰好她的女儿生小孩,王晓兰于是一头扎进了医院。
  对于抵制作弊的事,王老师一再谢绝记者的采访。经荆州区教委再三邀请才和记者见了面。她朴实而谦逊,言谈之中还是流露出内心深处承受的压力。
  荆州区教委负责人说,考场上的舞弊者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你制止了一个人舞弊,那么你就触动了舞弊者身后的一串人。如果这些人就生活在你的周围,面临的压力就是显而易见的。可见,抵制作弊是需要勇气的。
  一位老教员忧虑地告诉记者,这几年参加高考监考的老师越来越感受到了舞弊的阴影。湖北荆州乃文化之邦,中学教育质量与高考成绩在湖北乃至全国颇负盛名,而荆州的考风考纪也有口皆碑,千万不要被舞弊风给毁了!
  市教委副主任周国华对记者说,王晓兰抵制舞弊的行为并非偶然,荆州市、区教委坚定地支持王晓兰老师,维护考场公正,为监考教师撑起一片绿荫。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方随想

  开发须科学有序
  刘杰
  青海以盐湖为骄傲,那里600多亿吨盐的资源量中蕴含着丰富的钾、镁、锂等11种元素。中国需要钾肥,西部大开发把钾肥生产摆在了重要位置。因此,青海钾肥跃跃欲试,志在必得。
  然而,环境监测部门的一个个报告却不容乐观。据了解,钾肥市场看好,不法开发者趋之若鹜,盐湖周围竟有数十家小厂摆开了开采大战,给盐湖资源带来极大破坏。就是盐湖工业集团的开发,也由于科技水平所限,目前仅取钾肥,大量的镁、锂等诸多元素重新回流盐湖,结果造成盐湖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留下新的隐患。
  还有过量发展畜牧业问题,一些地方一味强调发展养羊养牛,结果造成草原过度放牧,草原质量急剧下降,沙漠化扩大,沙土流失严重。据测算,青海沙漠面积已由50年代的50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亿多亩,5亿亩草场已有1亿亩以上严重退化。无序开发给草原带来的危害已显而易见。
  资源开发必须科学有序,环保专家在大声疾呼。草场的面积质量决定着放牧的数量,二者的比例要科学合理,违反了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很多资源没有再生性,开发还要注重保护,讲究依法办事。如何保证钾肥的有序开发,就要考虑运用法制手段,在保护中推进开发,同时搞好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早日实现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
  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多够深刻的了。因此,西部大开发,环保工作必须放在首位,不能再走破坏了恢复、恢复了再破坏的老路。其实不止盐湖,不止钾肥,不止大草原,就是水电、石油、天然气等等资源的开发,也都应该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开发能力达不到时,保护还要优于开发。我们不能再做吃资源饭、砸子孙碗的傻事了。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中国“南丁·格尔”的身后
  本报记者 陈杰
  8月7日清晨,天津几代“白衣天使”获悉心中的楷模陈路得教授已于昨天永远闭上了慈祥的眼睛,纷纷前往她的居所吊唁。
  享年87岁的陈路得教授是世界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名誉院长、终身顾问,天津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可是她的家十分简朴。墙壁是前年粉刷的,30年代的电扇和旧家具一直用到现在。这间居室连同屋内的一切,按照陈教授的遗嘱全部捐给医大总医院,供护理专业大学生之用。
  谈到陈教授的遗嘱,遗嘱执行证明人之一、原天津医大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王幼文的泪水夺眶而出:“陈院长把一生献给了她热爱的护理事业,终生未婚。一个月前,她在清醒时刻写下一份遗嘱:一、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遗体捐献给天津医科大学解剖研究。用什么器官取什么器官。二、现住房捐给医大总医院,包括室内全部财产。内含首饰、家具、字画、电器及存款1万多元。三、1987年所获南丁·格尔金质奖章捐给医大总医院。四、全部书籍、个人小传及相应著作权捐给医大总医院。五、公证律师费用由本人承担。”
  这份遗嘱,为她奉献的一生作了最好的注脚。
  缅怀陈路得教授献身护理事业60余年的历程,天津医大护理系主任邹道慧说,1983年,陈教授不顾高龄,四处奔走,争取天津医大在全国率先恢复设立护理系并开始招生,培养高级护理人才。1984年,她当时的月工资170元,却捐出多年的积蓄1.1万元,为刚成立的护理系设立“陈路得教育奖学金”。
  1995年,她将政府从1992年以来发给她的“政府津贴”及利息共4000元,捐献给医大总医院,成立研究室,启动护理科研基金。而陈教授自己一辈子节俭,穿的衣服补了又补。她的精神是如此崇高,堪称人格楷模。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731”,我们不会忘记
  本报记者 董伟
  抗战胜利55周年前夕,哈尔滨市平房区现存30余处“731”细菌部队遗址吸引了众多的人们。
  “731”遗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保存下来的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它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是法西斯罪行的标志性历史遗址。“731”部队存在14年,先后将数以万计的健康人惨绝人寰地屠杀在试验室和试验场上,其中死于细菌战的中、苏、朝、蒙等国抗日将士有20余万人。日本战败前夕,“731”部队焚毁了大部分罪证。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1982年,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了较为典型的23处遗址作为省级保护遗址。哈尔滨市政府和平房区政府着手筹建“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于1985年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中外来宾150万余人次。这些年来,研究人员调查走访了300多名历史见证人,并对部分见证人进行了公证;整理各类历史资料70多卷、1000多万字。收集馆藏文物300多件,有7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保护好“731”遗址就是呼唤和平,今天已经是哈尔滨市民的共识。8月7日,哈尔滨市总工会、共青团哈尔滨市委等7家单位倡议大家积极捐款,为保护“731”遗址献上一片心意。“731”遗址所在地平房区率先行动,已先期捐款13.5万元。
  目前,这些遗址地表上已拆除了122户民房达5400平方米和占地4.6万平方米的11个企业单位,平整土地面积达5.3万平方米。地下遗址的发掘工作也已启动。近期,哈尔滨市政府已下拨1100万元资金,黑龙江省政府也下拨1000万元资金。一位中学教师说:“我们是在用爱心铸造一座永久的和平纪念碑!”
  “731”部队的罪行也唤起了许多日本人善良的本性。日本一些民间友好团体筹建了“731部队展实行委员会”,还组建了“731部队展募金委员会”,先后为陈列馆筹措建馆资金2000多万日元。不少原“731”部队队员经过多年的沉默之后,来到“731”部队旧址谴责战争,祈祷和平,忏悔人生。
  731部队动力班锅炉残迹 董伟摄(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公证,走进邢台百姓家
  陈国琦 邢思文
  河北南和县南韩村农民苏昆山投资7万多元养殖海狸鼠,有人问他,你第一次搞养殖就投资那么多,不怕闪失吗?苏昆山坦然地说,有公证给我撑腰,还怕啥。原来,他经过考察论证,从种鼠引进、技术指导,到商品鼠回收,都与某养殖场签了合同,办理了公证,连在村里建养殖场占地、用电、用水等事项都与村委会办了合同公证。如今,像苏昆山这样怀揣公证书闯市场的农民在河北邢台农村日渐增多。无论借贷、经商、办厂、承包、种植,还是赡养、抚养、继承、分家产,越来越多的农民想到了办公证。今年以来邢台市20家公证处为农民办理经济、民事类公证达20余万件。
  过去,不少农民缺乏法律意识,不了解公证的服务、沟通、监督、预防等职能作用,在经济交往中,往往凭口头“君子协议”。待到发生了纠纷,遭受了损失,才悔不当初。临西县王庙村村民孙某,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35亩荒地的合同,承包期30年,办理了公证。1年后小麦丰收,村里有人认为承包集体的土地便宜了个人,要求收回土地,另行承包。公证处闻讯,立即派人赶赴该村,宣讲合同法,指出公证的法律效力和单方中止合同要负的法律责任,使这份承包合同得以继续履行。
  南和县郝桥镇78岁的胡老太太,与嫁出去的独生女儿生活在一起。去年胡老太太想卖掉自己院里的一棵树,被侄子阻拦。胡老太太担心自己死后侄子与女儿争遗产,就托人向公证处求助。公证员亲自上门给老人讲清遗嘱公证的法律效力,按照老人的意愿办理了遗嘱公证。胡老太太感慨地说,老百姓过日子就怕是非上门,办了公证,就像有了“护身符”。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8月3日,经过技术人员9年研究培育的巨型无核葡萄“超藤”在浙江金华开摘。这种葡萄每颗重约24克,每串挂果70余颗。图为培育“超藤”葡萄的技术专家江文彬(右)在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聚焦

  武汉市目前有大小餐馆2万多个,大量未经净化的油烟长年毫无节制地排放于空气中,迫使不少人家不得不一天到晚紧闭门窗。油烟危害已位列今年武汉市民投诉之首,一场大规模讨伐由此开始——
  武汉
 两万“油烟老虎”哪里去
  本报记者 罗盘
  油烟熏人居投诉之首
  今夏的武汉,酷热难当。行走在大街小巷,餐馆酒店刺鼻的油烟让人难以忍受。今年一入夏,在市民的各类投诉中,油烟污染一直是个热点。1996年市、区环保部门信访分类中油烟扰民占投诉总量的8.66%。1999年,一家单位的市民投诉热线统计中,酒店噪音扰民、油烟熏人的投诉已占总投诉量的20%以上,居市民投诉之首。
  油烟扰民的投诉呈逐年上升趋势,与餐饮业管理的不规范有关。武汉市内部分酒店紧临居民密集区,一些餐饮业主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将民宅改建成餐馆,油烟、烟尘无所顾忌地直接向居民楼内排放。此外,大排档、烧烤店随着夏日来临也与日俱增,大排档一条街常常黑龙滚滚。
  油烟污染被武汉市民称之为“油烟老虎”,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苦恼。武汉自治街242号19中教师宿舍除临街一面外,其余三面被烟囱所围,教师们整天紧闭窗户。该楼一层出租给楚乡炖鸡馆、无名氏烧烤小吃城和家常菜馆,油烟一年四季扰民。江汉区民族街大兴路上的轩园酒家,因油烟噪音问题两次被有关部门查处,但管理部门前脚走,烟囱后脚就竖起来。为了隔离油烟和噪音,一些住户大热天也门窗紧闭。地处武昌区街道口的“三五酒店”,餐馆用两个特大排风扇,将大量油烟喷入街道的狭窄空间,使得这一带的空气质量极为恶劣,路边10余株青翠的松柏已变成黑色……
  武汉市共设有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2000年4、5月期间,东湖梨园、汉口花桥、汉阳月湖3处的空气污染指数在60—80之间波动,而在武汉城区、武昌火车站等处,空气污染指数在80—120之间波动,节日期间甚至高达140。餐厅密集区域的油烟污染是造成空气污染指数偏高的重要原因。
  油烟污染祸患无穷
  科研结果表明:烹调油烟及其冷凝物中含有大量致癌、致畸变、致突变的“三致”物质,中国妇女肺癌发病率居世界前列,排除吸烟因素外,烹调油烟是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今日厨房的油烟浓度较昔日成倍增长。1998年,湖北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和湖北省环境保护局的有关人员共同撰写《1998年武汉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研究》,文中指出,武汉市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在1996年至2000年这5年内将呈下降趋势。其中,江汉区始终是武汉市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区,主要原因就是:居民密集,餐饮、商业发达,污染物多通过较低烟囱排放,净化设施差,污染物基本未经处理即排向大气中。环保局的材料也表明,江汉区一年受理油烟扰民的投诉约占来信来访总量的60%。
  整治亟待硬手段
  环境监测部门指出,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餐饮业油烟排放的最高允许值为每立方米45毫克。2000年7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刚刚颁发了饮食业油烟排放新标准,根据新标准,目前餐饮业的油烟排放基本上都不合格,必须进行重新改造。这一问题,不仅武汉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武汉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武汉成功地治理了工业废气。现在,治理油烟问题已成当务之急。油烟污染比较分散,难以集中整治,但只要拿出硬手段,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武汉市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所的黎在时专家指出,治理“油烟老虎”技术上完全可行。他说,有关科研部门已经研制了多种环保产品,如“静电式”、“过滤式”、“水喷淋式”等净化设备。前不久,武汉市高科技环保产品展示会上,这类产品就不少,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碧海云天”油烟净化器在深圳特区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如今,武汉市决定在几家污染大户中进行试用,然后逐步推广。
  日前,针对市民投诉密集的餐馆酒店油烟污染问题,武汉市市长王守海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治。随后,副市长涂勇召集环保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听取专家意见,专题研究治理办法,向全市2万多个“油烟老虎”宣战。这在武汉历史上还是第一遭。
  被油污浸染的白墙 罗盘摄(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一次罕见的考试舞弊
  ——对江西德兴市工商所公务员考试的调查
  本报记者 傅丁根
  对江西省德兴市工商局82名全民所有制工人和聘用制干部来说,今年6月24日举行的江西省工商系统工商所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是他们最后一次“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了。如果考试合格,他们的身份将从“以工代干”变为正式的国家公务员。反之,他们将被分流安置。面对如此关键的考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进行了艰苦的备考。
  这次考试是1999年工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来,国家工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为组织好这次考试,江西省人事厅、工商局周密部署,下发了10多个有关文件和明传电报,对参考人员的学历、年龄、进所时间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实行县、市、省三级资格审查,严把准考关。纪检部门全程介入考试,一批弄虚作假虚报学历、改变年龄和进所时间的人员受到严肃查处。
  然而在德兴市的考场里,所有正直的考生都被眼前发生的舞弊惊呆了。
  这场乱哄哄的考试结束后,本报和江西省人事厅、工商局分别接到许多举报。7月30日,江西省人事厅、工商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同记者专赴德兴进行了调查采访。
  德兴市工商局局长李上和介绍说,德兴市参考人员共82人,年龄在22至45岁之间,学历在高中以上,进所时间都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这次录用考试,德兴市的情况在整个上饶地区最为突出。1992年,德兴市工商局在职职工93人,到1995年就增加到200多人,翻了一番还多。这次录用考试,录取指标只有48名,自然意味着另外34人将面临淘汰。
  这场考试后,记者在德兴一共采访了34名考生,90%的考生反映存在严重的作弊现象,考试太不公正了。
  有的考生反映,还没有考试,就有一些人四处活动,找关系,打招呼,求照顾。见此情景,有位视力不好的考生哭了起来,不愿进考场。进了考场的考生们发现,不少有亲戚关系的人和本来关系就比较密切的人,被安排坐到了一起。
  考生们还反映,开考不到5分钟,考场就出现作弊现象。对考生作弊时使用的纸条、书本和资料,监考人员只是一收了之。这使许多作弊者更加肆无忌惮。他们有的互相对答案,有的当着监考人员的面扔纸条,有的考生被没收了夹带的资料,居然还敢趁监考人员不注意,把资料偷回来。有一考生的夹带材料被没收3次,监考人员让她站起来,居然有一沓材料从裙子里哗啦啦地掉在地上。
  考场里不时传出撕书的声音,那是有的考生嫌抄书或传递不方便,干脆把书页撕下来抄。考场上还不时响起手机和BP机的声音。按照考场纪律,手机和BP机一律不得带进考场,但一些考生照带不误。据考生反映,有一考生使用BP机作弊,考完后还向同事卖弄。他BP机中的信息从何而来呢?
  考生中有不少是当地领导干部的子女或亲属,监考人员对这些考生予以特别关照。有的考生作弊,监考者熟视无睹,甚至故意延长其作弊时间,然后才象征性地收缴作弊资料。甚至有人在考试时进入考场,给正在考试的某考生送去矿泉水。同场考生反映,送去的不仅仅是矿泉水,还有作弊资料。
  许多考生反映,上饶地区人事局考试中心主任郑乐春监考是比较严格的。就是他也向记者承认,考试从始至终,他都在收缴作弊资料,可是怎么也收不完。考试结束后,考场地面上到处都是纸条。
  正直的考生对这次考试失望至极,有人哭着对记者说:这太不公平了!这样的考试还有什么公正可言?容忍考场舞弊,就是践踏了社会公正。如此人情大于法律,怎么能选拔出合格的国家公务员呢?
  记者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采访录音带回到南昌,采访了江西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他说,德兴市公务员录取考试存在作弊现象,局党组予以高度重视,已指示有关部门以事实为根据,严肃查处,决不手软,决不护短,对每一起举报,都要有回音,有调查结果。目前,上饶地区工商局纪检人员仍在紧张地进行调查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