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从“王铁人”到王启民
  刘占锋
  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这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工人阶级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面对改革和建设的艰巨任务,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创新,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王进喜那样的老铁人,更需要一大批王启民式的“新铁人”。
  说起王铁人,国人无不知晓。他那“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曾激励中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西方一些人给我们戴的“贫油”帽子甩到了太平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随着时代的发展,“铁人精神”也逐步注入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王启民式的既勇于献身又善于“智取”的新铁人精神。王启民之所以被称为新时期铁人,是因为他既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闯将,又是努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攀登科技高峰的先锋。从“王铁人”到王启民,反映了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提高生产、经营的现代科技含量,是国有企业迎接挑战、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同样的产品,用料相差无几,价格却差别惊人。这个价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产品科技含量的差距。从这一点上说,提高科技含量,就是提高利润率;产品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在产品生产中,对最新科技应用得早,就可以在质量上、功能上力拔头筹,领先一步;就可大大节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丰厚的利润。所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最新科技的开发与应用。大庆油田如果没有王启民这样的科技能人奋力攻关,连续高产稳产二十一年的奇迹也就难以出现。
  努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工人阶级迎接时代挑战的需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伴随着人类从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人类社会又面临一次巨大飞跃,那就是跨入一个崭新的带有革命性质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的知识性生产将占据主导地位,而经验性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则逐步下降。工人阶级在知识经济时代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用现代科技成果武装自己,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再创辉煌,真正走在时代前列。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科教兴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整个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竞争中,科技无疑占有重要分量。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中,工人阶级大有可为,应当像王启民那样,勇攀现代科技高峰,善于把创新精神贯彻于工作、生活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愧于领导阶级的光荣称号。
  强调学习新时期的“铁人精神”,并不意味着艰苦奋斗过时了。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坚持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新时期“铁人精神”的真正内涵。王启民正是凭着“恨不得钻到地下把油层搞清楚”,立志“跨过洋人,敢为天下先”的豪情与奋斗才取得了辉煌成就。


第9版(理论)
专栏: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肖枫
  内容提要:●搞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文化前提,但对于社会主义革命而言,对这个前提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弹性。而且革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社会政治条件。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使世界有了抗衡战争的力量,使人类摆脱了“战争怪圈”;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最终埋葬了世界殖民体系;迫使资本主义进行改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和平演变”的得手和这些国家内部把“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和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是两个深层次的根源,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本教训。这一事件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取得辉煌成就又遭受严重挫折的世纪。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首百年历程,人们为社会主义运动从涓涓细流发展成波涛汹涌的洪流,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感到欢欣鼓舞;也为世纪末期国际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而深感震惊和困惑。现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究竟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进入二十世纪后,1917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到二十世纪中叶,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建立。
  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发达的特征,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可能是“够格的”、理想的社会主义。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不是“搞早了”?
  毫无疑问,搞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文化前提。但是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即取得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政治前提来说,对物质文化前提的要求是有相当大的弹性的。因为革命虽然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作为前提,但这个“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无绝对的数量标准,而且革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社会政治条件,即以是否存在“革命危机”为转移。
  上个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曾设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先进国家发生,但他们并不否定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能在不发达国家发生。马克思说过,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类似的矛盾,而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恩格斯也说:“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都发展到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很明确,落后国家也可能和可以发生工人革命,在革命条件成熟时,不应放弃机会而去等待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就出现了这种特殊情况。当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还不充分,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是否要顾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足”而放弃领导革命呢?列宁说:“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抓住革命机遇,毅然决然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的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处境很困难,但在短短十多年间就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从而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事实证明,列宁的选择是正确的。
  至于中国革命,它是深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当时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劳苦大众连起码的生存都没有保障,所以不得不起来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搞武装斗争,也是国民党的屠刀政策逼出来的。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对外国朋友说:“1921年,中国成立共产党,我就变成共产党员了。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准备打仗。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这就把事情说得很清楚了。
  从世界范围看,在本世纪前半个多世纪里,社会主义运动波涛汹涌,如火如荼,这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固有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时由于资本主义使本国劳动人民长期处于凄风苦雨之中,还发生了一次世界性大危机(1929—1933年)、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严重的大灾难,结果资本主义威信扫地。二战结束后有一批人民民主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世界社会主义由苏联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此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也十分高涨。亚非拉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最终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了“第三世界”。新独立的国家中有不少选择了“非资本主义道路”,出现了各种牌号的“社会主义”。这决不是偶然的。
  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崛起,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完全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决不会有世界的今天。
  首先,社会主义在探索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特别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探索一种不同于剥削制度的新社会制度,即能够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建立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依靠群众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经济制度的基础,逐步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努力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新型的思想道德,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尽管发生过失误,有些方面还存在缺陷,但已经显示出其无比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其次,社会主义使人类逐步摆脱了“战争怪圈”,维护了世界和平。进入二十世纪后,帝国主义强国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它们在相互关系的调节上已黔驴技穷,彼此都竭力想以残酷的战争压倒和镇服对方,以独霸和统治世界。于是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使人类蒙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崛起,使人类逐渐摆脱了这种“战争怪圈”。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随即宣布退出肮脏的战争,并颁布了《和平法令》,呼吁无条件签订和约,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二战中,社会主义的苏联充当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军,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后,美国在世界各地到处驻军,拼凑军事集团,并挥舞手中的核武器相威胁,使世界面临新的世界大战的威胁。五十年代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国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才使世界有了抗衡战争的力量。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与帝国主义战争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没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社会主义影响下的觉醒和斗争,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早已降临到世界人民的头上。冷战结束后,没有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与国际上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反对“单极世界”,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任凭霸权主义横行,就决不会有今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第三,社会主义为埋葬野蛮的殖民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长期奴役、掠夺、压迫和剥削世界弱小国家和民族,将世界瓜分完毕,建立了野蛮的殖民体系;而社会主义国家支持、鼓舞民族解放斗争,对埋葬世界殖民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十月革命的胜利增强了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压迫的信心,并给他们提供了进行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的影响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先后有一百多个国家获得独立,使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殖民体系终于彻底崩溃。人类文明和国际社会在二十世纪的这一重大进步,是与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密不可分的。
  第四,社会主义为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资本主义虽然视社会主义为对立面,但事实上,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今日改良了的资本主义。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大危机,宣告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自我调节理论失灵,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苏联刚建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参照体,使资本主义从这一新体制中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这就是在不根本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在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干预和调控。二战后,国家干预、计划调控的做法普遍为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从而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对野蛮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从而逐步建立起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换来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了什么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为什么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顷刻间就垮掉了?人们难免产生疑问和困惑。应当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而后来的垮台则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但可以避免的事情居然发生了,其中的缘由必不一般,因而很值得研究和总结。无怪乎有人将其作为“二十世纪的历史之谜”加以研究。
  恩格斯说过,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东剧变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决不是某一两个因素所致。实际上,它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的因素中,西方的“和平演变”得手和这些国家内部把“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和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是两个深层次根源;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本教训。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错误地对待(先是不改革,后是彻底摧毁)这一模式所造成的悲剧。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加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验不足,以及理解上的教条主义和主观片面性,因而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了许多曲解。这一模式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但却是一种严重扭曲和僵化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当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合理性,这一模式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后来却僵化了,在整体上已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战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国际环境下,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否则社会主义是没有希望的。另一方面,因为这一模式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对其“改革”不能变成“改向”,对其“突破”不能变成“彻底摧毁”。苏东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崩溃的悲剧,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把“改革”变成了“改向”,即“彻底摧毁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可列数许多条,但最终都可归到“执政党自身的问题”这一条上。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和指挥中心。党出了问题,就好比人的大脑出了问题,那是致命性的。邓小平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也是他总结苏共垮台的教训得出来的结论。最近,江泽民同志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吸取苏东剧变经验教训的结晶。
  苏东剧变告诉人们,当代社会主义面临三种选择,或称三条路,这就是:坚持僵化的苏联模式不改革,那是一条绝路;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胡改瞎改,也是一条绝路;只有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实行改革开放,才是社会主义繁荣昌盛的光明大道。这就是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过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不能否定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但却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曲折性。过去人们对此是认识不足的。一般地说,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也不能例外。资本主义在其成长和发展的几百年中,经过多次封建王朝复辟,最后才得以确立。而社会主义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算起,还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甚至失败是不足为奇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还有以下具体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工程,它同任何科学试验一样是不可能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列宁曾把它比喻为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到的高山。他说要“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因此,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
  从本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八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完全搞清楚。他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什么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从思想认识上找原因,就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曲折性”认识不足,总是急于求成,结果欲速而不达。邓小平说:“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实践使共产党人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曲折性认识更清醒了。苏东剧变的发生,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长期性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给社会主义者出了一道“历史难题”,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如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难就难在:一是客观国际环境严峻。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在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之中,始终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遏制、演变的威胁。二是经济上的强烈反差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重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因基础差、起点低,要在经济上赶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三是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就发达国家讲的,落后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既无足够理论准备又无实践经验。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第三,世纪末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大挫折,再造辉煌、重振雄风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国际共运的发展史看,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近七十年,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七十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八十多年,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从一国扩大到多国又遭到挫折的八十多年。从现在至下世纪中叶即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这段时间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面”的扩大和“量”的增长可能性不大。虽然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了,但如果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了繁荣富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必将大大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加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好,“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第四,世界发生了大转折,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资本主义虽然矛盾重重,但在新百年之内不发生特殊事件是不会崩溃的;社会主义不会消亡,但也不可能速胜;因此“一球两制”将是相当长时期的历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两大战略课题”,这就是:在国内,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以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铲除对社会主义搞“和平演变”的土壤;在国际上,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战略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社会制度还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看是非常短暂的,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的实践还处在初始阶段。尽管如此,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从客观国际大环境看,世界矛盾多得很、大得很,在通常情况下不大可能出现西方联合起来一致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面。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虽仍是世界的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整个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是由它来支配和左右的。美国与欧洲国家虽然“道相同”,但“利益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虽然“道不同”,但与不同国家却有不同的“共同利益”。现在经济全球化在深入发展,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与国相互依存度增大。当然,西方“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也决不会放弃,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但是,搞不搞“和平演变”在西方,变与不变在社会主义国家自己,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把国内工作做好,国际反共势力奈何不了我们。此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矛盾的一面,也还有相互借鉴与合作的一面。为了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与合作的关系,坚持以“两手对两手”。
  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态势看,虽然目前总体上是“资富社穷”、“资强社弱”、“资攻社守”,但从长远趋势看将会起变化。过去一讲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人们通常是将社会主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比,而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那种资本主义排除在外。尼加拉瓜有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1994年他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撰文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即使是将社会主义国家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的基础差、起点低,加上过去有严重失误,导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但从总体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而社会主义在经受严重曲折后从中吸取了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实力逐步增强,双方的力量对比将会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必定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的主观方面看,已经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实现的时间上“由近变远”、“由短变长”了;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由高变低”、“由虚变实”了;三是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摆脱了“统一模式”,而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五是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六是不搞西方式的多党制,但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七是摆脱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束缚,懂得了社会主义不能“关门”搞建设,在“一球两制”现象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如此等等。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在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后,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走过一些弯路,甚至遭受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巨大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这个科学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亿万中国人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更加坚定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继续存在,而且通过改革发展得更好了。”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站在世纪之交来回顾和展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可以说苏东剧变造成的“大挫折”已永远地留在了二十世纪。死亡的只是僵化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旧模式(体制),而新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片新绿洲。改革给社会主义的大船增加了新动力,开放将社会主义的大船引向广袤无际的大洋。尽管航程上布满暗礁险滩,有创造性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领航,社会主义的大船定能驶达人类美好的彼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