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情调查

  经营主体复杂、流通秩序混乱、油品价格不稳、油品质量难保——
  农村成品油市场:该管管了!
  尹崇华
  山东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基础好,农业人口多,粮、棉、油、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之对石油成品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到1998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22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10万台,机引配套机具169万台,联合收割机2.75万台。这些农业机具的增加直接导致对成品油需求的加速增长。自1994年至1999年,对成品油的需求以年均12%的速度稳定增长。
  但是,目前农村成品油经营混乱,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由于一定时期石油成品油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受利益驱动,出现了众多行业、多方力量经营成品油现象。从城市到农村,非国有石油专业公司投资经营的站点遍地开花。而石油专业公司受资金限制,网点建设跟不上,尤其农村网点建设滞后。农村经营网点基本上为农机、供销、乡镇企业、个体等力量投资经营。由于这种农村成品油经营主体结构复杂,成品油流通体制不完善和缺少必要的成品油市场监督,造成农村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成品油价格不规范,常常是“大桶小桶一杆秤,价高价低随口要”。二是成品油进货渠道混乱,油品质量不能保证。三是缺少必要的成品油经营的专业知识、经验、设施,经营者和消费者生命和财产不能保证。四是农村网点布局不合理,投资经营一窝蜂,常常是站挨站、点靠点,造成资源浪费。
  通过对农村成品油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到,石油成品油作为目前的主要能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对石油成品油的需要每年大量增加。但由于农村成品油市场发展不平衡,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使农村成品油市场的健康发展受到限制,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完全保护。由于农村油品经营主体结构复杂、流通秩序混乱,市场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油品价格不稳定,油品质量不稳定,坑农骗农、机毁人亡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已引起社会重视。因此,整顿农村油品市场,规范市场流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农村成品油市场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突出国有石油专营公司的主渠道作用,才能使农村成品油市场沿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成品油市场治理,规范农村成品油流通秩序
  石油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事关国计民生。在广大农村,它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保证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政府要加强农村成品油市场的治理和监管。通过加快立法等手段,确立和完善农村成品油市场规则,规范流通秩序,把农村成品油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加强行政执法,由工商、物价、计量、质量监督、消防等部门,采取措施,加强检查监督,打击农村成品油流通中的不法行为,规范农村成品油市场。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是“求方便,图便宜”,对质量认识不足。往往由于农民这种消费倾向,致使劣质油品在农村市场泛滥成灾,常常有机毁人亡事件。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介绍石油成品油的有关知识,让农民了解石油特性。加大消费权益宣传,让其树立维权意识、质量意识,引导农民向同等商品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服务的消费观转变。只有农民油品消费观念转变才能促进农村油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发挥国有石油专业公司优势
  当前国有石油公司在农村,尤其在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经营网点少,市场份额不大。从山东省情况看,国有石油公司加油站数量不到经营网点总数的10%。这种情况与国有企业的资金紧张有重要关系。在目前这种网点布局情况下,发挥国有石油公司的优势,突出其石油成品油流通主渠道作用,要求国有石油公司根据国家石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明确重点,集中资金,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快农村网点建设,促进农村成品油市场发展。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警惕新的农业结构趋同
  新华社记者 訾红旗 李钧德
  记者在河南农村采访时发现,许多地方不管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如何,调整结构的基本思路大体相同:要么建大棚,要么种果树,在品种上也基本相似。有关人士指出,如果各地沿着同一种思路一哄而上,势必造成新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带来新一轮的“卖难”。
  淇县北阳镇下岗职工赵建政,通过反租承包农民的土地建温室种芦荟,一个棚一年净挣上万元。消息传出后,全县数十个乡镇干部带领村支书来参观,说回去后大种芦荟;西峡、泌阳等县利用山区资源发展香菇,农民年人均增收千元以上,于是,豫东平原一些县纷纷组织参观团到这里学习,回去后也大种香菇;报纸上说美国油桃含糖量高、挂果早、耐储存,周口地区的很多蔬菜大棚全改种油桃。
  此风不可长。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粮食连年丰收,许多地方出现过毁田种果树的事情。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今天,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一阵风地搞种植,不研究国内、国外市场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形,势必造成新的结构趋同,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
  在我国县市级棉花生产的排序中,太康县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名。作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太康县以稳定面积为前提,在棉花高产开发上做文章,去年,全县10万亩优质棉花高产开发区平均亩产皮棉88.6公斤,比大田增皮棉13.2公斤,增产17.3%。太康县委书记韩洪然对记者说,调整结构要“百花齐放”,不要搞“一刀切”。作为粮棉大县,更不能丢掉优势。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好起来。”粮食多了,我们就把它调好一些,减少劣质粮,多种优质专用粮;优质棉有销路,我们就在优质上下功夫,减少劣质棉产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势,使农民收入在调整中不断增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炎(16)

  听农民朋友说调整
  伊人
  农业结构怎么调?种植业、养殖业的品种哪个才算好?哪个才能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从十几年前当乡长开始,这些问题就一直深深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近段时间,通过对一些区县的调查了解,听听农民朋友关于调整农业结构的“实话”,既通俗又深刻,耐人寻味。
  “船大经风浪”——规模上突出一个“大”字
  “这个辩证法,其实很简单,以前种小菜,那真叫‘小’,张家种几厘(地),李家种几厘(地),管它有收无收,赚也赚不到几个钱,赔也赔不到哪里去。而眼下,一种就是几千亩,外头的贩子、公司和车队搞都搞不赢,卖的票儿也多多的。你说,是不是‘船大经风浪’?”一位农民朋友说起他的“辩证法”,噼里啪啦像倒豌豆子一样。
  培植基地,壮大规模,这可以说是尝到“调结构”的甜头的地方的干部群众的共识。“大”的优势在于:改变千家万户零散耕作、零星种植和零敲碎打上市场的小生产、独立经营状况,形成统一布局、统一制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寻求订单拓展市场的规模效应。应当注意的是,这些“统一”是建立在经济合同或自愿的基础上的,而绝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拉郎配”。规模上突出一个“大”字,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初始目标,又必须建立在全面掌握信息、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规模”成为“效益”的良好基础和前提。
  “俏货有卖相”——品种上落实一个“优”字
  “从定种开始,就要选俏货———就是那些说起来精贵,卖得起价钱的东西。”(一位乡党委书记的话)这是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个朴素而重要的飞跃。一个老农民说得更直接:“就是搞小麦、红苕、稻谷那些老板眼,都要弄点外国的品种啊,农科所的新成果来种。”
  的确,“俏货有卖相”。“货”要“俏”,品种是基础、是关键的第一环。
  优良品种的落实,一是供需双方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签订经济合同,明确标准、职责和要求;二是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制种基地;三是稳定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有效适时的全方位的服务。
  “图个有搞头”———效益上注重一个“高”字
  “有搞头”,可以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换句话说,就是要真正使农民通过结构调整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
  这个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在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的基础之上。而关键是想办法拉长产业链。
  一位年轻的村支部书记说:“从土里头出来,就拿到市场上去卖,再值钱的东西,都没得好大的利润———因为那是初级产品。”
  “譬如萝卜,”这位支部书记说:“鲜销的话,1公斤就只有1元左右,如果加工成萝卜丝或者泡菜或者与其他蔬菜搭配制成新的品种,效益少说也是翻番。”
  高效益的基础是拉长产业链,这是直接效益。而拉动相关的加工业、运输业、中介服务业以及创造劳动力就业机会等,个中的经济账,就更是大有算头了。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村市场要合农民口味
  徐根成
  近日下乡采访,常听农民谈论逢集上街买不到东西。听后颇觉诧异:如今农村市场极大丰富,怎么买不到东西呢?听了农民朋友的倾诉,不由得幡然醒悟:农民是说买不到适合的东西。
  诚然,农村市场日益繁荣,新潮的VCD,潇洒的休闲服,可谓琳琅满目。然君可曾发现,当下农村的集市,销售的商品完全是城里市场的“克隆”货,真正从农民消费角度开发生产的商品极少,真正姓“农”的市场又有几何?
  要真正占有农村市场,拓宽农村消费空间,决不是将城里市场“搬”到农村。这就需要一番深入调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农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态,研究农村消费的特点:一是经济实惠。农民辛辛苦苦挣点钱,岂会随手一掷百金买件休闲系列?甩手几张10元大钞买瓶化妆品?相反几十元一件的夹克衫,几元钱一瓶的雪花膏,却销售火爆,因为他们需求的是价格便宜、实惠。二是结实耐用。农民一年到头忙忙碌碌,买回一个脚盆,一口铁锅都指望用上个三年五载,省得来回奔跑,误工误时。即使破旧不堪,依然敝帚自珍。可时下农村市场由于检查力度不够,出售的商品往往假冒伪劣品混杂,吃了苦头的农民不发出“买不到东西”的呼声才怪呢。三是朴实美观。农民生活在农村,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欣赏角度。而目前农村市场的商品能符合农民口味的有几样?仅以服装为例,款式一年能走“三步曲”,色泽日趋艳丽,赶新潮,能真正让农民欣然接受者可谓凤毛麟角。
  农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应客观对待农民消费的暂时性与局限性。我们呼吁商家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民口味来开发商品,来丰富和拓宽农村市场,让农村市场真正姓“农”,让农民有东西可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当一些媒体惊呼我国企业进入换班高峰时,一些乡镇企业对此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明天,你的企业谁来接班?
  瞿长福 赵莉莉
  人事的变化总是引人关注。时间进入到2000年,有关国内企业高层换班的传闻越来越频繁。
  与以往任何一次“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班子调整相反,这次国企高层换班可谓雷声大雨也大。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向在媒体上热热闹闹的乡镇企业这一次却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在交接班的疾风劲雨中,除了被外界狂炒一时的科龙组阁,只剩下带有子承父业疑问的“乡企四大少帅”偶尔被人提及。
  号称2000多万家的乡镇企业,在高层调整上的相对沉默,给人们留下了太多想象的空间。
  子承父业?
  所有的想象与猜测或是怀疑,并非空穴来风。
  两年前,当科龙集团以一系列惊人的动作对企业高层进行重新整合的时候,老人潘宁和新人王国端受到了众多媒体的追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科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宁的潇洒退位和继任者王国端的成功组阁,都堪称乡镇企业的典范之作。
  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就在科龙赢得一片赞叹的同时,另一些与科龙同属乡企“一级军团”的“大哥大”,却分明没有在舆论上跟进,相反,在交接班话题上还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低调,似乎甘于让科龙出尽风头。
  沉默自有道理。从培育了乡企“四大少帅”的万向、横店、华西、红豆等龙头企业来看,其创业领头人均已年届花甲甚至人逾古稀。但革命自有后来人,鲁冠球、徐文荣、吴仁宝、周耀庭等早已放手让“四大公子”在指挥车上发号施令。将门出虎子,伟鼎、徐永安、吴协东、周海江等少帅们功力不俗,没有让老一辈白费心血。其“乡企四少”的雅号也因此在一些媒体中出现。尽管如此,仍然有人称其为子承父业、家族式管理。也许正因为有此嫌疑,大家不约而同地在面对接班人的话题上选择了少说为佳。
  事实就是这样,父子兵也好、家族制也罢,洗脚上田的企业家们,大多选择了“衣钵内传”的交接方式。在谁来接班这道经久的命题上,其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通常会高于常人的乡镇企业家们,并没有超出他们赖以生存的农民群体的传统选择法则。
  情有独钟?
  夹带着家族制阴影的高层调整,使得原本悄无声息的乡企换班变得令人不太放心。
  有一个事实或许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方面来了解乡镇企业换班时刻所遭遇的尴尬。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兰州黄河啤酒事件,人们只知道作为创始人的杨氏家族差点被外聘总经理王氏家族“搞掂”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前,黄河集团还有一次声势更大的招聘总经理活动,但那次,杨氏集团的大权也几乎整个被颠覆。两次招聘,两次差点翻船,令黄河杨氏提及心酸。
  黄河集团因为急于寻觅全新的管理大员而备受折磨。人才对向有“泥腿子”之称的乡镇企业太宝贵了。但与此不和谐的是,我们很少看到“远到的和尚”做成了“住持”。许多轰动一时的所谓“招凤引凰”,最后往往凤飞凰走,人去财散。
  能人经济是乡镇企业的一大特点。很多企业的成功,在最初靠的就是能人们的胆略才识与呕心沥血甚至倾家荡产。因此能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上形成了巨大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旁人也无法替代的。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了能人乃至能人家族的支持,企业将很难“玩转”。这种特定的人文环境、社区环境以及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使企业减少了管理成本,而外人很难有这种优势,也很难适应这点。
  除了人格的“势力”,在企业的资产“势力”上,企业家也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分量。正因为这种无与伦比的优势,所以,在现代人眼里似乎很难接受的子承父业或者兄弟把守,在作为地方经济支柱的乡镇企业,就成为符合逻辑的自然选择。
  对于赤手空拳斩关夺隘、直至洒尽一腔热血的企业家,传位给谁、谁来接班,其压力并不亚于一次新的创业。换手如换刀,其间的存亡得失,企业家比谁都清楚。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延年益寿,没有人不希望找到杰出的后来人顶替自己。可是这样的人并不因为企业求贤若渴就会从天而降。
  谁能了结?
  对比子承父业所要承受的高压,或许很多企业家该羡慕潘宁的洒脱了。但造就潘宁洒脱的,并非完全取决于潘宁自身。
  当潘宁彻底退下来之后,他赢得的不仅是身前身后名,也获得了与他在位时所付出的努力相对应的利益保证。也就是说,退位之后他所喜爱的高尔夫运动与旅游,从制度上早就有了妥善的安排。
  潘宁的幸运并不属于与他同样有着乡镇企业家头衔的人。几年前,以“湖北川绳”上市的汉川钢丝绳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谭功炎曾不假思索地说,自己连在位时的待遇都不曾考虑,更不会考虑退职后的问题。可今年当记者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的脸上却生出了些许的凝重。随着年纪一天天老迈,他的企业已如日中天,但严峻的现实也日益迫近:退位之后怎么办?因为,对于他而言,许多的“怎么办”,都还没有答案。而且,回答的权力似乎并不全在自己。
  与潘的洒脱只属于少数企业家相反,谭的思虑却属于多数企业家。
  由于激励机制上的缺陷,一些劳苦功高的企业家有权时没有相应利益上的回报,无权了将一无所有。近几年国有企业“59岁现象”的频繁出现,除了企业家自身修养的欠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少对企业家的有效激励与严格约束。而曾有机制灵活美誉的乡镇企业,在产权归属上,也遇到了同样的烦恼。这么大的企业,究竟属于谁?属于大家,还是属于自己?属于大家的话,自己一辈子的艰苦付出怎样体现?一旦交出权力,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和模糊的利益格局中,父业子承就成为谁都可以接受的选择。
  如果说,体制性缺陷导致乡镇企业内部权力结构不尽合理,那么,整个社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空缺则是乡镇企业交接班所面临的外部难题。一些老牌企业家早就知道自己该下了,但一只狮子领着一群绵羊,对内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对外又没有成熟的企业家市场。即便好不容易有人能援手相助,许多时候也因为企业家的不成熟和企业的不成熟而使合作流产。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问题不只在这里。企业家自身素质的高低和社区环境的优劣同样制约着正常交接班机制的产生。
  近几年,一些本居乡土的企业纷纷将总部迁往都市。这种流行的企业迁都,实质上是企业为了打破以前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发起的一次主动出击,以求得更多更快的信息交流与人才交流,使企业的各种神经尽快与时代相连。人们有理由相信,开放的环境也将带来企业家更加开放的观念变化,在接班人的故事中,会因此增加许多崭新的情节。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家院迎来了观光客
  富裕起来的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农民,以人和住房入股,兴建民俗观光旅游村。目前,全村已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集餐饮、住宿和胶东民俗观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院”。左上图为“农家院”的主人正在忙着迎接客人。左下图为古老的石碾代表着过去,引起了观光客的兴趣。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建湖 党员干部攀穷亲
  瞿桂生 崔世才
  如何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江苏建湖县直机关82个党支部1000多名党员干部,自带干粮到农村去,与102个农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县财政局党支部捐款3000元帮助沿河镇郑沟村修复了广播线路,使户户通上了广播。同时帮助该村贫困户周元贤购买了10头“三元杂交猪”,为他提供饲养技术,帮他联系销路。今年“三夏”大忙期间,局党支部组织18名党员干部到周元贤家帮助割麦,使他深受感动。县委农工部党支部帮助庆丰镇赵庄村吕桂英一家,用2000多元购买苗鸡100只,兴建鸡舍两间,还资助其子女到职业中学读书。草堰口镇堰北村村民杨应华因病致贫后,县医改办党支部主动挂钩他家,先帮助他看病治疗,后又投入2000多元,帮助他家购买了1230只苗鸡,并扶持他家经营小百货、冷饮生意等,仅蛋鸡一项就实现纯收入1.1万元。
  为了把素质扶贫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该县县直单位的82个支部还与贫困户所在的村挂钩,本着“需要什么帮扶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把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等送进村组,送进农户。地处水网地区的蒋营镇梁泽村,适宜搞水产养殖。挂钩该村的县水产局支部针对这一实际,提出“退耕还水”的发展思路,并3次聘请县里的水产养殖专家为农民讲授特种水产养殖技术。今年,该村“退耕还水”300多亩搞特种水产养殖。仅此一项,农民可增收20多万元。


返回顶部